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章士钊交谊新考
- 格式:pdf
- 大小:568.40 KB
- 文档页数:4
胡适温文尔雅的“斗士”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素材整理:张韩棋2020年3月27日胡适档案────────胡适,1891年12月出生于上海,曾用名嗣靡,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而闻名于世。
胡适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的教育对其影响至深。
胡适上了九年私塾,广泛阅读儒家经典著作,奠定下坚实的学术根基。
19岁时,他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瀚。
杜威,其治学深受这位当代‘实验主义领袖’影响。
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同年夏天,他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则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
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的领袖。
“五四运动”之后胡适同陈独秀,李大钊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与以往的”同道中人”开展多次论战。
1949年赴美,此后他在几年里辗转美台,两处奔波,1962年在台北逝世。
借钱达人胡适在北大的工资很高,并且很大方,经常借钱给别人。
1920年,林语堂考上了哈佛的研究生。
去留学时出了点问题,原本的经费没了,于是他给胡适发电报:“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没过多久,胡适就把钱汇给他,还告诉他:这是北大给你预支的工资,留完学一定要来北大工作。
结果,林语堂拿到哈佛的硕士学位后,又跑去莱比锡大学读博。
然后,学习经费又出问题了。
林语堂又给胡适写信,请他再预支1000美元工资。
胡适又给他汇了钱。
四年后,林语堂学成归来,很多大学都想聘请他。
但是考虑到已经预支了北大的工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林语堂就去了北大。
正巧,胡适不在北京。
于是,林语堂找北大领导蒋梦麟,商讨还钱的事。
蒋梦麟表示一脸懵逼:北大啥时候借钱给你了?原来这2000美元,都是胡适自己节衣缩食、东拼西凑弄来的。
胡适担任北大校长之后,被邀请到电台做了个广播演讲。
收稿日期:2023-05-26作者简介:李雪花(1974-),女,河南汝南人,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馆员,主要从事中日文献整理研究;王君香(1984-)(通讯作者),女,河南封丘人,文学博士,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项目编号:17ZDA227);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外语+世界史+国际关系’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GLX013)。
第56卷 第5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9月 Vol.56 No.5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Sep.2023 20世纪30年代初胡适与柯劭?认知新考———基于日本游学者来华访谈记录的译读李雪花1 王君香2(1.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藏《吴轿燕马录》《燕辽游记》等日本人来华游记,为我们再现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日学人交流的历史现场提供了鲜活素材。
诸桥辙次、内野台岭带领的青年访华团先后与胡适、柯劭?等著名学人的访谈记录,内容涵盖经史文学,旁涉时事政治,同时还涉及了柯劭?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等学人经历。
这些近代中日学术交流特有的对谈资料,展现了新学精英胡适与旧学耆老柯劭?的形象,揭示出鲜为人知的中日学人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史实。
关键词:胡适;柯劭?;对谈;中日学术交流中图分类号:K2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5-0108-06 明治以降,日本一些高校多次组织师生来华游学,编写了大量旅行报告。
其中东京文理科大学(现筑波大学)师生组成的中国旅行团在1907年至1939年期间撰写的《辽东修学旅行记》《吴轿燕马录》《燕山楚水》《燕辽游记》《辽燕纪行》《开拓的大陆》等六种旅行报告,除《辽东修学旅行记》公开出版外,其余五种报告皆为油印本形态的内部资料,罕为人知。
成就北大的“三只兔子”作者:刘继兴来源:《高中生·青春励志》2011年第10期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
”这“三只兔子”分别是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因为三人的属相都是兔,且彼此之间相差12岁。
★“老兔子”蔡元培★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其教师多为翰林院腐儒,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官僚或豪门之家,上学堂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
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经初步改革,学校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受到“老爷”式学堂传统的影响,依然积弊甚多。
在蔡元培之前,北大这个“烫手山芋”已经在好几位校长手里流转。
蔡元培知难而进,毅然赴任。
报界当时作了这样的报道:“蔡孑民先生于22日抵北京。
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
”蔡元培改造北大的法宝,即众所周知的“八字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一时间,北大成为大师云集的场所,“新潮”与“国故”对垒,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教师们的观点常常尖锐对立,但恰恰是这些差异形成了一种创造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北大显示出它的大气与活力。
蔡元培的出现,北大由一所痼弊缠身的旧式学堂,变为了生机勃勃的新式大学。
★“中兔子”陈独秀★陈独秀为人桀骜,个性极强。
他当年进北大,还是爱才如命的蔡元培多次延请的结果。
陈独秀到任后,整顿北大文科,协助蔡元培全面整顿北京大学,多方延聘人才。
不久,北大文科就成立了以陈独秀为首,胡适、章士钊、钱玄同等人参加的学制改革机构,改变了北大文科的面貌。
《新青年》编辑部亦随之迁至北京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今20号)。
从此,北京大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极大地提升了北大的社会知名度与历史地位。
★“小兔子”胡适★1917年7月,经陈独秀举荐,26岁的胡适成为一名年轻的北大教授。
胡适在美国时就已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北大的最初几年,胡适著作颇丰,举国瞩目。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1、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A. 《诗》B. 《现代评论》C. 《语丝》D. 《新青年》2、1924年,蒋光慈、沈泽民等成立的春雷社是革命文学社团的代表。
他们的主要阵地是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的()A. 《时事新报》副刊《学灯》B.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C. 《京报副刊》D. 《晨报副刊》3、抗战爆发前,连续创作了代表左翼戏剧成就的《赛金花》《秋瑾传》和《上海屋檐下》等优秀剧作的作者,正是左翼戏剧运动的主要领导者()A. 夏衍B. 曹禺C. 洪深D. 田汉4、解放区民歌体叙事诗的主要作品有《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赶车传》《王九诉苦》和《巧儿》等。
其中《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A. 田间B. 阮章竞C. 李季D. 张志民5、1923年8月,鲁迅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是()A. 《狂人日记》B. 《呐喊》C. 《彷徨》D. 《故事新编》6、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期间,曾受到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A. 杜威B. 尼采C. 斯宾诺莎D. 海德格尔7、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是()A. 《迷羊》B. 《迟桂花》C. 《茫茫夜》D. 《薄奠》8、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一起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的青年诗人是()A. 徐志摩B. 臧克家C. 戴望舒D. 闻一多9、徐志摩在剑桥的优美风光中,与16岁的女孩双双坠入爱河,不惜与有孕在身的妻子提出离婚。
几经周折离婚后,却只好独自品尝失恋的苦痛和来自父母的责难,并开始了诗歌创作。
这位引发诗人诗情的女孩是()A. 林徽因B. 王映霞C. 张幼仪D. 陆小曼10、张恨水在回忆录中提到最多的一部小说,是奠定他小说生涯的苦心经营之作()A. 《八十一梦》B. 《啼笑因缘》C. 《金粉世家》D. 《春明外史》11、1922年在南京主办的《学衡》,是穿着西装的复古派,则产生了很大的迷惑性,其主要员有()等。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胡适祖籍安徽绩溪,1891年出生于上海,1909年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生,1910年远赴美国留学。
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大教授。
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集中了一批从日本、欧美留学回来的新派学人,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胡适便是先驱者之一。
下面分析胡适新思想形成的过程,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奉献和后世对其的评价。
一、新思想形成过程〔一〕和母亲住一起时期〔1895—1904〕胡适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①]《胡适自传》黄山书社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一版17页胡适童年都与母亲度过,可见母亲对胡适性格的影响很深。
家里和叔父家都贴着“僧道无缘〞的条子,表达了家庭的理学思想。
在私塾时母亲让老师给胡适讲解儒家经典的具体含义,让胡适对史学经学了解得更深入。
为以后的史学经学研究打下了根底。
他把文言文翻译出来讲给别人听,也表达了一种把文言文白话化的思想。
看了《资治通鉴》,里面范缜的话吸引感悟了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
神之于形,犹利之子刀。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从此激发了胡适的无神论思想。
一次偶然的时机,他看了残破的《水浒传》,从此痴迷于看小说,这是是与通俗文化的接触,由此了解了不少民俗文学。
〔二〕闯荡上海滩时期〔1904-1910〕在上海求学从梅溪学堂转到澄衷学堂,都没有拿到毕业证。
最后考取了庚款留美官费生。
在此期间,胡适看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书刊,包括《革命军》,《天演论》等。
革命思想和进化论思想在此期间形成,根深蒂固,以至于影响到给自己取名字。
胡适的“适〞字就取“适者生存〞的含义。
还有梁启超的《论进步》、《新民说》,对胡适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美国留学时期〔1910-1917〕胡适开始在康奈尔大学农学系,因为分不出四十种苹果,受到打击,感觉学农学无用转到文学院。
《己亥杂诗》第一百零四首《己亥杂诗》第一百零四首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
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
自注:予平生不蓄门弟子。
【笺说】此诗是龚自珍写自己一生不收学生为弟子的治学特点。
河汾房杜有人疑,首句写道,房玄龄与杜如晦是王通的学生,遭到有的人怀疑。
“河汾房杜”,隋末大儒王通,字仲淹,道号文中子,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一说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道家。
一生未仕,授徒为生。
他在在黄河、汾水之间(山西西南部)设馆教学,据他弟子整理的他的言论《中说》记载,远近来此求学者达一千馀人,唐朝名称如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他的门徒,人称“河汾门下”。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人,是唐初名相。
房玄龄善于谋略,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也是唐初名相。
唐太宗即位后,杜如晦历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迁右仆射,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亦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三。
他善于决断,时人因而称“房谋杜断”。
对于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否是王通的学生,历史上一直有些怀疑。
据宋司马光《文中子补传》,唐初的名臣,薛收、温彦博、杜淹等、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无一人在文字中说道王通,这就颇为令人诧异。
此外,司马光还指出,撰写于唐初的《隋史》,也没有为王通立传与列名。
他疑问道:“岂诸公皆忘师弃旧之人乎?何独其家以为圣人,而外人皆莫之知也?”到了清朝,还是有人怀疑此事。
那么,龚自珍是怎么看待此事的呢?名位千秋处士卑。
龚自珍认为,个怀疑的原因在于:历史上从来都是处士的名誉与地位卑微低下。
“名位”,名誉与地位。
《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后汉书·方术传论》:“李固、朱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故其所以然也。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王伟迪13124157 理科基础班)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博学多才,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获得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
同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本文首先介绍胡适的人生经历,然后说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后探讨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胡适简介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对于胡适而言,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的。
但是在胡适的记忆中,他仍然记得父亲教他写字。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赴京报国,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梦想,死在厦门。
他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的养育他。
胡适五岁开始在私塾里上学,学了九年的古文,为他后来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
早年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
1904 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
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后来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学习。
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1917 年胡适回归祖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1)儒学成就: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 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2)哲学成就: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
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
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化·生活CELEBRITY HOUSE名人故居栏目主持:陆杨探寻多面的胡适胡适跌宕起伏的一生,为家事忙,为情事忙,也为国事忙,始终在岁月的年轮中旋转。
他生前,已是毁誉参半,死后也依然“功罪盖棺犹未定”。
既然无法全面而绝对地了解一个人,那么我们就从生活点滴的碎片拼凑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去认识一个多面的胡适。
文:陆杨胡适故居寻迹胡适在北京断断续续的生活工作不足20年。
胡适栖身的地方,先后有八处。
目前好几处故居都已不可考了,只能驻足遥想当年。
1904年,13岁的胡适离家去上海求学,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到中国公学。
大概是1909年到1910年的冬天,胡适寄身的中国公学难以为继,家中又上演分家产闹剧,生活一团糟,只能终日花天酒地。
胡适的日记和回忆录里,记录了许多年轻时候的荒唐。
他在59天里打牌15次,喝酒17次,进戏园11次,逛窑子10次。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1910年2月12日(旧历)的雨夜,他在妓院喝花酒,之后又去“打茶围”(即点名叫妓女,喝茶聊天听曲),酒醉归家时向巡捕寻衅,被罚款5元。
这事对他触动极大,导致“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机”。
日后的胡适,提起那些年少荒唐时,自然免不了痛心疾首。
1910年5月,19岁的胡适进京参加庚子赔款留美官费考试,住在绩溪会馆。
当年9月,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老成少年先生体弱、好静、爱读书,胡适从小就是文绉绉的样子,老辈们都说胡适“像个先生的样子”,胡适原名嗣(同“门”音),于是给他个外号唤作“先生”。
这个外号让胡适幼年就有一种“自我定位”。
他在《四十自述》中写过一个细节:“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赤,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儿童的游戏和玩乐就这样远离了胡适。
1910年,胡适去美国。
后来他总结,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成了“乐观主义者”:“美国人出自天真的乐观与朝气给了我很好的印象……我不能避免这种对于人生持有喜气的1939年,胡适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时照片。
胡适与章士钊交谊新考⊙肖伊绯2013年末,一张胡适与章士钊的合影照片,亮相于北京传是国际拍卖公司秋拍,受到许多藏家与研究者关注,最终以69万元的价格落槌成交。
这张照片以及胡、章二人的交往,一时成为社会各界热议话题。
据考,1925年2月初,章士钊与胡适在一次宴会上不期而遇,饭后便一起照了这张合影。
相片洗印出来,章士钊在相片背后题了一首白话诗送给胡适:“你姓胡,我姓章,你讲什么新文学,我开口还是我的老腔。
你不攻来我不驳,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
将来三五十年后,这个相片好作文学纪念看。
哈哈,我写白话歪词送把你,总算是老章投了降。
”落款:适之兄,章士钊,十四,二,五。
题诗后还有章氏附言:“吴弱男看我写完大笑不止,写完此句,弱男更笑。
”吴弱男,安徽庐江人,是章士钊元配夫人,中国国民党第一位女党员,女权活动家。
可见,章氏在合影上题诗之后,还在家中传阅了一番,想来当时不乏诙谐亲切的氛围。
胡适对章士钊所题写的白话诗也颇感喟,在相片边框处旁题了一首七言诗酬答:“‘但开风气不为师’,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勿相鄙。
”落款:适,十四,二,九。
一张合影,使胡、章两位名人的影像存留,且二人各有手迹附留其上,自然价值不菲。
然而,关于胡、章二人的交往史事,无论怎么联系史料与梳爬文献,胡、章二人的交往,能够溢出这张合影的部分确实是寥寥。
就目前已知的史料文献考察,《胡适书信集》中竟无一通胡适致章士钊的信件;《胡适来往书信选》中,也只选录了两通章士钊致胡适的信件。
《胡适日记(全集)》中关涉章士钊的内容很少,亦不足为研究之据。
好在《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尚辑有章士钊致胡适信件六通,其中两通已为《胡适来往书信选》所选录,其余四通尚未有录文披露,或正可从中管窥胡、章二人交往史事。
书中所辑第四通章信,就恰胡适与章士钊合影及二人题诗章士钊致胡适最早的的信函收入《胡适来往书信选》与二人合影事有关,信文如下:适之兄:大安。
相片四张奉上,账已算过,请勿烦心。
惟其中二人合照一张,弟有题词,兄阅后毋捧腹。
兄如作一旧体诗相酬,则真赏脸之至也。
奉请撰安。
弟士钊五号据此信可知,胡、章二人合影印成后,1925年2月5日当天,章在照片背后题写了白话诗之后,又写成这封信,一并寄与胡适,嘱其题诗以和。
这不仅再一次确证了二人合影题诗的具体时间,也间接说明了胡、章二人在上世纪20年代已然没有什么“白话与文言”之争了,二人也并未因为文学理念与学术观念上的差异而产生什么交往上的嫌隙,二人私交还算不错。
事实上,现存章士钊致胡适信件中最早的一通(1915年3月14日,辑入《胡适来往书信选》首页首号),其致信事由乃是因胡向章主编的《甲寅》杂志投稿而起的。
在信中,章不但表示刊用其稿,更表现出对胡治学新意的浓厚兴趣。
须知,时年24岁的胡适尚在美国留学,而时年34岁的章士钊则寓居日本东京,二人的文字之交,虽远隔重洋,却也心意真挚。
1920年11月24日,身在上海的章士钊,再次致信时已在北大任教的胡适,这一通信,更可见二人私交之密。
信文如下(无法辨识的字迹以□标示):适之兄:你的信、对联,《墨经诠释》等都收到了,谢谢。
对文甚好,我已经照写。
但是若有人下一转语,恐怕有点语病。
何也?未团圆先离别,出监狱入洞房。
转语即是:出洞房入监狱先离别后团圆我们祝贺人家的新婚,同时隐射人生中一番转折,怕的惹出误解。
你证婚时演说说到独秀的话“出监狱入研究室,出研究室入监狱”,我就担忧有人将你的意思,联想到“出洞房入监狱”一点,这或者是我神经过敏的地方。
但是你以为然,请把这副对联不用,由我另办一副。
请你另做一首对文,交我补写,你看,好不好?《墨经诠释》略略翻过,狠有见到的地方。
我的《名学他辨》,狠愿受你的批评,□□好点。
请你仔细看看,除了你恐怕狠少的人能够批评了。
士钊九、十一、廿四这封信中所交待的事由,乃是胡适在为他人证婚之后,将写好的贺联交章士钊代写转呈,而章士钊对贺联文字有所疑虑,婉请胡适重写一副。
由于《胡适日记》没有相关记载,无从得知当时胡适究竟为何人证婚,其贺联原文究竟如何等细节,但长胡适10岁的章士钊以“过来人”的人事经验,谆谆劝慰之意还是颇见长者风范的。
除与胡适商榷贺联内容之外,信中还捎带了章与胡适论学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章著《名学他辨》中,对当时已“暴得大名”的胡适名著《中国哲学史大纲》相关内容有相当批评,反过来他却致信向胡适表示“狠愿受你的批评”,“请你仔细看看,除了你恐怕狠少的人能够批评了”,通过这些话语,不难窥见章在学术交流与切磋上还是足够真诚的。
当然,无论是从提倡白话文的“新文化运动”来考察,还是从提倡“好政府主义”的基本政治取向来考察,胡适在文化、教育、学术、政治等各领域的主张与行动,随着胡适的声名渐隆与章士钊政客生涯的“每况愈下”,二人的交集越来越少。
胡适从当年那位海外投稿的文学青年,摇身一变而为“青年导师”与文教界巨擘,章士钊则从创办《甲寅》杂志,继而出任教育总长,再被迫下台而为鲁迅斥之为“落水狗”,只章士钊为胡适祝寿词,原载北平《世界日报》得寓于杜月笙门下,终以挂牌律师为生计。
胡、章二人的交往,因生涯各异、分道各行,自然渐行渐远。
二人合影之后近20年,1943年,已蛰居“陪都”重庆六年的章致信时任驻美全权大使的胡适,信中除了客套寒暄语之外,无非捎带举荐了一位赴美的故友,别无他话。
胡、章二人的交往,至抗战胜利后,尚有最后一篇“佳话”。
1946年7月,驻美从事外交活动9年之久的胡适终于归国,并于当年9月赴任北京大学校长。
这一年,胡适56岁生日之际,章士钊赋词祝寿,二人重又会面,相谈甚欢。
1946年12月25日,北平《世界日报》头版刊发了章赋词祝寿与二人面晤的简讯。
报道原文如下:章士钊两词为寿尊胡适“后来居上”胡自述致力文学及人北大任教均得助于章【本报南京二十二日特讯】北大校长胡适,本年十二月十七日,为五十六岁生辰,是日适值北大校庆,友好多以诗文为寿,章士钊曾赋一词,原文如左:玉楼春胡适之五十六岁生日作玉山朗朗行还歇,五十年如电掣,还家带得好容颜,吐论动成新世说。
水经注子何时刻,公案重重须汝结。
古人先自与躭忧,憔悴斯民焉用怯。
又昨晚胡与章氏,同宴国大社会贤达代表,席间胡自称于章为后辈,并以本人开始写小说,及入北大任教,均得力于章。
章即席赋《念奴娇》一词,有“后来居上”之语。
原文如左:念奴娇适之以文学知名,始于《巴黎最后一夕》小说。
得充北京大学教授始于《毛诗言字解》一文。
二事皆与余有关。
昨夜与适之同宴客,彼对众称述如此。
爰采其意,以词写之,还奉适之一粲。
交情依旧,记巴黎何夕,毛诗何字。
温卷无闻投贽绝,却道鸡鸣不已。
神蠹知书,乾萤恋案,千古文章事。
后来居上,坫坛还是如此。
堪叹牢落平生,睽孤自误,日月交如驶。
赢得而今双鬓秃,填个小词游戏。
朴学东南,事功西北,概付川流逝。
世人欲杀,谦独见君子。
应当说,章士钊的《玉楼春》与《念奴娇》两首词,极尽与胡适交好之意,大有重续前缘之情。
《玉楼春》写于1946年12月27日,确为祝寿词;《念奴娇》写于1946年12月21日,为章、胡二人同时出席晚宴的即席之作。
事实上,《世界日报》上刊发这两首词作,称“章士钊两词为寿”,是将《玉楼春》与《念奴娇》两首词皆视作了祝寿词,虽不算特别确切,但仅就词作内容而言,章的殷殷颂赞与祝祷之意是显明的,亦是可以泛称为祝寿词的。
事实上,无论是专门祝寿之作,还是即席即兴之作,章后来都重新写定词稿,并亲自寄给了胡适,足见其对二人这份虽不算十分亲密但也算有些因缘的交谊之珍视。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就辑有章将祝寿词写呈胡适的信件一通,信文如下:适之吾兄左右,阅驾到,喜甚。
电询适值公出。
孝威传命写诗,不敢懈怠。
灯下得就,聊博一粲。
明日或能一面也。
云颂旅祺。
弟士钊谨启当年11月11日,胡适由北平飞赴南京,出席国民政府召集的“国民大会”;12月30日飞回北平,在南京逗留一月有余。
章与其晤面并赋祝寿词以赠,正是在此期间。
因此,此信应当写于1946年12月下旬。
此信所附祝寿词(诗)原件,已散佚无存,词作内容一直不为人知。
因《世界日报》相关报道之发现,可知词作或即为《玉楼春》与《念奴娇》两首。
孰料继发现《世界日报》报道之后,又一份章士钊手书的祝寿词稿,竟于2014年现身于西泠印社秋拍,实在令人大感惊喜。
除《玉楼春》《念奴娇》外,现将其余祝寿词稿转录如下:调适之适之作六言诗云,偶有数茎白发,性情还近中年,既做过河卒子,只好拼命向前。
吾闻之技痒,分六截调之。
安仁早岁二毛分,君遇中年白乍闻。
闲把精神严抖擞,重来鬓发定如云。
谢公哀乐异于人,吾亦东山过去身。
学问后人毛发笑,十年前已白如银。
苏公樗放有传诗,双鬓曾教四海知。
他满怎如君未满,数茎名过郑成丝。
(杂用杜诗“郑公樗散鬓成丝”及苏诗“四海定知双鬓满”两句)任昉饶他有美石,齐台不闲反为兵。
绩溪大帝缘何事,爱侣河东率子行。
(吾曩与适之论文,有后生以适之为大帝,绩溪为上京两语)樗蒲格五事犹赞,卒子窥河径向前。
行近将军毋太迫,将军正自就归田。
六言诗峻我无门,此地重来事有原。
分甫当年祗祠禄,先生何必更争墩。
(六言诗以荆公“今日重来此地”一首为绝唱,此地即南京)吾词与诗,丙戌冬在南京国民代表大会与适之同席,走笔戏成。
陈孝威来沪,传适之濒行,语须吾写定邮去。
谊不可却,敢辨字之妍丑。
吾两人文字因缘中,固未可遗此一段也。
成都李悊生见此颇称羡,并谓《柏林之围》原记巴黎最后一夕事,小说名称虽误可不必改。
长沙章士钊不难发现,这一份章士钊手书的祝寿词稿的现身于世,又为1946年底章士钊为胡适献词祝寿的事迹平添了更多史料与细节信息。
首先,除去《玉楼春》与《念奴娇》两首词作之外,尚有六首诗作附后。
其次,这六首诗作乃借用胡适写于初任驻美大使期间的六言诗“偶有数茎白发”之意境,来唱和创写的,诗作本身颇有创意,对友缘的忆述也颇有诚意。
再者,诗注中提到“曩与适之论文,有后生以适之为大帝,绩溪为上京两语”,说明在此之前数年,或即上世纪20年代,章曾戏称已“暴得大名”的胡适为青年偶像之“大帝”,这种诙谐调侃的情味,与章于1925年在二人合影上的题诗情境相仿。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两首词作与六首诗作,《章士钊全集》(文汇出版社,2000年)均未载,实为“集外文”或“佚文”,值得深入探研。
1949年4月6日,胡适自上海登轮赴美,从此流寓美国,后终老台湾。
而章士钊则留在国内,且从上海迁居北京,出任政协委员。
至此,胡、章二人海天两隔,交谊就此中断。
应当说,胡、章二人的交往,始于文字之交,也终于文字之交,算得上是君子之交———或可称之为“私谊清浅”“文海两望”的交谊罢。
胡适曾在1922年3月完稿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提到,章士钊的“长处在于文法谨严,论理充足,他从桐城派出来,又受了严复的影响不少;他又崇拜他家太炎,大概也逃不了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