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38块沙三段低阻油层识别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200.44 KB
- 文档页数:4
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肖亮,毛志强,刘卫,陈兆明,张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E-mail:nmrlogging@摘要:由于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水层接近,导致对这种油层的识别有很大的困难,往往被误认成水层。
本文详细的叙述了低阻油层的概念、形成原因、测井响应特征及其识别方法,力求能够对利用测井资料识别低阻油层有所帮助。
关键词:低阻油层,识别,测井1. 前言低阻油层是指电阻率小于或接近于周围围岩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相当,含油饱和度一般小于50%的油层。
由于该种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水层差别不大,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水层。
特别是在同层段中高阻油层与低阻油层并存时,更容易被“遗忘”。
2. 低租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低阻油层的电阻率低于周围围岩,与水层接近。
深、浅感应测井为负差异,声波时差为高值,密度测井值低,微电极正差异,自然电位幅度大,与纯水层幅度相当。
3. 低阻油层的形成原因分析根据导致油层电阻率减小因素的不同,结合国内外油田低阻油层的实际情况,将低阻油层的成因归结为如下几种:(1)低含油饱和度引起的低阻油层[1]由于储层的岩石骨架的细粒组分与粉砂较多,粘土矿物充填富集,导致储层微孔隙显剧增加,微孔隙与渗流孔隙并存,以微孔隙发育为主,导致束缚水含量明显增加,电阻率较低。
(2)地层水矿化度引起的低阻油层泥质砂岩储层由粒间孔隙、微孔隙、泥质和砂岩骨架(石英) 等组成,而地层水主要储存在粒间孔隙中,当油层粒间孔隙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高矿化度(低电阻率) 地层水时,油层电阻率必然减小,并随高矿化度水数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3)粘土的附加导电性引起的低阻油层[2]通常粘土颗粒表面均带负电荷,而岩石中的水分子是一种电荷不完全平衡的极性分子,对外可显正、负两个极性,使粘土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可直接吸附极性分子中的阳离子(如Na+),这些被吸附的极性水分子称为吸附水。
被吸附的阳离子又可与极性水分子结合,成为水合离子,这些与阳离子结合的极性水分子称为结合水。
低阻油层成因及测井识别方法发布时间:2023-02-13T07:51:40.898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9月第17期作者:易寒婷[导读]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测井技术,对于进入到高含水期的油田而言较为适用易寒婷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胜利测井公司摘要: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测井技术,对于进入到高含水期的油田而言较为适用。
目前,由于我国部分油田的开发时间相对较长,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到了开发中后期阶段,地层中的含水率在不断增加,为了全面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对地层中的剩余油分布进行合理的研究,低阻储层的岩石物理成因类型多样,测井响应关系复杂,故低阻储层与常规储层相比,其测井识别评价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在低阻储层识别与评价认识上带来一系列问题。
胜利某地区是东营三角洲自东向西推进衰亡期形成的中带西滑塌浊积砂体的一部分,储集物性具有低孔隙、低渗透的特点。
评价低阻油气层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计算地层的含水饱和度。
本文简单探讨了多种含水饱和度测井与评价解释方法,对于油田勘探和开发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阻油层;成因分析;饱和度方法评价;测井解释胜利某地区构造上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段,是东营三角洲自东向西推进衰亡期形成的中带西滑塌浊积砂体的一部分。
构造上属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段,向西倾没于利津洼陷,是一个向东北抬起,向西南倾没的大型鼻状构造。
受三角洲沉积的前积特征控制,使该层系砂体自东向西呈迭瓦状分布。
该地区的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三中1、沙三中2,其次是沙三中3,地层的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灰质泥岩,储层岩性为粉砂岩和细砂岩。
分选中偏差到差,储层岩石矿物成分中石英含量为32%~46%,长石含量为31%~39%,岩屑含量为17%~35%。
胶结物含量以泥质为主,粘土矿物成分以高岭石为主。
储集类型为孔隙性,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为16%~22%,渗透率分布范围为1-200×10-3μm2,平均值为13.3×10-3μm2。
低阻低渗油藏薄油层测井识别技术及其应用低阻低渗油藏薄油层测井识别技术借助地面自然伽玛测井曲线建立自然的伽玛曲线正演模型,其可以对很薄的砂岩储层进行分辨,频率匹配法可以实现对电阻率的分辨。
小波变换可以对声波的时差和伽玛测井曲线进行分辨,实现了对薄油层的区分和识别。
现在很多石油开采都采用低阻低渗油藏薄油层测井识别技术,该技术对测井的识别具有很好的效果。
标签:低阻低渗油藏薄油层测井识别技术应用现在很多油田是以浅海相沉积为主的,油层一般是粉砂岩,油层的厚度不大,孔隙小,喉道不宽,含泥量比较大,水饱和度非常高,电阻率不高。
低阻低渗油藏薄油层分布比较广,薄油层占的比例也比较大,油田后期的调整意义重大。
低阻低渗油藏薄油层测井识别技术是针对油田的分布现状研发出来的,对油田的开采具有重大的意义,节约了油田开采的成本。
1低阻低滲油藏薄油层测井识别技术(1)建立自然伽玛曲线正演模型自然伽玛测井仪一般直径为25厘米,纵向的分辨率大约是14-18厘米,薄纱岩层的厚度比仪器的纵向分辨率低,导致了薄夹层的自然伽玛值对地层信号的反应产生误差,导致了自然伽玛测井曲线不能如实地反映测井的情况。
在一般情况下,储存层越厚,其测井的相应受到周围岩层的影响就越小,周围的岩石对储存层的测井信号具有一定的帮助。
因此,在建立自然伽玛曲线正演模型时必须着力提高自然伽玛曲线的分辨率。
①地面自然伽玛曲线使用岩心刻度一般来说,石油地层的岩性是由细粉砂构成,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也是主要的岩石构成,夹钙质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在岩石层沉积,其呈现出多层次的面貌,每一层的厚度非常小,其在电阻率和自然伽玛曲线上的变化几乎呈现不出来。
把地面自然伽玛曲线与岩心的性质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地面自然伽玛曲线所呈现出的岩性正好与岩心的性质相吻合,对于井下的自然伽玛曲线,其分辨率不高,不能清晰地进行观察,因而不能很好地将岩心描述的薄层分辨出来。
地面自然伽玛曲线与岩心的岩性描述可以准确地分辨出薄互层的砂泥。
小洼油田洼38块东二段二次开发分析摘要:洼38块东二段自1992年投入开发以来,主要经历投产上产期,产量递减期,二次开发期。
东二段层状边水油藏油井生产特点表现为初期产量高、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目前整个东二段己进入高含水期阶段。
由于东二段油藏符合水平井开发的筛选标准,因此确定东二段油藏采用水平井治理对策,以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实现东二段油层的有效开发的目标。
小洼油田位于辽宁省大洼县小洼村东侧,南距大洼县城6km,北距盘锦市5km,构造上位于辽河坳陷中央凸起南部倾没带的北端,西以大洼断层为界与清水洼陷相邻,处于大洼断层上升盘,西南为大洼油田,东北部为冷家堡油田。
1油藏概况小洼油田洼38块开发目的层自下而上分别为下第三系东二段、东三段和沙三段,其中东二段动用含油面积5.2km2,动用石油地质储量1076×104t。
东二段储层主要为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其碎屑成分以长石为主,分选、磨圆中等,属接触—孔隙式胶结,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储层物性好,有效孔隙度平均为31.8%,渗透率平均为1088mD,原始含油饱和度平均为67%,油藏埋深-1150~-1335m,油层中深-1243m。
2 开发历程及开发特点2.1 开发历程洼38块东二段自1992年投入开发以来,主要经历投产上产期,产量递减期,二次开发期。
这一时期在前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水平井部署工作,东二段进入二次开发阶段,在深化东二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特征认识基础上,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储层进行逐级细分对比,刻画油层分布,划分沉积微相,研究储层性质,分析开采现状。
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资料和静态资料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进行蒸汽吞吐稠油油藏边水侵入后剩余油潜力区的研究,落实各主力小层油水分布、采出程度及水淹状况,分小层开展井位部署。
先后在2、3、4、7小层部署并投产水平井13口,平均单井日产油6.1t,日产液58.5m3,综合含水90.3%,水平井累产油5.22×104t,累产水53.8×104m3,累注汽5.71×104t,累计油汽比0.84。
针对低电阻率油层测井综合识别方法的分析探讨作者:邵伟峰来源:《石油研究》2019年第09期摘要:低阻油层,即油层的电阻增大率小于2,近年来,低阻油层作为老油田挖潜和新增储量的目标之一倍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高含量束缚水、粘土附加导电、地层水矿化度、泥浆侵入和砂泥岩间互层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并分析了各种低阻油层测井识别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这些方法在不同类型的低阻油层的识别和评价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低阻油层;成因机理;测井;识别方法1 引言低阻油层系同一油水系统内油层与纯水层的电阻率之比小于2,即油层的电阻增大率小于2[1]。
由于低阻油层的成因复杂,识别手段有限,加上测井方面的缺陷和测井解释方法的不完善,在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初期往往被遗漏。
近年来,低阻油层作为老油田挖潜和新增储量的目标之一倍受人们的关注[2]。
因此,国内外许多岩石物理学家对低阻油层的成因进行了研究,本文系统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以及用测井资料识别低阻油水层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2 低阻油层的分类及成因分析受地质沉积环境和钻井工程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低阻油气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原状地层的电阻率本来就低的油层,受地质条件(内在因素)影响而形成,可称为原始低阻油层;另一类是原状地层的电阻率本来就高,由于受外在因素,如泥浆侵入、层厚、上下围岩及测井系列等影响而形成,可称为次致低阻油层。
2.1 内在因素形成的原始低阻油层2.1.1 束缚水含量高造成的低阻油气层束缚水饱和度的增高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①由于岩性变细,使粘土颗粒比表面增大,引起束缚水含量增大;②充填于孔隙之中的泥质含量使孔隙吼道变小,微孔隙增多,引起束缚水含量增高;③粘土矿物内部存在大量的微孔隙,这些微孔隙也使得束缚水增高。
2.1.2 粘土附加导电形成的低阻油气层蒙脱石、伊—蒙混层和伊利石等粘土矿物由于其本身的不饱和电性(带负电)特点,粘土颗粒表面具有的负电荷会吸附岩石孔隙空间地层内水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以保持其电性平衡。
洼38块东二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治理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洼38块东二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治理对策展开研究。
在引言部分中,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正文部分首先进行了油藏特征分析,然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探讨了治理对策,并重点讨论了技术应用和经济效益评估。
结论部分对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强调了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洼38块东二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治理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油藏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洼38块东二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治理、对策研究、油藏特征、问题分析、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估、总结与展望、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洼38块东二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是目前我国油田开发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对油藏的高效开发和治理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该油藏含油饱和度低,存在着开采难度大、采收率低、油水混合问题严重等诸多技术难题,给油田的开发和治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对洼38块东二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治理对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该油藏的特征,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进一步推动油田的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洼38块东二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研究,探讨针对该油藏的治理对策,为我国油田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推动我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洼38块东二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治理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洼38块东二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特征,探讨油藏物理性质、岩石性质等方面的特点,为后续治理对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分析当前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出效率低、采收率低、生产周期长等方面的问题,为寻找合适的治理对策提供思路。
3. 探讨针对洼38块东二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治理对策,包括提高采收率、优化注采作业方式、改善注采效果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浅析测井解释中低阻油层的识别作者:常明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年第11期摘要:低阻油层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对其判断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这使得对低阻油层的识别更为困难。
笔者根据长期的工作经验与研究,对低阻油层的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其相应的测井解释,通过确定测井信息和地质之间的关系,采取正确的方法将测井信息加工成地质信息。
希望本文对研究低阻油层的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低阻油层;测井解释;成因中图分类号:P631.8 文献标识码:A低阻油层的成因复杂,识别手段有限,而且目前测井技术和测井解释的方法还不完善,因此在油田的开发期间往往被人们遗漏。
在近些年来伴随着石油开采工作的深入,常规油藏已经被开采殆尽,低阻油层作为老油田和增加新储量的新途径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国内外许多专家对低阻油层的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如何运用测井解释识别出低阻油层。
本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对低阻油层的看法,形成本文。
一、低阻油层概述低阻油层是指电阻率更接近水层、比常规油气藏更低的油层,这个“低”只是相对而言,由于各个油田的地层水电阻率差别非常大,即使在一个油田里也存在着不同的油水系统,所有不同的油水系统的水层电阻率都有所不同,对于低阻油层的判断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定义方法是电阻增大系数法,所谓的电阻增大系数是指含油气岩石的电阻率和岩石完全含水时电阻率的比值。
在一般情况下低阻油层的电阻增大系数是2或3,但是这个标准并不绝对,大多数低阻油层的电阻增大系数小于3。
低阻油层主要分为以下六种类型:具有双重孔隙结构的粉细砂岩低阻油层;砂岩里富含泥质的低阻油层;具有低含油饱和度的低阻油层;由于含电矿物引起的低阻油层;由于高地层水矿化度引起的低阻油层;高孔隙度而低细砂岩的低阻油层。
不同的低阻油层的电阻增大系数也有所不同,这给勘探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
二、低阻油层的成因分析由于地质沉积环境的不同,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低阻油层,不过根据成因分析,低阻油层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受地质条件影响而形成的、本来地层电阻率就低的原始低阻油层,另一种是原始油层电阻率高,但是由于泥浆侵入、上下围岩等后期原因影响而形成的次致低阻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