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物理八大解题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十、与欧姆定律有关的计算题解题规律与思维方法1.灵活理解欧姆定律公式(1)解欧姆定律数学表达式I=U/R(2)变形公式U=IR(3)R=U/I2..两个电阻串或者并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1)串联电路特点:I=I1=I2 U=U1+U2 R=R1+R2(2)并联电路特点:I=I1=I2 U=U1=U2 1/R=1/R1+1/R23.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的解题基本策略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维,并关注应注意的几点:(1)对于单个导体在电路中工作的问题,只要把精力放在找这个导体的两端电压U,流经电流I,导体电阻R。
各量均用国际单位,根据欧姆定律列出方程:I=U/R,所求量在该方程中解出即可。
(2)对于两个导体串联时,分别找出每个导体对应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如:对于导体A,电阻R1,两端电压U1,流经电流I1,这三个量满足欧姆定律:I1=U 1/R1;对于导体B,电阻R2,两端电压U2,流经电流I2,这三个量满足欧姆定律:I2=U2/R2。
然后再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将上面两方程联系起来。
比如:①串联电路两导体流经电流相等,也就是I1=I2=I(I是串联电路总电流),这样得到U 1/R1=U2/R2=U/R(U是串联电路总电压,R为总电阻),题中待求的物理量就在这个方程中,解方程即可!②串联电路两导体电压之和等于电路总电压,也就是U1+U2=U,这样将U1=I1R1,U2=I2R2代入得I1R1+I2R2=U,解这个方程可得所要求的量。
(3)对于两个导体并联时,分别找到两个支路导体的电流、电压、电阻,再看看电路的总电流、总电压、总电阻。
如:对于第一个支路,流经电流I1,电阻R1,两端电压U1,用欧姆定律联系起来建方程:I1=U1/R1;对于第二个支路,流经电流I2,电阻R2,两端电压U2,也用欧姆定律联系起来建方程:I2=U2/R2。
对于整个电路找总电流I,总电压U,总电阻R。
中考物理答题技巧大全
1. 理解题意
在回答物理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并确保理解题意。
根据
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问题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和方法。
2. 简化问题
有些物理问题可能显得复杂,但通过简化问题可以更容易找到
解决方法。
将问题简化为更基础、更易理解的形式,然后逐步推导
和解决。
3. 利用公式
物理学中有许多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各种物理量。
根据题目所给
定的条件,找到合适的公式,并将数值代入求解,注意单位的转换
和使用。
4. 画图辅助
对于一些几何或运动问题,可以通过画图来获得更清晰的理解。
通过绘制力的示意图、运动轨迹图等图示,有助于解决问题和找到
合适的解决方法。
5. 注意单位
在回答物理题时,要严格注意单位的转换和使用。
确保各种物理量的单位一致,并在计算过程中按照正确的单位进行计算,以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6. 理性估算
对于一些复杂问题,可以通过估算来得到一个近似的答案。
通过合理的估算和推断,可以快速得出结果,并在最后选择最接近的答案。
7. 多做题目
通过多做物理题目,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巧。
做题时注意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查漏补缺,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一些中考物理答题的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请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参考资料:。
中考物理难题的解答技巧有些如何解答中考物理难题?首先要先了解物理难题有哪些特点,其次要找到难题的,最后就是找准解答的技巧与方法了。
以下是给你带来的中考物理难题的解答技巧与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综合性强分析近几年的中考物理难题可以看出,每一道难题都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综合。
有的是物理学科内的综合,有的是物理学科和学科的综合。
单独考一个知识点的难题根本上没有出现过。
(2)思维含量高绝大局部难题正是由于题目本身的综合性强,使得们读过一遍后不能马上就有思路,或者难以用已有的思路或方法来解决。
同学们必须经过认真地分析、推理、判断、计算才能得出结果。
而且随着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思路与解决的方法。
这些难题从不同层面对考生水平进行不同程度的考查,充分地表达了中考的选拔功能。
同时这些难题是训练和培养考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
(3)灵活性较强更趋向于使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对于实验局部的考试分量加重,实验探究题型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变化,表达了新的物理教学理念,强调探究思想和探究方法。
中考的主要目的是为高中录取新生提供依据,要使学生在 20 分的难题上“拉开距离”,试题就要着重偏向于出一些需要灵活、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每年的考题中都要安排一定数量并位居一定档次的、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这些中考物理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本例题的“变式”这类题是由课本例题经过改编重组、引申演变而提高的变式。
因此,中考物理复习也应当立足于教材,“依本扣纲”,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
比方注意通过对课后小实验、教材课后典型练习的“变式”、课本各类图表和图形的渗透来实现对物理知识的考查。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教材每个插图、图表所蕴含的物理意义。
(2)社会的热点问题中考中的一局部难题社会的热点问题,表达“从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这类试题大多以现实问题立意命题,通过表达物理情景并设问,要求考生通过分析,从实际的物理情景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再从物理模型中分析其中的物理规律、各物理量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数学关系式求解。
一、作受力分析示意图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
可以采用“三定三标”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先确定研究对象即受力物体受到哪些作用。
2.“三定”(1)定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面出作用点,不能画在受力物体的外面,更不能画在施力物体上。
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就将重心作为这几个力的作用点。
(2)定方向:以作用点为起点,沿力的方向画线段。
注意题中关于方向的关键词如“水平”“竖直”等,并及时链接已有的力学知识,如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压力方向与支持面垂直等。
(3)定长度:在同一图中,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线段的长短要大致表示力的大小,力越大,线段应画得越长。
3.“三标”(1)标箭头: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标符号:力一般用字母“F”表示,重力用符号“G”表示。
摩擦力一般用“f”表示。
(3)标数值和单位:在箭头旁边标上力的数值和单位。
4.画力的示意图需注意的问题(1)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受力物体上,一般重力要画在物体的重心上,压力要画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当一个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这几个力的作用点都要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2)在画力的示意图时,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若找不出一个力的施力物体,则该力一定是不存在的。
根据要求画出需要画的力,不要“画蛇添足”地画出不存在的力。
二、杠杆力臂的作法1.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都必须在杠杆上,力臂和力的作用线必须垂直,千万不能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当做力臂。
2.力臂的画法一般分如下几步:①首先根据题意确定支点O;②画好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必要的时候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③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足,则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就是力臂,力臂用虚线或实线表示,并用大括号标出力臂的长短,在旁边标上字母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
总之,力臂的画法可以用以下顺口溜记住: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四标符号。
中考物理计算题解题技巧与备考建议在中考物理考试中,计算题是占据较大比重的一项,解题的技巧及备考策略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并提供备考建议,帮助同学们在物理计算题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解题技巧1. 仔细阅读题目在遇到计算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
注意关键词,例如“速度”“功率”等,以确定所需求的物理概念。
2. 确定所需公式在理解题目后,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要求,确定所需使用的公式。
熟悉各类常用公式,可以更快地选择正确的公式。
3. 将数据代入公式将题目中给出的数据代入所需的公式,并进行数值计算。
注意单位的转换,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在代入数据之前,可以将数据按照物理量的性质进行分类,便于计算时使用合适的单位和公式。
4. 计算过程清晰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列写计算步骤,注重计算的清晰性。
逐步计算,避免出错或遗漏。
在计算结果后,可以给出合理的单位,并进行必要的精确度处理。
5. 结果与实际意义最后,在得到计算结果后,要进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将计算结果与实际意义联系起来,并与题目要求进行对比,确保结果的正确性。
同时,注意结果的合理性,如果结果与常识相悖,应当仔细检查计算过程。
二、备考建议1. 理解基本概念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对物理的基本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
物理计算题的解答离不开对物理基本概念的精通。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整理笔记,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 熟悉常用公式物理计算题的解答需要熟悉各类常用公式,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公式的学习和掌握。
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并在实际解题中熟练运用。
3. 积累解题经验通过大量的练习,积累解题经验是备考物理计算题的关键。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例题进行反复练习,以熟悉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4. 制定复习计划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物理的学习时间。
将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复习进度。
2020年物理试卷分类命题备考方略专题十四铭牌类电器计算题★铭牌类电器计算题经常出现在大型计算题中,但也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形式出现,属于计算类试题。
铭牌类电器计算题以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它既能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同时又能体现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答计算题应该首先明确它的特点,避免盲目和无从下手的尴尬,同时明确题目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找准关系,有的放矢的按要求进行合理的计算。
对大型计算题要求有计算过程和步骤,每一步骤都有相应分值。
大型计算题的特点是:(1)结果合理性:这类题能反映学生对自然界或生产、生活中若干事物的观察和关心程度.它要求学生用生活实践,社会活动的基本经验对题目的计算结果进行判断,留取合理的,舍弃不合理的。
(2)知识综合性:这类题往往是把几个或几种物理过程及物理现象放在一起,利用各个过程或各种现象之间的相切点,解答要解决的问题。
它反映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性:这类题是把物理知识浸透到社会实际操作和应用到生活体验中,它能够反映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情感,同时也能反映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操作的认识水平。
★一、电器设备铭牌电器设备的铭牌显示的是电器设备工作状态、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给使用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信息。
电器设备的铭牌上主要标注的内容有:电器设备的额定值(电压、功率、电流等),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和使用注意事项。
从铭牌给出的数据可以很好的了解此电器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有关物理量或可以从铭牌中求出所需要的物理量,这就是题干的主要内容。
解答时一定要把铭牌给出的数据看清,弄懂。
二、解题方略1.应用公式类:就是利用铭牌给出的数据,结合所学物理公式,直接进行计算。
此类题目只要考生能熟练利用物理知识和规律,解答不难。
【典例一】(2019·临沂)图甲是小明家安装的即热式热水器,其具有高、低温两档加热功能,低温档功率为,内部等效电路如图乙所示,和是两个电热丝。
2020年中考物理考前指导一、物理试题解答总体要求:(一)审清题意1、审题细而又细,“咬文嚼字”,反复推敲。
尤其是看来较容易的题目,更要字字认准,句句看清,严防错觉。
有些题目似曾相识,更要严防疏忽大意,造成错漏。
一定要做到:一不漏掉题;二不看错题;三要看准题;四要看全题目的条件和要求。
2、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一些关键字,如声音的高低..、热量..和声音的大小计算中温度升高到...多少度、透镜成像中告诉是物像距离还是...多少度和温度升高了物镜距离还是像镜距离……;要注意题目中的一些条件,如“光滑”、“静止”、“漂浮、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水平、左、右、柱形、立方体、容器里装满.液体、用电器正常..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空气阻力、滑轮重、..工作、串联..在…、并联温度对……影响、轻杆)、均匀的…;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将用电器接在家庭电路上……等。
(二)规范化答题语言规范化,用物理语言表述、且表述准确。
错误类型如:蒸发→挥发;竖直向下→向下。
格式规范化,不写错别字,如熔化→融化、溶.化;竖直→坚.直:逐渐变大→变大或大;凝华→凝化;汽化→气.化。
字迹应整齐干净,做到基础题不丢分;中等难度题少丢分;压轴题多抢分,不得零分。
二、不同题型解题方法与技巧(一)选择题解答选择题的一般解法分析。
1.直接判断法:这种解题方法直接运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对备选项中的答案进行判断。
选项常以物理单位、物理现象、物理结论等内容为主,对应的题型多数是识记型选择题。
2.直接求解法:若在选项中陈述的是题目的数据或代数式答案供选择这类题可直接采用物理规律、公式计算结果,对照答案进行选择。
3.图示法:根据题意,将物理过程用示意图、图像等作图方法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通过迅速而简捷地分析,使问题一目了然,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4.筛选法:对题目中各选项逐一经过题意的这个“筛子”,把符合题意的答案筛选出来。
5.排除法:按照题意的要求,熟练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对选项与题干的关系或对选项本身的科学性进行判断,将与题干无关或缺乏科学性的选项排除。
2020届中考物理计算题解题攻略专题4.7 含有图像的物理中考综合计算题1.会分析速度时间图像,根据获得的有用信息,结合公式v=s/t及其变形,进行相关物理量的求解。
2.会分析物距焦距关系图像,根据获得的有用信息,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正确运用不等式解法,进行相关物理量的求解。
3.会分析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根据获得的有用信息,结合公式ρ甲=m/V及其变形,进行相关物理量的求解。
4.会分析压强与液体深度关系图像,根据获得的有用信息,结合公式P=ρgh、F浮=ρ水gV排及其变形,利用数学体积公式,进行相关物理量的求解。
5.会分析图像,根据获得的有用信息,结合功、功率公式及其变形,进行相关物理量的求解。
6.会分析温度时间图像,根据获得的有用信息,结合热量公式及其变形,进行相关物理量的求解。
7.会分析电压与电流关系图像,根据获得的有用信息,结合公式I=U/R及其变形,进行相关电学物理量的求解。
类型1:s-t或者v-t图像【例题1】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M、N间距为20米),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
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t秒,甲、乙相距10米。
则()A.v甲<v乙,t一定为10秒B.v甲<v乙,t可能为30秒C.v甲=v乙,t可能为10秒D.v甲=v乙,t可能为30秒【答案】B【解析】根据图甲和图乙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经过t秒,甲、乙相距10米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甲乙两车未相遇时相距10m,二是相遇以后相距10m。
据此根据路程相等,利用速度公式列出等式求解。
(1)由图象可得:甲的速度v甲===0.4m/s;乙的速度v 乙===0.6m/s ,故v 乙>v 甲;(2)根据题意可知,经过t 秒,甲、乙相距10米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甲乙两车未相遇时相距10m ,二是相遇以后相距10m 。
故可得:v 甲t+v 乙t =10m 或v 甲t+v 乙t =10m+20m =30m ,代入数值可得:0.4m/s×t+0.6m/s×t =10m 或0.4m/s×t+0.6m/s×t =20m+10m , 解得t =10s 或t =30s ,即t 可能为10s ,也可能为30s 。
专题1.1 中考声学计算题1.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1)声速的计算公式是s v t =(2)声速的单位是m/s2.回声: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 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
(1)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2)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则发声点距物体2vt s =3.物体振动的周期与频率(1)周期:物体完成1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做周期。
(2)频率:物体在1s 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3)周期与频率的关系用T 表示物体振动的周期、f 表示频率,则1T f=其中频率单位是Hz ,周期单位是s类型1:声与光的问题这类计算,关键是抓住声与光运动的路程s 相同,所用的时间t 不同,但由于光速远远大于声速,且日常问题涉及的路程不长。
因此,光传播所用的时间常可忽略不计,故声传播所用时间近似等于看到光后与听到声音的时间间隔即L t v∆=(V 是声音传播速度)。
【例题1】(2019安徽省)如图,水面上两船相距15km ,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s ,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
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m/s 。
【答案】 1500【解析】由题意可知,看到火药发光,经过10s 听到钟声,可近似认为声音在水中传播15km 用的时间为t =10s , 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s v t==15000m/10s =1500m/s 。
【例题2】(2017河北)某人看见闪电经过5s 才听到雷声,那么,打雷处到这个人的距离约为_______m 。
2020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20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20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20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
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
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热点题型专练重难点25 综合计算题(一)——力学综合计算【解题思路】一、力学计算主要有:1.速度;2.固体产生的压强;3.液体产生的压强;4.浮力;5.功;6.功率;7.机械效率。
力学综合计算题就是这些基本的计算中的几类题的有机综合。
最常见的组合是:压强+浮力;浮力+杠杆;浮力+滑轮组:浮力+密度+压强;功+功率+机械效率。
所以力学综合计算基本上是以“浮力”为核心的组合,我们称为“浮力+”吧。
由于浮力计算公式多,情况复杂,所以很多同学感到解题困难。
二、解题思路:其实,复杂的问题都是由简单的问题有机组合而成。
我们要先学好每一种基本题型的计算,然后分析题目中的主次与关键突破口,对题目进行分解。
把“综合题”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简单的单项计算题,问题就简单了。
例1.(2019广东省)如图所示,质量为960kg、的石材A放在水平地面上,利用滑轮组水平拉动A,使其在20s的时间内匀速向墙靠近了4m,水平拉力F=500N,不计绳、滑轮组的质量以及绳与滑轮组之间的摩擦,g取10N/kg。
求:(1)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2)A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摩擦力的大小:(3)拉力F的功率.【答案】(1)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1.92×104Pa (2)A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摩擦力的大小是1000N (3)拉力F的功率是200W【简析】本题涉及摩擦、滑轮组、压强、机械功率等,是比较多的单项计算组合了。
我们仔细分析发现,这些单项之间的相关性不强,所以将它们分成对应的三个单项问题即可求解。
(1)求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这是“固体产生的压强”单项计算。
公式p=F/S。
只要找到F和S,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A放在水平地面上”,所以A对地面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F=G=mg=960kg×10N/kg=9.6×103N。
“底面积为0.5m2”,告诉了受力面积S=0.5 m2。
因此P=F/S=9.6×103N/0.5m2=1.92×104Pa。
专题2.6 机械效率1.与杠杆有关的计算题解题策略 a.用杠杆提升物体的模型图b.灵活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1)杠杆平衡条件公式公式F 1L 1=F 2L 2 (2)求解动力,用变形公式F 1=F 2L 2/ L 1 (3)求解动力臂,用变形公式L 1=F 2L 2/ F 1(4)掌握杠杆平衡条件公式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 F 1代表杠杆平衡时,受到的动力; L 1代表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 F 2代表杠杆平衡时,受到的阻力; L 2代表杠杆平衡时的阻力臂。
F 1L 1=F 2L 2这个公式表示,杠杆平衡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c. 用杠杆提升物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求法 (1)用杠杆提升物体做的有用功W 有用=Gh (2)用杠杆提升物体做的总功W 总= Fs(3)用杠杆提升物体做的额外功W 额外=W 总—W 有用其中h 是重物G 被提升的高度,s 是动力F 移动的距离。
h 与s 的关系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建立。
d. 杠杆机械效率的求解(1)用杠杆提升物体时,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称为杠杆机械效率。
(2)杠杆机械效率公式:η=(W 有用/W 总)×100% 知识回顾2.与滑轮组有关的计算题解题策略(一)用滑轮组竖直提升物体机械效率问题求解办法a.用滑轮组竖直提升物体的模型图b. 用滑轮组竖直提升物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求法(1)有用功W有用=Gh(2)总功W总=Fs(3)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4)s=nh其中h是重物G被提升的高度,s是动力F 移动的距离,n是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c. 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求解(1)用滑轮组提升物体时,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称为滑轮组机械效率。
(2)滑轮组机械效率公式:η=(W有用/W总)×100%η=(W有用/W总)×100%= (G / nF ) ×100%(二)用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机械效率问题求解办法a.用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的模型图b. 用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求法(1)有用功W有用= fs2(2)总功W总= F s1(3)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4)s1= ns2其中s1是动力F 移动的距离,s2是重物水平移动的距离,f是物体匀速运动受到的阻力,n是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专题3.2 与电功、电功率有关的计算题解题策略1.电功、电功率重要公式(1)电功:W=UIt(定义式)W=I2Rt=2UtR(只使用于纯电阻电路)(2)电功率:P=W/t(定义式)P=UI(计算式)P=I2R=2UR(只使用于纯电阻电路)2.求解电功及其电功率题的类型(1)以电能表为素材,求解电功率的相关问题(2)与滑动变阻器相关的电功率计算(3)与串并联电路特点及欧姆定律应用相关的电功率计算(4)考查与I-U图像相关的电功率计算类型1.根据电能表表盘数据信息,结合公式的计算。
【例题1】(2018•淄博)如图所示是某电能表表盘的部分数据(imp表示电能表指示灯闪烁的次数).当电路中某用电器单独工作6min时,电能表指示灯闪烁了320次,则该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kW•h,它的功率是W。
【答案】0.1;1000。
【解析】电能表是测量家庭电路中消耗电能多少的仪表。
3200imp/(kW•h)的含义是:电路中每消耗1kW•h的电能,指示灯闪烁3200次。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和电功率的公式P=,进行解答。
因为电路中每消耗1kW•h的电能,指示灯闪烁3200次。
知识回顾类型与典例突破所以当指示灯闪烁320次时,消耗的电能为W==0.1kW•h,t=6min=0.1h用电器的额定功率P===1kW=1000W。
类型2. 物理量的变化量计算问题【例题2】(2019四川内江)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中点向b端移动一段距离,电压表V1、V2示数的变化量分别为△U1、△U2,电流表示数的变化量为△I,阻值相同的定值电阻R1、R2消耗电功率的变化量分别为△P1、△P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P1+△P2=△I2.(R1+R2)B.|△U1|>|△U2|C.||+||=R1+R2D.|△U1|<|△U2|【答案】C【解析】由电路图可知,R1与R0、R2串联,电压表V1测R0与R2两端的电压之和,电压表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中考物理考前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一、考前注意事项:1.“熟题”也要看两遍。
看到较熟悉的题时千万不要凭着经验和旧的思维定势,在没有完全看清题目的情况下仓促解答。
因为同样的内容或同样的插图,并不意味着有同样的设问,问题的性质甚至可以截然不同。
2.“生题”耐心读几遍。
遇到“生题”,心理上首先不要畏难,只要通过几遍阅读,看清题意,再联系学过的知识,大部分题目是不难解决的。
3.“大题”边阅读、边分析。
审题过程中要边阅读、边分析已知什么、待求什么、需要填什么。
已知的条件及待求的内容以题目的叙述为准,不要仅仅以某些插图为准,有时图中给出的符号不一定是已知量。
二、答题技巧:1.填空题答题技巧。
填空题是不要求书写思考过程的,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对计算性的问题(江西省主要考查比值问题),回答要准确,包括符号、单位等,比值问题中千万不要前后颠倒。
2.选择题答题技巧。
选择题有两种常用的解题方法:①直接判断法:利用概念、规律和事实直接看准某一选项是完全肯定的,其他选项是不正确的。
②排除法:如果不能完全肯定某一选项正确,但可以肯定哪些选项一定不正确,先把它们排除掉,在余下的选项中做认真的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一个选项。
特别提示:选择题一定不要缺答,单选题实在模棱两可,蒙也要蒙一个;不定项选择则要百分百确认答案才能选,当出现模棱两可的个别选项时,不确定的千万别硬选。
3.计算题答题技巧。
计算题的解题过程要清晰完整,将每一步的分析和计算过程表述到位,计算时写清所求物理量和相应公式,需要作图辅助的一定要作图(如等效电路图)。
在计算过程较复杂、物理量较多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跳步骤,以免出错。
注意挖掘隐含条件,在思路受阻时,尝试使用逆推的方法也许可以打开思路。
4.实验与探究题答题技巧。
实验探究题通常有四类:①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与读数;②做过的测量型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③做过的探究型实验,常考查探究七要素中的两到三个要素;④课堂上做过的演示实验或课外的创新实验。
专题2.2 利用密度公式解决计算题的策略1.灵活运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式 ρ= m V ρ= V=2.掌握物理量常用单位及其换算 (1)质量单位换算 1t=103kg 1kg=103g (2)体积单位换算1m 3=106cm 3 1L=1dm 3 1mL=1cm 3 (3)密度单位换算 1g/cm 3=1×103kg/m 33.利用密度公式解决计算题时思维方法首先,对于单一物体而言,根据题干中给出的说明或题中表格,情景图找出这个单一物体对应的三个量:密度ρ、质量m 、体积V ,各量单位均化为国际单位制单位。
根据mVρ=建立方程,待求的量一定在该方程中。
有的问题让判断物体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可以用①比较密度法;②比较体积法;③比较质量法。
举例说明一下:如用比较密度法:先根据题中已给的质量和体积的值,应用密度公式计算出这时物体的物质密度ρ;然后再和密度表中该物质实际密度ρ真比较,相等说明实心,不相等说明是空心。
其次,在多数应用题中,会出现两种物质存在的情况。
处理办法就是阅读题干后找出一物体相对应的三个物理量ρ1、m 1、V 1,立即给出联系ρ1=m 1/V 1;再找出另一物体相对应的三个物理量ρ2、m 2、V 2,各量的单位统一后,立即用密度公式联系ρ2=m 2/V 2。
建立两个方程后,再审题、读题、观察表格、图象,找出两个物体在质量上存在什么联系,或找出两个物体在体积上存在什么联系。
即m 1=am 2或V 1=aV 2,用这个联系就把上述建立的两个方程化为一个方程,待求的量就含在(或隐含在)这个方程之中,解之即可!最后,就是在应用密度公式解决计算类问题时,需要注意如下的几个方面:①各量要体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 ②各量的单位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③解题书写过程要规范化,思路清晰。
知识回顾类型与典例突破类型1. 利用密度公式求解相应的物理量【例题1】(2018•枣庄)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将烧杯中质量为63g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所示,盐水的体积是cm3,则盐水的密度是g/cm3,采用这种方法测量的盐水密度将(选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2020中考物理八大解题思路
1.直接判断法。
通过观察,直接从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推出正确结果,作出判断,确定正确的选项。
它适合于基本不转弯且推理简单的题目。
这些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常识性知识的题目。
2.淘汰排除法。
这种方法要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先将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备选答案一个一个地排除掉,最后只剩下正确的答案。
注意有时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那就是排除正确的选项。
3.逆向思维法。
这种方法是从选的各个答案入手,进行题意分析,即是分别把各个答案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作为已知条件,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分析,倒推出题中需成立的条件或满足的要求,从而在选项的答案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4.归谬法反证法。
这种方法是先提出和定理中的结论相反的假定,然后从这个假定中得出和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这样就否定了原来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
5.概念辨析法。
概念辨析法是对题目中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进行辨析,确定正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