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摘要】工学结合的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模式理念很切合实际。
“六层推进的”的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模式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推进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
工学结合的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模式理念很切合实际。
根据美国1961年出版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一书中的调查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2)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
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3)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4)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实施工学结合的关键和难点是在“如何结合”上。
近几年来,对“如何结合”这一问题各地做了许许多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不少具体的结合方式。
工学结合的模式很多: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学工交替式、校企融合式等四种方式。
“订单培养式”是指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按照协议(甚至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冠名班”)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仅仅是初次就业)。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探析[摘要]工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教育部门与产业界或院校与企业相结合。
实施工学结合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制订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一、工学结合模式的提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四个服务”要求,即“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职业院校加强了产教结合;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既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又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既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又是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合作教育”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涵盖了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在内的各国各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合作教育”的特定称谓。
关于农村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一农村中职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1.21世纪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已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寻求新形势下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做好职业学校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学生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作为今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
这些年来,许多地方、学校和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2.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2005~2007年,我校挂靠玉林、广东等地的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创造并积累了一些“半工半读”的宝贵经验。
但由于是与其他学校联办“半工半读班”,自身经验不足又缺乏自主权,所以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实践中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1)用什么样的“工”、“学”结合形式才能更好地进行工学交替,使学生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而不仅仅是脱离学习的工作;(2)在组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还有招生、学籍、教学及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等;(3)如何在企业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如何完善企业单位的实习工作机制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探索摘要: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动力机制是调动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合作机制,一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二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课程改革机制,一是课程目标突出“双证”课程,实行“双证融通”,二是课程模式实行“工作过程化”,三是课程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动力机制;合作机制;创新课程改革机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机制,也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本文就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最早产生在美国,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第一次给这种教育模式定义,即“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
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给出这样的定义:“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课堂上的学习与职业上的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工学结合有着哲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从哲学上看,我国古代的“知行合一”思想可以看做是对工学结合模式一种理性的诠释。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二者对立统一,相互渗透。
王船山认为:“知行相资以互用。
”知行虽相资互用,但行实为根本,“知也者,故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将为格物穷理之学,抑必勉勉孜孜而后则之精语之详,是知必以行为功也”。
从教育理论上看,学习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是人才培养的要求。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提出“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职业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即“事怎样做便怎样教,怎样学便怎样做。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动力机制校企合作办学是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
从世界发达国家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调动三方积极性,满足三方利益需求才能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的现状是政府引导,学校主动,企业被动。
合作的主动权在企业手里,由于校企合作机制欠缺,企业缺乏积极性,工学结合几乎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因此,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之中是当务之急。
企业是盈利组织,其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之所以积极参与高职教育,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一般有四种动因。
一是政策驱动。
由于很多国家有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相关政策,用人单位受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激励,把接收学生实践与自己利益挂钩。
二是廉价劳动力。
用人单位的一些非关键岗位的技术要求低,由现在的工作人员承担或专门为此招收新人成本过高,但由学生承担成本就低廉多了。
三是可以优先挑选适合本企业工作岗位的优秀学生,聘为较高素质的员工,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长期受益。
四是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
高职学校煞费苦心地培养技能型人才正是为企业服务的,因此,培养技能型人才不但是职业学校的责任,更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从学校来讲,高职教育必须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办学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的满意度作为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调整,为工学结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国第一部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已于2009年3月1日起施行,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保护和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姻”,宁波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者”。
这一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为妥善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建立扶持、引导校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可有效地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协调、校企互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中的互利原则是保持良性合作的基础。
理想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在互利基础上形成的人才培养链条上学校与企业的良性对接,即在互利前提下各自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任务。
工学结合办学要求吸引和引导企业、行业参与,采用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构建具有特色的职业院校建设新模式——产业与教育融合,学校和企业共赢。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牢牢把握就业率这根学院生存发展的主脉,围绕市场办专业,针对就业岗位群进行技能训练,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其主要形式包括:1.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场所。
为了建设适应职业技能培养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积极寻求企业合作,选择一批与专业对接、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成为学生进行教学实习的基地。
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各种关系或者是科技服务等唤起企业的合作热情,使其成为长期合作的伙伴。
学校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优势等来满足学生掌握技能的需要。
另外,学生通过深入企业的实践,可以贴近生产一线,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并能够培养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二是成为“订单式培养”、项岗实习的基地。
如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信息工程系环境信息管理专业GIS(地理信息系统)凭着研究和学习上的独特优势,与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培养GIS应用人才的协议书,企业派专家到学院对学生进行GIS基本应用技能的培训,用“以项目代替作业”的培训方式让学生反复练习基本操作技巧,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遴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到公司进行带薪顶岗实习。
通过这样的订单培养,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通过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的改革,使企业参与了学校人才的培养过程,深化了工学结合;同时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也选拔到了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生找到了实习岗位并在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企业在学校设立单项奖学金,借以吸引优秀的毕业生。
如河北众成建设有限公司在经济学系设立“河北众成光彩奖学金”,奖励在实习等社会实践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并吸引优秀学生到该企业就业。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定标准(试行)》指出,校内生产性实训“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强调实训教学的生产性特点和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
校内生产性实训不但为师生创建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经济效益,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等,这样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有以下几种主要模式:(1)国际援助型。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发挥环境保护专业的特色,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项目研究,取得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学院的“中荷水处理技术研究培训中心”是由荷兰政府亚洲援助项目资助,荷兰万豪学院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共同合作完成的中荷环境保护友好项目。
中心水处理实验室拥有荷兰政府援助的全套先进的水处理实验和分析设备,可以开展饮用水、各种工业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实用技术和理论研究。
水处理技术研究、咨询、培训、示范是中心的主要任务。
中心为荷兰水处理公司与中国的水处理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架设桥梁,介绍荷兰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进入中国环境保护市场,为荷兰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寻求新的合作项目服务。
(2)技术推广型。
主要是指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师生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同时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向企业进行推广。
技术服务项目主要通过课题组、科研创新小组等进行。
专业教师带学生进行横向新技术开发等课题的研究,并把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的“中水回用中心”是学院校办企业投资运营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带领三年级的学生,先后为唐山汇源焦化集团做焦化废水处理,为哈尔滨金麦郎食品有限公司进行食品废水处理。
这样在为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又能达到实训的目的,真正实现“学做合一”。
(3)任务驱动型。
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收集和获取企业的商业信息,如把某一企业的产品设计要求拿到课堂上来,由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后,由企业进行评选、认定。
如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境艺术系学生设计的作品经常会全部或部分地被企业采用,有的设计还被企业全部买断,并投入生产中。
(4)公司经营型。
学院成立市场营销服务中心,完全采用公司经营模式,由经管类的学生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市场营销服务中心开展代购、代理、营销服务等业务,提高了学生营销、管理等技能。
并且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学生被合作企业聘用。
如北京正普科技有限公司2688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每年从学院招聘10名左右学生为员工,使学生实现了“零距离”就业;还有的学生通过市场营销服务中心的锻炼,毕业后自己创业。
市场营销服务中心已成为学生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的“转化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助推器”和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
在校内外实训中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将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用具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改革机制1.课程目标——突出“双证”课程,实行“双证融通”工学结合模式培养的是学生就业的综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