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顶撞老师的 案例研究及家庭成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近日,我在课堂上顶撞了老师,深感愧疚。
为了表达我的歉意,并从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训,我特此写下这篇深刻的检讨书。
一、事件回顾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班正在上数学课。
数学老师正在讲解一道难题,我由于之前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够扎实,所以在听讲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当我试图向老师请教时,老师却因为我没有认真听讲而对我进行了批评。
在那一刻,我情绪失控,顶撞了老师,说出了一些过分的话。
事后,我深感愧疚,为自己的冲动行为感到懊悔。
二、顶撞老师的原因分析1. 自身原因(1)知识储备不足:我承认,我在这次事件中,由于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导致在课堂上听讲困难。
这让我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时,无法理智地应对,从而顶撞了老师。
(2)情绪管理能力差:在那一刻,我情绪失控,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让我在冲动之下说出了一些过激的话,对老师的尊严造成了伤害。
2. 家庭原因(1)家庭教育方式: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对我的要求过于严格,导致我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这次事件中,我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时,由于逆反心理作祟,从而顶撞了老师。
(2)家庭教育缺失: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对我的关爱和陪伴不足,导致我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这使得我在面对挫折时,无法勇敢地面对,从而在冲动之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三、对顶撞老师行为的反思1. 顶撞老师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学生应有的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的原则,损害了老师的尊严,影响了课堂秩序。
2. 顶撞老师的行为让我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储备、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需要加强学习和自我提升。
3. 顶撞老师的行为让我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努力改善家庭关系,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关爱。
四、改正措施1. 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我将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主动向老师请教,确保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
2.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我会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
剖析技校生当众“顶撞”教师缘由及对策摘要:技校生当众“顶撞”教师的现象在教育教学场域中时有发生,作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者——教师,碰到“顶撞”事件,只要正确面对、弄清缘由、用好对策,就不难解开学生的心结,“顶撞”行为也就迎刃而解,从而共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班级文化。
关键词:顶撞价值观“面子”文化在教育教学场域中,技校生当众“顶撞”教师的现象时有发生。
面对这一现象,如何更加客观、更加真实、更具有针对性地理解?教者又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巧妙化解学生当众“顶撞”的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笔者试图就此做一点探讨。
学生“顶撞”教师是指学生因不服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而表示拒绝的语言和行为。
技校生在教育教学场域当众“顶撞”教师,会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产生负面影响,使教师质疑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会波及到教育教学的进度和班级秩序正常的运转,并极可能对在场其他学生产生不良的暗示和模仿,进一步影响到社会,冲击社会教育风气,浪费社会教育资源,给社会造成负面效应,严重的还可能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等。
因此,教育相关者首先应从本质上深刻全面地理解学生当众“顶撞”教师行为或现象的缘由,为找到更有效、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应对策略与实践经验提供依据。
1.社会价值观认识的冲突技工院校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双方所处的角色地位、遵守规范、追求目标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
教师所代表的是稳定、成熟的社会价值观,而学生所代表的是处于发展中、不稳定、个性化的个体价值观,造成两者产生不可避免的差异和冲突。
教师的所在职责是将自己所代表的社会价值观,通过一定方式传道授业给学生,是社会价值的代言人与呵护者。
本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考虑到尚未成熟的学生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预判学生的阶段水平,尊重流淌在学生身上的个人价值观。
可在真实、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作为有限个体的教师,即使努力去调试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保证即时性“合情合理”地考虑和照顾到每个学生具有差异性的学生的需要与心理。
学生顶撞老师现象分析报告一、学生顶撞老师现象分析报告1. 引言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然而,近年来我们注意到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出现了顶撞老师的行为。
本文旨在对学生顶撞老师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成因和对教育的影响。
2. 学生顶撞老师的表现形式学生顶撞老师表现出各种形式,如直接反驳老师的教导、不遵守纪律、对老师发表不恰当的言论等。
这种行为对教育的秩序和自身学习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3. 学生顶撞老师的成因分析学生顶撞老师的成因多种多样。
首先,个人因素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如学生自尊心过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
其次,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如社交媒体对学生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变化等。
此外,教育体制的某些弊端也可能导致学生放弃敬重老师。
二、学生顶撞老师的影响1. 对教育秩序的破坏学生顶撞老师行为破坏了教育中的权威性和纪律性。
学生对老师的顶撞会使得其他学生产生模仿效应,导致教室秩序混乱,给教学带来困扰。
2. 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学生顶撞老师表明其对权威的不尊重态度,这可能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未来职场发展以及道德观念的形成。
此外,学生过度顶撞老师还可能导致他们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影响学业成绩和个人成长。
3. 对教师队伍的影响学生顶撞老师行为使得教师队伍感到沮丧和无助。
这种行为可能造成教师失去对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受挫,甚至选择离职。
这将对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三、应对学生顶撞老师的策略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品行培养的重要场所,家长应认识到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尊敬老师。
2.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增强自己的权威性和亲和力,建立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3. 增加教育宣传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学生尊重教师的教育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尊敬与纪律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教育的认同感。
四、结论学生顶撞老师现象给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灵魂,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紧张、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其中,顶撞老师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尊严,也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
本案例将以一起学生顶撞老师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相关法律问题,以期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中学学生李某,因上课期间玩手机被班主任张老师发现并批评。
李某认为张老师对其不公,遂在课后与张老师发生争吵。
争吵过程中,李某情绪激动,用侮辱性语言顶撞张老师,并多次用手指着张老师鼻子骂。
张老师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要求李某道歉,但李某拒绝,并扬言要报复。
事后,张老师向学校反映情况,学校对此事进行调查。
经调查,学校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顶撞老师,给予其记过处分。
三、法律分析1. 侵权责任法角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例中,李某在争吵过程中用侮辱性语言顶撞张老师,侵犯了张老师的人格尊严权。
根据法律规定,李某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2. 教师法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等权利。
张老师作为教师,享有管理学生的权利。
李某顶撞老师,扰乱了课堂秩序,侵犯了张老师的管理学生权。
根据教师法,学校有权对李某进行处分。
3. 教育法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李某顶撞老师,违反了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学校有权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
4. 学生行为规范角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五十一条规定,学生应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遵守纪律。
李某顶撞老师,违反了学生行为规范,学校有权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四、案例分析1. 李某的行为性质李某在争吵过程中用侮辱性语言顶撞张老师,侵犯了张老师的人格尊严权。
同时,其扰乱了课堂秩序,侵犯了张老师的管理学生权。
第1篇小王,男,15岁,某中学初二学生。
他性格开朗,但在课堂上经常顶撞老师,与老师关系紧张。
某日,在一次语文课上,小王因为对老师的批评不满,当众顶撞老师,引发了课堂上的混乱。
案例分析:1. 学生顶撞老师的原因(1)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不满,认为老师过于严厉或偏心。
(2)学生自身性格原因,如冲动、缺乏耐心等。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学生缺乏尊重老师的意识。
2. 教育案例中存在的问题(1)老师的教育方式可能过于严厉,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2)学生在课堂上顶撞老师,影响了课堂秩序。
(3)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建议:1. 老师方面(1)调整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学生的人格。
(2)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3)加强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确保学生能够正常学习。
2. 学生方面(1)提高自身修养,学会尊重老师,遵守课堂纪律。
(2)学会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3)主动与老师沟通,化解矛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家庭和学校方面(1)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使其学会尊重他人。
(2)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3)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实施过程:1. 老师主动与小王沟通,了解其顶撞老师的原因,并给予关心和指导。
2. 老师调整教育方式,关注小王的内心感受,尊重其人格。
3. 小王在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学会了尊重老师。
4. 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小王的心理健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终结果:通过老师、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小王在课堂上不再顶撞老师,与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第2篇一、案例背景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小张(化名)性格叛逆,经常在课堂上顶撞老师,与老师关系紧张。
在一次数学课上,小张因为一道题目没有答对,与数学老师发生了争执,在课堂上大声顶撞老师,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龙华学校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心理健康个案——爱顶撞师长的孩子案例介绍张某,男,13岁,初一 (4)班学生。
学习成绩偏差,无心向学。
上课无精打采,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缺交作业。
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
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
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使性子,以赖在床上不去上课来抵抗父母,弄得父母亲实在无计可施。
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
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
英语老师因他上课讲话点他名字,从此他专和英语老师作对,上课故意睡觉,不交作业。
英语成绩几乎得零分。
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是个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疼的孩子。
案例分析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
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张某的父母是农民,没有知识文化,工作很忙,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
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张某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
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
顶撞教师处分思想汇报一、引言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是权威且应得到尊重的存在。
然而,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涉及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矛盾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本文将围绕顶撞教师处分这一现象展开讨论,并提出思考和反思。
二、背景顶撞教师处分是指学生对教师的处罚行为展现出耐心、理解力度较低,以极端态度驳斥和挑衅教师所采取的处分措施。
这种行为既挑战了教师的权威,也破坏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可能缺乏对尊重和权威的培养,导致其对教师的权威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难以接受教师的处罚。
2. 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上存在一种“以弱势群体为重”的思潮,导致学生在一些情况下认为自己拥有绝对的“权利”,因而对教师的处分不予配合。
3. 学校管理不严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疏漏,对于学生顶撞教师处分的行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制约措施,也加剧了这一现象的蔓延。
四、影响与解决措施1. 影响•损害教师的尊严和权威,破坏师生关系。
•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导致学校的正常运行受阻。
2. 解决措施•加强师生沟通和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学校建立健全的纪律制度,对于顶撞教师处分的行为,给予严肃处理,并加强教育引导。
五、思考与总结顶撞教师处分现象的存在是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解决。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以上就是我的关于顶撞教师处分思想汇报的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阅读!。
高中学生顶撞老师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第一篇:高中学生顶撞老师的成因分析及对策高中学生顶撞老师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此文已在《中国教师报》发表)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看到或听到,甚至亲身感受到一些学生顶撞老师的事件。
尤其是工作时间不长,但脾气比较暴躁的年轻班主任,更是经常看到他们与学生“吵架”的身影!记得我刚开始当班主任的时候,感觉学生跟我“顶牛”情况还是比较多的,所以,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寻求应对策略。
我接了现在这一届学生之后,有意识地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虽然也有个别在其他班上课时学生和我“顶牛”,但在我的班上,两年间,从来没有一位学生和我“顶牛”。
现在,就想总结回顾一下,盼望能找出学生顶撞老师的成因及教师的应对策略。
值得说明的是,本人的总结仅是从自身的高中教育教学出发,可能不符合其他教师的认识,更不可能符合不同年级段的情况。
一、学生顶撞老师的成因分析首先,我觉得,所谓顶撞老师,有两种表现:一是语言上的冒犯;二是行为上的不合作,“你说东,他向西”,“你叫他站到门口,他摔门出去了”等行为。
我个人认为,学生顶撞老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认为教师是无能的,不配做自己的老师或班主任,所以故意找机会顶撞老师。
一些比较有个性的学生,往往表现出“难以驯服”的态度,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一般有自己的一套判断准则。
当教师的形象,尤其是第一印象,和自己的要求相符的时候,他们一般会百依百顺,否则,便会百般刁难,甚至找机会顶撞,对着干。
这样的学生小学和初中,尤其是小学,可能是比较少,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一般否很崇拜老师,所以不会对老师有“过分”的要求。
而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一刚入学,可能就比较多了,学生进入高中前,对自己的老师一般都有自己的想象和期待,有自己的要求。
当实际的教师和自己的想象、期待不一样的时候,有一部分可能会适应实际的教师,有一部分可能会放弃该学科的学习,其中就有一部分专门和老师作对,经常性顶撞老师。
第二,学生认为教师冤枉了自己,“顶撞”老师的目的是为了替自己“伸冤”。
第1篇案情简介:李某,男,17岁,某中学高二学生。
陈某,女,30岁,该中学语文教师。
2022年10月,李某因在一次语文课上对陈某的教学方式提出质疑,与陈某发生争执,并在全班同学面前顶撞了陈某。
陈某认为李某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损害了教师的尊严,遂向学校提出处分李某的请求。
学校经过调查,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顶撞老师,决定给予其留校察看的处分。
李某不服,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顶撞老师,以及学校对李某的处分是否合法。
二、案件事实1. 2022年10月某日,李某在陈某的语文课上,因对陈某的教学方式有意见,提出质疑。
陈某认为李某的问题不妥,两人发生争执。
2.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情绪激动,大声对陈某说:“你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糟蹋我们学生!”陈某感到非常委屈和愤怒。
3. 陈某向学校反映了此事,学校经过调查,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顶撞老师。
4. 学校决定给予李某留校察看的处分,李某不服,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指导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等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学生有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学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学校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或者留校察看的处分:(一)侮辱、诽谤教师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二)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三)违反学校纪律,给学校造成严重损失的。
”四、法院判决1. 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在课堂上对陈某提出质疑,属于学生的正常权利。
但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情绪激动,使用侮辱性语言,损害了陈某的尊严,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其行为构成顶撞老师。
2. 学校对李某的处分决定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学校有权对李某进行留校察看的处分。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市某中学学生李某,因课堂纪律问题多次被班主任王老师批评。
在一次课堂上,李某因不满王老师的批评,当众顶撞王老师,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
课后,王老师与李某进行了沟通,但李某态度强硬,拒不认错。
王老师将此事告知学校领导,学校对李某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李某仍然态度恶劣。
最终,王老师将此事诉至法院,要求李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二、争议焦点1.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顶撞老师?2. 王老师是否享有名誉权?3. 李某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三、案例分析(一)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顶撞老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劳动态度等进行教育、管理和指导,并有权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纠正。
”由此可知,教师有权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生有义务服从教师的管理。
在本案中,王老师作为班主任,对李某的课堂纪律问题进行批评教育,属于正常的教育管理行为。
李某当众顶撞王老师,拒不认错,其行为已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规定,构成顶撞老师。
(二)王老师是否享有名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在本案中,王老师作为教师,享有名誉权。
李某当众顶撞王老师,导致王老师在学校和社会上受到不良评价,侵犯了王老师的名誉权。
因此,王老师有权要求李某承担法律责任。
(三)李某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民事主体因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的行为已构成侵权,侵犯了王老师的名誉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李某当众顶撞王老师,不仅侵犯了王老师的名誉权,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问题学生顶撞老师的案例研究及家庭成因分析
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在言语或行动上顶撞老师,有的甚至发展到横眉冷对、势不两立的境地。
究其原因,林林总总单是家庭因素,就可让我们好好思索一番了。
下面呈现三个案例,让我们管中窥豹见其一斑:
案例一:杨喜(化名)是高二年级有名的“调皮大王”,但凡高二年级“有事”,他必定是参与者之一。
班主任张清(化名)为此很是头疼。
经常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其凡事三思而后行,偶尔也用见家长、停课的方式对其施以威压。
可是,效果总是微乎其微。
今天下午他又以“学长”的身份,参与了高一年级的打架事件。
班主任张清实在气不过,通知了其家长。
谁知,杨喜得到消息后,怒气冲冲地跑到办公室,指着张清的鼻子道:“我爸爸知道我的事后,离家出走了,如果他有什么三长两短,我不会放过你。
”说着就抡起拳头,摆出打人的阵势。
幸好被在场的老师拉住。
尽管家长事后向张清道了歉,我想张老师心里的余悸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消得了的。
更让人气愤的是,有同事听到杨喜的妈妈居然暗地里这样教育他的儿子:“你怎么这么冲动啊?就是打人也不能当众啊。
”我们无语。
案例二:我班学生曹顺(化名)每次上语文课总是无精打采,甚至睡觉。
问及其他科任老师,情况也一样。
前天课上,所有同学都在低头记答案,唯独他两手一插,连书都没拿出来,像听茶话会一般。
我实在看不过去,就提醒他把笔拿出来记录。
谁知他却给我来了一句:“没有心情,不高兴记。
”事后,我了解到他家里刚刚拆迁,他无意于学习,只想混个毕业证书。
案例三:我校学生刘某,父母离异后和再婚的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忙于生意,无暇管教,又是女孩,很多事情上也不便于管教。
刘某的继母生性懦弱,不敢严管。
她的亲生母亲却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总怕自己女儿吃亏,还对抛弃自己重组家庭的前夫心怀怨恨,免不了唆使孩子任性刁蛮。
刘某后来变得言语粗俗刻薄,服饰轻浮另类,对老师的管教更是不以为意,稍有不顺就出言不逊,公然顶撞。
学生顶撞老师现象为什么频发不止?我想,一部分可能与老师处理问题的技巧有关,但更大一部分因素应该来自学生本人和他周边的教育环境。
在此我就其中的家庭因素谈谈看法。
一、“四二一”家庭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很多家庭出现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个老人和父亲、母亲二人围绕一个“小太阳”转。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长辈将家庭全部的希望和爱都寄托在孩子一个人身上,往往溺爱和娇惯孩子,形成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生活方式,孩子甚至可以支配长辈围绕着他转来转去。
在这样的家庭,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和健康,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劳动观念、生活习惯的培养,尤其忽视了对孩子的意志品德、挫折承受力和输得起的思想的培养。
长此以往,孩子心目中自然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
自私、耐挫能力低、
受不得一点委屈等问题也由此滋生了。
有稍微不顺心,不管面对的是谁,都会言语反击、大打出手,甚至以离家出走或轻生相要挟。
二、离异家庭
离异家庭的父母往往因为自己的经历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有的家长会把婚姻破裂带来的伤害转嫁给孩子;有的家长会因婚姻破裂而觉得亏欠孩子,所以对孩子更加溺爱;有的家长会把所有的希望强加给孩子,要求孩子尽善尽美。
这类孩子往往心理不健康,要么随性出格,要么封闭自残,要么极为脆弱……所以,教师和他们的沟通要极为小心、细致,稍不留神碰其痛处,他们就有可能山崩地陷般地一发不可收拾,和老师怒极而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面对此类对象,教师的沟通技巧就显得极为重要。
三、重组家庭
对父母亲再婚后形成的重组家庭而言,孩子适应新的家庭生活通常会有困难。
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相互接纳需要彼此付出相当的努力,处理不好会导致彼此间失去信任,造成恶性循环使矛盾和冲突不断加深。
重组家庭之外的亲生父亲或者母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如果他(她)不能接受现实,正确面对家庭的破裂,唆使孩子在情感上排斥继母或者继父,则不仅不利于孩子迅速适应新的家庭生活、接纳继母或者继父,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四、外出务工家庭
这些家庭的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里,由亲戚托管、教育、监护。
由于跟父母见面的机会少,与父母缺乏应有的交流,享受的父母之爱少,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出任性、自私、孤独等个性,常常存在学习困难、纪律散漫、不服从管教等问题。
所以,面对老师的“不合胃口”的管教,脾气上来,就会大加反击。
在这些家庭中,父母或过分宠溺,或过分专制,或过分放任,这些不良的教育环境必然会滋生出不良的心理,孩子有“出格”的言行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