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层流床使用的意义 PPT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25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观察及护理对策体会[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化疗后,在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期间护理对策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 2019-2021年间收治的90位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与通例组各45人,探究两组患者运用不同护理管理方式后恢复效果分析。
结果:观察组相比于通例组患者就医期间发生感染率更低(P<0.05),患者伴有发热症状更少,同时住院时间更短(P<005)。
结论:患有恶性血液病患者在院化疗期间住层流床病房,能有效规避感染事件发生,帮助患者平稳度过骨髓抑制期。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化疗;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护理对策医治恶性血液病临床主要以化疗为主,借助化疗药物抑制、杀灭肿瘤细胞发展。
长期进行化疗容易引发血细胞成分减少或出现骨髓抑制现象[1]。
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间患者免疫力低下易产生感染、出血影响治疗恢复效果,患者接受化疗期间做好相应护理措施,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可一定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 2019-2021年间收治的90位恶性血液病、淋巴瘤、骨髓瘤患者,作为观察组与通例组各45人,观察组45名患者住层流床护理,男女各23、22人,平均年龄(39.36+1.11)岁。
通例组普通病房护理,男女患者各24、21人,平均年龄(38.52+0.31)岁。
以上患者均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急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及骨髓瘤类疾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等)均无统计意义P>0.05。
1.2方法通例组患者予以普通病房护理,化疗期间监测体征指标变化,关注血常规与其血象降低,同时减少患者活动,保障其休息状况良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感冒注意保暖。
观察组化疗期间住层流床护理,病房内进行消毒,净化室内空气,并启动层流装置工作参数设置为:气流速度0.15-0.25m/s,洁净度100,每日进行1次/30min的紫外线消毒[2]。
入住层流病床患者的护理4026?入住层流病床患者的护理杜菊香(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河南新乡453000)[关键词]层流病床;护理层流病床是单向流局部空气净化设备,其构造了一个有效的可移动洁净空间,洁净等级达到百级,有效降低了疾病在其工作期间内的感染几率,特别适用于血液病患者,放化疗患者及其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设备内进行治疗,休息,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我科规定WBC计数<1.0X10儿的患者需要入住层流床,自2009年12月30日一2010年12月30日共有l12例患者入住层流病床,在此期间通过精心地治疗及护理,有效地降低了感染率,促进了疾病的康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9年12月30日~2010年l2月30日共有112例患者入住层流病床,其中男55例,女57例,年龄4.5—84岁,平均48.7岁;入住天数2.5—22d,平均12.3d.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109例顺利转人普通病床,102例未出现感染现象,提高了治愈率,缩短了住院时间.2设备配置2.1层流床的准备:使用单项三极插座,并确认PE端确实与大地相连,以确保用电安全.每次使用前,应用风机高速档自净30min,同时开启层流床内的紫外线灯,照射60rain.2.2病室的准备:为保证层流床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收住患者前要做好房间的准备工作,配备屏风1个,微波炉1台.同时严格消毒,可用1:100的84消毒液擦拭地板,家具及层流床主体,并进行紫外线照射60min,门口放置浸泡过1:100 的84消毒液的脚垫.3护理3.1基础护理:保持病房内整洁,做好层流床的定时消毒工作.层流床每次用后或连续使用24h以上,要进行1次杀菌消毒,先撤离层流床内的患者及护理人员,然后再开启紫外线灯管60min.房间内紫外线灯管照射1次/d,60min/次,每次开启房间内或层流床内紫外线灯管时,均用屏风遮挡患者. 更换床上用品2次/周,均进行高压灭菌,患者用1:1000洗必泰液擦浴1次/周,患者洗脸,漱口,刷牙均用温开水,患者所用大小便器每天需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患者每天或每次排便后需用20%碘伏消毒液坐浴20min.3.2各种技术操作:患者在床上动作要轻缓,以免引起大的气流波动.通过垂帘操作时,动作要轻缓,幅度不可过大.采取严格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各种信息.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工作人员要衣帽整齐,戴口罩,戴无菌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穿刺部位消毒面积直径>10em,共3遍,先吉林医学2011年7月第32卷第19期顺时针——再逆时针——再顺时针方式.有中心静脉置管者,接头部位要严格消毒.留置管部位贴膜更换20:/周,更换贴膜的消毒方法与穿刺时的消毒方法相同.操作结束后, 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和用药,以确保无误.操作结束后,感谢患者的配合,整理用物.3.3饮食:患者所食用各种食品,均应经过微波炉高档加温10rain.放入微波炉的患者食用的各种食物均有2层外包装, 从而使患者不接触外包装.食物要多样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且容易消化.3.4便秘:多饮水,每天在3000ml以上.腹部按摩,从升结肠部位开始,经过横结肠,降结肠再到乙状结肠,顺时针螺旋样按摩,以促进排便.按摩双侧足三里穴,1O:/d,20min/次,可调整胃肠功能,促进食欲,预防便秘.3.5心理:患者入住层流病床后,往往思想压力大,觉得病情加重,容易产生焦虑,消极情绪,此时要充分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告诉其人住层流病床只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阶段,积极配合可加快疾病的康复,不要有任何思想顾虑,同时让从层流病床转入普通病床的患者现身说教,从而帮助患者渡过入住层流床时期,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信仰,生活习惯等不同,在层流病床内配备书籍,笔记本电脑,收音机,手机,MP3等供患者使用,以充实患者时间,缓解其思想压力,要求责任护士每天与患者沟通,时间>20rain,并进行有关护理方面的健康指导.4讨论4.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是护理层流病床患者的基础:我科专门成立了入住层流病床患者护理小组,反复研究每一位入住者病情,入住前做好充分地准备工作,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是基础.由于患者抵抗力较低,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其发生感染,因此对患者的休息环境,接触的物品和饮食都要经过无菌处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每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不能出任何差错, 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树立无菌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每一项护理操作.4.2心理护理是患者顺利渡过层流病床人住期的关键:人类没有任何情况比关注自己生命更为重要的事情了,即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没有护理过程中的有效心理干预,随时都可能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给患者的康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出现的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护理措施到位且方法得当.多关心,照顾患者,多与患者谈心以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情绪得到有效调整,及时了解患者喜好,为其提供有教育意义,健康阳光和充满希望的音像资吉林医学2011年7月第32卷第19期料,在精神上予以鼓励,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满足.4.3做好家属指导,加强探视人员管理,以利患者得到安全,有效治疗:做好人住层流病床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可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起到很大帮助,告知其家属,患者现在的真实病情,讲解家属的支持是患者的精神支柱,首先从饮食上要做到多样化,色泽搭配协调,营养要均衡;第二要求家属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避免患者情绪低落;第三谢绝探视,以减少患者感染的发生.对探视人员首先向其讲清患者的病情,告知探视者患者的病情不允许过多探视,并给予其理解及安慰,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患者尽快康复,希望探视者能理解并配合工作,另告知家属可以通过打电话与患者交谈,安慰患者,这样既缓解了患者的压力,同时也减少了患者感染的机会.4.4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早日康复:首先要制定质量标准:①人住层流床患者标准:WBC计数<1.0x10/L;②基础护理标准:更换床上用品2次/周,均要进行高压灭菌;③技术操作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穿刺部位消毒面积>10em,消毒3遍;④饮食标准:无菌饮食.其次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及护理人员责任心及交接班制度,严格检查环节质量,及时发现护理缺陷,查找原因,并进行讨论,制定切实可行地改进措施,弥补缺陷,严格要求护理质量达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收稿日期:2011—03—24编校:费越/郑英善]安全警示标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汪列兵,张晓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东省边防总队医院护理部,广东广州518029)[摘要]目的:建立各类安全警示标识,确保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的落实,使护理管理更安全有效.方法:通过制作安全警示标识,在全院临床科室统一规范使用,由病区的护士长或护理组长根据患者病情或医嘱启用相关的安全警示标识的管理方式.结果:启用安全警示标识后,护理安全隐患明显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提升.结论:清晰的护理工作指引,使护士在基础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大大降低,确保了工作质量.[关键词]安全警示标识;护理管理;应用体会我院自2008年5月开始连续两年多的时间里,逐步推广各类安全警示标识的使用并不断持续改进,按需增加表明个性化的多种色彩的安全警示卡,安全警示条,安全警示牌等,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及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培养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建立风险警示与防范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体会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11月护理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在组织结构上成立了四个护理管理委员会,如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委员会,护士培训与科研管理委员会,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职业安全及护士维权委员会.2008年3月在此基础上增设了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并下设临床科室安全小组和临床科室安全管理护士;在安全管理与工作方法上,完善了床头安全标识卡,各种管道标识条及管道风险程度标识条,特殊输液标识牌,手腕标识带等应用,同时完善了管道风险评估的方法,输液标识牌应用的指引,风险预警床旁标识使用指引及措施.1.2方法1.2.1规范管理1.2.1.1建立并完善各级与各项安全管理组织和制度:首先建立领导组织,成立医院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完善安全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下设临床科室安全管理小组与安全管理护士,并制定相应职责.实行以护理部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管理委员会一病区护士长为首要负责制的安全管理小组一科室安全员组成的三级安全监控网,确立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控制方法.1.2.1.2逐步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重点部门及重点患者的管理:为了控制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制定风险预警床旁标识使用指引,如防压迫性溃疡,防走失,防坠床,防脱管,防烫伤,防跌倒,防误吸,防自杀,以及气垫床,绝对卧床等10种标识使用的指引及措施,包括评估内容,护理措施的指引,解除标准的指引.1.2.2分类合理使用1.2.2.1建立床头安全标识卡:每位住院患者床头墙壁都安装有专门制作的多孑L插卡排,根据病情或医嘱需要由护理组长或高责护士给出指引,管床护士负责落实安全标识卡插放, 每位患者床头可插入多张安全标识卡,同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告知与宣教,达到提示患者,陪护及家属,预警医护人员行为的目的.我院共制作42种不同类别,不同颜色的安全标识卡,如饮食类,隔离类,过敏观察类,记出入量类,防止类,注意类,监测类等常用及专科类使用的安全卡,为有需要或重症患者使用.1.2.2.2建立管道安全标识条:为正确放置各种管道,确保管道的护理安全,防止接错,减少脱管,减少感染,护士在工作中能快速识别各种管道,为病情观察,治疗及预后提供保障.我院共制作11种颜色的彩色标识条,分为共性,非共性与专。
层流床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行ATG治疗中的应用寇雪琴;李娥;李媛【摘要】[目的]总结层流床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将6例拟行ATG治疗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安置在保护性隔离病房的单人层流床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实施全环境保护.[结果]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感染症状.[结论]层流床用于ATG治疗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病人满意度.【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6(030)002【总页数】3页(P232-234)【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层流床;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护理【作者】寇雪琴;李娥;李媛【作者单位】10004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10004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10004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5层流床由空气净化、照明灭菌和操作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是一个移动的洁净空间,可有效降低病人在其工作空间内的感染几率,特别适用于医院血液病、放化疗及其他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以及感染,预后极差,常规治疗措施成功率低,2年病死率达78%。
近年来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治疗成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治疗的方法之一,获得较高治疗反应率的同时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有效率为60%~70%[1],5年生存率可达到75%~80%。
但应用ATG治疗会增加感染几率,将病人置于层流床内进行治疗,使病人处在一个相对洁净的环境中,可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
有研究指出,层流床不仅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可以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2]。
2012年9月—2014年3月我科采用层流床为6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进行ATG治疗,治疗期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实施全环境保护,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感染症状。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观察及护理对策探讨摘要:目的:给予恶性血液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层流床的居住环境和提供相应护理,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研究。
方法:本次研究样本来自我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接诊的处于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随机筛选60例作为研究样本,其中30例对照组患者在普通病房内给予护理干预,另外30例实验组患者在层流床内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化疗期间指标和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在化疗期间的继发感染情况、发热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住层流床的实验组患者化疗期间的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和 SD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处于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时,居住在层流床内提供相应护理对策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在化疗期间的相关指标,并且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得到明显好转,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骨髓抑制期;层流房;护理恶性血液病是由于人体血液系统存在障碍导致造血功能失调引发血液异常的疾病,在临床中非常常见,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严重损害。
治疗恶性血液病中主要采用化疗,化疗过程中所使用药物具有的细胞毒性能够将肿瘤细胞进行抑制和杀灭,从而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但在化疗时容易由于化疗药物的使用引起患者外周血象改变,例如出现血细胞成分减少,骨髓抑制等情况。
处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容易出现出血和感染从而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况[1]。
因此在恶性血液病处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应具有良好的治疗环境,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
有研究数据表明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与危险因素的接触,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相关指标,并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状况[2]。
因此本次研究以我院接诊的60例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居住于层流床内并提供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观察及护理陈淑婧;李萍【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住层流床的意义.方法把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7例分为两组,安置在层流床的34例为实验组,普通病床的33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保护性措施相同,并密切监测体温及病情,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情绪焦虑例数、继发感染例数、发热持续时间、使用抗生素天数及住院天数比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能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就医情绪.【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1(008)014【总页数】2页(P1727-1728)【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化疗;骨髓抑制;层流床;护理【作者】陈淑婧;李萍【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635000;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635000【正文语种】中文恶性血液病在我国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化疗药物不仅对肿瘤细胞有毒性,而且对敏感的正常细胞亦产生严重的损害,如骨髓、皮肤黏膜等,受化疗药物影响最大的是白细胞(WBC),其次是血小板计数(PLT),有时还会出现严重贫血,化疗后10~14 d,患者进入骨髓抑制期,血常规指标进入最低值。
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继发医院感染率有报道可达33.9%[1],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败血症时病死率高达50%[2],针对这些易感人群,目前主张的做法是做好病房空气消毒,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建立洁净病房及合理治疗等[3]。
2009年1~9月,本科对34例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安置在单人无菌层流床进行治疗,降低继发感染率,减少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7例患者,男43例,女24例,年龄3~69岁,白血病42例,恶性淋巴瘤19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其中56例曾接受过化疗或放疗,11例为首次化疗,骨髓抑制程度均为Ⅳ度,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血常规示WBC≤1×109/L,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PLT≤25×109/L[4]。
层流床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大剂量化疗期感染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在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大剂量化疗期感中采取层流床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计算机表法对本院自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进行分组,为实验组(n=34例)与参照组(n=34例),将实行缺乏中性粒细胞中予以层流床隔离保护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实行化疗开始时予以层流床隔离保护患者作为参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预防效果。
结果实验组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率5.88%低于参照组组患者感染率29.41%,P<0.05且差异不著,统计学无意义。
实验组急性白血病患者肛周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对比参照组P<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有意义。
两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口腔溃疡、肠道感染、牙龈炎方面差异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无意义。
结论将层流床应用在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大剂量化疗感染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层流床;急性白血病;化疗;感染;效果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发生恶性克隆的一种疾病,发病之后患者骨髓中幼稚细胞以及异常原始细胞大量繁殖,对造血进行抑制,进而引发贫血、出血以及感染等症状,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基本因素为感染[1]。
因目前经济条件以及医疗水平的影响,化疗还是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有效措施。
现对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治疗的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结果予以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基础资料笔者本次分析的68例样本数据均选自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组织学检查以及骨髓穿刺等检查之后均开展大剂量化疗,经化疗之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白细胞下降的现象,排除严重基础性疾病、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等患者,以计算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组,每组包括34例患者,实验组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17例,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20岁,中位年龄(45.32±4.11)岁,其中20例急性非淋巴白血病患者,14例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参照组患者中女性16例,男性18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21岁,中位年龄(46.39±4.57)岁,其中21例急性非淋巴白血病患者,13例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
层流化疗床预防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疗效观察叶林会【摘要】目的评价层流化疗床预防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疗效.方法对确诊8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按床号单双随机分为层流床组和普通组(以下分别称为甲组和乙组),比较两组发热平均天数、感染率.结果两组患者发热平均天数、感染率经统计学处理有差异,P<0.01.结论层流化疗床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隔离、保护措施.【期刊名称】《临床护理杂志》【年(卷),期】2006(005)004【总页数】2页(P55-56)【关键词】层流化疗床;白血病;交叉感染/预防和控制【作者】叶林会【作者单位】230001,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合肥【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R197.3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化疗因素而致机体的免疫和造血功能被抑制,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1],成为急性白血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使治疗护理效果长期得不到肯定,患者亦常因长期、反复、重症感染而失去信心。
本文收集8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对其中44例患者使用层流化疗床,观察两组同时期内医院感染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2003年11月~2004年11月住院确诊急性白血病患者88例,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尚未出现感染症状患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6例。
甲组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14岁~75岁,平均44.5岁;乙组男性22例,女性22例,年龄17岁~68岁,平均42.5岁。
两组在年龄、性别、体温、病情、病种上无差异。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处理:1:2000洗必泰漱口每日4次,1:5000PP粉坐浴每晚1次,戴口罩,每日室内紫外线消毒,床、床头柜及地面“84”液擦拭。
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治疗上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欣粒生),感染时应用敏感抗生素。
甲组加用层流化疗床,工作时用高档风速,休息睡眠时用中、低档风速,乙组使用普通病床。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观察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目的:探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观察及护理。
方法:择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40例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当作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各20例,对照组行以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的感染率比对照组低,P<0.05。
研究组的发热持续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减少继发感染率,加速恢复进度,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化疗;骨髓抑制期;层流床;护理恶性血液病即是指人体血液中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以化疗为主。
患者在化疗后10~14d进入骨髓抑制期,血常规指标进入最低值,继发医院感染率的几率随之增大。
针对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主张做法是安置在单人无菌层流床进行治疗,做好保护性隔离措施,降低继发感染率,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
要想提高整体疗效,需做好对层流床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工作。
要求血液科护士明确把握护理管理要点,发挥护理辅助疗法的干预价值,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促使医疗服务目的得以落地[1]。
鉴于此,本科室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针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开展了观察与护理干预,收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40例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当作观察对象。
纳入标准:病患及家属均知情同意;骨髓抑制程度均为Ⅳ度。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失;精神及脑器质性疾病;配合度差者。
随机分组各20例,对照组年龄均值为(45.1±3.7)岁;男性11例,女性9例。
研究组年龄均值为(46.3±2.8)岁;男性10例,女性10例。
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血液病人使用无菌层流床的护理工作体会摘要总结血液肿瘤化疗68例使用无菌层流床患者的护理工作体会,主要护理措施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定时、定期的空气细菌培养、空气消毒机消毒,规范的病房及层流设备管理、严格的人员控制及管理、严密的病情观察等,经临床实践,认为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措施及规范的护理,能充分保障无菌层流床的保护性隔离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及早控制,促进患者早日的康复。
关键词血液病人无菌层流床护理工作无菌层流床是病床单元局部的空气净化设备,可置于普通病房内,以病床为单元,实现相对独立封闭。
通过设备的运行,使无菌室内空气洁净度达到“层流百级”,使患者与病房空气隔离,降低粒细胞缺乏、重度烧伤、血液病、肿瘤化疗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被感染或加重感染的危险。
随着近年来,血液病、肿瘤化疗的不断增多,需要使用层流床的患者也在逐年增多。
层流床如果在使用中,消毒不规范,管理不严谨,将使患者的感染机会加大,加重患者的病情及经济负担。
因此,规范的无菌层流床管理至关重要。
我科2022年68名血液肿瘤化疗使用无菌层流床的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护理,对无菌层流床的管理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对象为我科2022年血液肿瘤化疗使用无菌层流床68名患者,男性25例,女性43例,;年龄最小18岁-65岁,本组患者经过治疗,治愈10例,缓解57例,因患者病情加重自动出院1例。
没有一例发生与层流床管理不当而导致的院内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2 护理2.1 病房管理2.1.1 将层流床装置安置于普通病房,病床间距应≥1.1米,特殊病人应单独安置,病室内每天早晚各通风换气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温20-22℃,湿度尽量保持50-60%左右。
2.1.2病房内的物品摆放尽量简单,不摆放鲜花,植物等易携带细菌的物品,保持室内的清洁、整齐。
2.1.3层流病房每天紫外线照射不少于30分钟,空气消毒机消毒1小时,尽可能减少外界细菌带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