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与四个分期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在此期间,他在洛阳结实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在东鲁的再次分别,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杜甫借玄宗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的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病死在湘江上。
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一、读书与壮游(公元 712年至745 年,0至34 岁),20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
再漫游齐赵。
在洛阳遇李白。
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代表作《望岳》。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困守长安十年(公元746年至755 年,35 岁至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代表作《兵车行》。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三、陷贼时期(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45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
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和为官(公元 756年至759 年,45 岁至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四、漂泊西南(公元 760年至770 年,49 岁至59 岁),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杜甫四个人生阶段
1. 家族时期:杜甫出生在一个著名的文化家族,他的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是有才华的文人,对杜甫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家族时期,杜甫着重于学习和修身养性,潜心研究经史文籍,向家族前辈学习文学方式和风格,为日后诗歌创作打下基础。
2. 政治追求时期:杜甫早年曾经从事官场工作,不过因为其为官不力逐渐离开了官场。
但他对政治仍然有浓厚的兴趣,他的诗歌创作也倾向于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
在这个时期,他写了很多关于贪官污吏、民生疾苦和战争动荡等内容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
3. 浪漫时期: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他的创作中,呈现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礼赋、神话传说和祭祀歌辞。
与此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然、历史、人民和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热爱,这些作品被称为他的“浪漫体诗”。
4. 愤怒时期:杜甫晚年生活艰难,多次遭受贫困、家庭不和、疾病、流放和战乱等打击,这使得他的感情逐渐趋向悲痛和愤怒。
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了对人生境遇的深深痛苦和对时代变迁的不满和失落,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他的“愤怒体诗”。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生平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少年时期(儒家学习阶段): 杜甫少年时学习儒家经典,并在学习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儒家思想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
青年时期(道家学习阶段): 青年时期杜甫开始学习道家经典,并在学习中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诗歌,如《登鹳雀楼》。
中年时期(政治阶段): 中年时期杜甫参与政治活动,并写下许多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诗歌。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政治性质的诗歌,如《白头吟》。
晚年时期(怀古阶段): 晚年时期杜甫怀古,写下许多关于过去和人生的诗歌。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怀古性质的诗歌,如《江雪》。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以下是各个阶段创作的代表作品:
1. 早期(约731-746年):这是杜甫的壮游时期,他游历了齐赵、江淮一带,此时他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壮志豪情,代表作有《登岳阳楼》。
2. 中期(约746-755年):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的时期,他在长安寻求官职但未果,生活艰辛,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困境的抒发,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3. 晚期(约756-770年):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时期,他经历了被叛军困于长安、逃亡、任职左拾遗等事件,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4. 漂泊时期(约759-770年):这是杜甫辞官后漂泊于蜀、湖、湘一带的时期,他深入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时期的作品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怀,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如果想了解杜甫各个阶段写的诗,建议查阅《杜工部集》。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古诗词研究专家。
杜甫四个阶段是: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乱世为官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1、漫游时期,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
2、困居长安时期,天宝六载(747年),杜甫到长安应试不第,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乱世为官时期,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曾陷贼,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
4、漂泊西南时期,759年7月杜甫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
杜甫动荡不安,生活贫困。
杜甫的后半生,除了前后折合约三四年的时间在做官有俸禄自给以外,其他时间大多处于漂泊之中,他弃官离职背井离乡,又多种疾病缠身,穷困使他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命运的不幸。
杜甫的生平阶段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712年2月12日,卒于770年。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
他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漫游时期(712年-736年):这个时期杜甫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曾两次长期漫游,登山涉水,游历名胜古迹。
2. 困居长安时期(736年-746年):这个时期杜甫在长安城流浪,生活贫困,曾多次向权贵献诗以求得一官半职。
3. 乱世为官时期(746年-757年):这个时期杜甫被任命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位,但因直言进谏而多次被贬谪。
4. 漂泊西南时期(757年-770年):这个时期杜甫流亡西南,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等事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杜甫的生平分期杜甫生平一般都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与漫游期(711-746)(35岁前)①这一时期,杜甫所作之事不外乎四件: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②读书方面:他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庭,家教极好,早期即通览儒家典籍,因为家庭出身和出生地均受儒家文化浸染较深,杜甫早期所受的教育是严格的儒化教育,这与李白是不同的。
③漫游方面:这一时期,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他19岁游山西,20岁游吴越,25岁时游齐赵,三十三岁时游梁宋,三十四岁时再游齐赵。
这与李白颇为相似。
杜甫年轻时,其父杜闲为奉先县令,可能经济方面较为宽裕,因此,杜甫青少年时代还是有过一段“恣情快意”“势马轻狂”的生活的。
④求官: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曾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但并未给年少轻狂的杜甫以打击,甚至在此期,杜甫还没有进行过什么干谒活动,可能是因为年轻还不黯时事。
⑤交友: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杜甫有幸在洛阳一睹诗仙风采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
此后,杜甫有许多诗篇咏及李白。
洛阳相遇,李白与杜甫同游梁宋,在梁宋时对结交诗人高适,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着实逍遥了一阵子。
这一时期,杜甫还交了一个与他一生厮守,相濡以沫的知音,那就是他的妻子杨氏夫人。
此后杜甫的荣通困顿,杨氏夫人始终守候在其身边,任劳任怨,是杜甫困顿蹇滞的人生路途的一大幸事。
⑥此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746-755)(35岁-44岁)这一时期,杜甫觉醒了,开始汲汲于仕途。
他来到了长安。
①天宝六年(747),他在长安再次应科举考试,因李林甫玩弄权术而落选。
②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但一直将其闲置。
其生活困苦艰难。
他的生活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他饱尝仕途之艰辛,开始关注现实,关注政治。
③困守十年,终于获得河西尉的一个小官,弃而不作,旋被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器杖的小官)。
④此期代表作《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等。
杜甫人生路线杜甫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开始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时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漂泊于湖北和湖南,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据杜甫《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又据《进雕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余篇。
”由此可见,杜甫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一个时期对于杜甫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但另一个方面却又是一个新的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开始。
杜甫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贫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
据杜甫现存的诗,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由于杜甫曾身陷叛军中,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
从作品质量来看,内容也非常的充实,已经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在这个时期,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其中以五律、五言古体诗最多,杜甫最长的五古《北征》和最长七古《洗兵马》均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导学案:杜甫生平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
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精通《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杜预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为荣。
因为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布衣”,这是指其郡望。
又由于他在长安时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又自称“少陵野老”。
杜甫的10世祖叫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居到襄阳,所以杜甫又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曾自称“襄阳杜甫”。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后来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任巩县县令,始迁居巩县。
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
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
杜甫的母亲崔氏是初唐著名诗人崔融的女儿,而且与李唐皇族有亲戚关系。
崔融的母亲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儿,崔融的妻子也就是杜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之次子义阳王李琮的女儿。
杜甫的父系和母系家族都让杜甫感到很荣耀,这一特定的家庭出身,对他的政治态度和诗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35岁以前)杜甫自幼丧母,很早就寄养在东都洛阳建春门仁风里二姑母家。
二姑对他非常好,杜甫和她二姑的孩子都生病了,她二姑结果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保住了杜甫的生命。
所以杜甫在二姑死了以后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其为‘有唐义姑’。
杜甫在20岁之前,主要是在家读书。
他7岁时就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他在《壮游》一诗中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又说:“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杜甫读书很刻苦,曾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0岁以后是他的壮游时期。
他先是去漫游吴越,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带。
他游览了江南的许多秀丽山川和名胜古迹。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24岁,由江南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由于文章不合主考官口味,竟没有考取。
于是第二年他又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直到30岁时才又回到洛阳。
这一时期正逢开元盛世和天宝前期,国家的形势比较好,杜甫个人也衣食无忧,经济条件比较好,对前途也充满着希望,所以这个时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游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文化古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
这个时期他曾写下著名的《望岳》诗,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蓬勃朝气。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天宝五载(746),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城长安,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冷漠的现实。
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妒能。
天宝六载(747),唐玄宗下诏书,要有一艺之长的人都去应试(制举考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谁知这次考试由于李林甫从中把持,结果竟无一人被录取,李林甫还向皇帝上表称贺“野无遗贤”。
这是杜甫在仕途上遇到的又一次挫折。
他这时经济上也开始困难了,为了谋取出路,他不得不几次三番地向达官贵人投递诗篇,以求引荐。
天宝十载(751)正月, 唐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却又没有下文。
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经济来源完全断绝,生活相当困难。
终南山离长安比较近,杜甫经常去终南山采草药,加工后出售糊口。
有时候也混在饥民的队伍里,排队购买官府低价出售的粮食。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时候也去亲戚家里混饭吃,‘平明骑驴出,未知适谁门。
’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渐向人民靠近,这个时期他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
杜甫在长安苦苦等待了十年,最后才得到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而这时已经是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官定之后,也就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去探望家眷(由于杜甫在长安生活困难,故将家属送到奉先县依靠亲戚安置)。
在前往奉先县的途中,他路过骊山,看到唐玄宗正在骊山上寻欢作乐。
而回到家中,“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想到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危难和人民的饥苦,杜甫又写出了他最杰出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他长安十年痛苦生活的总结。
十年的长安困守,使杜甫看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从此以后他开始逐渐成为了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确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杜甫往奉先县家中探望家属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这年二月,杜甫从奉先县返回长安。
由于敌情严重,这年五月,他又离开长安,把妻子儿女从奉先县带到白水(今陕西白水县)。
不久,潼关失守,白水沦陷,于是,在兵荒马乱中,杜甫又带着一家人向北逃难,他走在难民的行列里,以野果充饥,尝遍了逃难者所遭受到的一切苦楚。
后来他听说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今宁夏永宁县西南)即位,于是他把家属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城西北三十里的羌村,便只身北上,投奔刚刚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李亨,可是走到半路,不幸被安史叛军截获,送往沦陷后的长安。
再现在诗人眼底的长安,经过安史叛军的杀戮洗劫,到处呈现出国破家亡的惨象。
在长安,杜甫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哀江头》、《月夜》等著名的诗篇。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长安西郊处在大战前夕,杜甫冒着生命的危险,穿过安史叛军与唐军对阵的战场,终于逃出长安,一路上历尽艰辛,奔赴唐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凤翔县),“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
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
左拾遗的职责有两项,一是劝谏皇帝,二是举谏贤良。
虽只是从八品上,但却是清要之职。
杜甫感激涕零地接受了这个职务,但不久却因为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
房琯与杜甫是布衣之交,唐肃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宰相。
他虽然主动地要求带兵同安史叛军作战,但他不懂军事,又自负其才,结果招致陈陶斜和青坂之败。
至德二载五月,有人告发房琯的门客招货纳贿,肃宗因此借机罢去他的宰相之位,降为太子少师。
新任左拾遗的杜甫,看到房琯受政敌谗毁,毅然上书,反对罢相。
唐肃宗勃然大怒,命令颜真卿、崔光远、韦陟审讯他。
幸有新任宰相张镐营救,杜甫才免于治罪。
六月一日,张镐宣布杜甫无罪。
但由于唐肃宗厌恶他,到了八月初,便打发他回家探亲。
杜甫离开凤翔,北归鄜州羌村探视妻子,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北征》。
这首诗通过真实的形象描写,反映了安史之乱中的社会生活,留下了一幅兵荒马乱和人民困苦的历史图画,可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了沦陷两年零三个月的都城长安,十月又收复洛阳,唐肃宗于十月底返京,十一月,杜甫带领妻子儿女也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
次年即乾元元年(758)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陕西华县)司功参军(管理祭祀、学校、选举等文教工作的官),从此与长安永别。
这次被贬是对杜甫在政治上的一次致命打击,从此,他重又接触到了苦难的人民。
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潮时期。
其主要诗作有《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春望》、《月夜》、《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
(四)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9—59岁)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杜甫在华州呆了一年多,因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再加上他在政治上感到绝望,于是便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
他先是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客居三个月,然后又由陇入蜀,于乾元二年岁末来到成都。
由于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高适等亲友的资助,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了一个安身的处所。
诗人在这里和农民交往,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田园诗。
上元二年(761)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
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 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叛乱,杜甫曾流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阆láng州(今四川阆中县)。
广德二年(764)春, 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
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四月, 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
他在成都五年多,其主要诗歌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戏为六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梓州作)、《登楼》、《丹青引》等。
杜甫于永泰元年(765)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县),因病不能前进,因为他一路上感受湿气,肺病和风痹病发作,脚部有些麻痹,行走不便,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零九个月,写诗330余题,450多首,平均不到两天就写一首,这是他创作的一个旺盛时期。
如《壮游》、《昔游》、《遣怀》、《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作品。
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杜甫便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三峡。
三月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他本想北归洛阳, 但又因河南兵乱, 交通阻隔,不能成行。
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今湖北公安县)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
大历四年(769)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他本想投靠亲友,但亲友多亡故,又加上洪水、兵乱,使他非常困难,贫病交加,最后他在大历五年(770)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
临死之前,他还写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呈湖南亲友》的诗,其中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诗句,可见他至死也不曾忘怀多灾多难的国家和人民。
杜甫死后,灵柩停厝(cuò浅埋待葬)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四、写作背景: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