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失业)【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755.12 KB
- 文档页数:27
《宏观经济学》课后重要习题答案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
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
(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
(3)总量分析方法。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
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
(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3、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哪些宏观变量与周期波动同步?哪些变量具有超前性?答:实际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周期波动同步,股票价格变量具有超前性。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第三篇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第十二章消费理论1.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三条主要假设是什么?答:(1)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第一个猜测,也是最重要的猜测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和1之间。
边际消费倾向就是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支出部分。
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和1之间就意味着人们不会把所有的收入进行消费,而是拿出收入中的一部分进行消费,另一部分进行储蓄。
(2)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第二个猜测,是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平均消费倾向等于消费与收入之比。
凯恩斯认为,储蓄是奢侈品,因此他认为富人中用于储蓄的比例要高于穷人。
(3)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对储蓄并没有重要作用,这种猜测和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的信念正好相反。
(4)根据这三个猜测,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通常可以写成如下形式:C Y αβ=+,>0α,0<<1β2.什么是凯恩斯消费理论之谜?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答:(1)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中可知:消费支出主要受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逐渐下降。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得到了一些短期经验消费函数的验证。
从长期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
上述结论同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这就是“消费函数之谜”。
(2)消费理论之谜产生的根源是关于消费函数的三个假设。
3.在借贷约束条件下,储蓄者和借钱者的跨期消费选择会有什么区别?答:在存在借贷约束的情况下,由于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导致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函数。
对于储蓄者来说,借贷约束对他们不起任何作用,因此他们的消费是通盘考虑的,可以理解为他们在任何时候的消费都取决于他们一生的预期总收入。
而对于借钱者来说,由于借贷约束会起作用,因此当前消费是受到当前收入限制的,或者说当前收入对他们当前消费的影响最大。
4.永久性收入假说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它是怎样解答“消费之谜”的?答:(1)永久性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暂时性收入,一部分是永久性收入,只有永久性收入才影响人们的消费,即消费是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函数。
第28章失业28.1复习笔记1.失业的衡量指标(1)失业失业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并积极寻找工作而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水平找到工作的人。
要注意:①年龄规定以外的无工作者不计入失业者;②丧失工作能力者不计入失业者;③在校学习的不计入失业者;④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不计入失业者;⑤有些未领取失业救济的未登记注册的无工作者,不计入失业者。
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公式表示为:公式中的劳动力是指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
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叫周期性失业。
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叫自然失业。
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的存在并不矛盾。
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劳动力参工率指劳动力在成年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这个统计数字表示人口中选择参与劳动市场的人口的比率。
经济中总存在某种失业,而且各年的失业量都在变动。
失业率围绕正常失业率而波动。
正常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称为周期性失业。
(3)失业率不能准确地衡量失业的原因①一些人只是为了能得到政府的福利或由于得到“暗中”支付而装作找工作,他们仍被算在劳动力之中,作为失业者。
这种行为使失业统计数字偏高。
②一些人寻找工作不成功,并放弃了寻找工作,因此他们未被算在失业者之内。
这种行为使失业统计数字偏低。
2.失业的分类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指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4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奥肯定理答: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y y a u u**-=--式中,y代表现时的实际GDP的增长率,y*代表潜在GDP的增长率,u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a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
该式的含义为: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
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
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2.IS LM-模型答:IS 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也称“希克斯—汉森综合”或“希克斯—汉森图形”。
-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IS LM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 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1.为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被动性政策反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答:被动性政策有助于经济稳定的原因在于:(1)政策效果滞后。
政府在试图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时,其采取行动的时机以及这些政策行动的最终生效,往往会滞后于实际经济的运行,因而常常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2)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由于时滞的存在,宏观经济政策要到实施后很久才会起效,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能精确地预测将来的经济情况。
但是,经济的发展趋势往往是难以预计的。
(3)卢卡斯批判。
卢卡斯认为,人们的预期会对经济政策的变动作出反应,并对经济政策形成反作用,从而抵消经济政策的效果。
2.卢卡斯批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对宏观经济政策之争产生了什么影响?答:从凯恩斯学派看来,总供给曲线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而在卢卡斯眼中,总供给曲线是可变的,富有生命力的,它会对政府的宏观政策做出反应,政策制定者要了解和重视这种反应。
这就是“卢卡斯批判”的重点所在。
凭借对凯恩斯主义稳定性经济政策的批判,卢卡斯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3.什么是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你能举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一点吗?答:政策制定者在特定时点上做出的相机抉择尽管在当时可能是理性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却不能取得良好的政策效果,这就是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过程实质上是政府与公众的博弈过程,政府开始时宣布一个规则,公众根据这一规则形成自己的预期;但一旦公众预期形成,政府就可能在这一预期下重新决策,从而违背自己开始时宣布的规则。
举例:中国在2009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对经济率先走出金融危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发了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隐患,而收缩信贷却又担心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
上述货币政策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4.为什么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管理预期而不是调控经济?答:如果政策制定者采取的政策是时间不一致的,尽管有可能减少短期的社会损失,但由于政策制定者没有兑现承诺,从长期来看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二篇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一、名词解释1.总需求曲线答: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需求。
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因此,总需求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图7-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不断下降;而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则不断上升。
图7-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开放效应三个因素。
总需求曲线斜率反映的是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总需求量变动多少。
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仅仅价格变动,则总需求量沿着总需求曲线变动;当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如预期、政府政策、世界经济(汇率和收入)等变动时,需求曲线会发生平移。
2.总供给答:总供给即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供给一般而言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产出与劳动和资本等之间的关系。
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 f K L其中,Y为总产出;Y为总产量,K为资本投入总量,L为劳动投入总量。
同时,宏观经济学假定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①总产出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②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3.总供给冲击答:总供给冲击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
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其首要影响是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例如拉动成本与价格上升的冲击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冲击会使产出与就业偏离自然率水平,从而可能破坏经济福利。
可以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来分析冲击如何引起经济波动。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失业)【圣才出品】第7章失业7.1 复习笔记⼀、失业的解剖1.失业的含义和特征(1)劳动⼒的概念劳动⼒指那些正在⼯作的⼈和积极寻找⼯作的⼈。
劳动⼒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作⽤。
劳动⼒的增长率和劳动⽣产率的提⾼决定了⼀个社会潜在国民收⼊的增长率。
(2)失业者失业者指在⼀定年龄范围内,有⼯作能⼒,愿意⼯作并积极寻找⼯作⽽未能按当时通⾏的实际⼯资⽔平找到⼯作的⼈。
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数占劳动⼒总数的百分⽐,公式表⽰为:公式中的劳动⼒总数是指失业⼈数和就业⼈数之和。
注意要点:①年龄规定以外的⽆⼯作者不是失业者。
②丧失⼯作能⼒者不计⼊失业者。
③在校学习的不计⼊失业者。
④由于某种原因不愿⼯作或不积极寻找⼯作的⼈不计⼊失业者。
⑤有些未领取失业救济的未登记注册的⽆⼯作者,没有被计⼊失业者。
(3)失业的五个关键特征对于了解失业意味着什么,以及对它可以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失业的五个关键特征是关键性的。
①在以年龄、种族或经历划分的组别中,各组之间的失业率差别很⼤。
②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很⾼。
就业与失业的流进流出量⾼与就业或失业⼈数有关。
③在这种流动中,有很⼤⼀部分是周期性的:在衰退期间解雇与离开的多,⽽在繁荣期间⾃愿辞职的多。
④在任意⼀个给定⽉份中,失业的⼤多数⼈只是暂时处于失业状态。
⑤⼤部分失业由那些将会长期失业的⼈⼝构成。
2.失业后备军(1)搁置的含义搁置是由“对⼯⼈没有偏见”的雇主提出,指连续长达或预期长达7天以上并且不付薪⽔的停职。
搁置⼀般因为⼯作暂时短缺,因⽽在遣散雇员时告诉他们企业⽬前的困境,并承诺⼀旦企业需要⼈⼿就召回他们。
搁置不等于解雇,因为解雇⼀般指雇佣关系的永久性断绝。
事实上,许多企业都在寻找替代搁置的办法,这些办法包括:⾃愿减少⼯资⽅案;⾃愿减少⼯作时间;以及雇佣在经营萧条时企业本可以不雇⽤的临时⼯、半职⼯等“保护圈”⽅法。
第四章失业一、名词解释1.充分就业答: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况。
充分就业是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范畴,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
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即不能实现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
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也可广义地理解为各种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奥肯定律答: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y-y*=-a(u-u*)。
式中y代表现时的实际GDP的增长率,y*代表潜在GDP的增长率,u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a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
该式的含义为: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
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
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3.非自愿失业答: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水平而仍得不到工作。
这一概念是由凯恩斯提出的。
凯恩斯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是,当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较之货币工资发生了轻微上涨,而此时愿意按现行的货币工资提供劳动的劳动力总供给仍然大于现在实际的就业量,那么就存在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从另一个方面讲,指有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所消除的那种失业。
因为总需求的提高必将导致较高的物价和较低的实际工资。
4.摩擦性失业答: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5.结构性失业答:结构性失业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包括两种情况:①某些具有劳动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而他们不一定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
6.周期性失业答: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波动是一致的。
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
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黯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大量失业。
凯恩斯认为,周期性失业是可以避免的。
周期性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就能解决这类失业。
一般情况下,政府采用扩大购买的积极财政政策,就能刺激有效需求,扩大就业,消除周期性失业。
7.自然失业率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
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
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二、简答题1.简述“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对经济产生的实际影响。
答:(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结构性失业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包括两种情况:①某些具有劳动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而他们不一定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
(2)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摩擦失业率偏高对于经济增长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①摩擦性失业率偏高会破坏就业工资的“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指的是:一旦工资涨上去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在西方国家,它是一种可以被检验的、普遍存在的经验事实。
但是,在摩擦性失业率偏高,且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较大的生存压力所导致的劳动者与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会使工资水平下降。
而工资水平下降会使本来就偏小的总消费水平进一步降低,从而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而经济形势的恶化会使失业率进一步上升,这就进入了就业和经济形势的恶性循环。
②当摩擦失业率偏高,且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时,会增加失业者本身的不安全感。
因此,失业者会进一步调整他的消费预算,使他的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保守,并且,失业者本身的不安全感将会向在职群体产生一个传导的扩散效应,也会同时增加在职群体的不安全感(这对于尚未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在职群体表现尤为明显),进而增加社会整体的不安全感。
社会整体的不安全感增加将会进一步使消费倾向下降,并且降低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因此,这也会将经济形势引入恶性循环。
(3)结构性失业对经济的实际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没有充分使用物力;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情形,浪费大量人力。
②减缓经济发展速度。
企业开工不足,投资者会减少投资。
③导致了“滞胀”的局面。
由于存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即滞胀。
2.简述失业的经济效应。
答: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从而使劳动大军中的一部分没有工作的现象。
失业会在以下方面对一国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1)失业会减少一国的总产出水平。
失业会造成一国总产出水平的下降,这是失业最为严重的经济效应。
根据奥肯定律,当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经济中的实际产出增长率会相对于潜在产出下降,这时经济中的总产出水平会低于潜在产出水平。
(2)失业会造成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失业会使一部分熟练工人也陷入无工作状态,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同时伴随工人失业的是一些机器设备等社会资源的闲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成本。
(3)失业也会影响失业者的生活状况,影响社会的稳定运行,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的稳定发展。
不同类型的失业的经济效应也不同。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它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空缺职位,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相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
摩擦性失业有可能会提高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它对各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讲,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形成了周期性失业,但是周期性失业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波动。
3.什么是自然失业?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有什么区别?答:自然失业指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即没有周期性失业的状况。
当所有的失业都是季节性、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率又称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货币市场自发的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失业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三种类型。
劳动市场经常性变化带来的失业为摩擦性失业,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为结构性失业,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的失业则为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与市场机制无关,因为在劳动市场供求平衡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人口,因此两者也称为自然失业;而周期性失业与市场机制有关,是劳动市场供求失衡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