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定犯罪预备应如何处罚?
- 格式:doc
- 大小:16.54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区分犯罪未遂,犯罪既遂,犯罪中止等犯罪状态我国对于有三种规定,,,。
很多人并不能分清楚这三种犯罪状态,那么要如何区分这三种犯罪状态呢?下面就让为大家带来如何区分犯罪未遂,犯罪既遂,犯罪中止等犯罪状态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如何区分犯罪未遂,犯罪既遂,犯罪中止等犯罪状态?犯罪形态要区别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我们首先要了解犯罪的四种形态,即:、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
1、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
犯罪预备的特征:(1)、主观上为了犯罪。
为了犯罪是指为了自己实行犯罪和为了他人实行犯罪。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包括准备实行犯罪工具与制造一切为实行犯罪的条件(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未能着手实行犯罪,包括预备行为没有完成而不可能着手实行犯罪和预备行为虽已完成,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两种情况。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如果行为人自动放弃预备行为或者自动不着手实行犯罪,则不成立犯罪预备,而成立犯罪中止。
我国《刑法》第22条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
犯罪中止具有:中止的时间性、中止的自动性、中止的客观性和中止的有效性四个特征。
(1)、中止的时间性;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犯罪还没有形成结局,既不是未遂,也不是既遂。
犯罪既遂后自动恢复原状的,不成立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后也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
(2)、中止的自动性;即行为人认识到客观上可能继续实施犯罪或者可能既遂,但自愿放弃原来的犯罪犯罪意图。
(3)、中止的客观性(4)、中止的有效性。
犯罪中止,必须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的犯罪结果,否则就不成立犯罪中止。
犯罪预备阶段中止的案例分析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如预备犯罪工具、创造犯罪条件等。
你知道吗犯罪预备阶段中止吗?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犯罪预备的相关法律知识。
犯罪预备阶段中止的案例分析案情:潘某因欠债无力偿还而萌生杀人劫财的念头,遂于某日以做生意为名约徐某让其准备1.5万元去外地进货,并声称不得将此事告诉任何人。
当晚,潘某开车将徐某骗至一无人地段,乘徐某熟睡之机,打电话给徐某的妻子,在确认其不知徐某的去向后,即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放在车上的铁锤欲将熟睡的徐某杀死,然后将其随身携带的1.5万元劫走。
终因害怕事发后被发觉而放弃了杀人劫财的念头,调转车头回家。
后又对徐某谎称有人要绑架他才将车子开回家的。
事隔数日,潘某又因敲诈徐某20万未遂而被公安机关抓获,遂主动交代了欲劫财杀人的事实。
审判:某市人民检察院以潘某犯有故意杀人罪(中止)和敲诈勒索罪(未遂)向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经过公开审理后,认为潘某为杀人劫财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为谋财采用恐吓的方法,勒索他人数额巨大的财物,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
潘某因敲诈勒索被抓获后,如实供述了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故意杀人的罪行,应以自首论,依法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潘某在故意杀人的预备阶段自动放弃犯罪,且没有造成损害,属犯罪中止,依法应当免除处罚;潘某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致敲诈勒索未能得逞,属犯罪未遂,依法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潘某犯有数罪,依法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六十九条第一款、第六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敲诈勒索罪(未遂),判处潘某有期徒刑四年,以故意杀人罪(中止),判处潘某免于刑事处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四年。
上述案例是一起犯罪中止案件,且系发生在潘某犯罪预备过程中。
鉴于此类案件所固有的特性,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多见。
故笔者试就审理的该起案件对犯罪预备阶段中止的法律特征作浅显的分析。
自考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罪责自负原则D. 罪行相适应原则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客观方面答案:B3.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过失致人死亡C. 正当防卫D. 紧急避险答案:C4. 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无期徒刑答案:A5. 以下哪种情况不适用刑法中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A. 自首B. 立功C. 犯罪未遂D. 犯罪预备答案:D6.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预备行为,其法律后果是什么?A.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 免除处罚C. 不予追究刑事责任D.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答案:A7. 刑法规定的犯罪未遂行为,其法律后果是什么?A.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 免除处罚C. 不予追究刑事责任D.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答案:A8. 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其法律后果是什么?A.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 免除处罚C. 按照各自所犯罪行处罚D. 按照主犯的罪行处罚答案:C9. 刑法中规定的自首,其法律后果是什么?A.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 免除处罚C. 不予追究刑事责任D.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答案:A10. 刑法中规定的立功,其法律后果是什么?A.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 免除处罚C. 不予追究刑事责任D.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适用刑法中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A. 自首B. 立功C. 犯罪未遂D. 犯罪预备答案:ABC2.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刑法中的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公共利益C. 为了保护个人利益D. 为了保护他人利益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适用刑法中的紧急避险?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公共利益C. 为了保护个人利益D. 为了保护他人利益答案:ABCD4.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适用刑法中的免除处罚?A. 犯罪情节轻微B. 犯罪行为已过追诉时效C. 犯罪行为已过刑罚执行时效D. 犯罪行为已过刑事责任年龄答案:ABC5.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适用刑法中的缓刑?A. 犯罪情节轻微B. 犯罪行为已过追诉时效C. 犯罪行为已过刑罚执行时效D. 犯罪行为已过刑事责任年龄答案:A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中的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活动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行为。
在刑法中,犯罪预备被视为行为的一种,虽然在实际上还没有造成犯罪的结果,但其危害和社会危险性并不亚于实际犯罪行为。
本文将就刑法中的犯罪预备进行探讨,旨在了解其定义、特点以及法律处理等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犯罪预备的定义。
犯罪预备是指犯罪分子在进行实际犯罪行为之前,为实施犯罪所作的准备活动。
这些准备活动可以包括积极参与到犯罪活动中的行为,如收集情报、购买工具或武器、选择作案地点等;也可以是一些被动或隐秘的行为,如组织同伙、布局犯罪计划、针对目标的侦查等。
无论是积极还是被动,只要行为符合刑法的规定,即可构成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必然前提。
没有犯罪预备,就不会有实际犯罪行为。
其次,犯罪预备是犯罪分子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来落实实际犯罪行为的计划和意图。
再次,犯罪预备是对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
犯罪分子的预备行为常常意味着他们已经具备了实施犯罪的能力和决心,对社会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最后,犯罪预备行为还具有隐藏性和隐蔽性。
由于犯罪预备尚未形成实际的犯罪行为,其行为常常在社会大众中难以被察觉,容易忽视和低估。
犯罪预备在刑法中是被严格禁止和惩处的。
根据我国《刑法》,犯罪预备不仅构成犯罪,还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根据犯罪预备的具体情况和危害程度,法律对其所规定的处罚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犯罪预备的处罚较实际犯罪行为要轻,但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对一些危害极大的犯罪预备行为,法律也会予以相应的严厉处罚。
此外,犯罪预备也可能会被视为共同犯罪中的一部分,与实际犯罪行为一同受到法律的制裁。
然而,在处理犯罪预备时也要注意法律的适用和平衡。
在做出处罚决定时,应该综合考虑犯罪预备的性质、具体情节以及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等因素。
刑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法律制裁,以达到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和警示效果。
第1篇一、引言犯罪终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行为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或未达到犯罪既遂状态的情形。
我国刑法对犯罪终止的法律后果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等。
本文将从犯罪终止的概念、法律依据、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犯罪终止的概念1. 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行为。
2. 犯罪未遂: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行为。
3. 犯罪既遂:犯罪既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并且犯罪行为已经达到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行为。
三、犯罪终止的法律依据1. 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犯罪中止的,应当免除处罚;犯罪未遂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 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犯罪未遂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 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犯罪既遂的,应当按照刑法分则的规定处罚。
”四、犯罪终止的法律后果1. 犯罪中止的法律后果(1)免除处罚:犯罪中止的,应当免除处罚。
这意味着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主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可以不承担刑事责任。
(2)减轻处罚:犯罪中止的,也可以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情况,依法减轻处罚。
2. 犯罪未遂的法律后果(1)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未遂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表明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可以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
(2)从轻处罚:犯罪未遂的,也可以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情况,依法从轻处罚。
3. 犯罪既遂的法律后果(1)按照刑法分则的规定处罚:犯罪既遂的,应当按照刑法分则的规定处罚。
这意味着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并且犯罪行为已经达到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从重处罚:犯罪既遂的,也可以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情况,依法从重处罚。
对犯罪预备怎么处罚对于预备犯,可以⽐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关于对犯罪预备怎么处罚的问题,下⾯店铺⼩编为您详细解答。
⼀、对犯罪预备怎么处罚1、对于预备犯,可以⽐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法律依据:《刑法》第⼆⼗⼆条为了犯罪,准备⼯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构成犯罪预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分⼦主观上具有某种犯罪⽬的;(2)犯罪分⼦为实施某种犯罪⽽进⾏了准备⼯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为;(3)犯罪预备⾏为由于犯罪分⼦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在犯罪预备阶段的某⼀点上。
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预备与犯罪中⽌的区别1、停⽌的时间点不⼀样。
犯罪预备是犯罪着⼿之前开始准备⼯具、制造条件的时候;⽽犯罪中⽌则是在犯罪既遂之前的任何时间段中都可以发⽣。
2、⼆者停⽌的原因不⼀样。
犯罪预备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因素⽽造成的,⽽犯罪中⽌是由于⾏为⼈⾃⼰⾃动放弃犯罪⽽造成的。
前者是“欲⽽不能”⽽后者是“能⽽不欲”。
3、概念不⼀样。
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作;犯罪过程中,⾃动放弃犯罪,或⾃动有效的防⽌犯罪结果的发⽣,是犯罪中⽌。
4、处罚不⼀样。
对于预备犯,可以⽐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中⽌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由此可知,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作;犯罪过程中,⾃动放弃犯罪,或⾃动有效的防⽌犯罪结果的发⽣,是犯罪中⽌。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按钮咨询,或者到店铺咨询专业律师。
第1篇在我国的刑事法律体系中,免于刑事处罚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实现刑罚的目的,同时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宽大处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免于刑事处罚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一、免于刑事处罚的概念免于刑事处罚,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虽然触犯了刑法,具备了犯罪的构成要件,但由于其具有某些法定或酌定的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最终法院依法决定不对其实施刑事处罚。
免于刑事处罚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的合法性,而是基于法律的规定和犯罪嫌疑人的实际情况,对犯罪行为的一种宽大处理。
二、免于刑事处罚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除处罚。
在分则中,针对各种犯罪,刑法也规定了相应的免于刑事处罚的情节。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中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除刑罚。
同时,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认罪、悔罪,且具有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情节的,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免于刑事处罚的法定情节1. 犯罪情节轻微犯罪情节轻微,是指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犯罪手段简单,犯罪后果轻微等。
具体包括:犯罪动机、目的不恶劣;犯罪手段简单;犯罪后果轻微;犯罪分子悔罪表现好等。
2. 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事实尚未被司法机关发现前,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对于自首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3. 立功立功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过程中,主动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
对于立功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 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属于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对于其犯罪行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 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或者自动放弃犯罪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
犯罪未完成形态开始预备实行着手实行终了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行阶段开始实行法定既遂预备着手状态出现(犯罪既遂)预备或中止未遂或中止未遂或中止或既遂不同犯罪阶段可能出现的犯罪停止形态1、未完成形态是故意犯罪终局性的停止形态。
2、如果是犯罪行为没有结束,犯罪事实还在继续,则不会出现未完成形态。
3、如果出现了预备、未遂、中止的任一停止形态,也不能在同一犯罪构成下向其他形态转化。
234两个阶段,三种形态,出现四次两个阶段:预备阶段、实行阶段三种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出现四次: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一、犯罪预备刑法第22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一)犯罪预备的成立条件:1、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1)“为了犯罪”是指为了“实行犯罪”。
为此,为了预备犯罪而做的准备,不是犯罪预备行为。
例如:为了实行抢劫而购买菜刀,是预备行为。
为了购买菜刀打出租车前往商店,不是犯罪预备行为。
(2)为了实行犯罪,既包括为了自己实行犯罪,也包括为了他人实行犯罪。
例如:甲为了盗窃,让乙帮助自己制作一把“万能钥匙”,乙制作好后交给甲,甲未使用便放弃盗窃。
甲是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乙是犯罪预备。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包括:准备工具和制作条件(1)准备工具:包括制造工具、购买工具、租借工具、盗窃工具(2)制造条件:a调查犯罪现场; b调查被害人行踪;c出发前往犯罪现场;d守候被害人到来;e诱骗被害人前往犯罪现场;f排除犯罪障碍;g商议犯罪计划;h勾引同伙.(3)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区分:关键看对法益的危险程度。
预备行为对法益造成一定危险;犯意表示对法益无任何危险,只是将犯意单纯流露于外部。
3、未能着手实行犯罪这是指犯罪预备行为没有进入实行阶段。
4、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预备与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的区分:关键在于自动性。
本科法律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A. 言论自由B. 宗教信仰自由C. 迁徙自由D.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答案:C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原则是什么?A.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 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 不得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答案: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哪项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A. 合同B. 遗嘱C. 赠与D. 罚款答案:D4.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A.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D. 调解优先答案:D5. 下列哪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A. 对行政处罚不服的B. 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C. 对民事判决不服的D. 对行政裁决不服的答案:C(剩余15个选择题略)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哪些情形下合同无效?A. 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B. 以威胁手段订立的合同C.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D.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答案:A, B, C, D2. 下列哪些行为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A.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其作品B.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行其作品的复制品C.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网络上传播其作品D.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将其作品用于商业广告答案:A, B, C, D(剩余4个多项选择题略)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答案: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社会秩序,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依法纳税,保卫祖国,尊重社会公德等。
2. 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个人、集体的合法权利,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防卫行为,致使侵害者受到伤害的行为。
如何才能构成预谋犯罪在实际社会中,不少犯罪分⼦在开展犯罪⾏为之前,往往会筹划很久,在我国法律中对于预谋犯罪专门作出了⼀些规定。
在我国法律中规定了,如何才能构成预谋犯罪?下⾯让我们⼀起来看看由店铺⼩编为⼤家进⾏的相应的解答吧。
⼀、如何才能构成预谋犯罪构成预谋犯罪,在法律上主要规定为以下两种情况:其⼀,是为实施犯罪准备⼯具和物品的⾏为;其⼆,是为达到犯罪⽬的创造条件的⾏为,主要指准备⼯具以外的其他创造条件的⾏为。
《刑法》第⼆⼗⼆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预备的表现形式1、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具的⾏为。
这是犯罪预备⾏为最常见的形式所谓犯罪⼯具,是指犯罪分⼦进⾏犯罪活动所⽤的⼀切器械物品。
其中包括:(1)⽤以杀伤被害⼈或者排除被害⼈反抗的器械物品,如枪弹、⼑棒、毒药、绳索等;(2)⽤以破坏、分离犯罪对象物品或者破坏、排除犯罪障碍物的器械物品,如钳剪、⼑斧、锯锉、爆炸物等;(3)专⽤为达到或逃离犯罪现场或进⾏犯罪活动的交通⼯具,如汽车、摩托车等;(4)⽤以排除障碍、接近犯罪对象的物品,如翻墙爬窗⽤的梯⼦或绳索等;(5)⽤以掩护犯罪实施或者湮灭罪证的物品,如作案时戴的⾯罩、作案后灭迹⽤的化学药品等。
犯罪⼯具本⾝危害性和复杂性可以反映出预备⾏为不同的危害程度。
所谓准备犯罪⼯具,包括制造犯罪⼯具、寻求犯罪⼯具及加⼯犯罪⼯具使之适合于犯罪的需要。
2、其他为实施犯罪制造条件的⾏为。
这类犯罪预备⾏为可以概括为以下⼏种:(1)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和被害⼈⾏踪;(2)准备实施犯罪的⼿段,例如为实施⼊户盗窃⽽事先练习爬楼⼊窗技术;(3)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4)追踪被害⼈、守候被害⼈的到来或者进⾏其他接近被害⼈、接近犯罪对象物品的⾏为;(5)出发前往犯罪场所或者诱骗被害⼈赶赴预定犯罪地点;(6)勾引、集结共同犯罪⼈,进⾏犯罪预谋;(7)拟定实施犯罪和犯罪后逃避侦查追踪的计划,等等。
法律规定犯罪预备应如何处罚?
法律规定犯罪预备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特别是对于犯罪预备的认定上,因为由司法机关根据实际的调查取证情况来确定,确实属于犯罪预备情况的,应当进行减轻处罚或者从轻判罚。
一、法律规定犯罪预备应如何处罚?
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则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
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它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
这是追究犯罪预备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理根据。
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
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
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认可了这一学说,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
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二、犯罪预备的特征
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
1、行为人已经实施犯罪预备行为。
即必须实施了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包括准备犯罪工具、调查犯罪场所和被害人行踪、出发前往犯罪现场或者诱骗被害人赶赴犯罪现场、追踪被害人或者守候被害人到来、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拟定实施犯罪的计划以及其他犯罪预备行为等。
2、犯罪预备行为必须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停顿下来。
所谓着手实行犯罪,是指开始实施特定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行为。
如果已经进入着手实行犯罪阶段而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下来的,则成立犯罪未遂。
3、犯罪预备行为停顿在犯罪预备阶段必须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所谓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不受行为人意志控制的足以制止行为人犯罪意图、迫使其不得不停止犯罪预备行为、不再继续实行犯罪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犯罪预备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是犯罪预备形态区别于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的基本特征。
有关犯罪预备的认定和判罚在法律上是有明确的规定的,我国法律上对犯罪预备的处罚是基于犯罪事实既遂的标准来确定的,具体的情况下应当按照实际犯罪类型来确定,其中还应当区分严重或者情节恶劣等相关因素,由司法机关来进行判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