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 人之初 人教版 部编版
- 格式:pptx
- 大小:9.66 MB
- 文档页数:13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8《人之初》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人之初》。
2.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能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3.能够认读生字,并初步理解生字的含义和用法。
4.能够运用所学字词进行简单句子的组合。
二、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人、赏。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简单复述。
3.运用所学字词进行简单句子的组合。
三、教学难点1.正确朗读生字:人、赏。
2.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1.课文《人之初》的课文内容。
2.生字卡片:人、赏。
3.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并展示新的生字卡片:人、赏。
2.请学生观察生字的书写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规则。
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人之初》,并让学生一起跟读。
2.解释课文中生字的含义,并让学生多次朗读,熟练掌握生字的发音和意义。
第三步:理解课文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帮助学生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2.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四步:识字训练1.让学生认读生字卡片,并进行书写练习。
2.引导学生探讨生字的用法和相关词语,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第五步:语言运用1.给学生提供一些句子片段,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句子组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分组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六、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生字的掌握和课文的理解重点。
2.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思考,引导学生对人之初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七、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在课下复习生字的读写,并背诵课文《人之初》。
2.布置几个简单的句子组合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完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字的读写和课文的理解,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教材概述教材名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时安排:第一课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古诗词《人之初》,培养学生爱国、敬老、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内容课文分析《人之初》是出自唐代文学家李白的《长干行》中的一段诗句,全诗20行,其中第一、二行是著名的名句: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是通过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性本身的特征,来表达人性本善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之初”意味着什么,人性的基本特点。
2.熟悉“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名言,体会其含义,思考它在生活中的作用。
3.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教师介绍李白并展示《长干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准备开始课文的学习。
2.阅读诵读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口头诵读,重点读出名句“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诠释人性中的善。
3.词语解释教师提供“初”,“性”,“良”,“相近”,“习”,“相远”等生、字的含义,教导学生理解课文全面含义。
4.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为小组,自主合作完成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探究。
5.课文内容回顾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点,讲解“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语句含义和人的道德分化的原因。
6.朗读解读完本课文后,学生口朗“人之初”诗句,感知文学的美。
7.作文练习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作文题目:“我从‘人之初’这首古诗中学到的是……”教学反思本堂课是对《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节课《人之初》的教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清晰。
通过展示李白的《长干行》,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通过解读“人之初”这句名言,让学生对人生、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此诗中的文化意蕴,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兴趣,通过熟练的朗读,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感受到了文学的美。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多方面的活动,注重启发式、情境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更好的接受知识。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第五单元8《人之初》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之初》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掌握诗词的朗诵技巧。
•能够感受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朗诵《人之初》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并表达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简短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学习诗歌内容
•向学生介绍《人之初》这首诗的作者、背景等。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汇,使学生理解诗歌意义。
朗诵练习
•给学生时间学习和背诵《人之初》。
•分组进行朗诵练习,让学生展示成果。
情感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
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人之初》的感受和理解。
•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内心的感情和想法。
作业布置
•布置学生阅读并背诵《人之初》。
•让学生写下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教学过程,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人之初》这首诗歌。
三字经(一)经典国学再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我是小助手1.初:初生,刚出生的时候。
2.性:性情,本性。
3.本:本,原。
4.相近:相去不远。
5.习:后天的习惯。
6.苟:如果,假使。
7.迁:改变。
8.道:方法。
我是小翻译人刚生下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性格也相差不多,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所受的教育有差别,人的性格习惯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
孩子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天性就会改变。
教育有许多种方法,可是最重要的要专心致志,能够坚持长久。
考考你的智慧1.请你用直线在选文中画出一组反义词。
2.“性乃迁”的意思是()A.天性就会改变。
B.性格就会迁移。
C.天性会迁移。
3.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呢?请你在下面说法合适的后面的括号中打“√”。
(1)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致志,一刻也不能放松。
()弘扬传统文化田子退金孩子如果不能好好教育,天性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孩子,家长一定要持之以恒。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宰相叫田子。
他做了三年的宰相,他不做宰相之后将他当宰相的三年间得到的两千两黄金献给他的母亲。
母亲问田子:“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黄金的?”田子说:“这是我当官所得的报酬。
”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吗?你这个样子做官,不是我所期望的。
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诚实。
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作为国家的大臣,不忠诚,那么也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你把这些金子拿走吧。
”田子惭愧地走出家门,接着,他去齐王那里退还了黄金,还请求让自己进监狱。
齐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惠,有大义,就免了田子的罪,再次任命他当宰相,还把黄金赏给了他的母亲。
从此,田子为官清廉,很受百姓的喜爱。
这个故事就教育我们:因为后天的环境,我们的天性会发生改变,因此,我们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并背诵课文《人之初》。
2.能说出课文中描写的小朋友的特点。
3.能听懂老师的阅读朗读课文,并模仿跟读。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的内容。
2.在课文中找出描述小朋友的关键词。
三、教学准备
1.课文《人之初》的教材。
2.幻灯片或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老师放一段描写小朋友的音频,让学生倾听。
2. 学习课文
•老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并注意发音和语调。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读,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
•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小朋友的形象特点,每组设计一个小展板展示。
4. 学生表演
•各小组的学生上台表演展板,展示小朋友的形象特点。
5. 总结复习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重点强调小朋友的性格特点。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人之初》。
2.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你身边的小朋友,注意描述细节和情感。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下一步可以加强拓展,让学生自己设计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识字8《人之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能够背诵词语《人之初》。
2.了解《人之初》中的含义,能够简单描述其内容。
3.能够正确书写词语《人之初》。
能力目标:1.能够听懂并读出《人之初》。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人之初》。
3.能够与同伴合作,理解词语《人之初》的意义。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人生哲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并背诵《人之初》。
•理解《人之初》中的涵义。
三、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人之初》。
四、教学准备1.词语《人之初》的教学卡片。
2.词语《人之初》的黑板书写内容。
五、教学过程1. 热身•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舌头操活动,准备开始语文学习。
2. 引入•老师出示词语《人之初》,并向学生解释这句蕴含深刻哲理的词语来自于哪篇古文。
3. 学习•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读词语《人之初》,反复练习直至学生能够熟练朗读。
4.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理解《人之初》的意义,并通过小组讨论和组长汇报的方式展示理解。
5.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该小组对于《人之初》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6. 拓展•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人之初》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词语的内涵。
7. 总结•老师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
六、课堂作业1.背诵《人之初》。
2.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于《人之初》这句词语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人之初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人之初》时,学生积极性高,理解能力较强。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再加深对于该句的诗歌背景等知识的了解,拓展学生文学素养。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8《人之初》一、教学目标1.了解识字8《人之初》的内容,体会诗歌的美感。
2.复述识字8《人之初》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掌握《人之初》中的重点词汇,并理解其意义。
4.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审美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识字8《人之初》的内容。
2.掌握关键词汇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人之初》的印刷件。
2.课文朗读录音。
3.黑板、彩笔、文具等。
4.课堂布置:课文展示环境的美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讨论“人之初”这个课文标题所引发的联想,引导学生思考“人之初”是什么意思,为识字8《人之初》的学习做铺垫。
2.课文学习1.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人之初》,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细读课文,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3.分组讨论《人之初》中所描述的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思维能力。
3.词汇学习1.解释生词:如“纯粹”、“世俗”等,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
2.练习造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生词造句,巩固词汇掌握程度。
4.朗读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他们感受语言的节奏和美感,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5.课文感悟通过讨论《人之初》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在识字的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之初》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对诗歌的审美和感悟能力。
六、课后作业1.复述《人之初》的内容。
2.默写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及其意义。
3.完成相关练习册的习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在识字的过程中领略语文之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中提高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