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上海)初中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 25.1(1)锐角三角比的意义 教案

沪教版(上海)初中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 25.1(1)锐角三角比的意义 教案

沪教版(上海)初中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 25.1(1)锐角三角比的意义 教案
沪教版(上海)初中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 25.1(1)锐角三角比的意义 教案

25.1(1)锐角三角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后,对边与邻边的比值都不变;能根据正切、余切概念正确进行计算;通过“阅读”、探究等教学活动,发展形象思

维,初步形成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认识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正切、余切的概念并会利用。

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度的比值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1.探究1:

如图:Rt △ABC 与Rt △ADC ’,∠C=∠B 'C 'A =90°,

∠A=α,那么CA BC 与A

C C ''

'B 有什么关系?

结论: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一个固定值. 探究2: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大小变化时,它的对边邻边的长度比值变化吗? 结论:

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会随着锐角A 的度数变化而发生改变。.

要求:

读懂题目要求,完成探究内容;

明确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与邻边、对边间的关系。

引入:

如图,在Rt △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 、b 、c. 在Rt △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

板书:tanA =

b

a

=∠∠的邻边的对边A A

在Rt △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作cotA.

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现有问题。

通过对“角度不变”、“角度变化”等问题的探究得到三角比。同时

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

掌握直角三

a 对边

斜边 c

邻边 b

C

B

A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你还有什么困惑?

你觉得在本课学习中有哪些注意点?归纳小结,再

次巩固新知

课后作业:

练习部分习题25.1(1) 第1、2、3、4、5题

教学设计说明:

以发展思维能力为中心,启发阅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素质的重要体现,本课时是锐角三角比概念形成的第一节课,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反馈和分析信息,做到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己从问题解决过程中提炼出超越问题情景的思想,并在前一章“相似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寻找出新知识的生长点,即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大小确定后,其直角边的比值也确定,从而建立起新的数学概念——锐角的正切、余切的概念,并让学生感知学习这两个概念的实际意义。这样既能突出重点、难点,又能符合学生的普遍接受能力。本节课让学生讨论计算方法,自主编题地过程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力图将其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扎根在学生的脑海里,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挥作用。

以问题为载体引导“有效阅读”。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学生才会主动思维。本节课试图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中学习,使他们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训练,情感得到体验,各方面都能够取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本节课通过情境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锐角对边与邻边之间比值关系”;由“探究”环节问题的阅读思考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研究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在阅读中“放飞思维,读出课堂实效性”。教具演示是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重型手段,使从具体的、直觉的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手段,“锐角正切、余切的概念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简单的动画进行演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探索、思考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由此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的思维能力。

和谐对话,提升阅读质效。

在问题探究环节,小组合作,体现“和谐对话”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作用,让更多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参与真正学习中去,能将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因此体现出团队合作的优势,解决了独自阅读中学生中存在的困惑。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不仅仅满足于记住结论,而应该更注重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