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_十_第十讲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效率_马费成
- 格式:pdf
- 大小:101.92 KB
- 文档页数:4
欢迎加入图书馆学论坛libsci。
5d6d。
com信息资源管理马费成赖茂生申农:信息是用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维纳: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把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信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语法信息:仅考虑形式因素的信息。
语义信息:考虑其中内在含义因素的信息.语用信息: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
信息资源: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设备、人员等)的集合. 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可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信息源:信息的来源。
文献信息源,非文献信息源。
1 一次信息源,本体论信息源。
2二次信息源,感知信息源,人大脑储藏。
3三次信息源,再生信息源。
口头、体语、文献、实物.4 四次信息源。
集约信息源,文献信息源或实物信息源的集约化。
信息势:信息源可以累积信息,在它与吸收之间形成了信息位差。
信息势的存在是信息流和信息交流活动产生的前提。
信息资源特征:一般特征:1、所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2、稀缺性.3、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特殊性:1、共享性.2、时效性。
3、生产和使用中不可分性。
4不同一性(独特性).5、驾驭性.6、累积性和再生性。
信息资源管理(IRM):管理者为达到预订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2章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容管理信息按加工深度分:零次信息(未成为文献前的信息存在状态)、一次信息(作者根据本人研究工作和成果撰写、发布的信息)、二次信息(对一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提炼和压缩得到的信息.)、三次信息(对一次、二次和其他三次信息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信息)。
一次、二次、三次,可以类同对文献进行划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1年规定 48页以上的出版物称之为图书信息采集原则:1、系统性原则(系统、全面、完整)2 针对性(依任务和服务对象,有针对、有重点、有选择地采集)3及时性原则(及时、迅速地提供给它的使用者)4、可靠性(真实、准确、可靠)5 方便、经济性原则 6计划性原则(当前以及未来)7预见性(着眼现实,又要有超前性)信息采集策略:定向采集:在采集计划范围内,对某一科学、某一国别、某一特定信息尽可能全面系统地采集。
复习要点绪论1、IRM的发展历程三阶段说与四阶段说三阶段说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认为,IRM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资源管理时期。
安徽大学的谢阳群博士认为,IRM 经历了文献管理阶段、数据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
武汉大学马费成教授依据IRM 历史沿革划分为传统管理、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三个中国科学院的霍国庆博士提出IRM 的萌芽阶段, IRM 形成阶段和IRM 的发展三个阶段。
四阶段说美国的信息资源管理专家马钱德和克雷斯莱以及中国南开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四阶段说。
马钱德和克雷斯莱--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大约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期—20世纪50年代末期):信息的物理控制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信息资源管理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南开大学的钟守真等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历史演变经历了传统管理阶段、系统管理阶段和资源管理阶段,目前正步入知识管理阶段。
2、IRM的概念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
3、IRM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类型可以根据多种标准来划分。
以开发程度为依据,信息资源可划分为潜在的信息资源与现实的信息资源两大类型。
潜在的信息资源是指个人在认知和创造事物的过程中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资源。
一方面它可能会随着个人大脑的忘却过程而消失,另一方面又无法为他人直接利用,因此它是一种有限再生的信息资源。
这种信息资源必须通过交流和表述,使其具有一定的公用性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现实的信息资源是指潜在的信息资源在经过个人表述和与他人进行交流之后,能够为他人所利用的信息资源。
最主要的特征是它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公用性,通过特定的符号表述和传递,可以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广泛地、连续往返地为社会公众所利用。
第一章、绪论1.1信息与信息资源1.1.1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本体论层次的信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同时考虑语法,语义,语用的全信息1.1.2信息资源的内涵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集合广义人类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1.1.3信息资源的特征作为经济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稀缺性(是经济资源最基本特征)、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与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行比较:共享性、时效性、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驾驭性(信息资源的这一特征意义最为重要)、累积性和再生性1.1.4信息成为资源的背景和条件信息成为资源,既有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也是随意而来的人类认识演变和深化的结果1.2信息资源管理概述1.2.1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目标不仅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预期结果,而且是指导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所以首先确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十分重要总目标信息资源管理要达到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也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系统和被管理的客观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确保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协调一致,有条不絮得进行,使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分目标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子系统的独立和具体的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目标信息资源开发分目标信息资源利用分目标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分目标任务制定信息资源的开发战略,规划,方针和政策制定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责,权,利界限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的建设1.2.2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与内容管理层次宏观效果(管理):战略管理,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中观效果(管理):各地区各行业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微观效果(管理):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和企业等基层组织1.2.3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手段技术手段(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信息系统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经济手段(调节功能/控制功能/核算功能/监督功能)法律手段行政手段1.3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1.3.1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1.3.2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1.3.3资源管理阶段将信息看作资源,对信息实施资源性管理1.3.4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及演进第二章、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容管理2.1信息资源类型2.1.1概述方式和载体(口语信息资源,体语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和文献信息资源)载体划分印刷型信息资源缩微型信息资源声像型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工深度划分零次信息成为文献前的信息存在状态,通常指有关何处或何人正在进行何种研究工作的信息“进行中的研究”一次信息以作者本人的研究工作或研制成果为依据撰写,制作和发布的信息“原始文件或第一手资料”二次信息信息工作者对一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提炼和压缩之后得到的产物三次信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求,在大量利用有关的一,二次信息和其他三次信息的基础上,对有关信息和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提炼,重组,概括而成的产物。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入学复试笔试科目《图书、情报、档案基础》考试大纲一、内容提要和要求第一章绪论1.信息与信息资源。
理解信息资源的内涵,控制信息资源的特征与异常性。
2.信息资源管理。
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与任务、层次与内容、手段和主意。
3.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认识信息资源管理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容管理1.信息资源的类型。
了解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标准及其种类。
2.信息采集。
理解信息采集的原则,控制信息采集的策略与方式,了解信息采集的技术。
3.信息组织。
了解信息表示语言,认识信息资源编目工作的主要内容,理解分类的作用和分类法的主要类型,控制主题标引的作用和主意。
4.信息检索。
了解信息检索的定义和主要类型,理解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的结构和联机检索的主意和技术,理解搜索引擎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信息分析。
了解内容分析的技术和工具,控制情报分析研究工作的基本流程,控制竞争情报的类型、来源以及工作流程,了解数据挖掘的概念、功能及应用领域。
6.信息资源开辟利用。
了解信息资源开辟利用的意义、原则、策略、模式和关键技术。
第三章信息系统的管理1.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
了解信息系统的内涵、功能与类型,理解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信息系统的开辟战略与主意。
了解信息系统战略计划的概念和作用、内容第1 页/共 6 页和程序,以及制定信息系统战略计划的主意。
3.信息系统开辟主意。
控制信息系统的开辟主意及各自的特点。
4.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了解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所包括的内容。
5.信息资源标准化。
理解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含义及其对信息系统建设的作用,了解信息资源标准的内容。
6.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
了解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的过程。
第四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沿革。
了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控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及主要阶段的特点。
马费成_信息管理学基础一、信息的含义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formation Economics课程代码: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适应社会经济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人类对物质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看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从而将信息的不完全、信息分布的不均衡纳入经济理论的框架,重新审视经济学的一系列有关问题,从而为经济生活提供更切合实际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政策建议。
本课程从经济信息的基本形式及其效用、委托—代理理论、最优信息经济决策、信息资源配置、信息市场机制、信息系统的经济分析、信息系统的价值与营销、信息经济测度、信息产业的基本理论、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等方面介绍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3、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4、学时与学分学分:2 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实践学时:05、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教材名称:《信息经济学教程》陈禹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主要参考书:《信息经济学》乌家培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张维迎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信息经济学》乌家培、谢康、王明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信息经济学》马费成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7、主要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要求主要教学方法:案例驱动教学多媒体要求:多媒体教学占80%8、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书面作业+考勤)2、期末闭卷笔试3、总成绩= 笔试成绩(70/100)+ 平时成绩(30/100)9、课外自学要求开课期间,学生应结合有关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掌握信息经济学的发展阶段、标志、代表人物及基础理论掌握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的概念掌握委托——代理关系的含义以及构成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掌握价格离散的含义以及存在的原因理解信息搜寻的原理理解价格体系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了解信息成本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掌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波拉特与马克卢普对信息经济研究的联系与区别理解信息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信息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掌握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对现实经济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和应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市场环境。
一、信息与信息管理1、信息信息(本体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认识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全信息: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功效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
而把只是考虑此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此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把此中功效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
2、信息的特色:(1)信息存在的广泛性和客观性(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穷性(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达性(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7)信息的不行变换性和不行组合性(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3、信息链、数据、信息与知识由事实 -数据 -信息 -知识 -智能五个因素构成“信息链”。
“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照;“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照;“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汲取、提取和评论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4、信息流当信息生产出来后(产生)以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络绎不绝的“流”,即信息流。
5、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本质就是人类采纳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升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功效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6、信息管理的视角(1)从技术视角,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办理,使之有序化储存、便于迅速检索并传达给特定的利用者。
这向来是信息管理研究的要点和目标。
(2)从经济视角,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包含信息家产、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色和运转模式,信息资源和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论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论等方面的问题。
信息经济学是该视角下信息管理与经济学相互交错的研究领域。
信息经济学知识点归纳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成本、效益以及相关决策的学科。
它融合了经济学、信息科学和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理解现代经济运行和企业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信息经济学中一些关键知识点的归纳。
一、信息的经济价值信息具有经济价值,因为它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帮助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
在市场交易中,拥有更多准确信息的一方往往能够占据优势,获取更高的收益。
例如,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如果能够提前获取关于公司业绩的准确信息,就可以做出更有利的投资决策,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而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避免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
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
这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会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常见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包括:1、逆向选择:在交易之前,信息劣势方无法准确判断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导致优质商品或服务被挤出市场,而劣质商品或服务充斥市场。
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上,卖家通常比买家更了解车辆的真实状况,买家由于担心买到质量差的车辆,可能会压低价格,从而使得质量好的车辆难以出售。
2、道德风险:在交易之后,信息优势方可能会采取不利于信息劣势方的行动。
比如,在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在购买保险后可能会降低防范风险的努力程度,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发生损失,将由保险公司承担。
为了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会产生一些机制,如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
信号传递是指信息优势方主动向信息劣势方传递信息,以显示自己的优势。
比如,求职者通过获得高学历来向雇主传递自己能力强的信号。
信息甄别则是指信息劣势方通过设计一些机制来获取信息优势方的真实信息,比如保险公司要求投保人进行体检来确定其健康状况。
三、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中,例如股东与经理、雇主与员工等。
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委托代理人代表自己行使某些权利和履行某些职责,但代理人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偏离委托人的目标,从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收稿日期:2001年11月23日作者简介:马费成,男,1947年生,武汉大学信息资源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经济学与信息资源管理。
陈亮,男,1979年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0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经济学与信息资源管理,发表论文数篇。
汪斌,男,1977年生,武汉大学法学院200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法,发表论文数篇。
1) 本文系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2000ZDMX870002)简论国家信息政策体系构建1)陈 亮 马费成(武汉大学信息资源中心,武汉430072)汪 斌(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430072)摘要 本文依据政策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问题、政策内容和政策形式五个方面对我国国家信息政策的体系构建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将国家信息政策的内容体系划分为经济和法律两个层面加以阐述;对国家信息政策的制定原则、方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国家信息政策 政策科学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formation PolicyChen Liang and Ma Feicheng(School o f Information Manage me nt ,W uhan U nive rsity ,W uhan 430072)Wang Bin(School o f Law ,Wuhan U niversity ,W uhan 430072)Abstract The paper goes deep in to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formation policy.The information policy systemincludes mai n body,objectives,problems,contents and form.The au thors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information policy from economic and legal aspect.Furthermore,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rational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establish the principles.Keywords national informati on p olicy,science of policy. 从信息学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信息交流与传承的历史。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信息经济学》练习测试题库二、单项选择题1.消费者调查不同的商家以及了解不同牌号商品所需要的时间成本是 b 。
A.个别成本B.机会成本C.社会必要成本D.现实支出成本2.首次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的是美国信息经济学家 b 。
A.斯托尼尔(T.Stonier)B.马克卢普(F.Machlup)C.霍肯(P.Hawken)D.波拉特(M.U.C.Porat)3.按照 d 标准划分,当代信息技术可以分为软技术和硬技术。
A.技术传输方式B.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C.处理信息的方法D.实物形态的有无4.物质和能源的高消耗是 c 的特征。
A.信息经济B.数字经济C.质能经济D.后工业经济5.在信息经济中,企业管理中的主导型要素是 c 和技术。
A.土地B.资金C.人才D.自然资源6.信息作为经济资源,其创造财富的功能表现为参与创造财富和对 a 的替代与节约。
A.质能资源B.信息资源C.实物型信息资源D.文献型信息资源7.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是 a 。
A.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B.传统经济受信息经济制约C.传统经济依赖于信息经济D.信息经济完全脱离传统经济8.传统西方经济学关于信息条件的假设是 c .A.不对称信息B.对称信息C.完全信息D.不完全信息9. 我国著名学者乌家培在“信息经济学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信息经济学按其研究的性质,可分为 c 。
A. 宏观信息经济学和微观信息经济学B. 产业信息经济学和区域信息经济学C. 理论信息经济学和应用信息经济学D. 计量信息经济学和消费信息经济学10.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 .A. 信息产品B. 信息经济C. 信息活动D. 信息科学11. a 是信息经济的主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A.信息产业B.信息商品C.信息科学D.信息市场12.信息经济学是一门交叉性的经济科学,信息经济学属于 b 的范畴。
A.生命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D.人文科学13.信息经济学是一门 a 学科,有关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学科体系目前还处在研究探索和创立形成的过程之中。
信息经济学重点总结1.信息经济形成的时间1、⼏种观点:(1)马费成等:1973年中东⽯油危机。
(2)⾦建等:20世纪中后期⾄70年代。
主要标志是经济活动中⼀半以上与信息活动有关。
(3)吴康⽣等(《当代社会的基础——信息技术》):1978年的能源消耗拐点现象。
基本观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2.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劳动者(⼆)企业引起企业竞争⼿段变化;对企业家提出更⾼要求;企业必须向知识型⽅向转变;企业⽣产⽅式的变⾰;采取新的管理⼿段;(三)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不断升级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信息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产物;信息经济发展依托的是传统产业发展和它创造的潜在市场;信息经济的成长发展与运⾏需要传统经济提供⼀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信息经济形成的主要标志1、信息资源成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源2、信息技术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技术3、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产总值的⽐重⼤于物质部门所占的⽐重--信息经济发达的标志之⼀4、信息产业和物质⽣产部门的信息劳动者占总从业⼈数的⽐例⼤于物质劳动者在总从业⼈数中所占的⽐例--信息经济形成的⼀个主要标志5、产品中的信息成分⼤于质能成分4、信息经济学的产⽣与发展国内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历程1)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89年)2)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深化阶段(1989年⾄今)国外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1)、信息经济学形成阶段(1959——1969年)2)、信息经济学初步发展阶段(1970——1978年)3)、信息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1979年⾄今5.各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美国1、马尔萨克1959年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讨论了信息的获得使概率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分布有差别的问题。
提出了研究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课题,使⽤了“信息经济学”⼀词,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
信息资源管理(马费成赖茂生)复习重点整理信息资源管理第1章绪论小题1、信息: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信息资源:就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
3、依据信息源的层次及其加工和集约程度,信息源可分为一次信息源,二次信息源,三次信息源,四次信息源。
4、依据信息源的内容类别,信息源可分为五类信息源:1. 自然信息源;2. 社会信息源;3. 经济信息源;4. 科技信息源;5. 控制信息源。
5、依据信息源的运动方式,信息源还可分为静态信息源和动态信息源两大类。
6、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1. 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2. 稀缺性3. 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7、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相比较特殊性:1. 共享性2. 时效性3. 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4. 不同一性5. 驾驭性6. 累积性与再生性8、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一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9、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IRM),是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10、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可以确定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11、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也可相应地划分为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三个层次。
简答1、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从其性质来划分,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四大类。
1、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绳记事的启示:a.结绳记事 b.帐簿 c.计算机 d.因特网信息技术(IT)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能力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对声音、图象、文字等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的技术。
2、人们对信息资源重要性的认识⏹200万年前---物质资源---土地200年前---能量资源---资本⏹50年前---信息资源---信息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给出了著名的资源三角形,指出:没有物质,就没有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能源,世界就将灭亡;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无章无序,没有意义。
只有人的体质、体力、智力都发达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信息的效能,实现信息的价值。
任何一种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以若干种资源为依托的,在这些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称为战略资源。
农业社会的战略资源是物质资源——土地;工业社会的战略资源是能量资源——资本;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是物质和能量之外的第三种资源——信息。
1999年底,美国信息产业增长68%,达5070亿美元,超过美国第一大产业——汽车产业创造的价值。
中国的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多。
1.1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过程☐196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J.Stigler)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发表了《信息经济学》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学科的诞生。
☐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1.1.1 国外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1959-1970 形成阶段1) 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在1959年出版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中最早提出信息经济学概念。
2)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J.Stigler)发表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著名论文,研究信息的成本、价值、信息对价格和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标志着信息经济学学科的诞生。
3) 日本学者宫泽侧重研究信息系统的评价原理和方法、效益及费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