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

文言文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作主语和宾语,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2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3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4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5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⑥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⑩质于秦。质:做人质

三.名词使动用法

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使动,使臣服的意思。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汗:使……出汗④齐威王欲将孙膑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②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④后人

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义上。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口皆碑名作动成为记功碑

2.草木皆兵名作动成为敌兵

3.无所事事名作动做

4.南征北战名作状向南、向北

5.蚕食鲸吞名作状像蚕那样、像鲸那样

6.不胫而走名作动长腿

7.风餐露宿名作状在风里、在露天 8.星罗棋布名作状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样

9.日理万机名作状每天 10.不可理喻名作状用道理

11.未雨绸缪名作动下雨 12.先礼后兵名作动以礼相待、动用武力

13.春华秋实名作动开花、结果 14.风雨同舟名作动乘船

15.耳闻目睹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16.

乌合之众名作状像乌鸦一样

17.蜂拥而至名作状像蜜蜂一样 18.衣冠禽兽名作动穿衣戴帽

19.道听途说名作状在道路上,在途中

五.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⑧少仲尼之闻问: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七.动词为动用法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

为……哀叹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例如:

登高而招《劝学》登高在这里修饰后面的招,表示招手的方式。

执刃而立弃甲曳兵而走儿惧,啼告母

九、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②晓

看红湿处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十、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

⑥高其直 <促织〉抬高

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十一、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

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

⑦富国强兵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俄其体肤……

十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②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④贵货而易土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患:以……为忧患

十三、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动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动词

十四、数词用作形容词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形容词)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形容词)

③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1)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又如: (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a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7)秦伐韩,军于阏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例如: (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巩固练习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巩固练习 (2015银川一中第五次摸底考试)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 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馀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 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①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改) 【注】①丞相,指秦桧。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不能夺夺:改变。 B.守汪藻馆之馆:住在宾馆、客舍里。 C.盍祠祀之盍:何不。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B.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C.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D.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名词活用作动词

文言文复习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几个公式古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有规律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规律尤其明显。 一、“所”+名词=“所”+活用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父时为将……所友者以百数。(《赵将括母》) 二、副词+名词=副词+活用动词 3、客初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 4、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梦溪笔谈采草药》) 5、二月草已芽。(同上)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三、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活用动词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8、武能网纺缴。(《汉书苏武传》) 9、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复庵记》) 10、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答韦重力论师道书》) 11、左右欲刃相如。 12、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名词(前无动词)+介宾短语(后无动词)=活用动词+介宾短语 1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15、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柳毅传》)

16、一狼洞(于)其中。 17、沛公军(于)霸上。 五、名词+“之”(后有语音停顿)=活用动词+“之” 18、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梯接之。 19、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0、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动宾短语)=活用动词+名词或名词短语 2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2、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23、同舍生皆披绮绣……腰白玉之环。 七、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主谓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活用动词 24、天雨墙坏 25、大楚兴,陈胜王。 26、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八、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组成主谓短语)=活用动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 27、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8、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练习:运用上面的公式,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名词。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3、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过秦论》) 4、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5、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6、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于尸合。 10、事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 11、鹪鹩巢于深林。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高中语文名词的活用

高中语文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是指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名词临时转用为别类词。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一般有四种情况: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时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登记 2.副词作状语+名词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 篝火:点燃篝火 3.能愿动词(能、欲、可、当) +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鸿门宴》) 王:称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游泳

4.名词+补语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舍:筑舍定居、居住 5.“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用网捕 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之一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 目:使眼色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 礼:以礼相待,尊重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 权:权衡,称;度:量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是活用作状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比喻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像兄弟一样 3.表示处所 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草、露:在草地上、在露水上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木格:用木格 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 6.表示时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日:每天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在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

NSE词语活用举例

NSE词的活用举例 Book 2 1.When Zhou Kai’s mother saw him heading towards the front door without a jacket on, she eyed him anxiously. (Module 1 ) 2.I’m lucky because I don’t have a sweet tooth. (Module 1 ) 3.Stop mothering me! I’m not a child. (Module 1 ) 4.The apartment houses six people and a dog. (Module 1 ) 5.She fingered the silk gently. (Module 1 ) 6.Film like this rarely reach the cinema. (Module 6) Book 3 1.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ulers. (Module 5) Book 4 1.People who do not pay the charge will face a fine of 80 pounds. (Module 2) 2.The gorge narrows to 350 feet as the river rushes through the two-mile-high mountains. (Module 5) Book 6 1.Every time I open my mouth, I put my foot in it. (Module 1) 2.Joanne Rowling’s roots are in the southwest of England. (Module 2) 3.She spent many hours over a single cup of coffee in a warm cafeteria in Edinburgh because she had no money to pay for the heating at home. (Module 2)

词类活用之名词使动用法

词类活用之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词类活用之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词类活用之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词类活用之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生:使……复生

4、惊天动地惊:使……惊奇;动: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2、富国强兵富、强:使┉┉富、强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劳、饿:使┉┉苦、劳、饿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

词类活用例子

词类活用例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高中语文总复习之知识讲解_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实词之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的能力。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从文本中选择四个重要语句,对此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设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项要求,要重视其中“常见实词”的提示,此为考查范围;“在文中”则暗示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所在,此为强调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讲解 像现代汉语一样,文言实词往往也具有多义的特性,因此,要扫除阅读障碍,就要根据语境确定特定实词的唯一意义。备考中,要多注意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区别或者在所提供的文本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的那部分实词。词的活用是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即某类词(名、动、形、数)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注意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这在文言文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起因在于古时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本讲归类整理名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活用情况。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普通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并序》) 舟中,名词作状语,在船里 (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4)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 (5)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太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太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 一跳 相信不少做文言文阅读的小伙伴都挺头疼的,好多句子都读不懂,翻译更别提了,这都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少的结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总结了文言文名词活用的一些用法,希望能对大家做好翻译题有帮助。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 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1、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 “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 “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 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 w a 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7、秦伐韩,军于閼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例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 !词。 例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例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 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例10 “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 例11 “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6、名词+代词

名词词类活用

名词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判断,是学习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我总结出一套判断方法,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分享名词词类活用,一起来看看吧! 名词此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晋军函陵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朝服衣冠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范增数目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课文唐?杜牧《阿房宫赋》) 5、今予家是溪 (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课文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上德》)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5、舍相如广成传舍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文宋?苏轼《赤壁赋》) 2、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宋?王安石《伤仲永》) 4、吾从师之 (课文唐?韩愈《师说》) 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与以上不同的是,是“主观上认为怎样或主观上当作怎样”即意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1、吾得兄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宋?苏轼《石钟山记》) 3、天下云集响应 (课文西汉?贾谊《过秦论》)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1.代词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这是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如: (1)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 (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函,用木匣子装。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起鼓;之,词义被弱化,只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2.否定副词、能愿动词、特指代词“所”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目,名词受副词“数”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受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为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位于能愿动词“能”后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特指代词“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指人或事物,“所”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罾”本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例句中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3.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 例如: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是名词,天南是名词,两名词相连,烛用作动词,意思是“照”。 (2)沛公军霸上。 军是名词,霸上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军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3)刑人如恐不胜。 刑是名词,人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刑用作动词,意思是“施加刑罚”。 (4)极视听之娱。 极是名词,“视听之娱”是偏正短语,极用作动词,意思是“穷尽”。 4.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例如: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后带补语“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5.名词和动词之间有连词“而”,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建墓”。 (2)顺流而东。 东,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行”。 (3)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巷,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住在街巷”。 6.特指代词“者”只能加在动词、形容词后,故其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侯,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封侯”。 7.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谓语,故用作状语的名词或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第五章 词类活用

第五章古代汉语常识——语法之一:词法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第二节虚词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副词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2、代词 3、形容词、名词的用作一般动词3、介词、连词 4、名词用作状语4、语气词、词头和词尾 汉语词类的划分 现代汉语中,根据词的意义和造句功能可以把汉语词分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古代汉语也如此。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四类 (现代汉语代词、副词都是实词)。 虚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词。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等类。本教材没有助词。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 1、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所谓词类活用,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注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 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临时性,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为另一类词。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它就没有这种用法了,原来是什么词类还是什么词类。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几类词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等,这是词本身所固有的,不随具体环境而改变。如: (1)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齐策》(2)相如每朝时。《史记》 两个“朝”字,一个用作名词,一个用作动词,这是词的兼类问题,不是活用。因为即使离开了上述语言环境,人们也知道“朝”字有两个词类,可以作动词,(朝见),也可以作名词(朝廷)。这是“朝”本身所固定的。、 可见,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它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类别。这是 词自身所固有的,也是人们都知道的。它的各种用法是稳定的、经常的。其特点就是稳定性。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标准:是临时性的,还是稳定性的。 一、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①孟子将朝王②武丁朝诸侯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1)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士将攻之。《左传》使……饮 (2)阳货欲见孔子。《论语·阳货》使……见(xian),出现 (3)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使……来朝见 (4)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战国策》使……食

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民生涂炭。(《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 6.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7.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 8.瓮牖绳枢。(同上) 9.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 二、.副词修饰名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1 公将鼓之。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口技》)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爱莲说》) ' 7、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8、君子不齿。(《师说》) 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1、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名词后跟有介宾短语或处所名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介宾短语: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 处所名词:秦伯素服郊次。(《之战》)

· 练习题:译句释活用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2、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之战》) 4、少年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 四、能愿动词带名词(或“后边的名词”)动用。(能愿动词也叫助 动词)能愿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二十几个,常见的有: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 1、狼不敢前。(《狼》) 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 4、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5、三岁贯女,莫我肯德。(《伐檀》)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同上) 8、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吟留别》) 9、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10、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五、一个名词通过“而”连接一个动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如动词。 1、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 ( 2、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3、夫一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1) 4、缇骑按剑而前曰。(同上

活用词语令人耳目一新高考作文词语活用宝典

活用词语令人耳目一新高考作文词语活用宝典 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固定不变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写作中如能活用词语,则令人耳目一新,增强表达效果。 一、词语借用。 一同学写父亲的秃头:“……头顶的头发经不住长期的‘营养不良’,都纷纷脱离‘工作岗位’,‘下海’去了……最令他伤心的是连最后几个‘独傲霜雪’的‘忠诚者’也在这几次‘行动’中下了台。终于在头顶上独立出了个‘地中海’……”如此幽默、俏皮的借用语,把父亲秃头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需要指出的是,使用借用语要加引号,以示与原意的区别。 二、词语别用。 如,词语“三心二意”的原意是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有同学这样用:“学习要做到‘三心二意’,所谓‘三心’:一要专心,集中精力;二要虚心,不骄不躁;三要有恒心,坚持不懈。‘二意’是:一是课堂注意听讲;二是课外留意观察。”词语别用,开创新意,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 三、词语仿用。 剧本《创业》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龙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这是它的特殊性。周队长说,要促使矛盾转化,就要捞水,把水捞干。我们想一不做、二不休,搞它个水落油出。”文中的“水落油出”无非是仿用“水落石出”一词而来。巧换一字,推陈出新。 四、词语缩用。 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缩写成“投桃报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缩写成“见仁见智”等。 五、词语拆用。 如“排忧解难”可拆成:“排……之忧,解……之难。” 六、词语并用。

如,按句意将词语“马到成功”、“旗开得胜”合并同类项,写成:“……现已马到旗开,这就预示着……成功得胜。” 一言以蔽之,词语一经活用,新意顿生。但,切不可滥用,以免造成语言混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