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话题场景(战争与和平风景的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29
《话题:风景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环境描写。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温已学小说的环境描写片段掌握其作用;通过练习巩固环境描写的作用;梳理高考题答题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汲取优秀的文化营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小说环境描写的高考题答题思路。
教学方法分析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1.欣赏歌手薛之谦的MV《认真的雪》。
2.这段MV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展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男女主人公分手后,男主人公痛苦孤寂。
3.“已经十几年没下雪的上海突然飘雪,就在你说了分手的瞬间。
雪下得那么深,下得那么认真,倒映出我躺在雪中的伤痕。
”这段环境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再结合环境感受主人公形象。
明确:我们似乎感受到纷飞的大雪中只有他的存在。
环境使原有的痛苦孤寂升华了。
由此可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感知有锦上添花之妙。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小说阅读中风景的意义。
二、探1.环境描写包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
⑴环境的作用要从位置的角度思考。
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或暗示社会环境;渲染气氛;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中间: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照应开头;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⑵环境的作用从小说要素角度思考。
环境本身:渲染气氛;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或暗示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作用: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表达主题:深化主题。
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
3.从学过的经典小说中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并结合文本赏析其作用。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之《话题:场景》精品课件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二——场景
【教学目标】
了解场景知识,掌握场景功能
了解风景的意义和传统与现代小说的场景观
学会对小说能进行场景分析与鉴赏
【教学重点】
场景分析法
场景描写训练
在场景中生活
阅读思考:
何为场景?
场景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场景有哪些类型?
体验交流:留存你记忆中的某一经典场景。
在场景中生活
场景与小说
◎场景与场面
场景=场合(社会环境)+风景(自然环境),相当于场面,场景描写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类似“环境描写”,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1)何为场景
①戏剧、电影、电视中由布景、音乐、出场人物组合成的景况;。
“风景的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环境描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温已学小说的环境描写片段掌握其作用;通过练习巩固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汲取优秀的文化营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学习并掌握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分析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概念谈作用小说的概念以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合作探究析作用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
从学过的经典小说中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并结合文本赏析其作用。
语段一: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沈从文《边城》)点拨: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等服务的。
这段文字从声音、气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湘西乡村宁静古朴的黄昏图画,此时的翠翠情窦初开又无所适从,内心孤独而惆怅。
正衬——同调同质同方向,如恐怖景衬紧张心,优美景衬欢乐情……反衬——反调异质反方向,如优美景衬悲伤情,凄凉景衬欢乐情语段二:宁采臣眼中看到的聂小倩生活的环境:“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
东西僧舍,双虚掩;南一小舍,扁键如新。
又顾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已花。
”(蒲松林《聊斋<聂小倩>》点拨:“这段描写,鬼气中杂着人气,荒凉里富有希望:虽然东西僧舍是无人居住的,但南边小舍却有新锁门,表明已有主人:整个寺院虽然荒凉,但秋风杀之中,池里的野荷花开放却带来了生机。
这种描写不是信笔点级,而是景中寓意。
不仅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设下了伏笔,而且也暗示了聂小倩有改邪归正的希望。
《第二单元:场景》教学案黄岩中学郑哲琳老师整理学习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功能。
3、了解场景描写方法和场景效果。
4、考察风景的意义和风景描写在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中的地位变化。
基本要求:1、了解雨果小说的艺术特色。
2、分析《炮兽》三个主要场景,能说出场景的描写方法,体会场景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3、理解对照法在《炮兽》中塑造人物、描写场景等方面的作用。
发展要求:1、能说出“安东诺夫卡苹果”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课外阅读雨果《九三年》原著,并就原著中的人道主义问题进行讨论。
3、考察风景的意义和风景描写与想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中的地位变化。
一、话题:场景(详见教材P29—P32)二、资料链接1、雨果。
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等长篇小说。
2、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风格,在表现现实上,它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浪漫主义文学偏爱表现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戏剧化、人物超凡化等。
3、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在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中写道:“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
”他在创作中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4、《九三年》的故事梗概《九三年》是享誉世界文坛的法国浪漫主义巨匠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和他的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教师用)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 的代表作家||。
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 硬汉性格”||。
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话题:场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确场景的含义,把握场景的五种功能。
过程与方法讨论、探究与实际写作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对小说的场景进行分析和鉴赏。
教学重点场景的五种功能。
教学难点对小说的场景进行分析和鉴赏与协作运用。
导入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片段,让学生感受影片中场面的震撼效果,从而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的场面描写。
梳理1.何谓场景?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是组成小说的最小单位。
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同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2.场景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人物、事件、环境。
场景相当于电影中的镜头(画面)。
3.场景有哪些类型?⑴大场景与小场景。
场景有大小之分大,大小场景连缀而下,就像是音乐的高低婉转,可使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异彩纷呈。
视觉盛宴:大场景电影画面欣赏。
⑵公共场景与私人场景在开放的公共空间里,人物受到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言行必须符合身份,表现人物有分寸。
而在封闭的私人空间里,人物得到了充分舒展个性的自由,人物的真性情得以表露。
如安娜卡列尼娜公共场景里端庄雍容,与情人约会却那么热情奔放。
因此,公私场景交替,更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和反映社会的道德风尚。
3.体验交流:留存你记忆中的某一经典场景。
4.场景的功能。
⑴给全篇“定调”。
⑵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⑶导引人物出场。
⑷揭示人物性格。
⑸作为象征。
探究以《炮兽》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场景描写的作用。
这是长篇小说《九三年》的开篇,描写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大海中一艘军舰的甲板上。
《炮兽》中的场景描写是为人物塑造服务的。
在这个狭小而摇晃的舞台上,人们的性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表现。
1.《炮兽》大致可切分为几个场景?第一场景(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炮兽肆虐,惊心动魄。
第二场景(从“突然间”到“…怪物的青铜脖子上”)人兽大战,紧张激烈。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风景的意义(教案)教学目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中风景描写的意义。
教学重点:风景的衬托作用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卞之琳二、几个概念1、风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文物与艺术、民间习俗)。
2、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3、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
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集中表现。
三、课堂示例罗生门(节选)[日]芥川龙之介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
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谨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
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现在却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甚至最后变成了无主尸体的集合地。
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
不知从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
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xū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
【注】《罗生门》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由善变恶,走向堕落的全过程。
在一个动荡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家将,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
这时正巧走到罗生门(高大的双层城门),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
结果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从死尸头上拔头发。
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连死尸也不放过。
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
于是,家将认为,为了生存,有什么不可以的?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
问:罗生门的景物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此处风景描写的意义。
答:(1)特点:阴冷、肃杀、恐怖。
(2)意义: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揭示了人物处境的凄苦,无望;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衬托家将内心的压抑与绝望;为后文家将滑向恶的深渊作了铺垫。
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内容清晰,目标明确,学生能够一课一得。
2、选材上,从中国小说入手,进而分析外国小说,由已学知识到未知知识,由小说片段分析到美文赏析,学生理解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3、图文并茂,带给学生感官上的认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4、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述,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5、知识的处理上,能够按照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运用这一思路来进行,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二、不足之处:1、课堂内容环节紧凑,学生用来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裕,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来。
2、由于课堂内容较多,最后环节没有对本节课各小组得分和成员得分情况进行总结,未能提出期望和鼓励。
附:没有学生的老师任章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就站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后。
八仙桌上放着一根枝条。
他表情严肃,两手撑在桌的两角,身子微微前倾,环顾堂屋里一把把排列整齐的椅子,他喊:同学们,上课了!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
我没看见过他上课时的情景,我好奇地望着他。
他迎着从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穿着整齐的中山服,很气派,很儒雅,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
他开始在八仙桌后踱步。
我观察了好一会儿,他从堂屋的南头走到北头,再从北头走回南头,沉思的样儿。
我发现,他接近墙根的时候,绝不多停留一会儿,又折回身,继续走。
他的皮肤很白,不是那种没见紫外线的白皙,是病态的苍白。
表叔告诉我,他走得那么准确。
表叔说,他的讲坛长度和堂屋宽度差不多,表叔叫我不要打扰他。
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
他手里攒着教鞭,在巡视他的学生呢。
表婶从房间里出来,身子擦动了堂屋门口的那把椅子。
他发现了,他拎着教鞭走到那把椅子跟前。
他举起教鞭,向下点去。
教鞭在椅子把手的上边突然停住,他说:上课时,不要捣乱。
我的教鞭敲在你的脑袋上,会疼呢。
他的表情有些严肃,严肃中又带着微微笑意。
表叔说,两年前,他师范学校毕业了,他坚决回到山村小学。
去年,一场暴雨突如其来,他在疏散学生时,屋顶一根虫蛀腐蚀了的脊檩断了,砸在他的脑袋上,他就这样了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天阴了下来。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工艺美术学校高三语文话题二场景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重点一:场景描写的作用。
(七个要点)1.给全篇定调:情节推进的节奏:舒缓或急促情感延伸的基调:昂扬或低沉喜庆或哀怨2.渲染气氛:渲染欢快气氛,感染人物和读者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3.导引人物出场:吸引人物和读者注意力4.揭示人物性格(心态、心理),突出文章主题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境界)5.赋予象征意义,暗含文章主题6.情节产生曲折,情节发展突转7.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风尚重点二:风景描写的作用。
(六个要点)1.衬托作用:正衬景与情的一致反衬景与情的反照2.象征作用:景是人类的对手3.过渡作用4.调节作用:调整节奏,舒缓情绪5.营造氛围作用6.孕育美感和给人精神启示的作用五、高考模拟试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橘子芥川龙之介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
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
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
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
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
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
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
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
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
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