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抗旱性鉴定与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41.68 KB
- 文档页数:5
PEG处理下新疆冬小麦品种幼苗期生理指标的抗旱性研究芦静;曹俊梅;周安定;刘联正;张新忠;黄天荣;高永红;吴新元【摘要】[目的]了解小麦苗期的抗旱生理性状的变化,明确新疆不同品种小麦幼苗期抗旱性差异,为小麦苗期抗旱材料的筛选与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性状指标及抗旱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个新疆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经过渗透胁迫处理(20% PEG,6000),研究小麦幼苗期生长变化及部分生化指标(叶绿素、脯氨酸、过氧化物酶、丙二醛)的变化.[结果]旱胁迫处理后,各品种的小麦幼苗生长缓慢,叶绿素含量均降低,叶片的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MDA)、过氧化物酶活性(POD)不断上升,不同品种的指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利用隶属函数分析了不同小麦基因型苗期对水分胁迫响应的形态生理差异,初步评价了11个小麦品种苗期的抗旱性.[结论]小麦抗旱性是一个综合性状,用单一指标或某一类指标评价小麦抗旱性可能不够客观.试验采用隶属函数评价小麦的抗旱性,苗期抗旱性较好的品种是新冬35号,其次是新冬22号与新冬32号.【期刊名称】《新疆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51)003【总页数】10页(P393-402)【关键词】冬小麦;幼苗期;PEG胁迫;生理特性;抗旱性【作者】芦静;曹俊梅;周安定;刘联正;张新忠;黄天荣;高永红;吴新元【作者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0 引言【研究意义】干旱是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其出现次数、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及造成的损失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1]。
抗旱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衡观35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已成为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并且随着气候与生产条件的不断变化,生产中倒伏、病害、干热风问题日益突出。
河北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抗旱、节水、抗倒、抗病、适应性强为育种主攻目标,采用不同世代水旱交替选择法和新品种系足水、限水和不浇水三种条件平衡鉴定法,经多年选择培育成了符合目标的衡观35冬小麦新品种。
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
同年被列为国家重点示范推广品种。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早1-2天。
幼苗直立,叶宽披,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生长迅速,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成穗率一般。
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卷曲,穗层整齐,长相清秀。
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一般。
苗期长势壮,茎杆弹性好,抗倒。
耐后期高温,成熟早,熟相较好。
产量表现:2006年国家区试21个点平均亩产552.9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比豫麦49增产6.8%,最高产量683.8公斤,居11个品种的第一位。
2006年国家大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03.5公斤,最高产量555.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增产6.4%,居4个品种第一位。
示范推广:2008年小麦生长后期,陕西关中地区遇到较严重的干旱气候,三原县城关镇大杨村吴子宏承包地种植17亩,浇一水,平均亩产592公斤;徐木乡毕家沟村关家组李彦章种植8亩,浇一水,平均亩产560公斤,阎良区北屯街道办桥东村李家组李建政种植9亩,平均亩产550.05公斤;2009年前期干旱,后期雨涝,光照不足,对小麦生长发育极其不利,由于衡观35抗逆性强,在关中各县、区种植,丰产性均表现突出。
衡观35小麦品种2007-2009年在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西、山东、陕西关中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示范推广,均表现抗旱节水、抗病、高产。
突出特点:1.早熟比生产推广品种早熟2-3天,灌浆速度快。
小麦抗旱性鉴定及基因资源挖掘
毛虎德;杜琳颖;康振生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24(57)9
【摘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干旱缺水成为限制小麦生产最主要的逆境因子之一,选育抗旱节水品种是小麦应对环境胁迫的重要途径。
小麦的抗旱性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小麦不同生长时期抗旱指标的建立、抗旱基因的挖掘与鉴定、抗旱相关优异等位基因的挖掘和利用、抗旱品种的筛选与评价等。
【总页数】4页(P1629-1632)
【作者】毛虎德;杜琳颖;康振生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
【相关文献】
1.转基因小麦抗旱性鉴定及相关指标灰色关联度分析
2.两个转W23基因小麦株系的抗旱性鉴定
3.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抗旱性鉴定及相关抗旱指标分析
4.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
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的综合鉴定5.119份春小麦种质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相关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长中小麦品种抗旱性状遗传分析作物的抗旱性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中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了解中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状的遗传机制对于提高麦类作物的抗旱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抗旱性状的定义、评估方法,以及遗传分析的角度来讨论生长中小麦品种抗旱性状的研究。
一、抗旱性状的定义和评估方法抗旱性状是指作物在干旱环境下能够保持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
抗旱性状一般包括水分利用效率、耐旱生长、耐旱适应等几个方面。
其中,水分利用效率是指作物在干旱条件下有效利用水分的程度;耐旱生长是指作物在干旱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耐旱适应是指作物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适应干旱环境并保持正常生长。
评估中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状可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田间试验中,可以通过控制灌溉水分量和研究不同的灌溉制度来模拟干旱环境,观察中小麦的生长状态和产量。
在室内试验中,可以通过测量中小麦的生长指标,如根长、苗高、叶面积等来评估抗旱性状。
同时,也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相关基因的表达。
二、遗传分析方法遗传分析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中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找出与抗旱性状相关的基因。
遗传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连锁分析、QTL分析和基因组关联分析。
1. 连锁分析连锁分析是通过分析染色体上的连锁标记与抗旱性状的连锁关系来确定与抗旱性状相关的基因。
通过家系和杂交群体等遗传实验,可以确定抗旱性状是否受到单个基因的控制,以及基因的遗传模式(如显性或隐性)。
同时,也可以确定基因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进一步克隆相关基因提供线索。
2. QTL分析QTL分析是一种定位抗旱性状相关基因的方法,它是通过构建分子标记和表型数据的关联图谱来确定与抗旱性状连锁的数量性状位点(QTL)。
QTL分析可以将抗旱性状与分子标记进行关联,从而找到与抗旱性状相关的基因组区域。
3. 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组关联分析是通过测量大量自然变异的位点与抗旱性状之间的关联,确定与抗旱性状相关的基因。
冬小麦的抗逆性与应对措施冬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抗逆性对于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冬小麦的抗逆性以及针对不同逆境的应对措施。
一、抗寒性冬小麦生长期多处于寒冷的冬季环境中,抗寒性是其最重要的抗逆性之一。
冬小麦通过触发抗寒基因的表达,提高细胞抗寒酶活性,从而增强自身抗寒性。
此外,植物激素如赤霉素,也起着调节细胞抗寒酶的作用。
提高土壤肥力和充足的水分供应也对增强冬小麦的抗寒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旱性旱情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冬小麦通过发展较深的根系,提高水分吸收能力,以应对干旱胁迫。
此外,在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降低土壤表面的温度和减少蒸发损失也是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大规模种植中,灌溉设施的建设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提高冬小麦抗旱性的关键。
三、抗病虫害性病虫害是冬小麦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对其抗病虫害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抗病虫害品种是最直接的解决途径。
通过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等手段,提高冬小麦对常见病虫害的抗性。
此外,合理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如轮作、病虫害监测和生物防治等方法,也可以减少病虫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四、抗逆性调控的分子机制抗逆性调控的分子机制是研究冬小麦抗逆性的前沿课题。
研究表明,抗逆性调控与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了解关键基因的调控网络和信号传导途径,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功能验证,可以揭示冬小麦抗逆性调控的分子机制,为冬小麦抗逆性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冬小麦的抗逆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针对不同逆境,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提高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虫害性,以及深入研究抗逆性调控的分子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总字数:355字)。
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的综合鉴定及评价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谷物作物之一,也是世界粮食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南麦区因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限制,小麦生产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抗旱压力。
因此,对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的综合鉴定和评价,对于提高西南麦区小麦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取了西南麦区广泛种植的6个小麦品种,分别是亚麻23、梅花1号、红玉、长久2号、锦麦51和岩麦18。
通过田间鉴定、室内生理生化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对这些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萌发期抗旱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首先,采用田间鉴定的方法,将这些品种分为干旱胁迫组和正常水分组。
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红玉、长久2号和锦麦51的萌发率高于其他品种,表明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其次,利用室内生理生化分析方法,对这些品种的质膜透性、MDA含量和SOD活性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质膜透性和MDA含量与抗旱性有较强的相关性,而SOD活性则与抗旱性呈正相关。
其中,红玉、长久2号和锦麦51的质膜透性和MDA含量较低,而SOD活性较高,进一步验证了它们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最后,将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品种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评价和归类。
结果表明,红玉和长久2号在各项评价指标上表现最优,而亚麻23和梅花1号则表现最差。
对于锦麦51和岩麦18,其表现介于两者之间。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红玉、长久2号和锦麦51是西南麦区小麦品种中抗旱性较好的品种,适合在干旱区域中种植。
同时,研究还为小麦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本研究中,田间鉴定和室内生理生化分析是综合鉴定小麦品种抗旱性的两种主要方法。
田间鉴定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品种在实际环境中的表现,而室内生理生化分析则可以深入了解品种在分子水平上的抗旱机制。
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相互印证,本研究对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的评价和分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此外,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的运用,对各个品种的综合抗旱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和归类。
旱地冬小麦的抗旱节水的相关研究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9 %,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7 %,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较低,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了冬小麦生产的发展。
面对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严峻形势,如何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冬小麦的WUE,以及在节水的同时如何使冬小麦产量得到保障甚至提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总结了当前旱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抗旱节水措施。
标签:水分利用效率;冬小麦;旱区;节水1.研究意义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虽然水资源总量约有2.8 万亿m 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 240 m 3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3 000 m 3为轻度水),居世界第88 位,我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1]。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缺水的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0% ~70%,水资源利效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 [2]水资源的缺乏和利用率低下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重要问题。
据报道,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依赖于占国土总面积40% 的半干旱区[3]。
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也是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麦种植范围广且分布相对集中,但水资源缺乏的旱地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种植面积的1/4。
本文总结了当前旱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抗旱节水措施,旨在为发展节水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冬小麦种植模式为解决冬小麦产量与耗水量之间的矛盾,很多学者在冬小麦种植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据统计,仅山东省就有300多种不同模式,其中沟播、垄作等改变地表形态的种植模式和改变行株距的平作模式都有广泛应用。
2.1.1改变地表形态的种植模式沟播条件下,改变了种植区域的地表形态,灌溉水汇集于沟内,从而减少了蒸发,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陇鉴系列抗旱优质冬小麦品种选育实践及成效作者:李兴茂倪胜利来源:《寒旱农业科学》2024年第06期摘要:为了持续推进寒旱区冬小麦品种选育与应用,以陇鉴系列冬小麦品种为例,回顾和讨论了陇东地区冬小麦育种目标、基因背景来源、主要方法措施、品种改良进展和推广应用情况。
提出今后的冬小麦育种工作应以抗旱优质为主,兼顾抗条锈病、白粉病等的育种目标,采用辅助选择和多生态鉴定方法相结合的后代选择方法,保持抗寒抗旱和抗条锈病的优势,同时要加强矮秆丰产品种、抗白粉病品种的筛选,加快寒旱区优质小麦推广应用。
关键词:陇鉴系列;冬小麦;抗旱;优质;选育实践;成效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4)06-0503-07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4.06.003Breeding Practices and Achievements of Drought-resistant High-quality Winter Wheat Varieties in the Longjian SeriesLI Xingmao, NI Shengli(Institute of Dryland Agricultur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breeding and application of winter wheat varieties in cold and arid areas, taking the Longjian series of winter wheat varieties as an example,the breeding goals, genetic background sources, main methods and measures, progress in variety improvement and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winter wheat in the Longdong area we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future winter wheat breeding work should focus on drought resistance and high quality,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of the breeding goals such as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and powdery mildew. The progeny selection method combining assisted selection andmulti-ecological identification methods should be used to maintain the advantages of cold resistance, drought resistance and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At the same time, the screening ofshort-stalked high-yield varieties and powdery mildew-resistant variet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igh-quality wheat in cold and arid areas.Key words: Longjian series; Winter wheat; Drought resistance; High quality; Breeding practice; Achievement自20世紀70年代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镇原试验站就开始了旱地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截至目前共选育出陇鉴系列冬小麦新品种19个,包括16个中筋冬小麦品种、2个强筋冬小麦品种和1个特色紫粒冬小麦品种。
小麦抗旱耐盐基因的鉴定和克隆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面临着严峻的水盐胁迫问题。
为了提高小麦的耐盐、抗旱性能,科研人员们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手段,研究小麦抗旱耐盐基因的鉴定和克隆,这将有助于提高小麦的品种改良水平,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I. 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不断增长,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而水和盐的胁迫已成为限制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的小麦来说,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研究小麦耐盐、抗旱基因的鉴定和克隆,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II. 鉴定方法小麦的耐盐、抗旱性状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
研究人员通常采用遗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具有不同抗旱、耐盐性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通过分离分析得出相关基因。
遗传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连锁分析和QTL定位。
连锁分析是通过测量基因之间的连锁关系,确定某些基因与耐盐、抗旱性状之间的关联。
而QTL定位则是利用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来鉴定影响耐盐、抗旱性状的定位序列。
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基因鉴定和基因克隆。
基因鉴定是通过PCR扩增、序列分析等手段,对分离出的关键基因进行验证并鉴定。
而基因克隆则是进一步开展分子克隆、转基因等研究,通过体系发育分析和表达特征研究等手段,确定关键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理。
III. 关键基因鉴定与克隆在小麦耐盐、抗旱基因鉴定与克隆方面,研究人员主要通过基因表达芯片、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手段,筛选出关键的表达基因和蛋白质、转录体,进而鉴定并克隆出与小麦耐盐、抗旱性状相关的重要基因。
既有研究表明,CDPKs(钙依赖性蛋白激酶)和MYBs(转录因子)等基因家族在小麦耐盐、抗旱性状中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研究人员确定了TaCPK2的编码区域,证明该基因能够增强光系统II的光合效率,从而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与抗逆性能。
同时,通过对小麦Myb基因家族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TaMYB44和TaMYB10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小麦体内处于优势地位,对于小麦的耐盐、抗旱性状具有显著影响。
抗旱丰产广适冬小麦新品种—陇育5号陇育5号是一种新型抗旱丰产广适冬小麦新品种,具有早熟、抗旱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综合适应性强等特点。
利用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容重、株高、穗数以及籽粒颜色等指标来衡量新品种对上述特征的适应性,研究表明,陇育5号在抗旱、丰产和综合适应性方面均优于其他常见的小麦品种。
进一步的植物生理学研究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能够提高水稻的耐旱性,在浇灌不足的情况下小麦也能保持正常增长。
综上所述,陇育5号是一种抗旱丰产广适冬小麦新品种,具有较好的性能,值得推广应用。
陇育5号小麦品种具有抗旱性、耐旱性以及甚至是耐寒性极强,从而使它在半干旱区容易栽培。
抗旱性分析表明,在浇灌量和施肥量减半的情况下,陇育5号小麦的产量比相同条件下的其他品种可提高2.2-4.1%。
此外,陇育5号可耐受低温较低的环境,抗寒性强,适合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栽培。
陇育5号小麦的抗病性和成熟时间也很优越,一般来说,抗病性要比其它品种强,而对锈病抗性最强。
此外,由于它的穗形矮小,可以减少结实时出现的倒伏现象。
陇育5号小麦的成熟时间比其它品种稍短,约为110天,不仅适合中国大部分的冬麦栽培,还可用于青藏高原的夏麦种植。
因此,陇育5号小麦是一种抗旱丰产广适冬小麦新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耐旱性以及抗病性和成熟时间优越,从而丰富了冬小麦品种结构,为满足农作物新品种日益增多的需求提供了优良选择。
为了推广陇育5号小麦品种,未来应采取三大措施。
首先,通过系统的育种改良,加强遗传育种技术,以实现新品种性状的改良和优质小麦的选育。
其次,采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根据陇育5号的特点,优化施肥、免耕、抗旱灌溉、增氮等技术。
最后,严格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测,加强对新品种的保护,防止污染和病害,保障农作物产品质量。
总之,陇育5号小麦品种具有显著的优势,将在抗旱丰产及抗病方面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值得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推广应用。
同时,应根据陇育5号小麦对气候变化、病害等抗性特性,进行精准科学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