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文):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908.00 KB
- 文档页数:36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曾走在世界前列2.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从时间纬度或纵向看)(1)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从内涵角度或横向看)(1)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区域性(从不同地区看)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②不同地域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3)民族性(从不同民族看)①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异彩纷呈。
②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个性)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之骄傲。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中华文化【高考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学习过程】一、精华回放文化创新—意义—途径——(怎样?)二、合作自学:(我们是学习的主人,虚心求教,善于质疑,学会交流,懂得分享)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见证、表现、原因)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含义、意义)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关系)三、质疑解惑简要列出组内自学的疑点,在黑板列出或告诉老师。
四、互动探究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五、迁移运用易错易混: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
2.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中华文化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4.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交流、借鉴、吸收,已完全融合。
5.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只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6.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博大精深。
7.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单选题1.(2017·江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2.(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合作探究】材料一思乡恋家是中国人共有的特性。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海外华人回国寻根祭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随着华侨华人到中国寻根热的兴起,中国的“根亲文化”建设在政府的引导、民间的推动下,可谓风生水起。
河南最近提出了打造“根亲文化”圣地的目标。
山西也不示弱,“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出现了万民祭祖的景象,“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根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姓氏、文字、元典等具有其他延续性特征的文化之根。
根亲文化的关键点是“根”,“亲”则是人们在寻根之时自然发生的血缘和情感联系。
材料二河南是根亲文化资源大省。
被视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三皇五帝”,大多出自或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
研究表明,前100个中华大姓中,78个直接起源于河南,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
材料三河南各地市利用节会形式积极开发根亲文化资源,如举办淮阳伏羲姓氏文化节、固始根亲文化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
根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给不少地方带来了无限商机和滚滚财源。
思考1根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姓氏、文字、元典等具有其他延续性特征的文化之根。
根亲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根亲文化热体现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思考2 “天生万物,必有其本,人在乾坤,自有其源。
”追祖认宗,寻根谒祖是人们心中永远抹不掉的大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情结。
挖掘根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挖掘和发展根亲文化。
【当堂检测·必做题】1.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台湾岛内连续引发“河南热”“寻根热”;越来越多的台商在河南扎根发展;两地合作排演的豫剧即将亮相台湾;郑州正式成为两岸包机航点,组团赴台旅游即将实现……中原儿女和台湾同胞迎来了更加亲密接触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