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5
《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感知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品味名句,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有情感的朗诵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苦闷抑郁的情感。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苦闷抑郁的情感。
2、难点: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我们学过很多李白所写的诗歌,请问大家还记得是哪些诗吗?学生回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那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师生齐背二、检查预习(13分钟)大家背得非常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诗《行路难》(其一)。
首先我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每一小组上一人展示自己的预习内容,教师进行查漏补缺。
如: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投:扔下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我想像姜太公那样在碧溪边悠闲地钓鱼,又想像伊尹那样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
三、名句赏析(18分钟)大家表现的很好,说明大家预习得很到位。
我们知道李白从小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25岁就离开家乡仗剑远游,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
也正是因为这些他在42岁时被召入长安,供奉为翰林。
但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又遭到了权贵的谗毁,仅一年时间就离开长安。
这首诗就是他离开长安时所作的,所以诗中满是他的苦闷和抑郁。
他用行路艰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请大家找出能够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苦闷抑郁的句子。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句诗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句诗运用了“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写出了李白面对美酒佳肴不能食用,内心苦闷不已。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句诗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句诗运用了比兴的修辞,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研究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情感的起伏中进行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水调歌头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播放《明月几时有》音乐二、预习检测:1.注音2.解释三、介绍题目、作者1.介绍题目2.作者3.写作背景四、读1.听名家朗读2.师指导(播放《高山流水》来读)3.指名读4.齐读(上阙:左边读,下阙:右边读)六、自探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他),将这首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2.“高处不胜寒”该怎样理解?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
3.品读文字,揣摩字里行间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板书:上阙:望月旷达下阙:怀人乐观七、质疑再探:1.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疑问?请同学们大胆的提出来。
2.下阕作者无眠的原因是什么?“转朱阁,低绮户”指月的移动,暗示夜已深,但作者却相思难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看出作者经受离别之苦的惆怅与浓浓思念。
3.重点语句解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八、课堂拓展:有人说,中秋词自«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请自选角度分析它好好在哪里?师:由此看来,这首词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且富含人生哲理。
那么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九、主题概括:通过对中秋醉酒赏月的描写,既抒发了词人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目标阐述1.知识和能力: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4、教学重点: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5、教学难点: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一)、媒体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古今寄明月,千载寄情思。
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
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
---席慕容总结: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二)、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
在中秋月圆之夜,客居他乡, 思念弟弟,举杯畅饮,写下了这篇文章。
13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三首诗词,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资料超市: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由千古唐诗引入二、品读诗歌《行路难》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
13 诗词三首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新课导入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
让我们共同品味!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柯.(kē) 畔.(pàn) 暂.(zàn)2.作者链接(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课《诗歌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诗歌三首》这篇课文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 学会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文本的意义和内涵。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以分析和理解《诗歌三首》为主,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大自然美景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预导入:请学生在课前阅读《诗歌三首》,并简单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 解读课文:- 阅读课文:全班师生一起朗读《诗歌三首》,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
-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解读课文意义: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如大自然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 欣赏比较:- 同类诗歌的欣赏: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其他优秀的自然主题的诗歌,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语言变化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 个人感悟:让学生思考《诗歌三首》带给他们的感受和思考,并进行简短的个人发言。
5. 总结归纳:- 小结课文要点: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归纳,帮助学生回顾课堂重点。
- 学生个人总结:请学生完成一份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做《诗歌三首》的相关阅读和写作练,以巩固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学生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讨论参与、小组合作和个人总结,对学生的研究表现进行评价反馈。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难点: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dr,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 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
这节课我们來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Z际,写下此诗。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金樽:zCin,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债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二价值。
■投箸:zhd筷子。
■冰塞川:S&堵寒。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必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2)易错字词。
《诗词三首》(上)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们学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P1P2一、导入P3同学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了无数经典的诗词。
这些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阅读这些经典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能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美感的陶冶。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词的世界,共同领略诗词穿越时空的魅力!P4二、教学过程P5(学习目标)首先,我们来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
2.学习《行路难》(其一)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3.学习知人论世、探究用典、鉴赏意象等方法品析两首诗歌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P6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的体式特点阅读诗歌,首先要反复诵读。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初步了解诗歌的形式特点。
现在请按下暂停键,开始朗读吧。
P7好,屏幕上是本课的重要读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金樽(zūn)珍羞(xiū)箸(zhù)冰塞(sè)川济(jì)沧海酬(chóu)烂柯(kē)人长(zhǎng)精神宫阙(què)不胜(shèng)寒绮(qǐ)户婵(chán)娟P82.同学们,本课的三首诗词体裁都不相同,我们在诵读时要注意不同体裁形式上的特点,体会诗词不同的艺术风格。
请大家看第一首——《行路难》(其一),这是一首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
大家在朗读时就要注意:七言的诗句可以按照二二三或四三的节奏朗读,要读出乐府诗音韵和谐、语句生动的特点。
下面老师进行范读,请同学们跟读,感受诗歌语言特点。
P9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1.以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本诗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
可是他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的典故;后一句是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的典故。
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明确: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明确: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
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目标导学三:赏析本诗艺术手法探究: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原因在哪里?明确:(1)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2)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以及不畏前途艰险的豪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一、导入新课提问: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酬,即是酬答,以诗相答;乐天,即白乐天,也就是白居易。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
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那么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怎样一首诗让他竟写诗答复呢?这首答复诗又写了怎样的内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教学提示】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学习本诗,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背景。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歌,理解诗歌1.作者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明确: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白居易提到“二十三年折太多”,作者既是写酬答之诗,便从此处作起,而“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十分荒僻偏远,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却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如此之久,其愤慨心情也就不言而喻。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明确:化用了“闻笛赋”与“烂柯人”两个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有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作者写此意在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载,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上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作者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旧友的悼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4.请比较《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说两首诗谁的境界更胜一筹。
明确: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白居易原本只是感喟,诗中多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
而刘禹锡的回赠诗,虽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更显出了他豁达的人生观。
目标导学三:朗读诗歌,把握主旨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说说本诗的主旨。
明确: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水调歌头》1.反复朗读本首词,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预习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
【教学提示】可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教学提示】词: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
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把握节奏1.初读文本,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
2.教师范读或播放范读音频,学生模仿着读,并在朗读中把握朗读节奏。
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
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明确:上阕: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