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邓玉娇事件_网络舆论风暴的生成及其特点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8.19 KB
- 文档页数:2
“邓玉娇”案案件分析报告姓名:徐哲班级:司法1001班学号:1005060154 (一)案件事实2009年5月10日,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雄风宾馆发生一起命案。
邓玉娇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该镇政府招商协调办主任邓贵大刺死,同时将与邓贵大同办公室的黄德智刺伤。
邓玉娇随即报警,并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巴东县公安局刑事拘留。
一、邓玉娇案件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处理邓玉娇案由湖北省恩施州公安局组织侦办,湖北省公安厅派员指导办案。
巴东县公安局通过网络、电视台等向社会通报该案的基本情况。
综合相关报道,邓玉娇案件的基本情况概括如下:(1)涉案人员邓玉娇:女,生于1987年7月11日,系野三关雄风宾馆服务员。
邓贵大:男,生前系野三关镇政府项目招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黄德智:男,系野三关镇农业服务中心职工;2009年2月至案发前借用在野三关镇项目招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任招商办副主任。
(2)案件的发生2009年5月10日晚8点左右,邓贵大、黄德智和邓中佳在一起吃完晚饭后陪他人到雄风宾馆休闲中心梦幻城消费。
三人来到梦幻城二楼的一个休息室(即该中心水疗区的一个包房),黄德智走在前面,他进门后,看见邓玉娇正在休息室洗衣服。
黄德智以为邓玉娇是水疗区的服务员,便要求邓玉娇提供异性洗浴服务。
邓玉娇回答说,她是三楼KTV员工,不是水疗区的服务员,拒绝黄德智的要求。
黄德智听后很是气愤,质问邓玉娇说,这是服务场所,你不是“服务”的在这里做什么?双方随后发生口角。
争持过程中,邓玉娇走出该休息室,进入隔壁的服务员休息室。
黄德智认为邓玉娇态度不好,尾随邓玉娇进人服务员休息室并继续与她争吵。
此时,邓贵大闻声进入该室,与邓玉娇争吵,他说:“怕我们没有钱么?”即拿出一沓钱炫耀,并用钱打邓玉娇的头部、肩部,说来消费就应得到服务。
邓玉娇回答说有钱她也不提供洗浴服务。
在三人争吵过程中,休息室内另两名服务员上前劝解,邓玉娇欲离开休息室。
邓贵大将其拦住并推坐在沙发上,邓玉娇欲起身离开,邓贵大再次将邓玉娇推坐在沙发上。
邓玉娇案例分析李亚俊化科院学号:2011114144邓玉娇案涉刑事法律适用有关问题,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对该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专门研究,现将其主要观点予以摘发,以飨读者。
邓玉娇的行为:是故意杀人还是故意伤害?中国法学会理事暨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卢建平教授认为,侦查机关侦查终结所认定的罪名是故意伤害,检察机关起诉书和法院判决认定罪名均为故意伤害,这一定性是正确的。
从本案的客观方面看:邓玉娇在当时脱困无望的情况下,站起来从包中掏出一把水果刀藏于背后,在邓贵大再次将邓玉娇推倒在沙发上时,邓玉娇不是首先用水果刀刺邓贵大,而是用双脚朝邓贵大乱蹬,把邓贵大蹬开。
当邓贵大再次逼近邓玉娇时,邓玉娇才持水果刀朝邓贵大刺击,致邓贵大的左颈部、左小臂、右胸部、右肩部四处受伤。
黄德智上前阻拦,亦被邓玉娇刺伤右臂。
邓贵大因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从本案的全过程看,邓玉娇是在受到邓贵大、黄德智等的无理纠缠、辱骂和暴力侵害以后才持刀在手的,但她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用刀刺邓贵大,而是在用脚蹬开邓贵大;当邓贵大再次逼近时,才选择用刀刺。
从邓贵大被刺的部位看,两处在左边,两处在右边,可以认为邓玉娇是在情急之下乱刺,其刺击部位不是精心选择的。
因此,邓玉娇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的特征,而不是故意杀人实践中认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从主观故意或者客观行为方面来认定,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围绕、综合整个案情考察各种因素,作出准确判断。
从邓玉娇案情况看,将案发过程理解为邓玉娇为了摆脱困境而挥刀乱刺更符合常理。
而且,在邓贵大倒下后,邓玉娇并没有进一步用刀刺杀,而是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综合这些因素,基本上可以排除邓玉娇杀人的故意,因此将邓玉娇的防卫行为定性为故意伤害罪是正确而合适的。
邓玉娇刺死邓贵大:是正当防卫、特殊防卫还是防卫过当?卢建平教授指出,邓玉娇案发生后,在各种舆论中,最强烈的声音是主张邓玉娇案应该适用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认定邓玉娇的行为属于“特殊防卫”,因而不能对邓玉娇定罪量刑。
⾼纬度战栗:关于邓⽟娇案的思考这些天,在⽹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邓⽟娇案,让我⼼情很纠结。
看了很多的案情资料,⽆意间查阅了⼀些相关的法律知识,不知不觉仿佛参加了⼀场公民法律扫盲运动。
可是,当我对案情细节了解得越多,就越感觉有⼀种“⾼纬度战栗”的恐惧。
我不是“阴谋论”者,但我恐惧:假如事实真的被“阴谋论”不幸⾔中,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能量,能够让巴东⼀个⼩⼩的地⽅政府,敢于冒天下之⼤不韪,公然挑战全国上下的舆论极限?判决结果如何,我们尚未可知。
但已知的是:在办案过程中,法律上所赋予每个公民的“⽆限防卫权”、“疑点利益归于被告”、“⽆罪推定原则”等重要基本权利,在巴东的执法⼈员⼿中,犯罪嫌疑⼈并没有得到保障。
在某个瞬间,我忽然想起⽹络上曾经流传的⼀句恶搞笑话:“⽣活就像强奸,与其苦苦挣扎,不如躺下好好享受。
”此时此刻,这句话⽤在此处,竟然如此契合。
悲哀,战栗!看到邓⽟娇在恩施医院⾥被绑在病床上⽆助地哭喊“爸爸,爸爸,他们打我……”的视频时,善良的⼈们感到揪⼼。
但揪⼼过后,我们会发现:在法律⾯前,感性其实⽆补于事,唯有理性才可以还原事实真相。
邓⽟娇到底遭遇了什么?你我都不知道,或者说知道的都只是表象,谁都⽆法感同⾝受。
在事实真相未明之前,除了当事⼈之外,谁都不能对事实的真相妄作结论。
但在法治社会,⼈们有必要站在公民个体的⾓度去监督权⼒机构的公正,监督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追究,更是为了防⽌和杜绝。
如果我们对公正的结局有所期望,就应暂时抑制⼀下道德情感上的爱憎冲动,停⽌对⼀⽅的抨击和对另⼀⽅的歌颂,从法律的⾓度上,去作理性的思考。
唯有如此,才能建⽴冷静客观的舆论导向。
⼀、不要把邓⽟娇封为“巴东⼥侠”侠⼥乎?弱⼥乎?这是⼀个容易产⽣认识混乱的问题。
很多⽹友把邓⽟娇封为“巴东⼥侠”,说她是在除暴安良。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侠”的说法,容易误导公众对本案性质的认识,⽆意中把邓⽟娇等同于那个滥杀⽆辜的“杨佳”。
这个案件的本质,并不是什么“以暴制暴、除暴安良”的平民仇官问题,它是涉及到⼀个普通公民是否在履⾏正当防卫权利的问题。
“邓玉娇”案案件分析报告姓名:徐哲班级:司法 1001班学号: 54(一)案件事实2009年5月10日,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雄风宾馆发生一起命案。
邓玉娇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该镇政府招商协调办主任邓贵大刺死,同时将与邓贵大同办公室的黄德智刺伤。
邓玉娇随即报警,并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巴东县公安局刑事拘留。
一、邓玉娇案件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处理邓玉娇案由湖北省恩施州公安局组织侦办,湖北省公安厅派员指导办案。
巴东县公安局通过网络、电视台等向社会通报该案的基本情况。
综合相关报道,邓玉娇案件的基本情况概括如下:(1)涉案人员邓玉娇:女,生于1987 年7 月11 日,系野三关雄风宾馆服务员。
邓贵大:男,生前系野三关镇政府项目招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黄德智:男,系野三关镇农业服务中心职工;2009 年2 月至案发前借用在野三关镇项目招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任招商办副主任。
(2)案件的发生2009年5月10日晚8 点左右,邓贵大、黄德智和邓中佳在一起吃完晚饭后陪他人到雄风宾馆休闲中心梦幻城消费。
三人来到梦幻城二楼的一个休息室(即该中心水疗区的一个包房),黄德智走在前面,他进门后,看见邓玉娇正在休息室洗衣服。
黄德智以为邓玉娇是水疗区的服务员,便要求邓玉娇提供异性洗浴服务。
邓玉娇回答说,她是三楼KTV员工,不是水疗区的服务员,拒绝黄德智的要求。
黄德智听后很是气愤,质问邓玉娇说,这是服务场所,你不是“服务”的在这里做什么双方随后发生口角。
争持过程中,邓玉娇走出该休息室,进入隔壁的服务员休息室。
黄德智认为邓玉娇态度不好,尾随邓玉娇进人服务员休息室并继续与她争吵。
此时,邓贵大闻声进入该室,与邓玉娇争吵,他说:“怕我们没有钱么”即拿出一沓钱炫耀,并用钱打邓玉娇的头部、肩部,说来消费就应得到服务。
邓玉娇回答说有钱她也不提供洗浴服务。
在三人争吵过程中,休息室内另两名服务员上前劝解,邓玉娇欲离开休息室。
邓贵大将其拦住并推坐在沙发上,邓玉娇欲起身离开,邓贵大再次将邓玉娇推坐在沙发上。
邓玉娇案件及相关分析
柳洁
【期刊名称】《法商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邓玉娇案本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为什么会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引起轩然大波呢?该案广受关注,疑点重重,笔者仅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柳洁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案件事实形成过程的修辞分析——以邓玉娇案为叙述空间
2.缺少人物形象的案件事实——邓玉娇案事实认定的修辞研究
3.认识错误下的无过当防卫--邓玉娇防卫行为定性检讨
4.案件事实认定综合逻辑结构模型及邓玉娇案实例分析
5.邓玉娇案件与罗克辛的客观归责理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舆论的特点2010-4-16 9:43:14网络舆论往往一呼百应由于互联网具有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的特点,一旦网络热点形成,各种舆论就会交织在一起,排山倒海而来,一些善意或非善意的言论还能“脱颖而出”,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湖北省宜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向阳说,网络热点之所以能形成并升级成舆论风暴,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能使各地有相同利益诉求的个体迅速集合成一个利益群体。
以邓玉娇案为例,案发后一周内,全国各大网站都相继开始跟踪报道。
在搜狐网、新浪网上,每条消息的点击量至少数十万计,后面还跟有成千上万条留言。
有的网民对案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探讨,有的网民言辞偏激,一味辱骂。
湖北省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主任谢双林说,网络虽是虚拟空间,却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当前一些人不仅热衷于在网上发表意见,而且开始“从网上走到网下”,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社会,将舆论风暴演变成现实的公共危机事件。
据半月谈记者观察,在网络热点中,富人、官员或一些权力部门往往成为舆论聚焦的对象。
在“躲猫猫”案中,云南晋宁警方称李荞明的死因是和狱友玩游戏时意外撞墙所致,结果遭到网民一致质疑;在南京周久耕“天价香烟”案中,周久耕被“人肉搜索”,网民称他抽高价烟、戴名贵表、开高级车,要求纪委介入;在杭州“飙车案”中,警方最初公布的调查结果招来无数指责,围绕跑车、富家子的网络热议迅速蔓延;在邓玉娇案中,网民一边倒地认为,“守贞操的弱女子”杀死“炫富、好色的坏干部”是“英雄之举”。
网络已成为转型期民意表达渠道多位专家指出,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涌现出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如贫富悬殊、官员腐败、传统价值观受冲击等;二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上网获取新闻信息,发表见解诉求,传统媒体垄断的传播格局被打破,网络成为草根阶层最便利的表达渠道。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义彬说,网络热点事件之所以“热”,是因为相比传统媒体,网络的匿名性削弱了道德法规的约束力,人们得以更大胆、更自由地表达;网络突破地域限制,具有全球性,因而网络舆论的影响面更大,进而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邓玉娇案详细经过“邓玉娇”背后的法治走向之争“邓玉娇”背后的法治走向之争上个月一则法治新闻,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5月10日,湖北巴东县某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休闲中心被女服务员邓玉娇刺成一死一伤。
死者的“官家”身份,加上弱女子以刀捍卫贞洁,引爆了网络舆论。
事件情节波澜起伏:邓玉娇被送进精神病院,律师当众痛苦,邓母更聘官方背景的律师……直到近日检察院审查起诉。
案情发展的每个节点,都引发了草根与官方话语的“白刃战”。
本案已不是一起单纯的刑事案件,而成了中国法治的横截面。
加上几位专业法学家披挂上阵,形成泾渭分明的阵营,背后是中国司法专业化VS司法民主化,全民法官VS精英法治,是对中国法治之路的话语权争夺。
专业判断和民众的正义直觉案件本身并不复杂,即便按律师控诉书的说法,3位官人中的一位黄德志企图在浴室里“强奸”邓玉娇,后邓逃至外间,当着多人的面,死者邓贵大用钱扇打她,羞辱她,并两次“摁倒”她,邓不堪羞辱拔刀自卫。
对相同事实的定性,草根民众的判断和专业司法截然相反。
从民众的正义自觉看,民女有捍卫自己贞操的绝对权利,特别是面对官家淫威时,她被冠以侠女、贞女的名号——无数人对现实的无奈,转化成激情投射在这个女孩子身上。
邓玉娇也契合中国传统的文学想象——民女反抗胥吏欺凌的经典题材,比如脍炙人口的诗篇《羽林郎》、《陌上桑》。
这种文学想象中的“合法性”,和现代法治有着话语权上的紧张。
现在法治社会不是宗法社会,并没有把“贞洁”放在与人身安全同等重要位置,即只有针对危害人身安全的侵害,才有无限防卫权。
虽然亿万中国人认可保卫名节有充分的理由杀人,但这并不为中国现行的刑法所接受。
这是现代法治理念和亿万人认可的传统冲撞。
《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学理上对此有着不同理解——“无限防卫权”是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强奸,还是只要是强奸都适用?但司法实践中一般倾向前者,即“无限防卫权”应与犯罪危害性相匹配。
2010年 法商论坛 第一卷案效果。
我们办一件影响面广、涉案金额大的案件,其效果肯定会远胜于办理十个小案件。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办案效果的好坏纳入对各单位工作业绩的考评体系当中,同时也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办案规模。
二者不偏不倚,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反贪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初查“万丈高楼平地起”,初查就是我们反贪工作坚实的地基。
但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初查尚未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在实践中初查过程往往存在不规范的地方。
笔者认为,初查工作至关重要,建议应建立以下三项制度对初查工作予以严格规范:一是线索评估制度,即领导集体对举报线索进行审查评估。
经过审查评估的线索,在层报领导审批通过之后开展初查;二是建立初查方案评估制度,举报线索在提请初查之前,科领导会同案件承办人就举报线索的初查方案进行评估。
科领导与承办人根据举报线索反映的情况,针对可能产生职务犯罪问题的方面,对初查工作进行有目的的安排、部署并制定初查方案。
避免初查的盲目性,提高初查的效率和准确度;三是建立建立侦查方案评估制度,具体包括制定抓捕方案、确定审讯策略、制定办案安全预案等等。
确保开案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五)探索“以事立案”的侦查新模式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根据法律的规定我们可以认为,立案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以事立案,另一种是以人立案。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反贪部门一直是采用以人立案的侦查模式,这种模式对立案的标准把握较严,虽然立案准确率高、撤案少,但却给有人“一条腿走路”,未能充分利用法律规定之嫌。
所以,笔者认为应以转变侦查方式方法为契机,探索以事立案的新的侦查模式,合法、充分的利用侦查手段及强制措施,开拓反贪侦查工作的新局面。
(六)灵活运用各种证据,树立正确的证据观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的种类一共有七种,分别是: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