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教育教学研究室八年级政治下册 7.2 维护财产权(第2课时)教案 粤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47.00 KB
- 文档页数:3
《维护财产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了解公民财产继承权的两种实现方式,什么是公民的智力成果权,使学生知道自己在法律上的经济权利,懂得合法的经济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加深对国家保护公民利益的理解,从个人财产权的角度强化对国家法律的认同感与信任感。
初步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能够理性地、合理地看待和处理自己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智力成果权难点:公民的财产继承权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设疑法;情感激励法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陕西男子自家后院挖出古墓葬盗出13件文物被拘》【师】本来从自家后院挖出古墓、找到文物被很多人羡慕,现在被拘又让人唏嘘了。
为什么从自家后院挖出的文物不能自己拥有?它们应该归谁所有?学完这节课相信大家会明白。
【新课教学】一、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师】财产可分为:有形财产,如金钱,物资;无形财产,如债权,知识产权,虚拟财产权等。
财产归属:个人、集体、国家合法财产:取得财产的方式、方法、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
【师】哪些属于公民个人的财产?【生】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选一选见课件特别强调:在我国,施工发现的所有不明的埋藏物、捡拾到的他人遗失物,采用非法手段获得的财产,都不属于个人所有。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我国刑法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播放视频《女子捡到手机不还被诉盗窃罪已被批准逮捕》【师】拾金而昧是违法行为,以后大家捡到物品、钱之类的要及时归还失主,如果失主不明,可以交给警方处理。
【师】说说看,属于你个人的私有财产有哪些?【生】【师】我们对自己的财产有怎样的权利?【生】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维护财产权》情境探究型教案(建议配套“《维护财产权》情境探究型课件”使用)一、教材分析<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维护财产权》是粤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使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因此《维护财产权》这框题是第七单元整个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什么是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了解公民财产继承权的两种实现方式。
2.能力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依法维护自己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善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作斗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难点: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二、学情分析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自己的财产所有权日益重视。
法律也加大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力度。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侵犯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现象频繁发生。
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
也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当自己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寻求法律保护。
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通过教育不仅使其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能够爱惜国家财产,和他人的财产。
三、教学方法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教学时可以采用图示法、信息收集法、材料法等方法展示案例,用最直观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四、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1)学生准备:课前学生分组收集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欣赏的图片、故事等素材。
五、教学过程。
《维护财产权》教案3《维护财产权》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了解公民财产继承权的两种实现方式,什么是公民的智力成果权,使学生知道自己在法律上的经济权利,懂得合法的经济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加深对国家保护公民利益的理解,从个人财产权的角度强化对国家法律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能够理性地、合理地看待和处理自己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
二、教学重点: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智力成果权。
三、教学难点: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四、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作为正在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参加劳动,没有创造物质财富,但他们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如通过继承得到的遗产,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的智力成果等,同样具有财产权,这些权利都得到了国家相关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但由于这些学生年纪尚轻,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并不是都能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2、学生的需要: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常识,不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应有的合法财产。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第一课时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一、教学重点:公民的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
二、教学难点:如何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不受非法侵害,如何理解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是受到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小组讨论。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成语导入:“拾金不昧”师:哪位同学解释一下这个成语?(学生回答)“拾金不昧”指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师:现实生活中,对于拾金不昧的人社会是怎样评价的呢?(学生回答)略师:的确正如同学们说的,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对于拾金不昧的人我们不仅要大力表扬而且政府和有关部门还会给予他们特殊的奖励。
就在我们感叹好人有好报的时候,我在某一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内容:。
⒎2维护财产权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什么是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了解公民财产继承权的两种实现方式。
2、通过学习,知道自己在法律上的经济权利,懂得合法的经济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二、学习重点: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三、学习难点: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以案说法、练习法五、学习过程:导入:出租车司机李某应顾客王某的要求将其送往火车站。
王某下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在了出租车上。
李某发现后,打开一看,内有5000元现金。
此时,他正好从收音机里得知某大学的学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会求助。
李某就产生了将这笔意外之财捐给患病的学生的想法,于是就将这拾到的5000元现金寄给了这位大学生用以治病。
请问:司机李某“将拾到的5000元现金寄给了大学生用以治病”的行为合法吗?为什么?⒎2维护财产权(一)自主学习一、公民的财产所有权1、什么是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2、什么是财产所有权?3、国家法律如何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二)问题探究(课件)1、财产所有权: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占有权: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使用权: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
收益权:使用财产取得经济效益的权利。
处分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自己财产的权利,即公民决定其财产的命运的权利。
2、国家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我国法律只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不保护非法财产的所有权。
(三)学法用法。
1、李某用自己的合法收入购得棉衣10套,送给社会福利院老人过冬。
李某在行使对自己财产的什么权?2、金庸先生以一元的版权将《笑傲江湖》转让给中央电视台,金庸先生是行使对自己财产的什么权?3、漫画说明了什么?过渡:(略)(四)自主学习二、公民的财产继承权1、保护公民继承权的基本法律是什么法?2、财产继承有哪两种方式?3、什么是法定继承?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是什么?法定继承有什么原则?4、什么是遗嘱继承?什么是遗赠?5、未成年人获得财产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当继承权受到侵害时应该怎样做?(五)难点分析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2024春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7.2《维护财产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7.2《维护财产权》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财产权的含义、种类和保护方法,认识财产权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财产权的意识。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财产权的基本知识,提高维护自身财产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对财产权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财产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对财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财产权被侵害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何维护。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对财产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财产权保护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财产权的含义、种类和保护方法,认识财产权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财产权的意识,提高维护自身财产权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财产权的含义、种类和保护方法。
2.财产权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财产权的含义、种类和保护方法。
2.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财产权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制作PPT,展示财产权的含义、种类和保护方法。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划分课堂区域,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财产权的定义,引导学生关注财产权这一主题。
提问:“你们知道财产权是什么吗?”,让学生初步了解财产权。
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7.2《维护财产权》活动探究型教学设计(粤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维护财产权”,教材主要介绍了财产权的概念、公民的财产权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财产权。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对财产权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财产权的重要性,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财产权。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财产权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财产权的问题,但不知道如何维护。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明白财产权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财产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财产权的概念和内容,认识到财产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己财产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财产权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财产权的概念和内容2.公民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财产权3.学生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财产权问题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财产权的重要性,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财产权。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财产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相关的法律知识,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解答疑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财产权?为什么我们要维护自己的财产权?引起学生对财产权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财产权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财产权。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解答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财产权的相关知识,强调公民依法维护财产权的重要性。
八年级下7.2维护财产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并参考广东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思想品德》第七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的内容:公民财产继承权的遗嘱继承及公民的智力成果权。
这一单元是学习我们的经济文化权利,第二课又是学习公民的财产权的重要内容。
第二课时的作用是让学生理解继承权中的遗嘱继承和公民的智力成果权,从而学会用法律武器去维护我们的合法权利。
二、设计思想教学过程中拟实践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关注全体学生进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知道维护自己的权力,在协调不能的情况下,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做一个能法律意识和知识素养高的人。
3、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有关遗嘱继承和智力成果权的法律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我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遗嘱继承,遗赠,智力成果权以及权利受到侵害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2、难点: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的区别五、课时安排《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粤教版第七单元第二课“公民的财产权”共两个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公民财产继承权中法定继承;第二课时:公民财产继承权中遗嘱继承和智力成果权。
六、教法与学法1、教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避免单纯的向学生灌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
七、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上节课的王某案例,将案例变形,提出问题:王某是否可以把他所有的财产留给他的小儿子。
7.2 维护财产权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三、我们的智力成果权
情境剧场:(可用课本59页王玲的遭遇)
(选用)王珊 8 岁,常常自言自语,搞文学创作的爸爸细心地将女儿的话记录下来,竟然是一首首小诗,以后王珊又多次将自己的诗词放在校刊上发表,好几首儿童诗还得过奖呢 ! 不久,爸爸在书店发现一本儿童获奖诗词选,其中收录了女儿四篇获奖作品,于是找到出版社,索要稿酬和样书,出版社却答复:“我们出这样的书根本就不赚钱,只是为鼓励儿童写诗创作。
再者你女儿才8岁,要什么稿酬?!”王珊的爸爸坚持要为女儿争个明白,诉至法院。
师:你知道出版社侵犯了王珊的什么权利?
(学生小组讨论)略
师小结:我国《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均规定了公民享有著作权,创造作品的公民就是该作品的作者;著作权属于作者。
依据《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及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王珊作为诗词的作者,享有著作权,这是公民的权利。
公民行使权利不受性别、民族、年龄的限制,儿童尽管是未成年人,但是也依法享有智力成果权。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36 条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因此出版社未经作者王珊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许可,擅自选用作者王珊的作品,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应支付作者王珊稿酬。
过渡:其实著作权属于智力成果权的一种。
智力成果权,指的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创造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即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遭到非法侵害,可以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求有关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予以法律保护。
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角色扮演:《假如我是……》
教师鼓励学生任选一角色:假如你是编辑叔叔,请你阅读后写一封回信,并与同桌交流。
假如你是律师,你该怎样运用法律维护王波的智力成果权?
(学生活动,教师点评)
师:介绍你最欣赏的智力成果,并分析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生讨论)
拓展活动:“大家的福娃大家护”
此前报道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公布还不到一周,北京朝阳工商部门就在秀水街市场查获了28件仿冒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T恤。
而在万通,记者也发现有人在偷卖“中国印”。
奥运一向为社会所关心,因此,“中国印”一公布,新一轮的奥运标志保卫战就此开始。
奥林匹克吉祥物也是这样,奥林匹克吉祥物是一种最易受侵权的知识产权。
依照《著作权法》,奥林匹克吉祥物创作完成,就自动生成了著作权。
北京奥组委吉祥物发布公告的日子是2005年11月11日,北京市版权局同时将2020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版权登记完毕。
北京奥组委不但拥有福娃的商标权,同时还拥有福娃的著作权,所以,未经奥组委的许可,他人是不可以随意使用福娃形象的。
为了及时地、更好地保护福娃,不让他人侵害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请同学们为“保护福娃”出谋划策。
(学生讨论)略
师:(点评)略
师:根据今天所学,以及你对保护智力成果权的理解,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生讨论)略
四、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学生的感受、经验、体验、学习、升华的过程,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应学会“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让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帮助、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
课后五分钟测试:
1.中学生如虹在某杂志上发表了自己撰写的作文。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篇作文是如虹的智力成果②如虹享有该篇作文的著作权
③出版社应给如虹样书及稿酬④报社享有该篇作文的专利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右图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公布还不到一周,朝阳工商部门就在秀水街市场查获了28件仿冒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T恤。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政府无力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②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③我们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知识产权④我国
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已无法控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下列属于智力成果权的是( )。
①写在作业本上的作业②被结集出版的文章
③在报纸上发表的作品④获得专利的小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现象中属于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是( )。
①作品或发明被剽窃②发表或转载的作品没有付稿酬
③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讲评④专利发明被用于商业用途而没有获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