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总论杨少伟交通调查与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2.67 MB
- 文档页数:75
交通工程总论重点1.交通工程学的定义:是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道路交通规律,建立交通规划、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等,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快捷舒适的一门科学技术。
2.交通工程学科的外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设计等方面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特点: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或复合型、社会性、前瞻性、动态性3.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①驾驶人的交通特性:驾驶人的职责和要求;驾驶人的反映操作过程;生理心理特性;②乘客交通特性:乘客的交通需求心理;乘车反应;社会影响③行人交通特性:行人交通流特性;4.典型公路网布局:三角形、并列形、放射形、树叉形城市道路网布局:棋盘形、带形、放射形、放射环形5.路网密度:该区域内道路总长比上该区域总面积6.交通量概念: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交通实体数据7.特性分析三个方面:①交通量的时间分布特性;②交通量的空间分布特性;交通量的构成特性8.高峰小时交通量:在城市道路上,交通量时变图一般呈马鞍形,上下午各有一个高峰,在交通量呈现高峰的那个小时,称为高峰小时,高峰小时内的交通量称为高峰小时交通量。
9.第30位小时最高小时交通量就是一年中测得的8760个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按序排列排在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
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之比的K值十分稳定,分布在12%--18%之间10.6个行车速度的概念。
①地点车速: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时的瞬时车速②行驶车速:从行驶某一区间所需时间及其区间距离求得的车速③运行车速: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人员在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车速④行程车速: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之比⑤临界车速:道路达到理论通行能力是的车速⑥设计车速: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11.速度与密度的关系(简答)①线性关系:v=Vt(1-K/KJ);②对数模型;v=vmln(Kj/K);③指数模型:v=Vf *e的(K/Km)次幂12.流量与密度的关系(简答)。
《交通工程总论》补充内容《交通工程总论》复习补充内容第二章交通特性分析1.【习题2.2】(1)某一小时内,测得速度为20km/h 的车15辆,速度为50km/h 的车5辆,求时间平均车速?(2)10km 路段内,共行驶20辆车,其中15辆速度为20km/h ,5辆速度为50km/h ,求区间平均车速?2.车头间距与车头时距车头间距:同向行驶的一列车队中,相邻两辆车车头之间的距离(或间隔)。
用h d 表示,单位为m/veh (米/辆)。
车头时距:同向行驶的车队中,相邻两辆车车头之间的时间间隔。
用h t 表示,单位为s/veh (秒/辆)。
几个基本关系:平均车头间距d h 和车流密度K 之间成倒数关系:d h =1000/K (其h/km 5.27)5501520(515111=?+?+==∑=n i i t v n v h /km 5.23)5052015(515111111=++==∑=n i is v n v中:h单位为m/veh;K单位为veh/km)。
d平均车头时距h和交通量Q之间成倒数关系:t h=3600/Q(其中:th单位为s/veh;Q单位为veh/h)。
t平均车头间距和平均车头时距之间的关系:h=(V/3.6)t h(其中:dh单位为m/veh;t h单位为s/veh;V为汽车行驶速度,单位为dkm/h)。
【习题2.3】在市郊一段长24公里的公路上,在起点断面上6分钟内通过100辆车,车流是均匀连续的,已知车速为20km/h,求h,t h,dK,Q。
解:Q = 100/(6/60) =1000 (辆/h)h=3600/Q =3600/1000=3.6 (s/辆)th=(V/3.6) t h=(20/3.6)*3.6=20 (m/辆)dK=1000/h=1000/20=50 (辆/km)d第三章交通调查与分析§3-2 交通量调查1. 人工观测法的优点和缺点优点:人工观测法简单、易行,且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可以用于任何地点、任何情况的交通调查、机动灵活、易于掌握,资料整理比较方便。
《交通工程总论》摘要第二章 交通特性分析一、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人 、 车、路。
关于车的动力性能:最高车速、加速度(或者加速时间)、最大爬坡能力最高车速:指在良好的水平路段上,汽车所能达到的最高行驶车速(km/h)。
加速时间:分为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
原地起步加速时间是指汽车从第一挡起步,以最大的加速度逐步换至高挡后达到某一预定的距离或车速所需要的时间。
超车加速时间:是用高挡由30km/h 或40km/h ,全力加速至某一高速度所需的时间。
爬坡能力:用汽车满载时一挡在良好的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max i (%)来表示。
车的制动性能:体现在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上。
制动距离(L)公式为)(254/2i V L ±=ϕv :汽车制动开始时的速度(km/h )i:道路纵坡度(%)上坡为正,下坡为负。
ϕ: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系数。
制动减速度:制动效能的稳定性和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上。
特别是:方向稳定性是指制动时不产生跑偏、侧滑及失去转向能力的性能。
后能侧滑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道路交通特性:道路网体系和道路网布局。
道路网体系:包括道路等级、功能、布局、密度等宏观体系要素以及道路线形、断面、结构以及配套设施和管理等微观技术标准与要求。
包括:公路网和城市道路网。
公路网的等级划分:技术等级和行政等级。
技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等五级。
行政等级:国道、省道、县道、镇村道路等四级,还有专用道路。
城市道路网: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快速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快速交通骨架作用,联系城市主要片区,连接各条主干路、对外交通+出入口,满足交通流大量聚集快速流动的要求。
(原则上只有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才考虑规划建设,功能:快速疏解跨区间长距离大运量机动车流,既提高路网的总体容量和快速疏解能力,又减轻主次干路网的交通压力和交通污染的影响面。
快速路应该尽量保证期交通流的联系性)。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交通调查与分析》英文名称:Traffic Survey and Analysis学分:3 学时:48 (实验学时:10学时)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交通工程学。
一、目的与任务《交通调查与分析》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交通工程专业必修课。
交通调查是为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通行能力、交通环境等研究提供准确数据信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交通调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视交通调查的作用,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要结合我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原则”,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基本概念,强化原理分析,突出分析应用,讲清概念、原理、基本分析方法,注意理论和实验密切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大纲只安排了讲授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授课教师在执行教学大纲时,针对教学对象,在内容取舍、讲授顺序、教学时数的分配等方面做适度的调整。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38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交通调查的定义和对象;交通调查的分类;交通调查概况。
第二章交通量调查(8学时)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交通量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用途;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交通量调查方法;交通量资料整理与分析。
(1)概述(2)交通量计数方法(3)交通量调查方法(4)交通量资料整理分析第三章车速调查(8学时)简介:本章主要介绍车速调查的方法及车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地点车速调查与分析;区间车速和平均车速调查与分析。
具体内容:(1)概述(2)地点车速调查(3)区间车速和平均车速调查第四章密度调查(4学时)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密度的特性与密度调查的意义;密度调查方法(重点掌握出入量法的原理和分析方法)。
具体内容:(1)概述(2)密度调查方法第五章通行能力调查(4学时)简介:本章主要介绍通行能力调查方法(连续通行路段的通行能力分析;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合流区向);通行能力资料整理与分析。
第一章绪论1.交通工程学定义:我国《交通工程手册》给出的定义:交通工程学是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道路交通的规律,建立交通规划,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等,是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一门技术科学2.交通工程学科的内涵:(1)交通特性(2)交通调查(3)城市公共交通系统(4)交通流理论(5)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6)交通组织管理与监控、诱导的理论、技术与方法(7)交通事故的预测、预防、交通安全的评价、对策与交通违法处理(8)停车需求与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管理(9)交通环境保护、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10)自行车交通的特性,通行能力,使用条件及线路的规划设计(11)道路交通立法、条例等(12)新交通体系及各种交通设施等3.交通工程学的特点:(1)系统性(2)综合性(3)交叉性或复合性(4)社会性(5)前瞻性(6)动态性2、运输工程学包括哪五类?(P6 标题前一段)运输工程学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
5.交通系统的构成要素(一个安全、畅通、效率、便捷、环保、协同的先进交通系统):1、人/物2、交通工具3.交通设施4、交通环境5、交通规划6、信息。
第二章交通特性分析1.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人、车、路、环境2.驾驶人的生理、心理特性:(1)视觉特性:①视力②视野③色感(2)反应特性:反应是由外界因素刺激而产生的知觉行为过程。
它包括驾驶人从视觉产生认识后,将信息传到大脑知觉中枢,经判断,再由运动中枢给四肢发出命令。
反应时间:2.5s3.道路交通特性:(1)道路网体系(2)道路网布局(3)路网密度(4)道路线形(5)道路结构3.道路网体系:道路网体系一般分为公路网和城市道路网两大体系,并且这两大体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公路网主要服务于区域城际及乡村的交通联系,城市道路网主要服务于城市内部及其与外部的交通联系。
4.4.交通量的定义:交通量是指在选定的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公路路线设计的难点分析及解决对策摘要:公路工程的路线设计会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根据项目的制约因素拟定路线方案,选定最经济合理的方案是公路工程路线设计的难点。
整个公路选线过程至选定最优方案,需要从路线基本走向可能的走廊带进行分析,筛选出较优的走廊带,层层递进优化至最优的路线方案,通过这种过程优化出的路线方案才能满足经济合理性的要求。
针对选线方案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需要全面落实现场的实际调查工作,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气象、环境敏感区等,为公路选线设计提供基础。
本文以实际公路选线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解决对策探讨。
关键词:难点区域路线分类;路线主要受控因素;解决对策一、难点区域路线分类山岭地区公路选线应根据公路功能和性质,结合地形、地质、环境等自然条件,分别针对山腰线、山脊线、越岭线等采用灵活的布线方式。
(1)山腰线山腰线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路基、桥梁、隧道等构造物的设置条件,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分析研究论证,选择合理的路线总体方案;应对展线的坡面进行总体分析研究,合理掌握平面指标,使路线线形与地形相适应;同时与纵断面指标应适应,对于长大纵坡路段,应采用运行速度对平面指标进行检验,调整平面线形使之与纵面相适应,消除超速行驶的安全隐患;缓坡的设置应根据车辆在长大纵坡上坡路段的行驶特性确定,同时应避免在下坡路段遇到缓坡时驾驶员放松警惕提高车速而发生危险;遇到不稳定危害严重的坡面,应考虑绕避方案,如无法绕避则应考虑高架桥方案,对工程危害程度一般的坡面要坚持低填或浅挖原则,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防护措施。
(2)山脊线山脊线布线应确保分水岭的方向不能过远偏离路线总方向;分水岭平面不应过于迂回曲折;纵断面上各垭口间的高差不宜过于悬殊;控制垭口间山坡的地质条件较好、地形相对平缓;山脊的两侧地形应有利于布线和引线。
对于控制垭口的选择,当分水岭方向顺直及地形平缓时,每个垭口都可暂定为控制点;当地形起伏大、变化频繁、各垭口高低悬殊,一般高垭口之间的低垭口即为路线的控制点;当有支脉横隔的情况下,在并排相距不远的垭口中,选择与前后联系较好的垭口;选择垭口应综合考虑分水岭两侧山坡的布线条件,通过侧坡选择和试坡布线,选择控制点;对于侧坡的选择,应选择在坡面整齐、横坡平缓、地质条件好、无支脉横隔的向阳一侧;在两侧布设条件相近时,应进行综合比较选定;同一侧坡的不同路线方案,可通过试坡布线确定。
交通工程总论1章2章3章答案解析第一章绪论1、交通工程学定义的多样性与功能作用如何?你是怎么认识的?答: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驻规律,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控、运营、管理、安全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美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2、交通工程的发展与学科的建立及其发展的关系如何?试简析之。
答:交通工程学创立的初期,主要是交通管理,诸如给驾驶人发执照,设立交通标志,安装手动信号机,进行路面划线等,以减少交叉路口的阻塞。
交通工程学的中期,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汽车数量激增,美、英、前联邦德国、法、日等国的每公里公路平均汽车密度逐渐趋于饱和。
3、交通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今后如何发展?答:社会科学方面: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效学、行为科学;自然科学方面:高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物理学、动力学、预测学、汽车学、电子学、运输学、控制理论、系统工程;工程设计方面;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城市规划、轨道工程、运输工程、环境工程、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通信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4、交通工程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如何?你是怎么认识的,有何建议?答:交通工程学性质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它从交通运输的角度把人、车、路、环境与能源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和应用。
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和复合性、社会性、前瞻性、动态性。
5、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交通工程发展的特点,外因内因如何?答:现代交通发展的特点:高效益、高效率;(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化、远程化;(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3)城市内外部交通的延续和相互渗透;(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在城市外围的出入口附近建设“货物流通中心”,将主要货运交通设施集中布置;以车站为节点,将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机动交通与非机动交通相衔接,方便客运转乘;6、对如何认识及实现我国交通工程学科近期主要任务,你有哪些想法和建议?答:现代交通工程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有许多问题进一步研究,必须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基本理论的同时,从我国的交通工程实际出发,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工程理论和方法,建议重点研究以下一些问题。
自考《交通工程学》第三章复习重点难点第3章:交通调查与分析一、主要内容1、交通调查的意义、内容及要求(1)交通调查的目的与意义;(2)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3)交通调查的基本要求2、交通量调查(1)交通量调查目的;(2)交通量调查的种类;(3)交通量调查的方法;(4)交通量数据的分析应用及不同车辆的换算3、行车速度与密度的调查(1)速度调查的目的;(2)速度调查的主要方法;(3)调查数据的分析与应用;(4)密度调查的目的与方法4、行车时间与延误调查(1)行车时间与延误的含义及延误产生的原因;(2)区间行车时间和延误的调查方法;(3)交叉口延误的调查方法;(4)调查资料的应用5、通行能力调查(1)通行能力的含义;(2)通行能力的调查方法;(3)调查资料的应用6、其他交通调查简介(1)自行车交通调查目的与方法;(2)行人过街调查二、重点1、交通调查的意义、内容及要求(1)交通调查的定义;2、交通量调查(1)交通量的定义及分类和表示方法;(2)交通量的空间变化;(3)日交通量、小时交通量等各种交通量的含义和计算;(4)交通量的时变、周变、月变和年变的含义和规律;(5)交通量调查方法;3、行车速度与密度的调查(1)地点车速和行程车速调查的目的;(2)地点车速和行程车速调查的主要方法;(3)地点车速不雅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地点车速的排序、分组、频率颁直方图、累计频率分布图线、速度统计特征值、第85%位车速和第15%位车速);(4)等时线和等时线图;(5)密度调查的目的与出入量法;4、行车时间与延误调查(1)行车时间与延误的含义及种类;(2)区间行车时间和延误的调查方法;(3)信号灯交叉口饱和流量的含义和测定及计算。
(4)点样本法5、通行能力调查(1)通行能力的定义;(2)信号灯交叉口饱和流量的含义和测定及计算。
三、难点1、名词概念很多,有些含义相近,容易混淆;2、浮动车测速法计算行程车速和流量的方法;3、地点车速统计特征计算;4、出入量法的理解;。
《交通工程总论》复习补充内容第二章 交通特性分析1.【习题2.2】(1)某一小时内,测得速度为20km/h 的车15辆,速度为50km/h 的车5辆,求时间平均车速?(2)10km 路段内,共行驶20辆车,其中15辆速度为20km/h ,5辆速度为50km/h ,求区间平均车速?2.车头间距与车头时距车头间距:同向行驶的一列车队中,相邻两辆车车头之间的距离(或间隔)。
用h d 表示,单位为m/veh (米/辆)。
车头时距:同向行驶的车队中,相邻两辆车车头之间的时间间隔。
用h t 表示,单位为s/veh (秒/辆)。
几个基本关系:平均车头间距d h 和车流密度K 之间成倒数关系:d h =1000/K (其h/km 5.27)5501520(515111=⨯+⨯+==∑=n i i t v n v h /km 5.23)5052015(515111111=++=⋅=∑=n i is v n v中:h单位为m/veh;K单位为veh/km)。
d平均车头时距h和交通量Q之间成倒数关系:t h=3600/Q(其中:th单位为s/veh;Q单位为veh/h)。
t平均车头间距和平均车头时距之间的关系:h=(V/3.6)t h(其中:dh单位为m/veh;t h单位为s/veh;V为汽车行驶速度,单位为dkm/h)。
【习题2.3】在市郊一段长24公里的公路上,在起点断面上6分钟内通过100辆车,车流是均匀连续的,已知车速为20km/h,求h,t h,dK,Q。
解:Q = 100/(6/60) =1000 (辆/h)h=3600/Q =3600/1000=3.6 (s/辆)th=(V/3.6) t h=(20/3.6)*3.6=20 (m/辆)dK=1000/h=1000/20=50 (辆/km)d第三章交通调查与分析§3-2 交通量调查1. 人工观测法的优点和缺点优点:人工观测法简单、易行,且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可以用于任何地点、任何情况的交通调查、机动灵活、易于掌握,资料整理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