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动作电位 肌肉收缩原理
- 格式:pptx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75
简述生理学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动作电位是生物体中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等可激发电信号的基本单位。
它是神经传递和肌肉收缩等生理过程的基础。
动作电位的产生涉及到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等多个关键因素。
下面将从细胞膜的电位、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以及离子泵的作用等方面介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的电位密切相关。
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具有细胞内外两个不同的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电位相对于细胞外电位为负,形成静息膜电位。
当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电位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所调控的。
细胞膜上有多种离子通道,如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等。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处于关闭状态,而钾离子通道处于开放状态。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迅速打开,使得钠离子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导致细胞内电位发生变化。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去极化,促使细胞膜上的更多钠离子通道打开,形成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最终导致细胞内电位迅速上升。
当细胞内电位达到阈值时,钠离子通道迅速关闭,而钾离子通道开始打开,使得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复极化,使得细胞内电位恢复到静息状态。
这个过程是通过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来实现的。
离子泵也对动作电位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离子泵是一种能耗型蛋白质,能够主动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等离子体内外。
在静息状态下,离子泵通过主动运输将细胞内的钠离子排出,同时将细胞外的钾离子吸收进来,维持了细胞膜的离子浓度差。
当细胞膜受到刺激时,离子泵会调整离子浓度差,从而影响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
离子泵的作用是为了维持细胞膜的静息状态,以便细胞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及时的响应。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涉及到细胞膜的电位、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以及离子泵的作用等多个因素。
当细胞膜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细胞内电位发生变化。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原理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是指在进行复合肌肉动作时,肌肉产生的电位变化。
复合肌肉动作是指多个肌肉同时或协同收缩的动作,例如握拳、抬臂等。
在进行这些动作时,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肌肉电位来了解肌肉的活动情况和神经系统的控制。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产生与肌肉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有关。
在静息状态下,肌肉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存在差异,内部富集了钾离子,而外部则富集了钠离子。
这种离子分布差异形成了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即静息膜电位。
当肌肉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打开或关闭,导致离子跨膜运动,从而改变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分布和电位。
在进行复合肌肉动作时,神经系统会向相关肌肉发送信号,激活肌肉细胞。
这些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肌肉细胞,并引起肌肉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开放。
当钠离子通道打开时,大量的钠离子会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外的电位差逐渐变小,形成肌肉动作电位。
同时,钾离子通道也会打开,使大量的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进一步增加细胞内外电位差的变化。
肌肉动作电位的产生是一个快速而瞬时的过程。
一旦肌肉细胞受到刺激,动作电位就会在细胞膜上迅速传播,引起肌肉收缩。
这是因为动作电位的传导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传递的,当一个离子通道打开时,会引起相邻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形成电位的传导。
这种电位传导机制保证了肌肉细胞能够快速而协调地收缩,完成复合肌肉动作。
除了肌肉动作电位的产生,复合肌肉动作还涉及到神经系统的控制。
在进行复合肌肉动作时,不同的肌肉需要协调运动,这需要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激活进行精确的调控。
神经系统通过传递神经冲动来控制肌肉的收缩,这些神经冲动被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肌肉细胞,引起肌肉的收缩。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测量可以通过肌电图来实现。
肌电图是一种用于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
通过将电极贴附在肌肉上,可以测量到肌肉动作电位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图形信号。
通过分析肌电图,可以了解肌肉的活动情况和神经系统的控制。
骨骼肌收缩舒张原理
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是基于肌肉纤维内部的运动蛋白和神经信号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生理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肌肉收缩-舒张机制,其基本原理包括:
1.神经冲动传导:当大脑或脊髓产生神经冲动时,通过神经元传递到神经肌接头,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
这些神经递质刺激肌肉纤维膜上的受体,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2.横纹肌纤维收缩:动作电位沿着肌肉纤维的膜表面传播,进入肌肉纤维的深处。
在肌肉纤维内部,动作电位激活钙离子的释放,使得肌肉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
3.肌钙蛋白复合物解离:在钙离子浓度升高的情况下,肌肉纤维中的肌钙蛋白复合物解离,使得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
4.肌肉收缩: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暴露后,肌球蛋白头部的活化能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复合物。
接着,肌动蛋白上的肌小球蛋白头部释放ADP和Pi,导致肌小球蛋白头部发生构象变化,从而产生力学工作,使肌肉纤维产生收缩。
5.肌肉舒张:当神经冲动停止时,肌肉纤维内的钙离子被肌钙蛋白复合物重新吸收,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被覆盖,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复合物解离,肌肉纤维恢复至松弛状态,完成舒张过程。
总的来说,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是通过神经冲动引发肌肉纤维内部的化学反应和蛋白质结构的变化而实现的。
这一过程是高度有序和协调的,以确保肌肉的正常运动和功能。
1 / 1。
骨骼肌动作电位的特点
骨骼肌动作电位是指在肌肉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
它是通过肌肉细胞内部的电活动和细胞膜上的离子流动所产生的。
骨骼肌动作电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触发电位:在肌肉收缩的起始阶段,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的终板部分,引起肌肉细胞内部的电活动。
这个电活动称为触发电位,它是骨骼肌动作电位产生的起点。
2. 上升阶段:触发电位引起肌肉细胞内部的离子流动,导致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发生变化。
在上升阶段,细胞膜内部的电位逐渐增加,直到达到一个峰值。
这个过程称为上升阶段。
3. 峰值:峰值是骨骼肌动作电位的最高点,它代表了肌肉细胞内部电位的最大变化。
峰值通常在0.3-1.2毫秒之间,具体数值取决于肌肉的类型和大小。
4. 下降阶段:在峰值之后,骨骼肌动作电位开始下降。
在下降阶段,细胞膜内部的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
这个过程通常比上升阶段要长一些,持续时间约为1-3毫秒。
5. 肌肉收缩: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产生是肌肉收缩的前提条件。
当骨骼肌动作电位达到峰值时,它将触发肌肉纤维内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的力量和持续时间取决于骨骼肌
动作电位的大小和持续时间。
总的来说,骨骼肌动作电位是肌肉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它具有触发电位、上升阶段、峰值、下降阶段和肌肉收缩等特点。
通过研究骨骼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肌肉收缩的机制,并在运动训练和临床医学中应用相关的知识。
运动生理学肌肉收缩原理运动生理学肌肉收缩原理运动是人们常常从事的活动,了解肌肉收缩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运动的过程。
肌肉收缩是一种作用于骨骼系统的能力,理解肌肉收缩的原理对于身体的运动控制和优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肌肉收缩的原理,包括肌肉结构、肌肉收缩类型和神经控制等方面。
I. 肌肉结构肌肉是由成千上万的肌肉纤维组成的。
每个肌肉纤维内部含有多个线粒体,线粒体是肌肉纤维内部产生ATP(三磷酸腺苷)所必需的细胞器,也是肌肉活动和运动需要能量的来源。
肌肉纤维的收缩是由肌纤维细胞内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共同作用产生的。
II. 肌肉收缩类型肌肉收缩有三种类型:等长收缩、等速收缩和快速收缩。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纤维在收缩的同时保持其长度不变,如许多耐力运动员,例如长跑选手或自行车选手,需要在长时间内保持等长收缩来维持持久的能量。
等速收缩则是肌肉纤维在收缩的同时也在缩短,在这种情况下,肌肉必须维持一定的速度和方向。
良好的等速收缩是需要高度专业化和协调的,如力量举重和慢性重量训练。
快速收缩则是肌肉快速收缩和放松。
快速收缩是肌肉最常见的收缩形式,能够产生较高的力量,但持续时间比其他两种收缩方式都要短。
典型的快速收缩的例子包括弹跳运动员、短跑选手和其他快速爆发力需求较高的运动。
III. 神经控制肌肉收缩的过程需要神经控制。
人类运动控制系统中心包括大脑、小脑和脊髓,这些重要的神经中枢系统协调着肌肉,以使人体能够发挥出最佳的运动表现。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和肌肉之间的桥梁,负责将指令由神经系统传递到肌肉。
当神经元受到指令时,它产生一系列反应。
这导致神经元内部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使离子通过神经元的膜。
神经元内的电pot(电位)在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当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会通过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可以传递给横版纤维而引起肌肉收缩。
然而,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力量不仅取决于神经元的放电,也取决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化学和物理交换。
肌电图原理肌电图(EMG)是一种用于记录肌肉电活动的生理学技术。
肌电图原理是基于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生物电信号,通过电极捕捉和放大这些信号,最终转化为肌电图图形。
肌电图可以反映肌肉的神经控制情况,对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肌电图的原理基础是肌肉电活动。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会引起肌肉纤维的收缩,同时也会产生微弱的生物电信号。
这些生物电信号可以通过肌电图仪器采集到,并转化为肌电图形。
肌电图形可以分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两种。
静息电位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产生的生物电信号,它主要反映了肌肉的基础电活动水平。
而动作电位则是指肌肉在收缩或放松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信号,它主要反映了肌肉的神经控制情况和肌肉活动的强度和频率。
肌电图的原理还涉及到肌电图仪器的工作原理。
肌电图仪器通常由电极、放大器和记录仪组成。
电极用于捕捉肌肉产生的生物电信号,放大器用于放大这些信号,记录仪用于将信号转化为肌电图形。
通过这些仪器的协同工作,可以准确地记录肌肉的电活动情况。
肌电图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
在临床诊断中,肌电图可以用于评估肌无力、神经损伤、肌肉病变等疾病的情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科学研究中,肌电图可以用于研究肌肉的生理和病理情况,探索肌肉活动的机制和规律。
总的来说,肌电图原理是基于肌肉电活动的生物电信号,通过肌电图仪器的工作原理,将这些信号转化为肌电图形。
肌电图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了解肌肉的神经控制情况和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肌电图原理,进一步认识肌肉电活动的重要性。
人体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动作电位一、概念动作电位是指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电压变化。
这种电压变化在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形成过程1. 构成神经元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具有半透性,其上的离子通道可以开启或关闭。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通道打开,允许离子自由通过。
2. 在受到刺激后,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会发生变化,导致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发生改变。
3. 当细胞内的电位超过阈值时,触发膜电位的快速上升和下降,形成动作电位。
三、特征1. 动作电位是一种全或无的反应,即一旦触发就会全面传播,而不会因刺激的强度而改变动作电位的幅度。
2. 动作电位是快速的,通常持续时间很短,大约只有1-2毫秒。
3. 动作电位是可逆的,一旦传播完成,膜电位会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四、传导1. 神经元内部动作电位沿轴突传播,通过神经末梢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号。
2. 肌细胞内部动作电位则会引起肌肉的收缩。
五、应用1. 作为神经传导的重要基础,动作电位在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感觉传导、运动控制等。
2. 动作电位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神经肌肉失调的原因和机制,并且提供相应的治疗策略。
六、结语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中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对于维持正常的神经肌肉功能和实现协调的运动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入了解动作电位的形成、传导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动作电位是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中的重要生理现象,对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和实现协调的运动控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我们深入了解动作电位的形成、传导和应用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动作电位在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中的具体机制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神经传导中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中是如何传导的呢?神经元的细胞体和树突接收到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通过细胞体和树突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轴突。
实验设计: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同步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同步记录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学习多信号记录技术。
观察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与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及其各自的特点。
观察滴加高钾试剂后对于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观察接触高钾环境后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的变化。
二、摘要兴奋的运动通过局部电流将神经冲动传导至神经—肌接头,使接头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Ach与接头后膜M受体结合使后膜去极化,后膜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便爆发动作电位,进而引起肌肉的收缩。
上述过程中,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AP)与收缩(长度与张力变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生理过程,但又密切相关。
当肌膜产生动作电位后,根据局部电流的原理,AP可沿肌膜迅速传播,并经由横管进入肌细胞内到达三联体部位。
AP形成的刺激使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储存在终池内的钙离子顺浓度差以异化扩散的方式经钙通道进入肌浆到达肌丝区域,使钙离子与细肌丝的肌钙蛋白结合,引发肌丝滑动过程,结果是肌细胞的收缩。
三、关键字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骨骼肌收缩任氏液3﹪KCl四、引言本实验是为了研究证明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和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是依次进行的,并知道神经干、肌膜AP的绝对不应期的大小及其影响着神经干、肌膜AP的电变化,以及骨骼肌变化的收缩形式包括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其与神经干、肌膜AP的电变化有关。
同时,本实验也为了研究3﹪KCl溶液对离体坐骨神经干、肌膜的兴奋性,腓肠肌收缩的影响。
用任氏液清洗用3﹪KCl溶液处理过的标本,观察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情况。
五、材料和方法1.实验对象:蟾蜍2.实验仪器:蟾蜍手术器械(手术剪两把、探针一根、玻璃分针2把、蛙钉2枚,蛙板一个、滴管一个、棉线若干)、BB—3G屏蔽盒、针形引导电极、张力换能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3.实验药品和试剂:任氏液、3﹪KCl试剂4.实验方法4.1离体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4.1.1 捣毁蟾蜍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的关系一、引言肌肉动作电位是指肌肉在收缩时产生的电信号,而刺激频率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刺激肌肉的次数。
这两个因素在神经肌肉系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的关系。
二、刺激频率对肌肉动作电位的影响1. 原理当神经末梢传来一个刺激信号时,会引起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导致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使得离子进出细胞。
这个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当刺激频率增加时,会导致更多的动作电位产生,从而使得肌肉收缩更加强烈。
2. 实验结果实验表明,在低频率下(小于10Hz),每个动作电位都可以完全恢复;而在高频率下(大于50Hz),每个动作电位之间没有时间恢复,会导致累积效应,并最终导致收缩力量增加。
3. 应用根据上述原理和实验结果,医学界可以利用不同的刺激频率来治疗肌肉疾病。
比如,对于一些肌无力的患者,可以通过刺激高频率来提高肌肉收缩力量。
三、肌肉动作电位对刺激频率的影响1. 原理在神经末梢向肌纤维传递信号时,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这个阻力就体现在了肌纤维膜电位上。
当膜电位达到一定值时,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因此,如果膜电位已经很高了,那么就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2. 实验结果实验表明,在低强度刺激下,只有部分神经元会被兴奋并产生动作电位;而在高强度刺激下,则会使得更多的神经元兴奋,并产生更多的动作电位。
3. 应用根据上述原理和实验结果,医学界可以利用不同的刺激强度来治疗神经性疾病。
比如,在治疗帕金森病时,可以通过增加刺激强度来提高效果。
四、结论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是神经肌肉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治疗一些肌肉和神经性疾病。
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发掘这两个因素的潜力,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刺激肌肉收缩的原理是基于神经-肌肉生理学的知识。
当神经末梢受到电信号刺激时,会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物质,这些物质在神经和肌肉之间形成一个称为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专门用于传递神经信号的结构,垂直于肌肉纤维的方向。
当神经递质物质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时,会激活肌肉细胞中的肌原纤维,使其产生短暂的电兴奋状态,即“动作电位”。
如果一个足够的电流被引入到肌肉中,它可以模拟神经信号,进而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产生一个动作电位,并引发肌肉收缩。
这种方式被称为电刺激肌肉收缩。
在实际应用中,电刺激肌肉收缩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等领域。
通过对不同频率、幅度、脉宽等电刺激参数进行调整,可以模拟不同类型的肌肉收缩,达到不同的治疗、康复或训练效果。
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机理一、什么是动作电位?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动起来的时候,肌肉能一瞬间收缩或者放松?这个过程可不简单哦,它背后有一套复杂的“电力系统”。
没错,动作电位就是肌细胞启动“电力系统”的信号。
你可以把动作电位想象成是肌肉的“启动密码”,它让我们的肌肉“醒”过来,做出各种动作。
不信?那你可以试试闭着眼睛,用力去想象自己举个重物,看!肌肉似乎已经在动了,但其实就是动作电位在背后默默工作。
简而言之,动作电位就是一个“电流”通过肌肉细胞,给肌肉下达了“动起来”的命令。
肌细胞内外有着不同的电荷分布,外面带着“正电”,而里面则是“负电”。
当一个信号到来,细胞的膜就会突然打开,外面的“正电”像泄洪一样瞬间涌入,搞得里面变得更“正”了,外面则“变负”了。
这就好比电池充电,充电一满,电流就开始“流动”,引发了肌肉的收缩。
说起来也很神奇,就像突然一根电线连接到电源,电器开始工作一样。
二、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来,接下来给大家讲讲动作电位的“诞生过程”。
咱们的肌肉细胞膜有一层特殊的“屏障”——叫做细胞膜,这个膜就像一座守卫森严的大门,能精确控制各种“电流”的进出。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部是负电的,外面是正电的,这样的电势差就好比是“蓄势待发”的弹簧,随时准备着做点什么。
然后呢,信号一来!这个信号不是别的,正是来自神经系统的“指令”,这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就像是被按下了开关,突然间,钠离子(Na+)蜂拥而入,电荷迅速改变,膜的内外电势差一下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负电的细胞内部迅速变得像是“正电池”一样。
而这时,钠离子的涌入又会迅速促使细胞内的钾离子(K+)流出,细胞膜上的电势差开始恢复正常。
整个过程就像电流通过电路一样,一闪而过,短短几毫秒内,细胞膜的“电流”激增,最终引发了肌肉的收缩。
要知道,这个过程就像极了开了火车的引擎,动作电位的“火种”一旦点燃,立刻就会在肌细胞中快速传播。
你可以想象,钠离子就像是一个热情的舞者,它们带着满满的活力在细胞中跳跃,带动一群群的离子开始舞动,传递着“动起来”的信号,直到肌肉最终“行动”。
细胞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生理学特征细胞膜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电生理学特征。
细胞膜电位是指细胞膜两侧电势差的值,而动作电位则是细胞膜内外电势差的快速变化过程。
本文将详细讨论细胞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生理学特征,同时还将探讨它们在神经传导、心脏肌肉收缩等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1. 细胞膜电位的形成与调节细胞膜电位主要由离子的质量和电荷分布所决定。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负离子(如蛋白质阴离子和无机磷酸盐)的存在使得细胞内带负电荷,而细胞外则主要存在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钾离子。
这种不平衡的分布导致细胞膜内外电势差,即细胞膜电位的形成。
细胞膜电位的调节主要通过离子通道的开闭来实现。
当刺激细胞膜时,电离性较高的钠离子通道迅速打开,钠离子进入细胞,使细胞内电位升高,即发生去极化。
而电离性较低的钾离子通道在钠离子通道关闭后慢慢打开,使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细胞内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水平,即发生复极。
2. 动作电位的特征和传导动作电位是指细胞膜内外电势差从负值迅速上升到正值再回落到负值的快速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通过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传导而实现。
当细胞膜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电离性的钠离子通道迅速打开,大量钠离子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内电势迅速升高,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在动作电位上升相后,钠离子通道迅速关闭,同时钾离子通道逐渐打开,大量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使细胞内电势快速下降,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整个动作电位的过程非常短暂,时间通常在一至数毫秒之间。
动作电位的传导是细胞内外电势差的化学传递过程。
当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或肌细胞内传导时,会引起相邻区域钠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使动作电位不断地沿着细胞膜传导。
这种连锁反应使得神经信号能够迅速传递,并起到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的重要作用。
3. 细胞膜电位和动作电位在生理过程中的作用细胞膜电位和动作电位在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能够调节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差,从而影响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性和细胞功能的发挥。
叙述肌肉收缩的过程
肌肉收缩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兴奋-收缩偶联、肌丝的收缩。
1.兴奋在神经-肌肉的接点传递
大脑发出指令→→神经元传导指令→→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到神经末梢→→使得接头前膜的Ca2+(钙离子)通道打开→→释放钙离子→→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被推动释放→→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肌细胞膜产生兴奋→→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2.兴奋-收缩偶联
动作电位(兴奋)→→通过横管传导→→信号经三联管→→传给肌浆网→→肌浆网释放的Ca2+(没错,钙离子又一次出现,但是不是同一个场所哦,功能、意义也不一样哦)→→Ca2+充斥肌细胞→→触发肌丝滑行。
3.肌肉的收缩
肌细胞兴奋,Ca2+ 浓度升高→→Ca2+会与肌钙蛋白的亚单位c 结合→→某些分子结构改变→→使得肌动蛋白暴露活性位点→→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激活横桥上的ATP酶→→ATP酶催化下,释放能量,横桥摆动→→肌小节变短→→肌肉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