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研究》编辑部参加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4年会
- 格式:pdf
- 大小:6.57 KB
- 文档页数:1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6期·读史札记·1234"56789:;<=>路子达 辛 逸 既有“四清”研究,或主要关注中央指导该运动方针与政策的演变①;或以个案研究描述“四清”在地方的来龙去脉及其特点②。
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其大都相互隔绝、各说各话,难以达成对这一运动完整且清晰的认识,更没有形成上下打通的解析框架。
笔者发现,既有研究对“四清”的部署和推进方式,即所谓“分期分批”“点面结合”,均缺乏以翔实材料为基础的清晰解读,结果忽视了“四清”在各地展开的时空差异。
换言之,各地“四清”或早在1963年就已启动,或晚至“文化大革命”前夜才正式开始;或大轰大嗡、“大兵团会战”,或“冷冷清清”、宣读文件草草结束。
同为“四清”,在地方表现出巨大差异的主因,与中央对这次运动的部署及其在各地展开方式有重要关联。
这恰恰是以往“四清”研究中没有予以足够关注和重视的方面。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分析模型,试图将“四清”运动在各地展开的时间、空间和运动方式联系起来,并以此连接“四清”的宏观与微观研究。
具体言之,针对以往将“四清”分为两个阶段的分期法,提出更利于归纳、解析地方“四清”特点的三阶段分期;在对“分期分批”“点面结合”解读的基础上,将全国开展“四清”的地区归纳为“三类地区”,即自1963年至1966年,始终进行点上“四清”的A类地区;在1964年9月至1965年1月,重点进行面上“四清”的B类地区;以及晚至1964年9月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一直进行面上“四清”的C类地区。
从而本文将全部“四清”个案研究整合于一个分类和分析的框架,借此试图厘清“四清”运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展开路径与逻辑。
一、“分期分批”与“点面结合”随着越来越多“四清”个案被挖掘出,学界多年前对“四清”的宏观概括和解释已无法立体地涵盖“四清”运动的完整样貌。
空间上,“四清”运动其实并未完全覆盖全国。
据《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统计,至1966年春全国仅有约1/3的县、社进行了系统“四清”。
中共中央党校姜跃政党比较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辅导一、专业的设置姜跃老师的政党比较研究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姜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中共党史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姜老师,姜老师同是也是政党理论研究方向的导师。
二、导师介绍姜跃,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党的建设教研部,职务:世界政党比较教研室主任。
姜跃,现任中央党校党建部世界政党比较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政党理论和世界政党的比较研究和教学工作。
1988年至1993年,曾被公派到前苏联留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亲身经历了苏东剧变,对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有切身感受和深入思考。
经常受派参与世界政党党际交流活动,考察访问过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蒙古、老挝、东欧等国,对东西方政党状况有着深入研究。
曾受聘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山东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多次到陕西高校作党建辅导报告。
三、参考书目中共党史:1、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一、二、三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朱乔森、李玲玉、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6、金春明等主编:《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7、郑必坚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2年版;9、《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10、郭德宏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3年2月(第2期,总第310期)Feb.,2023(No.2,General No.310)收稿日期:2022-12-16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西南国民党统治区青年学生中的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18BDJ058)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红(1963-),女,广西桂林人,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郑思颖(1988-),女,湖南桃源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探赜张红1,2,郑思颖2(1.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党的中心任务,从整顿党的组织、加强党内教育,转变工作作风与方式,严明党内纪律等方面积极探索党员队伍建设路径,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发展和深化了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共中央南方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仅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而且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员队伍建设;路径;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D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2-0130-06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以下简称南方局)在国统区严峻复杂环境下,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从而使国统区党组织成为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坚强的战斗堡垒,为夺取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抗战时期南方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第34卷第1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No.l 2021年1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uary,2021DOI:10.13766/j.bhsk.1008-2204.2020.0508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彭付芝,谭桂贤(把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朕;,北京100083)摘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进行研究,以探讨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思想的逻辑和起点。
毛泽东重视从政治上加强党的建设,其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属性、形成领导核心的思想影响。
具体的内容表现为:重视"党内生活■政治化”、提高党内政治水平,“党领导一切”、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重视党的干部的重要作用等。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党内政治;政治方向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204(2021)01-0008-08Mao Zedong's Thought on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PENG Fuzhi,TAN Guixian(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100083,China)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o study Mao Zedong,s thought 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and explore the logic and starting point of the thought 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CPC).Mao Zedong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politically,and histhought was influenced by the Marxist thought that the party should have its own political stand and political attribute,and should form the core of leadership.The specific contents are as follows:attaching importance to"politicizing intraparty life”,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traparty politics,"the Party leads everything”,maintaining the authority of theCPC Central Committee,maintaining the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the Party cadres.Keywords:Mao Zedong;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intraparty politics;political direction习近平强调,党的政治建设要“抓住继承和创新这两个关键环节,,[1]0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过党的政治建设,从而形成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2007年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暨博士生论坛综述*纪雪艳 纪 丽 刘营营2007年11月3日至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协办的2007年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暨博士生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共党史学界的元老彭明教授、刘炼教授和王淇教授,全国知名专家郭德宏教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局长张树军研究员、《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任贵祥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蒋伯英教授等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党校系统和研究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
大会由著名的中共党史专家张静如教授主持。
中共十七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了本次论坛的开幕式。
刘书记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了这次会议恰逢其时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次会议既是中共党史界的一次盛会,也是宣传十七大的一次盛会,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传媒派记者采访了这次会议。
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由著名中共历史学家张静如教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起,主要面向全国的党史党建学位点的硕士研究生及其导师。
导师会议和研究生会议隔年交替举行,前者主要是研讨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后者是举办研究生论文演讲比赛,锻炼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
近些年,由于博士学位点的增加(目前已经有12个),张静如教授建议将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演讲比赛改为博士论坛,由12个博士点各出一名博士,到会上围绕主题演讲20分钟,经过评议,选出一定比例名次,给予奖励。
硕士生仍然参加会议,以文入会,导师随学生参加会议。
此次博士生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论坛筹备阶段,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就论坛主题向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全国60多所高校、党校的学位点进行征文,论坛收到各学位点送来文章116篇,入选大会论坛的有53篇,并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文集。
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12期!"#$%&'()*+,-./张 牧 云 〔摘要〕1939年,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为加强对日敌情研究在延安成立日本问题研究会。
随着野坂参三以及一批年轻的延安“日本通”调入敌工部,研究会逐渐发展为中共对日研究的智库型机构。
延安日本问题研究会根据第一手敌情资料,对日本政治与军事战略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民众角度分析日本的社会问题,宣传日本人民生活疾苦与厌战思想。
延安日本问题研究会的敌情研究不仅是中共对日作战和对日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还为中共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提供了思想依据。
〔关键词〕日本问题研究会;敌情研究;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图分类号〕D231;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7)-12-0052-16AReviewoftheYan’anResearchInstituteonJapanduringtheAnti JapaneseWarZhangMuyunAbstract:In1939,theEnemyWorkDepartmentoftheEighthRouteArmyGeneralPoliticalDepartmentorganizedaseminaronJapaninYan’aninordertostrengthenstudyoftheJapanesesituation.AsNosakaSanzoandagroupofyoungYan’an“expertsonJapan”weretransferredtotheEnemyWorkDepartment,theresearchinstitutegradu allybecameaCPCthinktanktostudyJapan.Basedonfirst handinformationontheJapanesesituation,theYan’anResearchInstituteonJapanconductedin depthanalysesofJapan’spoliticalandmilitarystrategies,analyzedJapan’ssocialissuesfromapublicperspective,andpublicizedinformationaboutthehardshipsoftheJapanesepeopleandtheirresentmentofthewar.ThestudiesoftheJapanesesituationbytheYan’anResearchInstitutenotonlyprovidedimportantreferencematerialfortheCPCinitswaragainstJapanandforChina’spolicytowardJapanbutitalsoprovidedanideologicalbasisfortheCPCtoestablishaninternationalanti Fascistunitedfront.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华战略引起中国政界、军界、学界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日本问题研究机构。
陈答才,男,1955年10月生于陕西蓝田。
70年代曾在兰州部队某部服役五年又三个月。
复员后务过农,做过工。
1980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8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7年在职考入该校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外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现代史专家彭明教授,研读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1995年7月获法学博士学位后回校继续工作。
1996年6月晋升副教授,当年被遴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8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
1995年12月至今先后任马列教研部副主任、政治经济学院副院长。
社会兼职有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党史党建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
他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课程的教学。
在十七、八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发表相关学科论文20余篇,参加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毛泽东思想概论》等教材的编写;他坚持既教书,又育人,讲课生动,受到学生好评。
1997年至2001年共指导的五届八篇硕士学位论文,七篇被答辩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毕业的硕士生均成为各自单位的骨干力量。
1998年毕业的硕士生白竹林已被广西人民出版社任命为综合编辑室副主任。
2001年毕业的闫惠惠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
1999年陕西省建国50周年理论征文中他所指导的在读四位研究生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三项(共设五项一等奖)、二等奖一项。
2001年陕西省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理论征文中,他指导的研究生获特等奖一项(共设四项)。
科研方面,他以周恩来生平和思想为主要研究方向,10余年先后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毛泽东思想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10余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转载),与人合著《谈判大师周恩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周恩来与中日民间外交》(重庆出版社1998年2月版)、是《周恩来的智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4月版)、《一代伟人周恩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2月版)、《周恩来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版)、《邓小平的智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的主要撰著者之一,并有专著《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版)和《周恩来研究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出版。
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11期!"#$%&'()"*+,陈 金 龙 有政党就有政党生活,政党生活既是政党生机和活力的展现,也是促进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力量。
一般而言,政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组织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其中政治生活是核心,组织生活、文化生活表征政治生活的状况,服务于政治生活。
从狭义而言,党内政治生活是各级党组织、党员按照党章、准则及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的政治活动的总和。
从这一界定可以看出,党内政治生活的主体是各级党组织、党员,党内政治生活的依据是党章党规,党内政治生活的空间是党内,党内政治生活的性质是“政治”,党内政治生活的载体是活动。
从广义来说,党内生活都具有政治性,党内生活都属于政治生活的范畴。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成为其中重要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党内政治生活运行的基础、目标、规范、载体、保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形成了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基本框架。
《新准则》规定的12个方面内容勾勒了党内政治生活运行的内在逻辑,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指引。
一、党内政治生活运行的基础党内政治生活的运行有其重要基础。
从《新准则》的规定来看,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党内民主是党内政治生活运行的重要基础。
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
中共二大通过的宣言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①。
共产主义是目标与过程、理想与现实、规律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步骤。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基础。
例如,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021年9月Sept.2021克拉玛依学刊JOURNAL OF KARAMAY 第11卷第5期Vol.11No.5*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长期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动力研究”(15ADJ004)、2021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崇高价值追求和科学性真理性的高度统一”(GD21TW02-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7-20作者简介:廖皇珠,博士,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再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廖皇珠(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53)摘要: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重要会议。
这次全会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明确树立起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还在于毛泽东同志在本次全会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党内法规”概念,且明确强调必须通过加强党内法规建设来管党治党。
这是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的一次创造性突破,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制度治党的重要标志,对此后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影响深远。
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重视加快推进党内法规建设,以此作为解决党内问题、规范党内关系和促进党内团结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党内法规;党的建设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DOI :10.13677/65-1285/c.2021.05.04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廖皇珠.再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历史意义[J].克拉玛依学刊,2021(5)22-29.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在这一百周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许多极为重要的会议,其中之一是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桥儿沟召开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以下简称“六届六中全会”)。
对此,毛泽东同志后来评价说:“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
必须强化宪法权威、树立宪政意识、严格遵照宪法条文规定办事,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
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核和根本所在。
一旦把宪法的维护及实施抛在一边,所谓的依法治国也就失去灵魂、徒有虚名。
此外,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健全党依法治国的运行机制还要突出抓好两个关键点。
一是“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
﹝26﹞二是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27﹞
﹝参考文献﹞
﹝1﹞﹝3﹞﹝4﹞﹝16﹞﹝17﹞﹝19﹞﹝2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人民出版社,2012.25,31, 31,28,25,25-26,26.
﹝2﹞﹝5﹞﹝6﹞﹝8﹞﹝9﹞﹝10﹞﹝11﹞﹝14﹞﹝15﹞﹝18﹞﹝21﹞﹝22﹞﹝23﹞﹝25﹞﹝26﹞﹝2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4-10-24.
﹝7﹞﹝12﹞﹝1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24﹞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责任编辑:刘彦武
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蕝
】
《党政研究》编辑部参加中国国际共运史
学会2014年会
2014年9月26—28日,四川省直机关党校副巡视员陈学明、《党政研究》常务副主编刘彦武参加了在河北保定举行的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4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大会由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与中央编译局共同主办,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会议主题是“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内容、新特点”。
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王学东,河北大学校长傅广生,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康振海等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
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国内各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近200余名国际共运史学界的代表参加会议。
研讨会采用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与会代表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总结、冷战后社会主义运动新情况和当代中国的政治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次大会特开辟了青年论坛,8名中青年学者相继发言,并评选出10篇中青年优秀论文。
会议期间,《党政研究》编辑部与刊物的旧雨新知交流了近年来我们刊物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扩大了作者队伍。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