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野生养殖大鲵技术要点
- 格式:pdf
- 大小:233.90 KB
- 文档页数:4
前言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国际濒危物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深山峡谷溪流之中,山西、陕西、河南、湖南、广西等地都有分布,是一种集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科研价值为一体的珍贵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在美容和抗癌方面疗效显著。
由于其应用价值高,开发范围广,野生大鲵被人类大量捕捉,同时人类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的原因,野生大鲵的数量剧减。
采用人工技术养殖大鲵已是保护大鲵种群,缓解人类对大鲵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与其现存数量锐减的矛盾的主要措施。
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大鲵适宜生长环境和分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罗庆华等[1]对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野生大鲵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认为海拔、洞口高度、洞底组成等7个因素是影响野生大鲵生长的主要因子。
苏海军等对中国大鲵的生境和栖息量进行评估,摸清了我国现存大鲵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表明我国大鲵野生种群稀少,本文在对大鲵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大鲵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阐明利用仿生态学养殖大鲵的要点,以指导养殖户,提高我国大鲵的养殖水平。
1大鲵生活习性与繁殖特性1.1生活习性野生大鲵生活在海拔200~2000m的深山峡谷溪河之中,而以生活在海拔300~900 m的地方为多。
在世界范围内大约纬度1500°以下地域有分布,纬度300~800°集聚较多。
大鲵一般生活有较多石灰岩分布,悬崖峭壁,人烟稀少,树木茂密、多山泉伏流,河流多湍急,溶氧较高,含沙较少、砾石多、透明大、水质矿物含量高、硬度较大地域。
幼鲵适应光强度为18~50Lux,成鲵适应光强度为50~300Lux。
喜昼伏夜出,常在水流流口待食,或游于水潭边缘浅滩上觅食。
幼鲵喜居溪河支流的小潭内。
成鲵好散居,好肉食,食性广,食量大,耐饥性强。
产卵期一般在7~8月之间,卵产于石洞内,一般产卵为300枚,卵孵化期为50~60d。
人工养殖大鲵最高年龄可达120岁,属一种长寿野生动物。
大鲵生态养殖技术要点研究作者:陈元寿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2期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
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大鲵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在我国大鲵的分布范围很广,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
由于大鲵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等价值,导致大鲵被大量的捕捞,这使得野生大鲵的数量逐年减少。
另外,人类所带来的生态污染也对大鲵的栖息地进行不断的破坏,这也是导致野生大鲵数量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
为了更好的保护大鲵种群,满足人们对大鲵的需求,人工养殖大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对大鲵生态养殖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希望对大鲵的生态养殖有所帮助。
一、养殖池的设计我国的野生大鲵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三百至八百米的山涧溪流中,大鲵具有喜敬怕惊、喜洁怕脏以及喜阴怕风等特点,因此,在对大鲵进行养殖的过程中,选择养殖池应充分考虑大鲵的特点,最好选择在自然洞穴或者山涧溪流中进行养殖,如果当地没有合适的自然洞穴或者是山涧溪流,也可以在有溪流经过的山壁中通过人工凿出洞穴进行养殖。
这样做的好处是大鲵的养殖池与野生大鲵的生活环境更加相近,也更加符合大鲵的生长特点。
(一)养殖场址的选择首先要注重大鲵养殖场的水源,要保证水源充足,并且水源的质量要符合渔业用水的相关标准。
可以选择地下水、山区溪流以及水库用水等,这些水源都具有水质清澈,水温适宜等特点,非常适合大鲵的养殖。
其次,要注重养殖池周围的环境,最好选择人烟稀少并且树木茂盛的养殖环境,这样的养殖环境具有空气清新、气温凉爽以及比较安静等特点,非常符合大鲵的生长习惯。
除此之外,也要考虑到交通以及大鲵的食物供应等方面的因素。
(二)养殖池的设计建造在设计建造大鲵的养殖池时,应根据大鲵的不同生长阶段设计建造不同的养殖池,应根据大鲵规格大小来确定养殖池的面积。
大鲵(娃娃鱼)养殖技术方案每亩养殖池产量500公斤左右,产品单价1200元/公斤,养殖成本30万元/亩·年。
放养密度为:小鲵苗(8~10cm)每10平方米放养5~6尾,大鲵苗(11~20cm)每10平方米放养3~4尾。
养成的商品鲵规格为2~3公斤(子二代成鲵),每亩可养殖成鲵200~250尾。
1、简介:中文学名:大鲵,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英文名:Chinese giant salamander,别称: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狗鱼、脚鱼、啼鱼、腊狗,隐鳃鲵科,大鲵属.2、产地分布:中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
中国大鲵原产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五大区域:一是湖南张家界、江永、岳阳和湘西自治州福建武夷山;二是湖北房县、神农架,麻城龟峰山;三是陕西汉中、安康、商洛;四是贵州遵义和四川宜宾、兴文、威远葫芦口、巴中南江等地;五是江西靖安。
其他零星分布于湖北鹤峰、利川、恩施,广西柳州、玉林,甘肃文县,河南栾川县,卢氏县、蒿县,南阳内乡宝天曼,山西垣曲县,浙江庆元,贵州黔东南,在潮州凤凰山天池。
3、形态特征: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
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
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
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
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
体表光滑,布满粘液。
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大鲵又叫娃娃鱼,体表裸露,皮肤光滑,全身布满不规则点状或斑块状青灰色素,体色常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腹部为灰白色,头部宽扁,口大略呈半园形、具有捕捉食物的锋利牙齿。
大鲵仿生态繁殖探析一、大鲵繁殖的生态环境建设。
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主要有山体基岩、植被、山溪段的纬度、海拔、水源、水质、水温、溶氧、水深、流量、声频、照度、群落结构、种群密度、合理配组、营养供给,及周年性变化等要素。
多因子相互作用及大鲵的生理适应, 得出大鲵繁苗成功的系列参数。
建设完成的仿生态养殖场址山势巍峨, 石灰质基岩遍布。
峪溪逶迤,河床多石质,砾穴、溶洞、潭池、漫滩、瀑布随坡势梯级跌落,比降达6%-12%。
植被茂密种类繁多,并以海拔高程呈林带状分布,覆盖率在80%以上。
水源丰富,枯水季节流量在0.3-0.4M /S 以上。
1.3 水质: pH值6.5-7.5,溶氧5-6mg/L 以上, 矿化度略高, 硬度稍大, 符合国家人、畜饮水及渔业水质标准。
除因暴雨短时间有轻度混浊外, 常年清澈见底。
水沟人工种植有中有藻类植物、并人工投放无脊椎动物及中小型鱼类等水生生物群落。
气候与水温: 养殖区域属南亚热带与暖温带, 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是大鲵生态最适区之一。
温度是大鲵生长发育的决定因素, 16-22℃属最佳生长水温, 8-25℃是大鲵的适生水温, 低于8℃或高于25℃, 大鲵食欲降低, 生长减慢。
低于3℃或高于28℃, 大鲵停食呈休眠状态, 时间久之就会使大鲵致病或死亡。
此处水源属山林源头水的,水质清鲜无任何污染,水温常年保持在16℃至22℃,具备大鲵繁殖所需的生化和物理条件。
二、人工模拟生态建设池体与组合: 池体长、宽、高分别为80M×4M×0.4M; 有双洞穴和单洞穴之分, 洞穴覆盖面积占总水面2/3。
穴内坡差2.5%-3.5%。
池口处设T 字形池边防逃, 用双层遮阴网覆盖遮光。
全场总体布局采用单排池并列组合。
孵化室、育苗室、饵料培养池综合配套。
池穴与照度: 池穴长、宽、高1.2M×1.5M×0.4M, 池穴高以人体蹲姿能清扫穴内深卫生80-95 ㎝为宜。
大鲵驯养繁殖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驯养繁殖的环境条件、仿生态及工厂化养殖设施、亲鲵培育、繁殖、后备亲鲵的选择、亲鲵的驯化和幼鲵的驯食、大鲵养殖技术、疫病防治与管理、引种与运输、良种质量验收等技术。
本标准界定了大鲵原种、良种、稚鲵、幼鲵、成鲵、亲鲵、后备亲鲵和驯养繁殖场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大鲵驯养繁殖过程中的亲鲵选育、繁殖、孵化、良种培育和大鲵健康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2733—2005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原种指取自秦巴山区原产地的野生大鲵物种;或使用来自秦巴山区,经选育的、非近亲的亲体繁殖的,保持原种的典型性、遗传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无规定性疾病的养殖大鲵物种。
3.2良种指体质健壮、生长快、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并适用于增养殖生产的大鲵物种。
3.3稚鲵指大鲵受精卵从孵化出膜到其利用卵黄为营养的发育阶段。
3.4 幼鲵指稚鲵从卵黄消失,开始主动摄食到其外鳃消失的发育阶段。
3.5 成鲵指外鳃消失,完成呼吸器官转变,而未达到性成熟的大鲵。
3.6亲鲵指性腺发育成熟并已开始用于繁殖的大鲵。
3.7 后备亲鲵指培育年龄已达5年,初步留作种用到初次繁殖前的大鲵。
3.8驯养繁殖场指获得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证的大鲵养殖场。
4 环境条件4.1 场址选择大鲵驯养繁殖场建设宜按以下要求选址:·周围植被茂盛,环境安静,无污染,水源充足,饵料资源丰富,无地质灾害隐患、交通方便、生态环境良好区域。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因叫声似婴儿啼哭而得名,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
是现存两栖动物中较为原始的种类,也是我国二类保护动物之一,是集科研、观赏、药用与美食为一体的特种经济动物。
因大鲵经济价值比较可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农户从90年代初就开始着手人工养殖大鲵(娃娃鱼),笔者从事这个行业也有好几年,经常还与养殖户交流各方面的信息,收集到各方面的养殖技术要点,现总结如下,供爱好特种养殖的农户参考:一:把住大鲵适宜的水质:娃娃鱼喜欢在清澈的溪流水中打闹歇息,PH值在6—8为最好,水质过酸PH6以下,轻者会造成大鲵多种体内脏器疾病,重者会造成大鲵因病死亡。
水质过碱PH8以上,轻者会造成大鲵各种皮肤疾病,重者会造成大鲵因病死亡。
养殖大鲵的水质不可含过多的重金属如:硫,铁,硝,贡,铅等有害物质。
养殖大鲵之前最好先将水质进行全面的化验,特别是对细菌类的大肠肝菌进行化检,其次按照人体饮用水的国家标准进行逐步分类化验,能达到人体饮用水的标准的水质,也就能够进行大鲵养殖,不过关的人体非饮用水是不可以养殖大鲵的,如果养就会使健康的大鲵发生疾病或死亡。
所以娃娃鱼喜清水怕混水和脏水更怕惊扰,娃娃鱼还更喜安静和阴暗光线的习性。
二:把住一定的养殖水温:大鲵最佳的适生水温是16-20度,高于20度以上会因水温的上升促进水体中的各类细菌快速繁殖,水温越高,细菌的存量就越大,大鲵因水温的升高就会得这样那样的细菌类疾病,水温过高,还会造成大鲵胃口下降,严重者会造成不吃食的状况,水温超过30度,会造成大鲵大批量的死亡现象。
所以,娃娃鱼有怕热不怕冷的习性,冬天再冷的水,也没发现有冻死的现象出现。
通常情况下大鲵在10度以下吃食量下降,5度以下进入冬眠状态。
三:把住养殖池内一定的水位:笔者经过几年来的摸索与养殖对比,发现养殖池内水位的高低是关系到大鲵日常生活的关健细节,大鲵是水陆两栖动物,一龄鲵主要以腮呼吸,把住水质清新干净有足够的溶氧就可以保证大鲵生存下来,二龄以上的大鲵主要靠肺呼吸,每隔一段时间大鲵就要抬起头来露出水面进行吸气,多高的水位才能使大鲵抬头吸气不吃力呢?笔者经过长期观察,认为水位刚好掩过鱼背3-10公分为宜。
大鲵(娃娃鱼)养殖技术(1)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所特有,故又称为中国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珍贵两栖动物。
在食用、药用、观赏、科研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由于它的经济价值很高,导致大量非法捕捉贩卖,同时随着矿场的开采、森林的砍伐,使野生大鲵天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存量极少。
因而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着手人工养殖娃娃鱼,到2000年底,已取得丰硕成果。
一、养殖场地的建设1.养殖场地的选择养殖场的水源为无污染的山泉溪水,水质清洁,水温适中(长年水温保持在4~2 5℃),环境幽静,气候凉爽。
2.养殖池的设计与建造我们是用模拟生态的方法设计养殖池。
池子用砖块砌成,用水泥抹面。
每个池子面积40米2,池深50厘米。
池壁光滑,池面用水泥浇制成“T”形防逃檐。
在池中用砖块上盖水泥板做成30~50厘米高的暗穴,暗穴中堆放10~20厘米高的卵石。
池底成1%的比降,在池子最低处设置排污管。
进水用水管从池子正中上方引入。
池沟中放一块20~30厘米宽的卵石,高出水面10厘米,以便天气闷热时大鲵能找到一个栖息之地。
整个养殖池上方用遮荫网覆盖。
二、鲵种投放鲵种投放前应进行池子消毒和种苗消毒。
若是新建成的鲵池,要用水浸泡一个月才能使用。
用150克/米2的生石灰进行池子消毒,鲵种消毒用5%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来进行。
投放时间为春季3月份,水温8~10℃,密度为一龄鲵种8~10尾/米2,二龄鲵种5~6尾/米2,规格整齐的鲵种在同一池中饲养。
三、日常管理成鲵养殖的日常管理主要有水温、水质调节,饲料投喂和防病、防逃。
1.水温调节在暑热期用遮荫网覆盖,保持水温不至于超过25℃。
2.水质调节成鲵池的水保持清爽,水中pH值为7.2~8.2,池水透明度30厘米,溶氧量为5毫克/升,7天清理一次池中污泥和杂物。
3.饲料投喂大鲵是肉食性动物,饲料投喂做到四定:定时,每次在傍晚时进行投食;定位,在相对稳定的位置进行投食;定质,投喂新鲜、无杂质的饵料,活饵料以小鲫鱼、青蛙为好;定量,每次投喂量为大鲵总重的6%~8%,夏秋两季每两天投喂一次,冬春两季每5天投喂一次。
养殖大鲵工作总结
养殖大鲵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养殖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大鲵养殖项目,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养殖大鲵的工作进行总结,分享一些养殖大鲵的经验和技巧。
首先,养殖大鲵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养殖场地。
大鲵对水质和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选择一个水质优良、环境适宜的地方非常重要。
在养殖场地的选择上,我们要考虑水源、土壤、气候等因素,确保能够为大鲵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其次,大鲵的饲养管理也非常重要。
大鲵是一种肉食性动物,需要提供高蛋白
质的饲料。
在饲养管理上,我们需要根据大鲵的生长发育阶段,科学配制饲料,确保大鲵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
此外,定期清理养殖池塘、保持水质清洁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养殖大鲵还需要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大鲵容易受到一些寄生虫和细菌的
侵害,因此我们需要定期对大鲵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疾病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疾病防控上,我们需要做好预防工作,提高大鲵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后,养殖大鲵还需要做好市场营销工作。
在养殖大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
断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确保养殖大鲵的效益。
总的来说,养殖大鲵是一项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工作。
只有在充
分了解大鲵的生长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好养殖工作。
希望通过我的总结和分享,能够对大鲵养殖工作有所帮助。
大鲵人工生态养殖关键技术大鲵是中国大鲵的简称,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鰓鲵科,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大鲵是珍贵稀有的资源,有广泛的经济、生态价值,可供食用、药用、科研等,是一种公认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
大鲵肉质鲜美可口,富含17种氨基酸,据有关资料显示,含有DHA 活性钙和金属硫蛋白、胶原蛋白,其皮、胃、尾、血、腺体分泌液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作用,可清除人体有害自由基、吸收有害的重金属离子,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鲵全身都是宝。
巫溪县、石柱县平山以北地区山体挺拔、植被良好、溪河众多、槽谷狭长,山洞、山泉水、阴河分布广,水质清冽,水浅流急。
山洞幽深、地下暗河形成的小气候,洞内阴暗潮湿、气温稳定(常年保持在10~17℃),水体温差小,水中溶解氧含量较高,pH 值7.5,属弱碱水,水矿化度高,无霜期长,无冰冻,是适合大鲵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
巫溪县碧泉土著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科学利用自然地理优势,成功探索出大鲵人工仿生态养殖技术,包括人工模拟大鲵生长环境,饵料、稚鲵培育,幼鲵与成鲵养殖等技术。
一、生态养殖场设计1.场址选择。
海拔200~1500米,四季分明,石灰质山体,峪溪逶迤,多溶洞、阴河、暗洞,水流梯级跌落;植被茂盛,种类繁多,覆盖率80%以上;水源丰富、常年流动,无枯水季节。
水体pH 值6.5~7.5,溶氧5.5毫克/升以上,矿化度略高,硬度稍大,符合国家I 类水质标准,常年清澈见底,水温保持在15~22℃,无超过2~3℃的温大鲵生活的“生态溪”差;环境幽静,无噪声,无冰冻,无霜期长。
在山洞内养殖大鲵,要保证足够的溶氧,改造形成梯级流水,注意水质要达到渔业水质要求,无鸟、蛇等动物活动。
2.人工模拟生态池。
①池体与组合。
池体规格有600厘米×330厘米×(85~100厘米)和600厘米×180厘米×(85~100厘米)两种规格。
大鲵人工养殖关键技术(上)作者:暂无来源:《湖南农业》 2013年第9期湘西州水产科技推广站何斌(续第8期第30页)4.大鲵种苗的采购饲养大鲵最好购买人工繁殖的种苗,已经脱鳃的苗种最佳,可通过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从正规合法养殖场引进。
经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也可到野外适量捕捉。
但野外捕捉的大鲵,要注意是否受伤,更要注意鉴别大鲵的真伪,特别是幼苗,有可能是小鲵科、荣螈科的种类。
5.大鲵的放养大鲵放养前,养殖池用生石灰300克/平方米进行消毒,大鲵用5%的食盐水浸洗15分钟后放养。
放养时每口池中的大鲵规格要整齐,同一批苗可放养在同一养殖池中,若是收集野生的大鲵,最好每口池子单放1尾,避免大鲵相互撕咬,造成损失。
放养规格及密度:每平方米一龄大鲵10~15尾、二龄大鲵5~10尾、三龄以上大鲵1~4尾。
6.大鲵的饵料幼鲵的饵料有小型浮游动物、蚊蝇幼虫、水蚯蚓、水生昆虫幼虫等。
大鲵的饵料范围非常广,可投喂海水和淡水中的多种价格低的鱼类、虾类、蟹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猪牛羊肉、鸡鸭及其下脚料来源广,蛋白质含量高,也是养殖大鲵的好饵料。
从经济性和安全性考虑,可常年采用价格低的鱼类和其他野杂鱼作为大鲵的主要饵料。
7.大鲵饲养管理①水质与水温。
水源应选用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山溪水、地下水或自来水。
大鲵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6~23℃,地下水的水温一般常年保持在18℃左右,引用地下水作水源自流入池,使池水保持缓慢流动,既可保证水质,调节水温,又接近野生自然状态,利于大鲵的生长和繁殖。
用于繁殖的大鲵,冬眠时保持水温4~8℃。
水温太低大鲵易被冻伤,偏高会使之冬眠不深,增加体能消耗。
饲养商品大鲵,冬季室内池水温保持在适温范围内,可促进大鲵的生长。
②分级饲养。
当饲养池内的大鲵规格出现参差不齐后,要适时分规格饲养,以免发生大个体残食小个体的现象。
③控制投饵量。
投喂活鱼时要保持池内活鱼有一定的数量,能让大鲵较好地捕食,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大鲵仿生态人工规范化饲养技术摘要详细论述了大鲵仿生态人工规范化饲养技术,主要包括大鲵仿生态饲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大鲵仿生态饲养的设施建设、稚鲵培育、1龄前幼鲵饲养、1龄后幼鲵饲养、大鲵主要病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鲵;仿生态;人工;规范化饲养技术大鲵是世界上显存最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是我国二类保护水生动物。
大鲵不仅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大鲵喜阴怕光,生长速度慢,耐凉性强,在野生条件下需5~6年方可性成熟。
大鲵的纯人工饲养较为困难,但人工仿生饲养已获得成功,全国各地仿生饲养大鲵虽为数不少,但多存在着一些技术不到位的问题,导致生长量小、性成熟晚、繁殖率低等。
为了普及该方面的知识,结合笔者的生产实践,现将大鲵仿生态人工规范化饲养技术总结如下,以期为大鲵饲养者提供参考。
1 大鲵仿生态饲养环境条件要求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植被密度大、环境相对独立为好;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海拔700~1 100 m,区内未经农业废弃物、工矿及其他三废、城市和生活垃圾污染。
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它需要常年生活在温度为16~24 ℃的条件下,温度若高于24 ℃,大鲵就会生病;温度低于16 ℃,大鲵就会降低食欲,生长缓慢。
要求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水温应控制在0~28 ℃,以10~22 ℃为好;水质要求溶氧丰富(7.0 mg/L 以上),pH值在6.5~7.5。
避免交互污染,若2个以上养繁场在同一河流、山涧建立,应相隔6 km以上,以防2个养繁场之间产生交互感染。
2 大鲵生态养殖设施要求2.1 仿生态设施仿生态设施必须具备一定落差和流水声,池底铺设粗砂或小卵石。
仿生态池宽1~2 m,水深20~50 cm,流速0.2 m/s左右。
人工养娃娃鱼环境技术有什么要求?娃娃鱼,因其叫声似婴儿的哭声而得名。
学名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大鲵科动物,我国特产,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北、湖南等省。
因其数量日趋减少,现在已被国家列为二类保护动物。
因其种苗较易采集,适应能力强,因此便于饲养。
娃娃鱼适应性强,生长约2-3年,饲料来源广。
养娃娃鱼真的犯法吗?娃娃鱼的经济价值较高,人们过度捕捞作为食用日趋严重,加之江河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大鲵数量锐减,许多地方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绝灭。
为了保护这一资源,我国已将大鲵列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严禁捕猎,如因科研、展出、繁殖饲养等需要,须经主管部门批准方能捕捉。
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子二代以上才可以食用、开发利用,也就是“孙子”辈,野生娃娃鱼繁殖出来后进行人工饲养的叫子一代,再下一代才叫子二代。
吃大鲵首先是货源要合法,所经营利用的大鲵必须是人工驯养的,供应方必须持有《驯养证》,其次是吃的地方要合法,必须是定点地方并持有《经营利用证》。
娃娃鱼人工养殖技术,如何养殖娃娃鱼??娃娃鱼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8~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
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人工养殖娃娃鱼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
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娃娃鱼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平方米,幼鲵池(幼鲵阶段1~2龄)1~2平方米,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平方米,亲鲵池(4龄以上)5平方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