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诗歌、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国共之争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国共之争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之争的背景和起因。
2. 掌握国共之争期间各方的主要事件和对峙情况。
3. 分析国共争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及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国共之争的背景和起因。
2. 国共之争的发展过程及对峙情况。
3. 国共之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国共之争的基本事实,了解其中各方的主要角色。
2. 理解国共之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思维导图:在课堂开始之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国共之争的背景和起因,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去分析国共之争的发展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
3. 视频观看:辅助课堂讲解,播放一段关于国共之争的短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情况。
五、教学流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思维导图,引发学生对国共之争的背景和起因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知识讲解(30分钟):以时间线的形式,依次讲解国共之争的发展过程及各方之间的对峙情况,结合图片和文字进行说明。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着手,分析国共之争的发展过程,讨论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 视频观看(1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国共之争的短视频片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当时的情况,加深对国共之争的理解。
5.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国共之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六、教学评估1. 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国共之争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能力。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国共之争背景和起因的理解能力。
3. 个人思考:布置一篇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国共之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300字作文,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包含国共之争的背景、起因、发展过程等内容。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学习工农武装起义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3)分析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4)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5)分析前三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在研习本课提供的较多历史材料(包括图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2)问题探究与分析比较。
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和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条件;分析比较前三次反“围剿”的斗争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从中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共在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开创重新聚集革命力量、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对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问题在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了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此外,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其领导人陈独秀在国民后期放弃领导权也是具体原因。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课题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南昌
起义南昌起义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问题探究
矛盾分析
深化认识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土地革命比较分析
发现异同
归纳概括
结论认识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
国共十年对峙优秀教案【篇一:国共十年对峙教案】库车二中教师集体备课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高中历史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正文开始)国共之间的十年对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世界历史的重要篇章。
本篇教案将按照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要求,针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的论述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一、背景介绍国共十年对峙是指从1927年至1937年,中国国民党(即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即共产党)之间展开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混乱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国共双方争夺政权、统一中国成为了当时最核心的目标。
国共因意识形态和阶级差异而产生了许多分歧和矛盾,最终导致了长时间的对峙。
二、国共关系的演变1. 地位对比与大革命失败国共对峙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
在国民党右派发动的清党运动中,共产党员受到残酷迫害,这导致了两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而接下来的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使国民党取得了对共产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剧了两党的对立。
2. 中共的革命根据地国共对峙的过程中,共产党积极寻求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
在江西苏区和井冈山等地,中共建立了一系列以农村为基础的游击战争根据地,并实行了土地革命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吸引了大量农民和革命者的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3. 国共合作与对峙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共双方曾通过两次合作,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暂时化解了自己之间的矛盾。
然而,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分歧,两次合作最终破裂,国共对峙再度升级。
三、对峙期间的主要事件1. 东征与中央红军的长征国共对峙期间,国民党发动了数次东征,试图歼灭中共的根据地和军队。
其中著名的战役有渡江战役和会宁战役等。
然而,中共通过游击战争的灵活战术,成功实施了长征,将其主力部队转移到了陕北地区。
2. 国共内战与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国共对峙的最后一年是1937年,这一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起始年。
国共十年对峙教案教案标题:国共十年对峙学科:历史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分析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比;3. 掌握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比;3. 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比;2. 掌握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步骤二: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1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教学素材,向学生详细介绍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包括北伐战争、国共合作与分裂、红军长征等。
步骤三:分析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比(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对比,包括组织结构、领导人、战略战术等,学生可以利用PPT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步骤四:探讨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学生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和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评价,强调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研究报告,进一步加深对该时期历史事件和影响的理解。
评估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PPT展示和课堂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拓展阅读:1. 《中国近代史纲要》2. 《中国共产党简史》3. 《中国国民党简史》备注:本教案适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重难点】1、武装起义;土地革命的内容、意义;红军长征的原因、意义。
2、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遵义会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自主学习】1、南昌起义的背景:。
南昌起义的意义:。
2、八七会议的内容:。
八七会议的意义:。
3、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4、红军的长征原因:。
时间:年月—年月5、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肯定了。
意义:结束了,事实上确立了,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知识结构及重、难点解析】一.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为挽救革命,共产党开始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南昌起义1927年8月,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
它虽然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但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教训:夺取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顺利。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9月,毛泽东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起义军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余部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含义: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根据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分三个子目: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
向学生介绍了国共10年对峙的有关历史情况。
可整合为两个方面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红军战略转移。
2、教材地位: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这一道路指引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所以,本节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3、教学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4、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遵义会议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把握“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了解红军长征中的主要史实,探讨所产生的“长征精神”的重要影响。
(3)领会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认识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作出的努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不断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
(2)通过历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以及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
(2)通过了解长征的系列情况,教育学生弘扬“长征精神”,从而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及遵义会议的把握,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民情怀。
三、教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包括文字和视频资料,了解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中国革命所做的探索与努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导、分析、归纳、概括、讨论、探究等,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大事件的深刻意义。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她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推动中国革命走向高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既有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又被正反的经验所证明,涉及历史事件较多,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要点第一目“南昌起义”①南昌起义的背景。
②南昌起义的经过。
③南昌起义的意义。
第二目“土地革命”①“八七会议”。
②湘赣边秋收起义。
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
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⑤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第三目“红军长征”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②长征的开始。
③遵义会议。
④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导入设计引导学生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得出失败的教训。
然后介绍中共中央的改组、负责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组成和[历史纵横]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
2.南昌起义: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第70页有关内容,和《南昌起义路线图》,思考问题:(1)南昌起义军队为何要南下广东?其结果如何?(2)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何意义?失败教训是什么?补充材料一: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
并根据加伦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闪北伐。
——摘自《周恩来传》3.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71页有关内容,要求学生联系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理解八七会议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
(2)湘赣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指导学生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山区进军,意义何在?B.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补充材料二: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
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税,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思想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摘自《秋收起义》(3)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赣西刘士奇报告》,思考问题:A.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土地革命?B.土地革命有哪些内容?土地革命的历史作用?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得到巩固。
(提示同学们读插图《井冈山会师》)(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也是党的中心任务。
其必要性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二是要依靠农民这支同盟军,就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从而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翻身。
土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使他们在政治、经济上都获得解放。
只有这样,才能动员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战争,保卫根据地,拥护共产党;只有在经济上得到翻身,才能焕发其生产积极性,才能为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应如何理解?B.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C.这一思想的提出,给予我们什么哲学启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
这一理论强调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核心发展的战略基地。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对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井冈山以及各革命根据地、各地的红军武装,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
补充材料三:工农武装割据存在的可能与必要条件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和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相继写出了这三篇不朽文章。
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科学论证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强调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可靠后方和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
并进一步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和争取全国革命胜利联系起来。
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思考革命根据地地名称和位置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5)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取胜的原因。
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有利时机;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概况;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和建立的历史意义。
4.红军长征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介绍蒋介石第五次反革命“围剿”,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结合材料,明确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
补充材料四:五次反“围剿”双方兵力比较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介绍红军长征初期的极端危险形势。
补充材料五:蒋介石准确地判断出红军会向西北方向逃避。
在蒋强大而有力的军事机器面前,共产党损失了五万人。
在极度的痛苦之中,伤员们咬住自己的衣服,抑制住自己无法控制的哀叫声。
③遵义会议。
给学生点明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会议背景、内容和结果,思考“遵义会议为什么会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是在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采取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取得胜利。
)④长征的胜利观察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勾画出长征途中一系列重大事件。
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草地→陕北会师→会宁会师。
红军主力的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补充材料六: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长征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结合课本相关知识,思考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由此而锻造出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光芒永存。
思维拓展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讨论“长征精神”的内涵: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