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障碍共济失调
- 格式:ppt
- 大小:807.01 KB
- 文档页数:19
共济失调不同类型不同症状讲解共济失调是一种近几年比较常见的影响人体脑部的疾病,共济失调的危害非常大,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对患者的生活也有很大影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共济失调患者临床会出现哪些症状。
1.顶叶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患者的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一过性。
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尿便障碍。
2.颞叶性共济失调: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表现为平衡障碍。
早期不易发现。
3.大脑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患者的额桥束和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病损可引起共济失调,症状轻,较少伴发眼震。
4.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性共济失调见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
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5.感觉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为脊髓后索损害。
病人不能辨别肢体位置和运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难以行走。
检查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和闭目难立(Romberg)征阳性等。
6.前庭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患者患者的前庭病变导致空间定向功能障碍,以平衡障碍为主,表现站立不稳,行走时向病侧倾倒,不能沿直线行走,改变头位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正常,常伴严重眩晕、呕吐和眼震等。
前庭功能检查内耳变温(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验反应减退或消失。
病变愈接近内耳迷路,共济失调愈明显。
共济失调患者临床会出现哪些症状?上面是为大家找的关于共济失调临床症状的详细内容,共济失调患者一定要尽早的医院进行治疗,同时也要多注意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饮食和生活规律,注意营养的摄取,多吃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共济失调是什么意思共济失调是指一种常见的运动协调障碍疾病,主要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和控制运动协调。
它是由于大脑或神经系统中的损伤或异常引起的,导致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失去协调,表现为姿势不稳定,步态异常和动作困难。
共济失调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
先天性共济失调通常是由于遗传性因素引起,发病年龄较早,症状持续终生。
后天性共济失调则是在后天发生的,可能是由于脑部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等引起。
共济失调的症状包括姿势不稳定,手指和手臂的不协调运动,走路不稳,容易摔倒,手眼协调障碍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自然的动作和不稳定的肢体协调,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
目前尚不清楚共济失调的确切原因,但有研究表明,共济失调可能与神经细胞和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这可以是由于基因突变、蛋白质紊乱或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的病理变化引起的。
共济失调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神经系统检查来诊断。
医生可能会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包括测试平衡、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
他们还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脑部MRI或CT扫描,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治疗共济失调的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锻炼和康复来改善姿势和运动控制。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抗震颤药物来减轻症状。
对于某些特定的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例如深部脑刺激术,通过电刺激改善运动控制。
尽管共济失调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及时的物理康复也可以帮助患者适应并减轻运动困难。
总之,共济失调是一种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运动协调的障碍疾病。
了解共济失调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和管理这种疾病。
共济失调分级标准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是指由于小脑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协调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姿势控制的异常、眼球和迷路月动障碍等。
共济失调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病情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分级标准。
本文将介绍并讨论几种常见的共济失调分级标准。
一、病史与临床表现分级标准病史与临床表现分级标准是评估共济失调患者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轻微运动协调障碍,日常生活中可基本正常完成大部分动作和活动。
如走路稍显不稳,但不影响正常行走。
中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运动协调障碍,日常生活中需要依赖他人帮助。
如走路不稳,需要他人搀扶以保持平衡。
重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严重的运动协调障碍,几乎无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如无法正常行走,需要轮椅或其他辅助器具进行移动。
二、疾病进展速度分级标准疾病进展速度分级标准是根据共济失调的病程进展速度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病程进展速度,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个级别。
急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迅速,表现为较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运动协调障碍。
如几天或几周内共济失调症状迅速加重。
亚急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较快,但比急性共济失调缓慢。
如数月内共济失调症状逐渐加重。
慢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缓慢,表现为多年甚至十几年共济失调症状逐渐加重。
三、病因与病理分级标准病因与病理分级标准是根据共济失调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病因和病理特点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三个级别。
原发性共济失调:病因是由于小脑损害引起,如小脑肿瘤、小脑退行性变等。
继发性共济失调:病因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导致,如酒精中毒、药物副作用等。
遗传性共济失调:病因为遗传性基因突变导致,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四、疾病分级评分标准疾病分级评分标准是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的方法。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姿势不稳、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共济失调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一些镇定剂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此外,一些神经调节药物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治疗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步态训练等。
通过定期的物理治疗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另外,心理治疗也对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共济失调症状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的信心和毅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共济失调带来的种种困难。
最后,饮食调理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症状。
例如,多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对共济失调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治疗,相信在医生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战胜共济失调,重拾健康。
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方法
通常情况下,共济失调的康复方法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1、物理治疗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轻微,没有给自身带来不适症状,此时可以通过物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比如头部按摩、手部按摩等,也可以通过针灸等方式进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病情。
2、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肌张力偏高的情况,建议患者遵医嘱配合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氯唑沙宗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配合使用维生素B6片、甲钴胺片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3、心理治疗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进行处理,对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除以上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以外,还有其他的治疗方式,比如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等。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功能障碍综合征名词解释
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一组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的集合。
它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包括神经系统、肌肉系统、感觉系统等。
这些症状和体征可能导致身体运动、协调、感觉、认知和言语等方面的困难。
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具体症状因个体而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肌肉弱点、肌肉痉挛、肌肉僵硬、震颤、共济失调、姿势不稳、感觉异常、疼痛、疲劳、认知障碍、言语障碍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复杂多样,可能与遗传、环境、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等因素有关。
一些常见的功能障碍综合征包括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脑卒中后遗症等。
治疗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
治疗的目标是减轻症状、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并帮助患者适应和管理疾病。
总之,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组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相关的
症状和体征的集合。
它对患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但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
言语障碍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言语障碍症状,尤其是言语障碍的早期症状,言语障碍有什么表现?得了言语障碍会怎样?以及言语障碍有哪些并发病症,言语障碍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言语障碍常见症状:吟诗样语言、构音不清、构音障碍、运动性失语*一、症状1.构音困难为言语表达阶段所包括的各组织结构的损害,或生理过程的失调所造成的言语表达障碍,叫做构音困难。
如果言语完全不可能就称为构音不能。
这组症候的特点是构音运动(即把脑内言语变成声音、组成言语的运动功能)障碍。
因此它并不包括词意或言语的正确理解及运用的障碍。
而只是表现为口语的声音形成困难,严重者则完全不能发音。
(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构音困难:一侧构音器官接受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和支配,包括初级运动皮质中央前回头面部区域及其发出的锥体束。
所以单侧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并不造成永久性的构音困难。
双侧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诸如假性延髓性麻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以及中脑的肿瘤或血管病侵犯了两侧大脑脚底时,可出现构音困难。
此类构音困难的症候特点是:构音肌瘫痪、舌较正常小而硬。
言语含混不清,特别是唇音及齿音受到严重牵累。
上运动神经元性构音困难还常伴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情感障碍。
(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构音困难:核性损害造成的构音障碍常以舌肌麻痹为先,舌运动受限,发音缓慢而含混,继之发生软腭麻痹而有鼻音,当咽喉肌功能由于疑核的完全损害而丧失时,则有完全性构音不能。
核下性麻痹引起的构音障碍,常早期就出现软腭局限性损害,出现构音困难,呈鼻音。
如喉返神经麻痹时,则出现声带肌麻痹,早期出现声门闭合麻痹。
双侧声带麻痹时,声带处于固定位,此时有呼吸困难出现窒息(声门关闭)。
而声门闭锁肌麻痹时则声门开大,虽没有呼吸困难但有发音不能。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Gullain-Barre综合征)可出现面神经麻痹、延髓性麻痹,往往伴有软腭及咽部麻痹、声带麻痹。
舌肌出现麻痹者少见。
共济失调共济失调(ataxia)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
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
但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
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
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深感觉(深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的本体感觉。
肌肉是处于收缩或舒张状态;肌腱和韧带是否被牵拉以及关节是处于屈曲还是伸直的状态等的感觉。
检查方法①振动觉检查:置振动的128Hz音叉末端于骨突起处(例如内外踝、膝盖、髂前上棘、腕骨或脊椎棘突等处)以试验患者能否察觉。
注意感受的时限,两侧对比。
②位置觉检查:瞩患者闭目,移动患者一肢的大多数关节,塑成一种姿势,瞩患者保持之,然后瞩患者用对侧的一肢模仿。
③运动觉检查:轻移患者的手指和足趾向上及向下,瞩患者说出移动的方向)、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③小脑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
而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
几乎100%的Ias(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有共济失调的表现。
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包括:1.感觉性深感觉向中枢神经系统反映躯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病因有:①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病;②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简称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等,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性神经病变等,常伴有贫血的临床征象。
共济失调是什么疾病啊?有什么症状?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该疾病由隐性基因控制,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共济失调对自身的危害很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状态。
一旦发现有共济失调的症状,一定要重视,及早到正规专业的医院进行治疗,避免耽误病情,减少疾病对自身的伤害。
不知道你是否有留意过这样一些现象:有些人走路不稳,没有办法走直线;有些人努力使身体平衡但还是摇摇晃晃身体向前向后倾;步态失调,容易摔倒;精神状态不佳,动作迟钝等。
对此,有可能就是共济失调。
我们不能一笑了之,一定要重视。
那么,共济失调是一种什么疾病呢?共济失调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某个部位遭受损伤而产生的疾病。
由此会导致人的动作协调困难,平衡障碍等。
前者被称为动态性共济失调,后者则被称为静态性共济失调。
针对不同的病变部位,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通常我们所讲的共济失调,一般都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的病因有很多种,包括小脑病变,周围神经病变。
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因素,情况也会比较复杂。
患者应去专业医院的神经内科明确病因,对症治疗才是最佳选择。
共济失调有什么症状呢?我们可以通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和其他一些行为表现来了解。
如:身体平衡性差,行走困难,肢体语言不协调;语言障碍,吐词不清晰;头晕,四肢乏力,动作迟缓等症状。
有的还伴有智能发育不全或痴呆。
共治失调的康复治疗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同时,家人、朋友应给予患者多一点关怀和鼓励,不能歧视和嘲笑他们。
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也是有好处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做好防护工作。
合理饮食,营养均衡;适当锻炼,但是动作不要过于剧烈,共济失调患者应该特别注意,以免加重病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精神放松。
身心舒畅,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家庭更幸福。
语言、言语障碍,既发生在器质性疾病中,又发生在功能性、心理性疾病中,诊断时,必须排除昏迷引起的言语抑制状态。
这时言语功能丧失是昏迷的症状诊断之一,又要非睡眠时的言语抑制。
临床表现为三个不同方面:①构音障碍;②说话能力障碍;③与言语有关的书写及其他技巧能力障碍。
其病情变化及预后直接与病因学有关,皮质损害性语言障碍一般较难逆转,功能性语言障碍多能消失,而预后良好,但易复发或具有发作性。
有明显的器质性语言障碍,其表现特征具有定位诊断的价值。
构音障碍构音障碍是指口语动作控制失调而产生的语音障碍。
临床表现为发音不准,咬字不清,声响、音调、速度节律失常和鼻音过重等言语听觉特征的改变,就是说话含糊不清和说话不流利。
严重时,言不分音,语不成句,难以听懂。
最严重时完全不能说话。
其病因是神经一肌肉系统器质性损害所致,以损害部位不同分下述几种类型。
1.弛缓性构音障碍又称周围性构音障碍。
它是由口语动作肌、呼吸肌及其支配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所致,受累肌肉肌张力过低、肌力减退或丧失而不能完成正常的说话.这种构音障碍称为周围性构音障碍。
其特征为:说话鼻音过重、语句短促、字音含糊不清、声母发音无力,或不能发出正确的声母、韵母,有的有吞咽困难、呛咳、鼻孔流出食物等。
进行性延髓麻痹的患者具有典型的弛缓性构音障碍。
急性脊髓炎和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时除可出现弛缓性构音障碍外,呼吸困难更严重;重症肌无力患者,劳累时加重或发作性加重;面神经瘫痪对唇齿音影响更明显;脑干肿瘤、延髓空洞症及影响Ⅸ、Ⅹ、Ⅻ脑神经的疾病患者,声母g、k、h的发音更困难。
2.痉挛性构音障碍又称中枢性构音障碍(上运动元构音障碍)。
多为两侧皮质延髓束受损所致。
常见病有:多发性卒中、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硬化等。
其特征是:由说话肌的痉挛、无力、动作受限和迟缓而影响正常说话的构音功能,表现为构音障碍,声母读不清含糊、说话迟缓费力、声音嘶哑、音调低而单一、鼻音浓重,但声响无变化,伴有吞咽困难,但无呛咳现象,而且食物不从鼻腔流出,有强哭、强笑,另有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称之为“假性延髓麻痹”。
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ARA)180转身②走一字步)0正常。
走,转身,一字步(允许一步失误)均正常.1轻度异常。
仅见于走一字步时(连续10步).2明显异常。
走一字步不能超过10步。
3摇晃,转身困难,但不需扶持。
4明显摇晃。
需间断扶墙。
5严重摇晃。
一直需要一只手轻轻扶或扶拐。
6有力扶持(两根特制的拐杖或陪人扶)才能走10米以上。
7有力扶持(两根特制的拐杖或陪人扶)也走不到10米. 8扶持也无法走。
评分:要求光脚、睁眼,每项测试3次,选最好的一次评分)0正常。
能脚跟对脚尖站立)10秒。
1不能脚跟对脚尖站立>10秒,但能脚尖并拢站稳.2能脚尖并拢站立〉10秒,但摇晃。
3能保持自然姿势站立〉10秒,但不能脚尖并拢站立。
4能保持自然姿势站立〉10秒,但需间断扶持。
5一只手扶能保持自然姿势站立〉10秒,6一只手扶也不能保持自然姿势站立.评分:,睁眼,脚不落地,手平伸)0正常。
正常坐姿>10秒。
1轻度异常。
间歇摇晃。
2不停摇晃.不扶可坐〉10秒._3需要间断扶持才能坐>10秒。
4需要连续扶持才能坐>10秒。
评分:0正常。
1言语暗藏含糊不清。
2发音变调,但易于理解。
3个别词难于理解.4很多词难于理解.5仅个别词能理解.6说话无法理解。
评分:5点随意运动,运动幅度约30CM、每点2秒,要求先证者食指跟踪运动,后3次评分)0无辨距不良.1辨距不良。
超过或不达目标<SCM。
2辨距不良。
超过或不达目标〈15CM。
3辨距不良。
超过或不达目标〉15CM。
4不能完成5点运动。
评分:左右平均,距离90%臂长,要求中等速度,评价动作性震颤幅度)0无震颤。
1震颤幅度〈ZCM。
2震颤幅度<SCM。
3震颤幅度〉SCM.4不能完成5点运动。
评分:左右平均<7秒,记录具体完成时间)0正常。
动作规则(完成时间〈10秒)。
1轻度不规则(完成时间<10秒)。
2明显不规则,单个动作难于辨认或中断(完成时间<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