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人工养殖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384.71 KB
- 文档页数:2
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综合技术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产系(新乡,453002)孔祥会大鲵俗称娃娃鱼,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珍贵的两栖有尾动物。
大鲵主要分布于中国的称为中国大鲵,产于华南,西南的山地溪流,大者可达1m以上。
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由于其资源短缺,被我国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1大鲵的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大鲵身体呈扁圆形,分头、躯干、四肢和尾四个部分,大鲵的体长一般为50~150cm,成体不具外鳃,具肺,椎体双凹型,雌鲵不具受精器,体外受精。
头部背腹扁平,最宽处与躯干两侧皮褶间的宽度大致相同,或大于皮褶之间的宽度。
头前端有宽大的口裂。
犁骨和颌骨具齿,前颌骨与上颌骨齿列紧密相接构成弧形,位于口腔前缘。
侧生齿,下颌骨长齿部位占齿骨全长的2/3。
下颌的尖板骨不长齿。
眼极小,位于头前上侧,无眼睑,眼球可伸缩。
嘴端具有唇褶,外鼻孔位于嘴端,呈圆形,头部背面和腹面的皮肤具有成对的疣粒,呈现特定的图形。
躯干前部两侧有纵的皮肤褶,称为颈褶,颈侧之后躯干两侧的皮肤褶,一般称为侧褶,颈褶、侧褶成对的疣粒沿皮肤褶纵行分布,数目较少。
泄殖孔位于躯干部后端。
大鲵具有两前肢和两后肢,后肢明显长于前肢,前肢具4指,后肢具5趾,后肢近端节沿体垂直伸出,脚心向后,爬行吃力。
大鲵尾短,多肉质,约占全长的1/3,尾侧扁,尾端钝圆或椭圆形,尾部具有极少数疣粒。
大鲵体色多呈浅褐或灰褐色,野外生活时,体色与周围环境较为一致,背面常分布黑色斑纹,腹面底色较浅。
1.2生活习性大鲵喜生活于山区溪流中,周围树木枝繁叶茂,水质矿化程度高,溶融性岩洞很多。
河中岩礁遍布,巨砾显露,河床上下落差大,溪中水浅流急,含沙量小,河水清澈见底;水源充足,水温不高,常年变化较缓;气候温凉,降雨充沛,云雾多,潮气大,无霜期较长。
大鲵野外生活时,常喜穴居,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晚上出外觅食。
大鲵的食性为肉食性,幼鲵以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如:小蟹、水蚤,昆虫幼虫等为主;成鲵则以食泥鳅、蛙类、河蟹和小鱼为主。
大鲵养殖的步骤介绍
由于大量的捕杀,现在野生大鲵的数量越来越少,如今已经成了我国的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过随着技术的成熟,人工养殖大鲵也比较普遍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大鲵养殖的步骤吧。
1、养殖场地
大鲵生性喜欢安静阴凉的地方,所以在选择养殖场地的时候尽量选择山区地区,养殖场地内光线一定要暗,池地一定要光滑,养殖池不需要很大,但一定要有很好的排灌措施。
养殖场地内要有孵化池、幼鲵池、饵料池等,养殖池建好后不要立即投放大鲵,因为水泥的碱性较强,所以要等碱性降低之后再投放大鲵进行饲养。
2、投放种苗
在选择种苗时要选择体重达100克以上的种苗,这样的种苗成活率较高,大鲵生性好斗,所以在投放时一定要多观察,防止他们撕咬打斗,以免造成种苗死亡,所以投放是一定要在暗生长阶段分类投放才行。
3、饲养
大鲵食性广泛,鱼虾、昆虫以及猪、羊、鸡的内脏它都吃,只不过有一点要求,那就是要保证新鲜,很多养殖户在养殖时会附带养殖一些小鱼小虾或蚯蚓、黄粉虫之类的,这样的做法就能充分保证食物的新鲜度,不过在饲养时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让它们因争抢食物而发生打斗残杀,同时也要观察它们的摄食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并定时定量给它们投放食物。
1。
大鲵的养殖基本技术
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人工建造大鲵养殖池最好应仿照大鲵自然界的生活情况等来建造。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大鲵的养殖基本技术,希望能帮到你。
大鲵的养殖基本技术
1、水资源要求
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有害,契合渔业用水规范。
详细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若;在水温上,应严厉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厚,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
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越渔业用水规范。
2、环境要求
养殖池周围要求环境恬静、阴凉、空气清爽,以周围群山盘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绝对独立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外地鱼虾蟹或植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厚。
养殖场的设计建造
大鲵生长有分明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进程,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
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平方米,幼鲵池(幼鲵阶段1~2龄)1~2平方米,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平方米,亲鲵池(4龄以上)5平方米左右。
大鲵各阶段养殖池,其外形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长宽比为3: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二至三倍,养殖场池周围及底部应润滑,顶部建防逃设备或加盖防逃网,在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便于大鲵荫蔽躲藏,各养殖池应建造独立的排灌设备,做到水位能无效调理,水进出自若,排污方便。
整个养殖场应树立完善的大鲵防逃、防偷、防害设备。
大鲵如何适应人工生态环境,进行人工养殖?近年来,有关驯养试验结果表明,大鲵能较快地适应人工生态环境,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具有生长迅速的显著特点。
现将大鲵专池强化速养技术介绍如下:一、养鲵池建设大鲵饲养池要建在环境安静、阴凉、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场地,水温要求常年处于10°C~25°C的范围内。
若有条件,最好装备冬季加温和夏季降温的设施,有利于提高饲养效果。
1、幼鲵池:多采用水泥结构,每口池面积以8平方米~10平方米为宜,水深20公分左右,池底要铺一层泥沙,池边设防逃板,供幼鲵爬上陆地活动,防止逃失。
2、成鲵池:多采用水泥结构,每口池面积以50平方米~70平方米为宜,池壁高1.2米~1.3米,池形以长方形为好,并设进出水口,水深保持在30公分左右。
二、苗种放养每平方米水体可放养幼鲵25尾~30尾,规格为500克/尾~1000克/尾的成鲵10尾~15尾。
放养规格应整齐,以免因个体大小差异造成弱肉强食。
新建的水泥池必须用水浸泡15天~20天,待池水ph值稳定在8以下,才能放养苗种。
在放养之前1周,新、旧池均要用漂白粉或其他药物消毒,杀灭敌害生物;苗种下池前用呋喃类药物0.2克或五甲蓝0.5克兑水浸泡5分钟。
三、饵料投喂幼鲵开食期,主要投喂摇蚊幼虫、水蚯蚓等活饵,以吃饱为度。
饲养15天后可适当投喂一些小虾、蚯蚓、碎肉等,夜间投饵。
饲养8个月左右,幼鲵体重达20克以上时,饵料可用小杂鱼肉糜或切碎的牛、羊肉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成鲵饲喂可用鲜活低值鱼类或人工配合饵料(参考配方:鱼粉55%,枯饼8%,麦麸5%,蚕蛹5%,骨粉1.2%,α-淀粉17.3%,预混料8.5%)。
若用活鱼,应将饵料鱼切成块状投喂。
人工配合饲料一般为粉状,使用前用水调成软团状即可。
四、日常管理幼鲵池要每天换一次新水,并将池内残渣剩饵清除干净,使池水透明度一眼见底,ph值保持在6.5~8.5之间。
大鲵仿生态人工规范化饲养技术摘要详细论述了大鲵仿生态人工规范化饲养技术,主要包括大鲵仿生态饲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大鲵仿生态饲养的设施建设、稚鲵培育、1龄前幼鲵饲养、1龄后幼鲵饲养、大鲵主要病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鲵;仿生态;人工;规范化饲养技术大鲵是世界上显存最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是我国二类保护水生动物。
大鲵不仅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大鲵喜阴怕光,生长速度慢,耐凉性强,在野生条件下需5~6年方可性成熟。
大鲵的纯人工饲养较为困难,但人工仿生饲养已获得成功,全国各地仿生饲养大鲵虽为数不少,但多存在着一些技术不到位的问题,导致生长量小、性成熟晚、繁殖率低等。
为了普及该方面的知识,结合笔者的生产实践,现将大鲵仿生态人工规范化饲养技术总结如下,以期为大鲵饲养者提供参考。
1 大鲵仿生态饲养环境条件要求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植被密度大、环境相对独立为好;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海拔700~1 100 m,区内未经农业废弃物、工矿及其他三废、城市和生活垃圾污染。
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它需要常年生活在温度为16~24 ℃的条件下,温度若高于24 ℃,大鲵就会生病;温度低于16 ℃,大鲵就会降低食欲,生长缓慢。
要求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水温应控制在0~28 ℃,以10~22 ℃为好;水质要求溶氧丰富(7.0 mg/L 以上),pH值在6.5~7.5。
避免交互污染,若2个以上养繁场在同一河流、山涧建立,应相隔6 km以上,以防2个养繁场之间产生交互感染。
2 大鲵生态养殖设施要求2.1 仿生态设施仿生态设施必须具备一定落差和流水声,池底铺设粗砂或小卵石。
仿生态池宽1~2 m,水深20~50 cm,流速0.2 m/s左右。
大鲵的人工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大鲵就是娃娃鱼,因为其叫声类似婴儿啼哭而得名,大鲵也是一种活化石动物,其在恐龙时代就已存在,现在野外的大鲵数量已经十分稀少,大鲵也是我国耳机保护动物,是不准捕捉和食用的,不过人工养殖的大鲵则是合法可食用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大鲵的人工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1、养殖条件室外为露天专门修建的养殖池,室内为各种闲置设施改造成的养殖池。
养殖池只需保证安全牢固不渗漏水,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
室内养殖池的大小可从1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
养殖池在放养前需用水浸池1个月,使pH值在6.4以下,一般不要强光照,只保持微光或无光均可。
2、日常管理投饵时保持三定:定时、定点、定量。
了解大鲵的生态习性很重要,大鲵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养殖中要尽量照顾它的这些习性。
另外,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
3、水质调节养殖大鲵应经常保持大鲵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间。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池水流动。
4、温度光照大鲵对水体温度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大鲵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大鲵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
另外,大鲵畏光,养殖场应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
5、放养密度大鲵养殖池其放养密度视养殖大鲵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
一般情况下,苗种阶段考虑大鲵其活动范围较小,摄食能力较弱,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便于集中管理饲养。
在成鲵阶段考虑大鲵活动范围大,摄食能力强,加之有互相攻击性,其放养密度应小。
我们多年的养殖实践认为,苗种阶段其放养密度为60~100尾/平方米,成鲵阶段5~20尾/平方米。
放养时,要求规格尽量保证整齐,个体之间不宜相差0.5倍以上。
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大鲵俗名娃娃鱼, 是我国非常珍贵稀有的资源, 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 可食用、药用、科研、观赏及工业制革等。
大鲵曾大量分布在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等的山溪河中, 但由于多年来人为破坏及自然因素影响, 目前, 大鲵资源破坏严重, 已濒临枯竭。
为此, 要恢复增殖大鲵资源, 必须大力开展大鲵人工繁、养殖。
本文介绍了大鲵养殖场的设计、苗种放养、养殖管理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经验总结, 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大鲵养殖池的设计建造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 人工建造大鲵养殖池最好应仿照大鲵自然界的生活状况等来进行。
1.1养殖场址的选择要求1.1.1水资源要求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 水源充足, 无毒无害, 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具体在水源上, 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C 以内,以10〜22C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L 以上,pH值在6.5〜7.5。
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1.1.2环境要求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 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为好, 另外, 要求交通方便, 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1.2养殖场的设计建造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 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
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m2,幼鲵池(幼鲵阶段1〜2 龄)1〜2m2,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m2,亲鲵池(4龄以上)5m2左右。
大鲵各阶段养殖池, 其形状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 长宽比为3 : 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二至三倍,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 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 在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 便于大鲵隐蔽躲藏, 各养殖池应建造独立的排灌设施, 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 水进出自如, 排污方便。
人工养殖娃娃鱼饲养技巧娃娃鱼学名叫大鲵,因其发出的声音似像的哭声,而被人们亲切称为“娃娃鱼”。
是目前现存最珍贵的两栖动物。
据说因为身上山椒味道,又被称“大山椒鱼”。
外形似蜥蜴,食量很大,喜欢捕食蟹类,食物范围广泛,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等为食,耐饿性很强,这也与它的新城代谢有关。
娃娃鱼怎么饲养:鱼缸、首先要饲养娃娃鱼要给它找个窝---也就是鱼缸,一定要大,要那种“别墅式鱼缸”。
可以在里面建房子的那种,不然不好活动啊,还利于观察它活动行为。
最好可以装饰下,装扮成它适宜的生态环境,缸底可以铺些干净的沙砾碎石,放置一些少量金鱼藻的水草,这样沙石能吸附污物,水草可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一举两得。
娃娃鱼怎么饲养:水质、娃娃鱼是个爱干净怕脏宝宝,对水质要求比较高,不可以直接用自来水,要用清洁的池水或井水,一定要用自来水,一定得是晾了三五天的,反正清澈、鲜活、无污染,溶氧量高,PH值是中性的就没问题了。
除了经常换水来保持水质新洁,也可以按时用生石灰来调节,还可以保持水的流动性,建议冬天三到五周换水一次,其他季节三五天换水一次。
娃娃鱼怎么饲养:水温、要最适合娃娃鱼生长的水温,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最好在16-23℃之间。
一般19℃最佳,娃娃鱼怕热耐冷,温度千万不能过高。
娃娃鱼喜换安静容易受惊,所以环境静谧对饲养它比较好,另外,娃娃鱼怕阳光,不能让阳光直接晒到它。
娃娃鱼怎么饲养:食物、娃娃鱼喜欢吃活的食物,像蚯蚓,小蝌蚪、水蚤一类都是娃娃鱼喜欢的食物。
娃娃鱼是吃肉的,也可以喂食小块的瘦猪肉。
但要注意量,不要有剩下的以防食物腐烂影响水质。
最好少量多次,按时按点的喂食最宜。
最后就是清洁方面了,饲养娃娃鱼的容器,是每天都要清结的,特别是它的排泄物要及时清理掉,以保持水只质;饲养娃娃鱼的容器,每个月都需清洗一次,每周都需消毒杀菌1次。
大鲵人工生态养殖关键技术大鲵是中国大鲵的简称,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鰓鲵科,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大鲵是珍贵稀有的资源,有广泛的经济、生态价值,可供食用、药用、科研等,是一种公认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
大鲵肉质鲜美可口,富含17种氨基酸,据有关资料显示,含有DHA 活性钙和金属硫蛋白、胶原蛋白,其皮、胃、尾、血、腺体分泌液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作用,可清除人体有害自由基、吸收有害的重金属离子,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鲵全身都是宝。
巫溪县、石柱县平山以北地区山体挺拔、植被良好、溪河众多、槽谷狭长,山洞、山泉水、阴河分布广,水质清冽,水浅流急。
山洞幽深、地下暗河形成的小气候,洞内阴暗潮湿、气温稳定(常年保持在10~17℃),水体温差小,水中溶解氧含量较高,pH 值7.5,属弱碱水,水矿化度高,无霜期长,无冰冻,是适合大鲵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
巫溪县碧泉土著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科学利用自然地理优势,成功探索出大鲵人工仿生态养殖技术,包括人工模拟大鲵生长环境,饵料、稚鲵培育,幼鲵与成鲵养殖等技术。
一、生态养殖场设计1.场址选择。
海拔200~1500米,四季分明,石灰质山体,峪溪逶迤,多溶洞、阴河、暗洞,水流梯级跌落;植被茂盛,种类繁多,覆盖率80%以上;水源丰富、常年流动,无枯水季节。
水体pH 值6.5~7.5,溶氧5.5毫克/升以上,矿化度略高,硬度稍大,符合国家I 类水质标准,常年清澈见底,水温保持在15~22℃,无超过2~3℃的温大鲵生活的“生态溪”差;环境幽静,无噪声,无冰冻,无霜期长。
在山洞内养殖大鲵,要保证足够的溶氧,改造形成梯级流水,注意水质要达到渔业水质要求,无鸟、蛇等动物活动。
2.人工模拟生态池。
①池体与组合。
池体规格有600厘米×330厘米×(85~100厘米)和600厘米×180厘米×(85~100厘米)两种规格。
大鲵人工养殖关键技术(上)作者:暂无来源:《湖南农业》 2013年第9期湘西州水产科技推广站何斌(续第8期第30页)4.大鲵种苗的采购饲养大鲵最好购买人工繁殖的种苗,已经脱鳃的苗种最佳,可通过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从正规合法养殖场引进。
经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也可到野外适量捕捉。
但野外捕捉的大鲵,要注意是否受伤,更要注意鉴别大鲵的真伪,特别是幼苗,有可能是小鲵科、荣螈科的种类。
5.大鲵的放养大鲵放养前,养殖池用生石灰300克/平方米进行消毒,大鲵用5%的食盐水浸洗15分钟后放养。
放养时每口池中的大鲵规格要整齐,同一批苗可放养在同一养殖池中,若是收集野生的大鲵,最好每口池子单放1尾,避免大鲵相互撕咬,造成损失。
放养规格及密度:每平方米一龄大鲵10~15尾、二龄大鲵5~10尾、三龄以上大鲵1~4尾。
6.大鲵的饵料幼鲵的饵料有小型浮游动物、蚊蝇幼虫、水蚯蚓、水生昆虫幼虫等。
大鲵的饵料范围非常广,可投喂海水和淡水中的多种价格低的鱼类、虾类、蟹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猪牛羊肉、鸡鸭及其下脚料来源广,蛋白质含量高,也是养殖大鲵的好饵料。
从经济性和安全性考虑,可常年采用价格低的鱼类和其他野杂鱼作为大鲵的主要饵料。
7.大鲵饲养管理①水质与水温。
水源应选用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山溪水、地下水或自来水。
大鲵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6~23℃,地下水的水温一般常年保持在18℃左右,引用地下水作水源自流入池,使池水保持缓慢流动,既可保证水质,调节水温,又接近野生自然状态,利于大鲵的生长和繁殖。
用于繁殖的大鲵,冬眠时保持水温4~8℃。
水温太低大鲵易被冻伤,偏高会使之冬眠不深,增加体能消耗。
饲养商品大鲵,冬季室内池水温保持在适温范围内,可促进大鲵的生长。
②分级饲养。
当饲养池内的大鲵规格出现参差不齐后,要适时分规格饲养,以免发生大个体残食小个体的现象。
③控制投饵量。
投喂活鱼时要保持池内活鱼有一定的数量,能让大鲵较好地捕食,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大鲵人工养殖技术核心提示:我国大鲵的人工繁殖,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1980年已获得成功,这为大鲵的人工养殖苗种提供很好的基础。
这几年来,湖南、湖我国大鲵的人工繁殖,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1980年已获得成功,这为大鲵的人工养殖苗种提供很好的基础。
这几年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河南及陕西等地的大鲵产区先后建立了养殖场,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我国大鲵的人工繁殖,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1980年已获得成功,这为大鲵的人工养殖苗种提供很好的基础。
这几年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河南及陕西等地的大鲵产区先后建立了养殖场,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可喜的是,大鲵非产区对大鲵的养殖与研究要比产区好。
他们打破了大鲵只适应在溪流、清泉和石灰岩地质养殖的认识,如经济特区的珠海、厦门等地,为进一步开发、推广和利用这一珍稀动物资源拓宽了新路。
(一)养殖大鲵的水与环境要求1、水源以清、凉、流水为好,水源上游水要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如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
2、水温温度对大鲵的摄食、生长、发育及成熟起着决定性作用。
摄食活动的强弱视水温而定。
一般认为大鲵适宜水温是10℃~25℃,最佳水温是18℃~22℃。
经养殖实践,大鲵在珠海改变了冬眠习性,全年可均匀生长。
水温2℃亦摄取食物,水温低于0℃才停止摄食。
3、水质:有人认为,大鲵是用肺呼吸,水质好坏对它的生长关系不大。
其实不然,虽然大鲵是用肺呼吸,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如水中的pH、溶氧、氯化物、氨等对它影响是很重要的。
大鲵较适宜的pH值一般是6.5~7.5。
新建的水泥池一般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并换水数次后方可使用。
用生石灰消毒时也应特别注意。
溶氧有机物耗氧一般不会给大鲵构成很大危害,但溶氧高对它生长有利,以溶氧大于3.5毫克/升为宜。
另外,还注意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氯化物、硫酸盐和硅酸盐、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及余氯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