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培养基优化方法与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42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优化作者姓名专业指导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绪论 (3)1.1枯草芽孢杆菌简介 (3)1.2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 (3)1.2.1枯草芽孢杆菌在工业酶生产中的应用 (3)1.2.2枯草芽孢杆菌在生物防治领域中的应用 (3)1.2.3枯草芽孢杆菌在微生物添加剂领域中的应用 (4)1.2.4 枯草芽孢杆菌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4)1.2.5 枯草芽孢杆菌在水产中的应用 (4)1.2.6枯草芽孢杆菌是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良好试验材料 (5)1.2.7枯草芽孢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5)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6)1.4研究的思路、目的及意义 (7)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7)2.1实验材料 (7)2.1.1 菌株鉴定 (7)2.1.2 培养基 (7)2.1.3 主要设备 (8)2.2 培养基的优化 (9)2.2.1 培养方法 (9)2.2.2实验流程 (9)2.2.3实验方法 (10)2.2.4正交试验 (11)第三章结果和分析 (11)3.1 鉴定结果如下 (11)3.2 枯草芽孢杆菌最优化培养基正交实验结果 (16)3.3 pH变化曲线(以G18为例) (19)3.4 实验总结 (25)致谢 (27)摘要枯草芽孢杆菌是主要的饲用益生菌菌株,本论文以两株枯草芽孢杆菌G18和G21培养的延滞期和倍增时间为评价指标,通过三角瓶摇床培养,进行了两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发酵培养基主要组分进行了优化,豆粕处理的蛋白酶加量2u/g 豆粕、5u/g豆粕、10u/g豆粕和玉米浆添加量0.5%、1.0% 、1.5% 做两个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表明:G18最佳培养基是:葡萄糖0.5%,淀粉3%,豆粕3%,玉米浆1.0%,破壁酵母0.5%,磷酸氢二钠0.2%,硫酸镁0.1%,硫酸锰0.01%,普通a淀粉酶2u/g淀粉,蛋白酶添加量10u/g豆粕。
方法一:LB培养基、平板保存的工程菌HB101/pJJ-rhIFNα2B、Amp、酵母提取物、蛋白胨、10×SAE、100×MgCl2、100×TES、Tris、HCl10×SAE配方(1L):KH2PO410g、K2HPO4·3H2O52.4g、NH4Cl10g、K2SO426g100L【步骤】种子制备:1、取100mLLB培养基加入到一无菌的500ml三角形中,同时加入100μl100mg/ml的Amp。
2、接种甘油管保存的工程菌HB101/pJJ/rhIFNα-2b100μl,使工程菌分散于培养液中。
3、盖好试管,在摇床上以220rpm的速度,于37℃培养至对数中期(约5小时)上罐准备:1、配置500ml10×SAE2、配置发酵培养基(3L)称取胰蛋白胨30g,酵母提取物90g,加入2.64L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后加入300ml 10×SAE、30ml100×MgCl2、30ml100×TES。
3、将培养基加入到5L发酵罐,插入pH、溶氧电极和温度探头,装上空气过滤膜,包扎好后放入灭菌锅中,同时放入一瓶250ml30%磷酸(调pH用),于1.05kg/cm2高压下蒸汽灭菌30min。
4、待灭菌结束后,将发酵罐放在冷却底座上,开启发酵罐控制系统,联接好冷凝水、空气线路。
5、控制pH=7.4,在转速650r/m、通气量3L/min 定D.O.为100%于自动控制发酵罐上37℃发酵22小时。
6、当培养基温度冷却到37℃后,接入制备好的种子7、从接种完时刻起,每两小时取适当量样品,其中取1ml用于测菌体浓度(A600nm);另取1ml加入到一称过重ep管中,12000rpm离心,小心取出900μl上清用作测菌体浓度的空白,甩干后再次称重,计算菌体湿重,按每8.3mg菌体湿重加入300μL水重悬菌体,冻于-20℃备用。
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控制研究生物发酵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药、食品、化工等众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要实现高效、稳定且优质的生物发酵过程,对其进行优化与控制至关重要。
生物发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涉及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产物合成等多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如培养基成分、温度、pH 值、溶氧浓度等。
因此,深入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并采取有效的优化与控制策略,是提高发酵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是生物发酵过程中的基础环节。
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
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发酵菌株和目标产物来确定培养基的配方。
例如,碳源、氮源的种类和浓度会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代谢途径。
葡萄糖通常是一种常用的碳源,但过高的葡萄糖浓度可能会导致代谢抑制。
氮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的比例需要合理调配,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合成需求。
此外,还需要考虑微量元素和生长因子的添加,它们虽然需求量较少,但对微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温度是影响生物发酵过程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的微生物都有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代谢活性较高。
如果温度过低,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会减缓;而温度过高则可能导致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等问题,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存和产物合成。
例如,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前期需要较低的温度以促进菌丝生长,后期则需要提高温度来刺激青霉素的合成。
因此,根据发酵的不同阶段精确控制温度,对于提高发酵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pH 值对生物发酵过程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对 pH 值有一定的要求。
pH 值的变化会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酶的活性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大多数微生物在中性或微酸性环境中生长良好,但有些特殊的微生物可能适应更极端的 pH 值条件。
培养基的优化策略1试验设计在工业化发酵生产中,发酵培养基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培养基的成分对产物浓度、菌体生长都有重要的影响。
实验设计方法发展至今可供人们根据实验需要来选择的余地也很大。
1.1单因素法(One at a time)单因素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保持培养基中其他所有组分的浓度不变,每次只研究一个组分的不同水平对发酵性能的影响。
这种策略的优点是简单、容易,结果很明了,培养基组分的个体效应从图表上很明显地看出来,而不需要统计分析。
这种策略的主要缺点是:忽略了组分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会完全丢失最适宜的条件;不能考察因素的主次关系;当考察的实验因素较多时,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较长的实验周期。
但由于它的容易和方便,单因素方法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基组分优化的最流行的选择之一。
1.2正交实验设计(Orthogonal design)正交设计就是从“均匀分散、整齐可比”的角度出发,是以拉丁方理论和群论为基础,用正交表来安排少量的试验,从多个因素中分析出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以及它们对实验的影响规律,从而找出较优的工艺条件。
石炳兴等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新型抗生素AGPM 的发酵培养基,结果在优化后的培养基上单位发酵液的活性比初始培养基提高了18.9倍。
正交实验不能在给出的整个区域上找到因素和响应值之间的一个明确的函数表达式即回归方程,从而无法找到整个区域上因素的最佳组合和响应值的最优值。
而且对于多因素多水平试验,仍需要做大量的试验,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1.3均匀设计 (Uniform design)均匀设计是我国数学家方开泰等独创的将数论与多元统计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试验方法。
这一成果已在我国许多行业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均匀设计最适合于多因素多水平试验,可使试验处理数目减小到最小程度,仅等于因素水平个数。
虽然均匀设计节省了大量的试验处理,但仍能反映事物变化的主要规律。
1.4全因子实验设计(Full factorial design)在全因子设计中各因素的不同水平间的各种组合都将被实验。
顶头孢霉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发酵工艺改进摘要:从头孢菌素被发现以后,就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展现了较强的价值和作用。
我国头孢菌素C生产规模巨大,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技术方面存在不小差距。
头C(cephalosprin C)发酵生产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例很大,加之最近两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扬,所以原材料成本已成为降低头C钠盐生产成本的瓶颈。
在头C生产中,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60%左右,而发酵原材料占整个原材料成本的45%左右。
本项目的目标是对发酵培养基的氮源、无机盐实施优化,改进发酵工艺,加大补料工艺建设,节省动力,降低染菌率,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发酵培养基;发酵工艺;改进一、引言抗性小、毒性小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实践的历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市场中抗生素需求的增加,展现了较好的发展前景。
在头孢菌素C的工业化生产中,豆油发酵利用率低,还带来了很多的浪费与污染。
企业为了发展,要不断的创造利润,优化工艺,最大限度满足现代化市场需求。
此时,要从菌种、染菌、耗油量、生产不稳定、补料工艺复杂、发酵液粘度高、副产物高等问题中,合理整合内容[1]。
在原有发酵培养基及工艺的基础上,找出适合工业化生产发酵培养基配方与工艺。
提高产量,最大限度降低产物含量,为后续的生产提供基础准备。
二、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发酵工艺改进(一)实验材料在这里选择的材料是产黄顶头孢霉,使用的主要设备是实验室PH 计、台式离心机、显微镜等。
实验设备三联罐和中试放大实验设备5T发酵罐中,相关人员要积极分析中试离线检测的发酵工艺参数。
培养基主要是斜面培养基、一级种子培养基、二级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补料培养基等几个类型[2]。
(二)实验方法中试实验方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要结合发酵工艺对发酵设备实施改造。
完成一级种子的培养,二级种子工艺优化。
在5 T发酵罐进行放大实验,之后每隔24 h取一次样直到培养结束,30 h后开始测发酵液效价,直至发酵结束。
文献综述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申请学位:学士学位院(系):药学院专业:生物技术姓名:张永芳学号:114080107 指导老师:张小华(讲师)二O 一五年六月五日文献综述: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张永芳:114080107指导老师:刘向勇【摘要】:发酵,这一门悠久的技艺,在古今中外的生产生活与科学研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实验室发酵过程中,经常需要通过试验来寻找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这些对象包括培养基的设计、工艺参数等;而这些变化规律的寻找就要通过科学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来实现。
通过对规律的研究达到各种实用的目的,比如提高产量、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等,特别对于新菌种、新产品的试验。
本文对发酵培养基优化的基本方向进行了综述,并比较了常用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关键词】:发酵、发酵培养基、优化、最优组合、响应面法优化【内容】:在工业化发酵生产中,发酵培养基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培养基的成分对产物浓度、菌体生长都有重要的影响。
培养基优化,是指面对特定的微生物,通过实验手段配比和筛选找到一种最适合其生长及发酵的培养基,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以期达到生产最大发酵产物的目的。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在微生物产业化生产中举足轻重,是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必要环节。
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发酵培养基,是一个发酵产品工业化成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目前,对培养基优化实验进行数学统计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目前应用较多的优化方法:响应曲面分析法:Box和Wilson提出了利用因子设计来优化微生物产物生产过程的全面方法,Box-Wilson方法即现在的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简称RSM)。
RSM是一种有效的统计技术,它是利用实验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最优组合问题。
通过对RSM的研究表明,研究工作者和产品生产者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考虑因素的组合,以及对响应值的预测,而均比一次次的单因素分析方法更有效。
2011年6月第25卷第2期总84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Jun.2011Vol.25No.2Sum No.84[收稿日期]2011-03-03[作者简介]李勇昊(198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酵工程。
[通讯作者]杨建明(1978—),男,安徽无为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物催化。
发酵培养基优化策略李勇昊1,周长海1,丁雷3,孙元章2,杨建明2(1.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长春130022;2.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青岛266071;3.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40)[摘要]在发酵过程中,经常需要通过试验来寻找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这些对象包括培养基的设计、工艺参数等;而这些变化规律的寻找就要通过科学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来实现。
通过对规律的研究达到各种实用的目的,比如提高产量、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等,特别对于新菌种、新产品的试验。
本文对发酵培养基优化的基本方向进行了综述,并比较了常用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关键词]培养基优化;试验设计;数据分析[中图分类号]TQ 9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11)02-0053-07Strategies for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MediumComposition PerformanceLI Yong-hao 1,ZHOU Chang-hai 1,DING Lei 3,SUN Yuan-zhang 2,YANG Jian-ming 2(1.Bioengineering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130022,China ;2.Qingdao Institute of Bioprocess Technology ,CAS ,Qingdao 266071,China ;3.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erbin150040,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fermentation ,it is often necessary to find the change rules of the study objects through experiments.These objects include medium design ,technological parameter ,etc ;and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hange laws is achieved through a suitable strategy to arrange scientific experiment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tech-niques.Various practical purposes can be reached by studying the laws including increasing production ,reducing consump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and so on ,especially for new bacteria and new product.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basic trends of optimizing fermentation medium ,and compares with some general experimen-tal designs and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Key words :medium optimization ;experimental design ;optimization techniques1发酵培养基的初期选择策略1.1发酵的准备发酵的第一步往往是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然而不能光靠试验来获取数据,那么选择初始培养基的最简单途径就是查阅文献,通过以往发表的相关文献,尤其是自己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行之有效。
人工栽培蛹虫草液体菌种发酵工艺优化蛹虫草液体菌种发酵工艺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蛹虫草孢子或菌丝体细胞通过发酵培养和营养调节,最终形成所需的发酵液体菌种。
优化这一工艺能够提高蛹虫草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对于蛹虫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蛹虫草液体菌种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探讨其发酵条件、培养基配方、发酵参数等方面的优化策略。
一、影响蛹虫草液体菌种发酵的因素1. 发酵条件:发酵条件是影响蛹虫草液体菌种发酵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酵温度、pH值、溶氧量等条件的选择直接关系着菌种的生长和代谢过程。
合理的发酵条件能够提高蛹虫草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发酵过程中的能耗和资源消耗。
2. 培养基配方:培养基是支撑菌种生长和发酵的基础,其成分和比例的选择对于菌种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培养基配方能够提供菌种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成分的浪费。
发酵参数包括发酵时间、发酵速率、产物浓度等,直接反映了菌种在发酵过程中的生长和代谢情况。
通过优化发酵参数,能够有效地提高菌种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针对蛹虫草液体菌种的发酵条件,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进行优化。
首先是根据蛹虫草的生长特性和需求,选择适宜的发酵温度和pH值。
通过合理的气流控制和搅拌速率,保证菌种在发酵过程中的充分混合和氧化。
还可以利用生物反应器和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并控制发酵条件,以获得最佳的发酵效果。
蛹虫草液体菌种的培养基配方优化,主要在于提高培养基的营养价值和菌种的生长条件。
可以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等方法,对培养基的各组分进行优化。
合理选择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等成分的比例和种类,以满足菌种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
还可以考虑添加生长因子和促进因子等,以促进菌种的生长和发酵产物的积累。
3. 发酵参数的优化:发酵参数的优化,可以采用传统的试验方法,也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自动控制技术。
通过对发酵时间、发酵速率、产物浓度等参数进行系统分析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发酵效果。
培养基配方开发和优化方法培养基配方开发和优化方法是微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培养基是用于培养和繁殖微生物或细胞的营养物质组合,对于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培养基配方开发和优化方法,以帮助研究者设计出适合不同研究对象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配方开发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和需求进行考虑。
不同的微生物和细胞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其代谢途径和营养需求来确定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和种类。
例如,一些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较高,可以选择葡萄糖或琼脂糖作为碳源,而一些细胞则需要特定的氨基酸或维生素补充。
因此,了解研究对象的特性是培养基配方开发的第一步。
优化培养基的方法是通过调整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和比例,以提高微生物或细胞的生长和产物产量。
优化培养基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研究对象的生长需求,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生物产物的产量。
一般来说,优化培养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可以通过响应面法进行培养基优化。
响应面法是一种统计实验设计方法,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来确定培养条件对生物生长和产物产量的影响。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建立生长和产量与培养条件之间的数学模型,并找到最佳的培养条件。
这种方法可以高效地优化培养基,提高生物产量。
可以通过逐步优化的方法来改善培养基。
逐步优化是指逐步调整培养基中的某个成分,观察其对生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优化。
例如,可以逐步增加某种营养成分的浓度,观察生物生长和产量的变化,然后根据结果进行调整。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行,适用于初步优化培养基的情况。
还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培养基优化。
统计学方法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验数据,找到生物生长和产量与培养条件之间的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
通过使用这些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生长和产量,并进一步优化培养基。
统计学方法可以较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培养基优化方法。
生长偶联型产物发酵优化策略生长偶联型产物发酵是一种将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合成偶联起来的发酵策略。
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可以达到最佳的生物产物产量和质量。
生长偶联型产物发酵的基本原理是充分考虑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合成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合理调控发酵条件来提高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具体优化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合理选择菌种。
菌种的选择对产物的发酵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要考虑菌种的产物生产能力,即选择产物生成能力较高的菌株。
此外,还要考虑菌株的生长速度和抗性能力,以便在发酵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基质,提高产物的产量。
其次,要优化菌种的培养基。
培养基中含有微量元素、有机氮源和碳源等重要成分,对菌株的生长和产物合成起着重要作用。
在选择培养基时,要充分考虑菌株的需求,通过合理配置培养基成分,可以提高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物的合成效率。
第三,要合理调控培养条件。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发酵时间等方面。
合理的温度和pH值可以提供适合菌种生长和产物合成的环境,从而提高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通过控制发酵时间来调整产物的合成速率,可以使产物的合成与环境的调控相匹配,从而达到最佳的产物产量和质量。
第四,要进行反馈调控。
反馈调控是根据产物浓度的变化来调整发酵条件的策略。
通过及时监测产物浓度的变化,可以在产物浓度达到最佳时及时终止发酵过程,从而提高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反馈调控来不断优化发酵条件,并实现连续发酵的目标。
最后,要充分利用发酵技术。
发酵技术是生长偶联型产物发酵优化的关键。
通过选择适当的发酵设备、实施合理的发酵控制策略,可以提高发酵效率,保证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如基因工程、代谢工程等,对产物生产过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改造,从而提高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总之,生长偶联型产物发酵优化策略是通过优化菌种、培养基、发酵条件和利用发酵技术等多方面的手段来提高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合理的调控和优化,可以实现生物产物的高效合成,为实现工业化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1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与策略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是提高微生物发酵产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优化发酵培养基的方法与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件选择和浓度优化:优化发酵培养基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营养成分。
首先,根据发酵微生物的需求特点选择对其生长和代谢有促进作用的营养需求物质,如碳源、氮源、矿质盐和辅助因子等。
其次,通过合理配比研究每个组分的最佳浓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浓度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产物产量的负面影响。
2.抗泡沫和抗氧化剂的添加:在发酵过程中,泡沫和氧气的存在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产量。
添加抗泡沫剂可以有效地控制泡沫的产生和积聚,改善发酵液的混合和气体传质效果。
而添加抗氧化剂可以减少氧气对微生物的氧化损伤,提高微生物对氧气的利用效率。
3.pH值和温度的调节: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因此优化发酵培养基时需要合理调节pH值和温度。
适当的pH值和温度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微生物发酵活动。
对于一些需要特殊pH值和温度条件的微生物,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缓冲剂和调节剂,用于调节pH值和温度。
4.发酵条件的控制:发酵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是优化发酵培养基的关键之一、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搅拌速度、通气量和温度、pH值等操作参数,可以有效地提高发酵效果和产物的产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适时添加激素和生长因子等来调节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产物的产量。
5.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优化:为了确保优化发酵培养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常需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规律。
通过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和合理的数据采集,应用响应面法、负荷图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和预测,从而提高发酵培养基的效果。
总之,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微生物的特点和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与调控。
通过合理选择和配比培养基组分、添加合适的辅助剂、调节发酵条件和采用统计学优化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微生物的发酵产量和质量。
实验一微生物(酵母)的培养基优化(指导教师:汪文俊熊海容王海英肖新才实验员: 张继泰) 一.实验目的:掌握微生物斜面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确定方法,学会对已确定菌种确定实验室发酵工艺。
二.实验原理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有比浊法和直接称重法等。
由于酵母在液体深层通气发酵过程中是以均一混浊液的状态存在的,所以可以采用直接比色法进行测定。
三.仪器与试剂全恒温振荡培养箱,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水浴槽、天平、电炉。
试剂为葡萄糖、蔗糖、酵母浸粉、KH2PO4。
四.实验方法(1)、培养基的配制(见表1,2)表1 正交表试验设计因素水平葡萄糖蔗糖酵母膏KH2PO41 1.0 0.0 0.5 0.52 2.0 1.0 1.0 1.03 3.0 2.0 2.0 2.0表2 正交表实验方案编号葡萄糖(A) 蔗糖(B)酵母膏(C)KH2PO4(D)生物量(OD)h12h24h36h48h60h1 (1) (1) (1) (1)2 (1) (2) (2) (2)3 (1) (3) (3) (3)4 (2) (1) (2) (3)5 (2) (2) (3) (1)6 (2) (3) (1) (2)7 (3) (1) (3) (2)8 (3) (2) (1) (3)9 (3) (3) (2) (1)(2)将上述培养基配制好以后,每250 ml三角瓶装入培养基100 ml,于121℃下灭菌30 min,冷却。
(3)冷却后接种(接种量为5%),置于28℃培养箱进行培养。
(4)测OD值:将接种0 h、12 h、24 h、36 h、48 h、60 h不同时间的菌悬液摇均匀后于560nm波长、1cm比色皿中测定0D值。
比色测定时,用以未接种的培养基作空白对照,并将0D值填入表中,最终确定最佳培养基的组成及发酵时间。
五.思考题(1)比浊计数在生产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2)本实验为什么采用560nm波长测定酵母菌悬液的光密度?如果你在实验中需要测定大肠杆菌生长的OD值,你将如何选择波长?实验二紫外线的诱变育种(指导教师:汪文俊熊海容王海英肖新才实验员: 张继泰) 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观察紫外线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效应,并学习物理因素诱变育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