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养殖技术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205.74 KB
- 文档页数:5
大鲵养殖条件,大鲵养殖技术与管理概述:养殖大鲵需要准确掌握其生态特点和养殖技巧,同时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饲养时,可以选择蚯蚓、小鱼、虾等饲料,也可以使用专门的大鲵饲料。
大鲵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需要提供充足的空间和自然光照。
大鲵需要在比较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养殖。
养殖场地应该选择在山坡或者河湖旁边,以便于引入自然水源。
2、养殖模式大鲵可以采用池塘养殖、笼养和水族箱养殖等方法。
其中,池塘养殖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需要建造合适大小的水池,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水质管理大鲵是一种水生动物,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水中的PH 值应该在6.5-8.5之间,水温应该在10-25℃之间,氧气含量应该足够,水质应该清洁无污染。
养殖时需要定期测试水质,确保水质清洁无污染。
可以使用滤网或者过滤器来保持水质良好。
4、水温管理大鲵喜欢水温较高的环境,在养殖时需要控制水温,确保水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可以使用加热器或者降温器来调节水温。
5、饲喂方法大鲵是肉食性动物,需要提供适当的饲料。
在饲养时,可以选择蚯蚓、小鱼、虾等饲料,也可以使用专门的大鲵饲料。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喂养,以免造成消化不良和过度肥胖。
6、疾病管理大鲵容易受到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需要定期检查身体健康状况,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
可以使用专门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7、环境管理大鲵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需要提供充足的空间和自然光照。
可以在水族箱周围固定泡沫板或者使用加热棒等方式,以**水族箱内外环境的温度差不超过5℃,防止大鲵受冷受冻。
需要注意的是,大鲵是一种保护动物,不要随意购买和养殖,并且需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大鲵的饲养方法
(1)场地选择:大鲵主要栖息于水中,而且需要在水质清、凉的流溪中。
因此,以选择水源充足、常年水温变化在9~20℃之间的江河或水库附近建造养殖场为
(2)饲养池的修建:大鲵在自然环境中喜居于阴暗环境,为了满足这一生活习性,饲养池一般用石或砖块(底及四壁用水泥粉刷)拱成不同大小的拱洞,分2m2、4m2、10m2、25m2群等规格的饲养池,池高1m,每池均有进出水孔。
饲养池的要求是:光线暗弱,适合大鲵畏光的特性;拱洞避免光热,太阳光不能直射,以保池水阴凉,水温一般不超过20℃;排灌水便于控制,清污洗池方便,有利池水清新;便于饲养管理和观察其习性。
(3)大小分养:在野外和饲养中发现,大鲵有大吃小或吃卵粒的情况,为避免大鲵相互咬伤或残食,必须根据大鲵的大小和体质强弱分池饲养;同时还可考虑种鲵的配对饲养或根据需要雌雄分养。
大鲵全年均可捕食,以夏秋两季捕食量较大,可投放蟹、蛙、鱼类及其他鲜活动物,也可饲喂畜禽加工厂的下脚料等。
但以鲜活动物优点较多,其利用率高,可避免剩余饲料的浪费和腐烂变质造成污染池水,致使大鲵对环境不适等。
投饵时间一般以傍晚较宜。
饲养池的水不宜灌得过深,一般水深控制在35cm左右,既有利于大鲵捕食和清污洗池,又有利于试验观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碱性水质可能导致大鲵毁灭性的伤亡,必须加强水源管理,严防含碱水流入饲养池内。
大鲵(娃娃鱼)养殖技术方案每亩养殖池产量500公斤左右,产品单价1200元/公斤,养殖成本30万元/亩·年。
放养密度为:小鲵苗(8~10cm)每10平方米放养5~6尾,大鲵苗(11~20cm)每10平方米放养3~4尾。
养成的商品鲵规格为2~3公斤(子二代成鲵),每亩可养殖成鲵200~250尾。
1、简介:中文学名:大鲵,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英文名:Chinese giant salamander,别称: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狗鱼、脚鱼、啼鱼、腊狗,隐鳃鲵科,大鲵属.2、产地分布:中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
中国大鲵原产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五大区域:一是湖南张家界、江永、岳阳和湘西自治州福建武夷山;二是湖北房县、神农架,麻城龟峰山;三是陕西汉中、安康、商洛;四是贵州遵义和四川宜宾、兴文、威远葫芦口、巴中南江等地;五是江西靖安。
其他零星分布于湖北鹤峰、利川、恩施,广西柳州、玉林,甘肃文县,河南栾川县,卢氏县、蒿县,南阳内乡宝天曼,山西垣曲县,浙江庆元,贵州黔东南,在潮州凤凰山天池。
3、形态特征: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
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
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
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
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
体表光滑,布满粘液。
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大鲵又叫娃娃鱼,体表裸露,皮肤光滑,全身布满不规则点状或斑块状青灰色素,体色常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腹部为灰白色,头部宽扁,口大略呈半园形、具有捕捉食物的锋利牙齿。
大鲵养殖大鲵养殖的注意事项大鲵的是我国珍贵两牺动物,也是珍贵的药材,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养殖户都开始养殖大鲵,大鲵的养殖效益很好,但是要怎么养养殖呢?养殖大鲵要注意什么呢?
1、培育水质
水的好坏关系到大鲵工厂化养殖的成败。
工厂化养殖要严格控制水质,防止变坏。
实际生产上,我们采用沸石过滤养鱼用水,接着用离子交换设备使水源磁化和矿化,每天坚持换水三分之一,使池水保持清洁。
2、投料
根据大鲵生物习性,每3天投喂一次,每次投喂根据养殖目的,采用不同药物拌料投喂。
投喂要定点、定质、定量。
3、清污
池中的残饵、粪便要及时清除,以防止水质变坏。
定期检查各排水、进水设施。
4、通风
由于工厂化厂房面积较大,空气流通不佳,因此,我们采用抽风方法使空气流通。
夏天深夜抽风1~2小时,冬天则是下午1~2点抽风一次。
5、分级饲养
大鲵经过一段时间养殖,会出现大小不一的个体,为了防止弱肉强食,要定期按大、中、小不同规格分级养殖以利于正常生长发育。
6、严格管理
对参加养殖人员,要进行上岗前培训,制定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
以上就是养殖大鲵的要注意的事项了,在养殖的时候若果能够按照科学的方式养殖,加强管理的话,一定能够更好的养殖大鲵的。
大鲵养殖技术一、养殖场建造1.养殖场选址养殖场要远离污染源,周围无工矿企业。
电源、交通、水源便利,环境良好。
2.养殖池建造养殖池可建在地下,也可建在地上,亦可为半地下、半地上。
养殖池用砖砌,用水泥抹面,可在池内壁铺设瓷砖,便于池内清洁。
苗种培育池面积1~5平方米、池深20厘米;成鲵池面积以5~20平方米、池深以40厘米为宜。
池底建排水口,池面沿池壁一侧设置进水管,池底保持一定的倾斜坡度,以便于排污。
池形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菱形等,以正方形为宜。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环境及水源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养殖场,科学制定养殖密度。
禁止不顾环境及水源承载能力,盲目扩大养殖规模、超负荷养殖。
二、水源成鲵养殖可抽取地下水,也可利用山泉水。
1.地下水地下水的水溫恒定,一般在16~19℃,不受季节变化影响,污染少,可保证大鲵常年生长。
因此,在丘陵、平川、城市周边,只要有地下水资源的区域,均可养殖大鲵。
但这种方式因抽取地下水,会增加养殖成本。
2.山泉水山泉水水质清新,水温随季节变化较大,一般在3~28℃。
因此采用山泉水养殖,大鲵只在春季、夏季、秋季生长。
可通过管道将山泉水引向养殖场。
在山区,只要有泉水的地方,就可采用山泉水养殖大鲵,这种方式养殖成本相对较低。
三、大鲵养殖大鲵养殖分为苗种培育、成鲵养殖两个阶段。
大鲵体长8~30厘米阶段为苗种培育阶段,体长30厘米以上阶段为成鲵养殖阶段。
1.苗种培育(1)幼苗投放。
一般投放幼苗要求体长在8厘米以上、规格整齐、体质健壮。
投放前要对其进行检疫检验,了解苗种来源及繁殖场情况,确保苗种不携带“娃虹彩病毒”等病原。
每平方米投苗100尾,投放前用5%食盐溶液浸泡10~20分钟,对其体表消毒。
投放时间以春季为宜。
(2)投喂。
以投喂红线虫为主。
红线虫要新鲜,且经冰冻,以杀灭红线虫携带的病害。
投喂方法:将冰冻的红线虫解冻后投喂,投喂量保持在投喂后两小时内吃完为宜,每天投两次。
(3)换水。
娃娃鱼最新养殖技术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所特有,故又称为中国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珍贵两栖动物。
在食用、药用、观赏、科研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由于它的经济价值很高,导致大量非法捕捉贩卖,同时随着矿场的开采、森林的砍伐,使野生大鲵天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存量极少。
因而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着手人工养殖娃娃鱼,到2000年底,已取得丰硕成果。
一、养殖场地的建设1.养殖场地的选择养殖场的水源为无污染的山泉溪水,水质清洁,水温适中(长年水温保持在4~25℃),环境幽静,气候凉爽。
2.养殖池的设计与建造我们是用模拟生态的方法设计养殖池。
池子用砖块砌成,用水泥抹面。
每个池子面积40米2,池深50厘米。
池壁光滑,池面用水泥浇制成“T”形防逃檐。
在池中用砖块上盖水泥板做成30~50厘米高的暗穴,暗穴中堆放10~20厘米高的卵石。
池底成1%的比降,在池子最低处设臵排污管。
进水用水管从池子正中上方引入。
池沟中放一块20~30厘米宽的卵石,高出水面10厘米,以便天气闷热时大鲵能找到一个栖息之地。
整个养殖池上方用遮荫网覆盖。
二、鲵种投放鲵种投放前应进行池子消毒和种苗消毒。
若是新建成的鲵池,要用水浸泡一个月才能使用。
用150克/米2的生石灰进行池子消毒,鲵种消毒用5%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来进行。
投放时间为春季3月份,水温8~10℃,密度为一龄鲵种8~10尾/米2,二龄鲵种5~6尾/米2,规格整齐的鲵种在同一池中饲养。
三、日常管理成鲵养殖的日常管理主要有水温、水质调节,饲料投喂和防病、防逃。
1.水温调节在暑热期用遮荫网覆盖,保持水温不至于超过25℃。
2.水质调节成鲵池的水保持清爽,水中pH值为7.2~8.2,池水透明度30厘米,溶氧量为5毫克/升,7天清理一次池中污泥和杂物。
3.饲料投喂大鲵是肉食性动物,饲料投喂做到四定:定时,每次在傍晚时进行投食;定位,在相对稳定的位臵进行投食;定质,投喂新鲜、无杂质的饵料,活饵料以小鲫鱼、青蛙为好;定量,每次投喂量为大鲵总重的6%~8%,夏秋两季每两天投喂一次,冬春两季每5天投喂一次。
大鲵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大鲵是一种独特的两栖动物,其养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鲵养殖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适宜的养殖环境、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常见的疾病防控等,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大鲵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正文:一、大鲵的简介大鲵,又称为巨型蝾螈,是我国的特有动物,属于两栖爬行类。
大鲵身体庞大,体长可达40厘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外形和珍稀性,大鲵备受关注,逐渐成为人们养殖的对象之一。
二、适宜的养殖环境1. 温湿适宜的水域:大鲵适宜生活在湖泊、溪流和水草丰富的池塘等环境中,水质应清澈、无污染,温度保持在15-25℃之间,湿度要适宜。
2. 适宜的水质指标:大鲵对水质要求较高,需保持PH值在7-8之间,氨氮含量低于0.1mg/L,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02mg/L,硝酸盐含量低于10mg/L。
3. 提供足够的栖息地:养殖池塘需有足够的岩石、水生植物等提供大鲵栖息、繁殖的场所,增加水域生物多样性,复原自然环境。
三、合理的饲养管理1. 合理选择饲料:大鲵主要以小鱼、虾、蛙、昆虫幼虫等动物为食,适量添加水生植物,提供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2. 规律的饲喂时间:大鲵饲食时间一般为黄昏或夜晚,可定时投喂食物,建立稳定的饲喂时间表,保证其正常饮食习惯。
同时,要注意控制饲料量,避免过度喂食引起消化不良。
3. 清洁舒适的养殖环境:定期清除废弃物、饲料残渣和藻类,保持水质清澈。
为大鲵提供舒适的环境,可放置适量底质,增加栖息条件。
四、常见的疾病防控1. 控制水质污染: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及时清除废弃物和厌氧区淤泥,防止产生有害物质,避免导致大鲵患疾病。
2. 预防寄生虫感染:外来鱼类和水生生物可能携带寄生虫,应定期检查鲵类身体表面和鳃部,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3. 疾病早期发现与治疗:养殖者应定期观察大鲵的行为和食欲,以及皮肤与鳃部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实用的娃娃鱼养殖技术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
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
下面我们找到了专业的娃娃鱼养殖户来跟大家说说实用的娃娃鱼养殖技术吧!一、环境和水源:环境要安静,养殖大鲵所需水源的水质各项指标应优于渔业水质标准,pH值6.4~7.2,并且要求水量充沛,附近没有生活垃圾与工业废水。
仿生态大鲵驯养繁殖场应设置在海拔700~1100m的山涧溪流间。
二、优良苗种:未脱鳃时一年龄幼鲵质量好的表现为外鳃暗红或正常体色,且无损伤,规格在50~250g左右体长在10㎝以下的大鲵幼苗,其头部长有3对鳃,而10㎝长的小鲵和蝾螈却没有鳃。
选种时,用手搅动大鲵种苗,四肢在水底爬动有力,收缩自如,不肿大,尾巴在水中摆动快。
三、所需的优质饵料:①裸腹溞也称红虫:生长在水坑、池塘、水库和河流等淡水中。
②赤线虫又称红线虫,栖息于江河淤泥上层,因其生活在水质污染的地方,捞取投喂之前必须要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
③野杂鱼白鲢、花鲢、鲤鱼、鲫鱼、泥鳅都可用来投喂大鲵。
在保证正常投喂的同时,每月要在饵料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
四、合理密度:规格6㎝以下的大鲵幼苗每平方米放50尾,规格6~10㎝的大鲵幼苗每平方米放30尾,规格10~15㎝的大鲵幼苗每平方米放20尾,规格15~20㎝的大鲵幼苗每平方米15尾。
换水量逐渐加大由1/3至1/2,再由1/2至2/3,换水次数由3d换一次至2d换一次,再由2d换一次至每天换一次。
五:疾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养殖期内定期使用较为温和的消毒药。
如碘、季铵盐、二氧化氯等。
常见病有以下几种。
①水霉病:主要发现在孵化过程,稚鲵及幼鲵早期,可通过及时换水或换池,卵和幼鲵可用3~4﹪食盐浸泡5~10min。
②皮肤溃烂病:可将受伤大鲵隔离,注射青霉素50000~100000IU/㎏体重,注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同时在伤口处涂抹四环软膏、碘酒、紫药水等。
③颤抖病:病鱼在水中左右摇摆,后置不断颤动,不食,受惊后反应迟钝,并伴有腹水腹胀等症状。
大鲵的饲养环境
大鲵(详情介绍)
大鲵异常凶猛,并且行动非常敏捷,由于大鲵属于两栖类水生物,并且叫声酷似婴儿,非常有特色。
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寿命可以长达50-60余年,所以如何在人工环境下为大鲵布置一个合适的饲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1、池塘选择及放苗前准备
大鲵成鱼养殖池塘5亩,水深2米。
要求水源充足,自流排灌。
进行消毒后,在放苗前3天,每亩用2—3斤黄豆制成的豆浆泼塘,以保证有足够的生物饲料供饵料鱼摄食所需。
下塘前要准备充足适口的饵料鱼,放苗前放入鲤鱼、鲢鱼、鳙鱼等夏花鱼苗。
2、苗种来源及投放条件
大鲵苗种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原产地是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规格4-6厘米/尾,数量10000尾。
5月份,购进大鲵苗种,水温保持恒定在20℃左右,pH值8。
0,氨氮0。
1mg/L,亚硝酸盐0。
1mg/L。
3、养殖模式
大鲵采用单养模式,600尾/亩,未套养其它鱼类。
4、水质调控及饵料投喂技术
大鲵喜清瘦水质,透明度40厘米左右,对水质要求类似于草鱼,但不耐低氧,易浮头。
水质调节上使用生物肥水素和EM原液。
2023年最新的娃娃鱼养殖技术娃娃鱼养殖技术娃娃鱼人工繁殖及人工养殖技术一、养殖池的修建大鲵养殖场的建设,主要是采取人工模拟大鲵在野生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环境所建造的养殖场。
其建筑设施必须满足大鲵生存、生长、繁殖需要。
1.场地的选择大鲵有喜阴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所以场址应选择阴暗、避风、冬暖夏凉、水温较稳定(最好10℃~25℃)、水源方便、水质清洁、环境幽静、无毒无害的地方。
场址的选择还应考虑饵料来源方便和交通便利等条件。
2.养殖池由于大鲵在饵料不足、极度饥饿时有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大鲵需要将大小不同的大鲵分开饲养,所以养殖池分为稚鲵池、幼鲵池、成鲵池、亲鲵池。
养殖池分为室内池和室外池。
从养殖形式上看,室内型的有水族箱养殖、水泥池养殖、架式塑盆养殖、平面流水(静水)养殖、山区拱洞养殖、人防地下室(防空洞)养殖、涵洞式养殖等;室外型有自然保护措施型(自然河流)、人工梯塘型和人工平池型。
无论哪种设计方式,都要建好进、排水(排污)设施和防逃设施。
(1)稚鲵池最好建在室内,室内一般阴暗、保温、防暑、安全,面积不宜太大,一般1~2平米,用砖混建造,池壁四周要求光滑,池壁高60cm,水深20cm~30cm,池底要设排污孔,进排水系统要搞好。
(2)幼鲵池一般采用砖混结构建造,面积5m2~10m2为宜,池深60cm~80cm,水深30cm 左右。
(3)成鲵、亲鲵池成鲵、亲鲵池按一般大小建造,深浅相似,大多采用砖混结构,面积10m2~20m2,池深1.2m,蓄水深度35cm左右,池四壁和池底要光滑,每池设排水和溢水孔,溢水孔高35cm,进水可以从池的上面用钢管或无毒塑管加入。
二、人工繁殖在自然界中,大鲵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而且受精卵的孵化期长达900 小时左右,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大鲵在自然界繁殖率极低。
我国于1978年人工繁育大鲵成功,此后大鲵的人工繁育在各地相继获得成功,人工养殖也在各地迅速开展。
大鲵人工生态养殖关键技术大鲵是中国大鲵的简称,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鰓鲵科,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大鲵是珍贵稀有的资源,有广泛的经济、生态价值,可供食用、药用、科研等,是一种公认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
大鲵肉质鲜美可口,富含17种氨基酸,据有关资料显示,含有DHA 活性钙和金属硫蛋白、胶原蛋白,其皮、胃、尾、血、腺体分泌液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作用,可清除人体有害自由基、吸收有害的重金属离子,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鲵全身都是宝。
巫溪县、石柱县平山以北地区山体挺拔、植被良好、溪河众多、槽谷狭长,山洞、山泉水、阴河分布广,水质清冽,水浅流急。
山洞幽深、地下暗河形成的小气候,洞内阴暗潮湿、气温稳定(常年保持在10~17℃),水体温差小,水中溶解氧含量较高,pH 值7.5,属弱碱水,水矿化度高,无霜期长,无冰冻,是适合大鲵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
巫溪县碧泉土著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科学利用自然地理优势,成功探索出大鲵人工仿生态养殖技术,包括人工模拟大鲵生长环境,饵料、稚鲵培育,幼鲵与成鲵养殖等技术。
一、生态养殖场设计1.场址选择。
海拔200~1500米,四季分明,石灰质山体,峪溪逶迤,多溶洞、阴河、暗洞,水流梯级跌落;植被茂盛,种类繁多,覆盖率80%以上;水源丰富、常年流动,无枯水季节。
水体pH 值6.5~7.5,溶氧5.5毫克/升以上,矿化度略高,硬度稍大,符合国家I 类水质标准,常年清澈见底,水温保持在15~22℃,无超过2~3℃的温大鲵生活的“生态溪”差;环境幽静,无噪声,无冰冻,无霜期长。
在山洞内养殖大鲵,要保证足够的溶氧,改造形成梯级流水,注意水质要达到渔业水质要求,无鸟、蛇等动物活动。
2.人工模拟生态池。
①池体与组合。
池体规格有600厘米×330厘米×(85~100厘米)和600厘米×180厘米×(85~100厘米)两种规格。
大鲵娃娃鱼养殖技术成鲵养殖技术(娃娃鱼)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所特有,故又称为中国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珍贵两栖动物。
在食用、药用、观赏、科研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由于它的经济价值很高,导致大量非法捕捉贩卖,同时随着矿场的开采、森林的砍伐,使野生大鲵天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存量极少。
因而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着手人工养殖娃娃鱼,到2000年底,已取得丰硕成果。
一、养殖场地的建设1.养殖场地的选择养殖场的水源为无污染的山泉溪水,水质清洁,水温适中(长年水温保持在4~25℃),环境幽静,气候凉爽。
2.养殖池的设计与建造我们是用模拟生态的方法设计养殖池。
池子用砖块砌成,用水泥抹面。
每个池子面积40米2,池深50厘米。
池壁光滑,池面用水泥浇制成“T”形防逃檐。
在池中用砖块上盖水泥板做成30~50厘米高的暗穴,暗穴中堆放10~20厘米高的卵石。
池底成1%的比降,在池子最低处设置排污管。
进水用水管从池子正中上方引入。
池沟中放一块20~30厘米宽的卵石,高出水面10厘米,以便天气闷热时大鲵能找到一个栖息之地。
整个养殖池上方用遮荫网覆盖。
二、鲵种投放鲵种投放前应进行池子消毒和种苗消毒。
若是新建成的鲵池,要用水浸泡一个月才能使用。
用150克/米2的生石灰进行池子消毒,鲵种消毒用5%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来进行。
投放时间为春季3月份,水温8~10℃,密度为一龄鲵种8~10尾/米2,二龄鲵种5~6尾/米2,规格整齐的鲵种在同一池中饲养。
三、日常管理成鲵养殖的日常管理主要有水温、水质调节,饲料投喂和防病、防逃。
1.水温调节在暑热期用遮荫网覆盖,保持水温不至于超过25℃。
2.水质调节成鲵池的水保持清爽,水中pH值为7.2~8.2,池水透明度30厘米,溶氧量为5毫克/升,7天清理一次池中污泥和杂物。
3.饲料投喂大鲵是肉食性动物,饲料投喂做到四定:定时,每次在傍晚时进行投食;定位,在相对稳定的位置进行投食;定质,投喂新鲜、无杂质的饵料,活饵料以小鲫鱼、青蛙为好;定量,每次投喂量为大鲵总重的6%~8%,夏秋两季每两天投喂一次,冬春两季每5天投喂一次。
大鲵养殖的前景娃娃鱼是大鲵的俗称,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大鲵人工繁殖较为困难。
因此,养殖很不普遍,仅限于江苏、湖北、广东等地的少数养殖场。
但近年来,娃娃鱼的养殖受到广泛的重视,是很有潜力的名特优养殖品种。
下面农村养殖网来讲讲大鲵的养殖前景与管理技术,一起来看看吧!一、养殖管理技术成体池的管理成体经过一段时间饲养,个体增长,密度相对增大,而娃娃鱼病也随之发生,因此,日常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成体池的日常管理归纳起来就是一勤、二早、三看、四防。
一勤:就是勤巡池。
每天巡池3次,早晨巡池看摄食后情况,中午巡池注意水温变化,晚上巡池观察成体摄食状况。
二早:就是早放养、早开食。
注意春节后水温上升时,是否在摄食,若未摄食要采用加温使成体尽早摄食。
三看;就是看摄食、看是否抢食或有无吐食现象、看水质。
看摄食主要是看成体在食场摄食是集中还是散乱。
看是否抢食或有无吐食现象,以便调整投饲量。
看水质主要是看水质是否清新、透明度是否高,以便采取措施改善水质。
四防:就是防暑、防病、防逃、防水变。
防暑是夏天成体池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由于夏季水温高,成体易死亡,因此要采取防暑降温,有利娃娃鱼生长,室外防暑主要采取设置遮荫物,使光照强度低。
换水采取在深夜进行,这样有利成体“度夏”。
防病就是要防止娃娃鱼病。
要随时注意娃娃鱼的摄食活动情况,如发现成体有离群独游,要检查研究病况,采用隔离防治措施,及时治疗。
防逃就是要防成体逃走,要经常检查进出水处,加强管理,防止外逃。
防水变就是要防止水质变坏。
成体池除了做好投饲管理工作之外,还要进行水质管理、成体病害等防治工作。
二、大鲵养殖前景1.娃娃鱼的养殖现状目前,我国的娃娃鱼养殖业还处在刚起步的试验阶段,饲养大都分散在研究所的实验室里进行。
由于研究经费不足和该动物的独特生理和生活习性,使不少攻状项目和课题中途夭折,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家很少,帮形成大规模养殖形势,还需要一段时间。
2.娃娃鱼的观赏价值娃娃鱼背部色彩斑澜,前肢四指似手,后肢五趾如足,嘴巴特大叫声宏亮,故名娃娃鱼,在两栖动物中是寿命较长的种类之一,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长达50-60余年,野生状态下也有存活130余年的,仍体胖肥嫩,故也有人叫它“寿星鱼”。
大鲵养殖技术方案一、项目概述大鲵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特种养殖动物,具有肉食和药用价值。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大鲵都野生捕捉,因此价格较高。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保护野生资源,大鲵加工技术和养殖技术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本方案将重点介绍大鲵的养殖技术。
二、投资预算1.场地租金:5000元/年2.场地修建:2万元3.购买大鲵种苗:5000元4.饲料采购费用:1万元/年5.员工工资:5万元/年6.其他杂费:2万元/年三、养殖技术(一)场地选择选择场地时要考虑到空气流通,避免污染源污染环境,选取流水的地方,保证大鲵饮用水的清洁、卫生,同时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日照充足的场地。
(二)育苗和选苗大鲵育苗期一般为4-5个月,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进行。
选苗时要注意选取健康、无污染的苗种。
(三)饲料管理大鲵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适当添加植物性饲料,如菠菜、青麦等。
同时要保证饲料干净、新鲜,饲喂过程中有定时定点。
(四)水质管理大鲵生长需要良好的水质环境,水中要保证氧气充足、水温适宜,每天更换新鲜的水。
(五)疾病防治大鲵易感染病毒和细菌性疾病,在饲养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定时定点消毒,及时发现病情要进行隔离和治疗。
四、经济效益分析大鲵养殖在市场上有很大的需求,一般成品大鲵售价在100元以上/kg,其中肉鲵售价一般在200元以上/kg。
根据每年生产出成年大鲵50吨来计算,可以获得年收益约125万元,同时节约野生大鲵资源,拓宽了经济收益。
因此大鲵养殖项目较为可行,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五、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对动物性食品和保健品的需求增加,大鲵作为一种优质的特种养殖动物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而且大鲵的肉和内脏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制成多种保健产品,如大鲵肉片、大鲵粉等,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大鲵养殖的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大鲵养殖技术大全
大鲵养殖技术
1、养殖场地建设。
娃娃鱼喜静、喜阴,所以养殖场地**好选择在山区或人烟稀少的环境,这种环境相对独立安静,还较为阴凉,有利于娃娃鱼生长。
养殖场地内一定要暗,池地一定要光滑,养殖池不宜过大,有很好的排灌措施。
养殖产地内要有孵化池、幼鲵池、饵料池等,养殖池在修建好之后不要立即放入娃娃鱼饲养。
由于建池会使用水泥,而水泥的碱性较大,碱性过强会造成娃娃鱼大批死亡,所以新建场地一定要处理,将碱性降下来在饲养。
2、种苗投放。
养殖时去娃娃鱼人工养殖中心购买种苗,为保证养殖成活率,做好选择体型较大,达100克以上的幼苗。
投放是也要注意方法,娃娃鱼看似温顺,但其实它们的性格
凶狠好斗,如果因食物缺乏而饥饿时,常常厮咬打斗,严重者会导致娃娃鱼死亡,所以投放是一定要暗生长阶段分类投放。
3、饲养。
娃娃鱼食谱极为广泛,各种鱼虾,昆虫以及猪、羊、鸡的内脏即可成为它的食物,但是一定要新鲜的。
由于娃娃鱼的特性,一般养殖户都在山区和人烟稀少地区养殖,所以为了解决食物来源,所以在养殖时会附带养殖一些小鱼小虾或蚯蚓、黄粉虫之类的。
饲养要注意不让其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注意天气和水温的变化,观察它的摄食量,定时定期投喂。
4、管理。
娃娃鱼养殖**重要的是水质管理,娃娃鱼对水质要求极为严格,喜洁怕脏,一般自来水都可能达不到它的养殖要求,需水质清晰、无污染的溪水和泉水**。
另外娃娃鱼适合生长水温在16-22度,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娃娃鱼的生长,严重者会造成娃娃鱼的死亡。
养大鲵违法吗?
1.私自饲养娃娃鱼是违法行为。
娃娃鱼的经济价值较高,人们过度捕捞作为食用日趋严重,加之江河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大鲵数量锐减,许多地方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绝灭。
为了保护这一资源,我国已将大鲵列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严禁捕猎,如因科研、展出、繁殖饲养等需要,须经主管部门批准方能捕捉。
2.吃娃娃鱼犯不犯法?娃娃鱼野生的不能吃,吃了是犯法的,人工养殖的是可以吃的。
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子二代以上才可以食用、开发利用,也就是“孙子”辈,野生娃娃鱼繁殖出来后进行人工饲养的叫子一代,再下一代才叫子二代。
吃大鲵首先是货源要合法,所经营利用的大鲵必须是人工驯养的,供应方必须持有《驯养证》,其次是吃的地方要合法,利用方必须是定点地方并持有《经营利用证》。
大鲵养殖注意事项
1、养殖条件
室外为露天专门修建的养殖池,室内为各种闲置设施改造成的养殖池。
养殖池只需保证安全牢固不渗漏水,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
室内养殖池的大小可从1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
不等。
养殖池在放养前需用水浸池1个月,使pH值在6.4以下,一般不要强光照,只保持
微光或无光均可。
2、日常管理
投饵时保持三定:定时、定点、定量。
了解大鲵的生态习性很重要,大鲵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养殖中要尽量照顾它的这些习性。
另外,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
3、水质调节
养殖大鲵应经常保持大鲵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
7.8间。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
池水流动。
4、温度光照
大鲵对水体温度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大鲵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大鲵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
另外,大鲵畏光,养殖场应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
5、放养密度
大鲵养殖池其放养密度视养殖大鲵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
一般情况下,苗种阶段考虑大鲵其活动范围较小,摄食能力较弱,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便于集中管理饲养。
在成鲵阶段考虑大鲵活动范围大,摄食能力强,加之有互相攻击性,其放养密度应小。
我们多年的养殖实践认为,苗种阶段其放养密度为60~100尾/平方米,成鲵阶段5~20尾/平方米。
放养时,要求规格尽量保证整齐,个体之间不宜相差0.5倍以上。
6、饲养技巧
投喂饲料,以天然饵料为好,主要有浮游生物类、虫类、肉类及鱼类、贝类等。
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时间为早晨7:30前及晚上10:30前为好。
在投饵料时应先清理掉上次的残饵。
投喂量为体重的5-10%。
当水温在16-23℃时应加大投饵量,次数及时间可保持不变。
7、防偷防逃
大鲵逃跑能力特强,其陆上或水中运动较为敏捷,并能爬高顶重,稍有不慎便会逃逸,必须时刻注意防逃,尤其在下暴雨时要注意。
养殖池和整个养殖场所有进出水口和陆上通道口都要装防逃设施。
大鲵其经济价值较高,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盗。
8、病害防治
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人工养殖大鲵比野外大鲵发病率、死亡率高出几十倍以上,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注重预防为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成功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