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实验报告册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16
常见沉积岩的鉴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二、实验目的通过对沉积岩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沉积岩生成条件的了解。
三、实验仪器、设备沉积岩标本,小刀,放大镜四、实验原理1沉积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沉积岩中的特有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粘土矿物、石膏、硬石膏、赤铁矿、褐铁矿、玉髓、蛋白石等。
2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结构指沉积岩颗粒的性质、大小、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有以下两类结构:(1)碎屑结构:按碎屑粒径大小可分为:砾状结构粒径>2mm砂状结构粒径2-0.05mm粉砂状结构粒径0.05-0.005mm泥状结构<0.005mm(2)非碎屑结构:岩石中的颗粒由化学沉积作用或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
3沉积岩的构造(在野外观察比较好)指沉积岩形成时所生成的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
主要有:(1)层理:沉积岩的成层性。
是由岩石不同部分的颜色、矿物成分、碎屑(或沉积物颗粒)的特征及结构等所表现出的差异而引起的。
分为平行层理.交错层理(2)递变层理:同一层内碎屑颗粒粒径向上逐渐变细。
(3)波痕:层面呈波状起伏。
(4)泥裂:由岩层表面垂直向下的多边形裂缝。
裂缝向下呈楔形尖灭。
四、常见沉积岩(1)砾岩、角砾岩砾状结构。
碎屑为圆形或次圆形者为砾岩,碎屑为棱角形或半棱角形者为角砾岩。
(2)-(6)砂岩砂状结构。
碎屑成分常为石英、长石、白云母、岩屑及生物碎屑。
岩石颜色多样,随碎屑成分与填隙物成分而异。
如富含粘土者颜色较暗;含铁质者为紫红色;碎屑为石英,胶结物为SiO2者呈灰白色;碎屑富含钾长石者显灰红色。
砂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分为粗粒砂岩(粒径2-0.5mm),中粒砂岩(粒径0.5-0.25mm),细粒砂岩(粒径0.25-0.05mm)。
砂岩按照碎屑成分可分为:石英砂岩(石英含量75%-95%)一般磨圆度高,分选好,颜色浅;长石砂岩(石英含量<75%,长石含量>25%)磨圆较差,分选中或差,浅红到浅灰。
岩屑砂岩(石英含量<75%,岩屑含量>25%)磨圆差,分选差,颜色深。
科学实验报告单科学实验报告篇一一、目的要求认识各大类岩浆岩的主要代表岩石,学习肉眼鉴定岩浆岩的方法。
了解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和它们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
学习沉积岩的肉眼鉴定方法,加深对沉积作用的理解。
通过鉴定初步认识常见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沉积岩。
通过实验了解变质岩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常见变质矿物和变质岩类型,加深对变质作用的理解。
通过对未知岩石标本的鉴定,达到复习和巩固对三大类岩石特征的认识,了解变质岩、岩浆岩及沉积岩的一些主要区别,进一步掌握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
二、预习要点岩浆岩的常见造岩矿物如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概念。
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及其主要代表性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及肉眼鉴定方法。
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分类;岩石的构造与结构;各沉积岩类具代表性岩石的特征。
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矿物;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变质岩的分类及其代表岩石。
三、实验用品标本:岩浆岩:花岗岩、伟晶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金伯利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砾岩、粗砂岩、细砂岩、豆状灰岩、生物灰岩、粉砂岩、页岩、油页岩、石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豆状灰岩、白云岩、波痕、泥裂、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结核等。
变质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蛇纹岩、矽卡岩、角岩、混合岩。
工具:小刀,放大镜,稀盐酸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与注意事项主要分类及分析(1)岩浆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辉石、橄榄石。
酸性岩浆岩中前几种矿物居多,而基性岩浆岩中则偏向于后者。
也因此,在岩石的颜色上来说由肉红色--灰白色--黑色变化。
结构上来说,侵入的岩浆岩里面的矿物应该是较均匀的分布,岩石呈现块状。
而喷出的流纹岩中会呈现一些流动构造;以及喷出的安山岩和玄武岩中会有气孔和杏仁状构造,这种特殊的结构构造也是它们的鉴定标志。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实验报告册《沉积岩石学》
实验名称:沉积岩石学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沉积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 掌握沉积岩石的分类方法和识别技巧。
3.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石的组成和结构。
实验仪器:
1. 显微镜
2. 岩石切片样品
实验步骤:
1. 检查实验仪器,确保显微镜正常工作。
2. 准备岩石切片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
3. 使用低倍镜观察岩石切片的整体特征,如颜色、纹理等。
4. 使用高倍镜观察岩石切片的细节特征,如晶粒大小、矿物组成等。
5. 根据观察结果,识别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6.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
1. 根据岩石切片的整体特征和细节特征,确定岩石类型为沉积岩。
2. 观察到岩石切片中存在颗粒、结构和化石等特征。
3. 分析岩石切片中的矿物组成和岩屑粒度,确定岩石的来源和沉积环境。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沉积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掌握了沉积岩石的分类方法和识别技巧,学习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石的组成和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本次实验样品为沉积岩,具有特定的颗粒、结构和化石等特征,矿物组成和岩屑粒度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岩石的来源和沉积环境。
通过实验的进行,我们深入了解了沉积岩石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为今后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篇一:沉积岩实验报告册《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一、实习要求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实习内容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
(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晶粒结构:粒屑结构: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一、实习要求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成因分析:次生变化现象:岩石命名: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次生变化现象:成因分析:岩石命名:偏光倍偏光倍篇二:沉积岩石学实验指导书沉积岩肉眼观察、镜下鉴定的方法和实验肉眼观察和镜下鉴定是沉积岩最基本的、最简便的、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沉积岩实验报告一、引言沉积岩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之一,形成于地质历史长河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沉积岩的形成机制和性质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为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模拟地质过程,探究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研究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主要的实验目标如下:1. 了解沉积岩的形成机制,如沉积作用、固结作用、压实作用等;2. 探究沉积岩中不同沉积物的沉积特点以及它们对岩石性质的影响;3. 研究不同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颗粒大小、孔隙度、水含量、化学成分等。
三、实验方法1. 沉积物样品收集:从不同地质地点收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包括砂、泥、火山灰等。
2. 沉积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模拟设备进行沉积实验,模拟沉积作用,并观察沉积物变化过程。
3. 粒度分析: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推测颗粒大小分布情况。
4. 孔隙度测定:利用气体置换法或压汞法等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沉积岩的孔隙度。
5. 物化性质测试: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仪器,对沉积岩样品进行物化性质测试,以了解其成分和结构特点。
四、实验结果1. 沉积物样品收集:我们分别从江河、湖泊、海洋、火山喷发地等地收集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
这些样品具有不同的颜色、质地和粒度特征。
2. 沉积实验:通过模拟设备模拟了沉积作用,并在实验中观察到了沉积物的颗粒沉积、堆积和固结的过程。
3. 粒度分析:经过粒度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中颗粒的大小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火山灰样品的颗粒更细。
4. 孔隙度测定:通过气体置换法,我们测定了不同沉积岩的孔隙度。
结果显示,孔隙度随着颗粒细化而增加,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孔隙度也有所不同。
5. 物化性质测试: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测试,我们了解了沉积岩的结构和成分特点,发现沉积岩中不同矿物质的含量和排列方式会影响岩石的性质。
沉积岩实验报告沉积岩实验报告引言: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们形成于地壳表面的沉积过程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沉积过程,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的特性和形成机制。
实验一:沉积物的颗粒分选在实验一中,我们使用了不同粒径的砂子和泥浆,模拟了沉积物在水流中的运动过程。
首先,将不同粒径的沉积物加入水槽中,然后通过调整水流速度,观察沉积物的分选现象。
实验结果显示,较大粒径的沉积物在水流中具有较高的沉积速度,往往首先沉积下来。
而较小粒径的沉积物则具有较低的沉积速度,往往会被水流带走,形成悬浮态。
这种分选现象是沉积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验二:沉积岩的成分分析在实验二中,我们采集了不同地点的沉积样本,并进行了成分分析。
通过对样本中的矿物和有机物进行鉴定和测量,我们可以了解沉积岩的成分组成及其来源。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地点的沉积样本具有不同的成分组成。
一些样本中富含石英和长石等矿物,表明它们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岩石风化和侵蚀。
而另一些样本中富含有机物和碳酸盐矿物,表明它们可能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遗骸。
实验三:沉积岩的岩性描述在实验三中,我们对不同类型的沉积岩进行了岩性描述。
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质地、结构和成分等特征,我们可以判断它们的沉积环境和形成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沉积岩的岩性特征与其形成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粗砂岩通常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和砂粒之间的孔隙,表明它们可能在河流或海滩等高能环境下形成。
而泥岩则具有细腻的质地和均匀的颜色,表明它们可能在湖泊或海洋等低能环境下形成。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沉积岩的特性和形成机制。
沉积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沉积物的来源、水流的能量、气候条件等。
不同的沉积环境和过程会导致不同类型和特征的沉积岩的形成。
此外,沉积岩在地质学和石油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沉积岩的特性和分布,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预测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评估石油和天然气的潜力。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沉积岩石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学习的方式,掌握沉积岩石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沉积岩石学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原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器材•一组深棕色的样本(铁锌矿、云母片、碎屑岩);•酸性的硬石膏板;•放大镜。
实验原理和方法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的构成、性质、组成和变质等方面的学科。
沉积岩主要由矿物、碎屑和生物遗骸等构成。
此次实验主要是通过观察样本的颜色、结构和形态等特征,来确定样本的矿物组成、碎屑组成和生物遗骸等,从而了解和掌握沉积岩石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实验方法如下:1.取出深棕色的样本,仔细观察样本的颜色、结构和形态等特征;2.将样本放在酸性的硬石膏板上,用放大镜观察样本中的矿物、碎屑和生物遗骸等;3.根据观察结果,记录样本的颜色、结构、形态、矿物组成、碎屑组成和生物遗骸等。
实验结果样本一:铁锌矿•颜色:黑色;•结构:粗糙,呈块状,有些呈铜锌矿晶体状;•形态:不规则的块状;•矿物组成:主要由铁锌矿构成;•碎屑组成:无;•生物遗骸:无。
样本二:云母片•颜色:棕色;•结构:片状,呈细粒状;•形态:长方形的片状;•矿物组成:主要由云母构成;•碎屑组成:无;•生物遗骸:无。
样本三:碎屑岩•颜色:深灰色;•结构:由大量的碎屑颗粒构成;•形态:颗粒状;•矿物组成: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构成;•碎屑组成:由于样本中有大量的碎屑颗粒,因此碎屑组成不易确定;•生物遗骸:无。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样本的颜色、结构和形态等特征,以及用放大镜观察样本中的矿物、碎屑和生物遗骸等,确定样本的矿物组成、碎屑组成和生物遗骸等,进而了解和掌握沉积岩石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样本的颜色、结构、形态、矿物组成、碎屑组成和生物遗骸等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沉积岩种类和特征。
通过本次实验,我加深了对沉积岩石学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以及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的特征,深入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提高对沉积岩石学的基本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沉积岩是地表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根据沉积物质来源和形成环境的不同,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泥质岩、化学岩和生物岩等。
沉积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构造和结构上,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特征,可以判断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和地质历史。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实验材料:沉积岩标本、显微镜、放大镜、地质锤、样本刀、刷子、酒精灯、滴定管等。
实验设备:实验室桌椅、实验台、显微镜、放大镜、地质锤、样本刀、刷子、酒精灯、滴定管等。
四、实验步骤1.观察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1)用放大镜观察沉积岩的表面特征,如层理、波痕、泥裂等。
(2)用地质锤敲击沉积岩,观察其质地和断裂特征。
(3)用样本刀切割沉积岩,观察其内部构造和层理。
(4)将沉积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等。
2.观察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的特征(1)用放大镜观察砾岩和角砾岩的表面特征,如颜色、粒度、分选性等。
(2)用地质锤敲击砾岩和角砾岩,观察其质地和断裂特征。
(3)用样本刀切割砾岩和角砾岩,观察其内部构造和碎屑成分。
(4)将砾岩和角砾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如碎屑颗粒的形状、大小、自形程度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1)沉积岩表面特征:观察到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层理间距均匀,波痕和泥裂较少。
(2)沉积岩质地和断裂特征:沉积岩质地较硬,敲击后发出清脆的声音,断裂面较平直。
(3)沉积岩内部构造:切割后观察到沉积岩内部具有明显的层理,层理间距均匀,无明显结核和槽模。
(4)微观结构:显微镜下观察到沉积岩微观结构复杂,晶体印模和槽模较少,主要以泥质结构为主。
2.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的特征(1)砾岩和角砾岩表面特征:观察到砾岩和角砾岩颜色较深,粒度不均匀,分选性较差。
沉积岩实验报告册【新】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沉积岩的形成及其分类方法。
实验原理:
沉积岩即通过天然沉积形成的堆积岩石,是由多种化学及物理作用形成的岩石,其形成的步骤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球物理学的探究可以发现构造运动造成沉积环境的变化,影响沉积岩的成因。
2. 有机质质源的影响,即生物遗骸及植物机体等具有的有机质。
3. 物理(力学)作用对沉积岩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里主要强调通过水的流动造成的沉积。
4. 化学作用对沉积岩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包括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溶解性气体的作用。
5. 通过岩石圈的热力学作用对岩石物质形成与变化的时空关系的研究,可以知道沉积岩中存在的一些矿物物质。
沉积岩的分类方法:
岩石分类可以通过X射线及地球化学的分析传统方式进行,其中岩性分类根据岩石中不同物质的组成及结构而定。
1. 岩石成因分类:如生物组成、化学组成、物理组成及机械组成;
2. 岩石结构分类:如层理状结构、小体状结构及脉状结构等;
3. 岩石物性分类:如硬度、密度、磁性及电性等。
实验步骤:
1. 实验设备:显示显微镜、取样刀等。
2. 实验样品:沉积岩及其他岩石。
3. 实验流程:
(1) 安装显示显微镜等设备;
(2) 取一定量的沉积岩样品进行表面清洁;
(3) 通过定位刀划分岩样的不同部分;
(4) 通过显微镜等设备,观察不同部分岩石的特征。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的内容发现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的不同;不同生物环境,元素含量与其它物质的影响对其岩石的影响;不同岩石结构对于其牵引物的影响及特征等。
沉积岩实验指导书季汉成张琴编中国石油大学二○○八年一月目录第一部分碎屑岩的沉积构造 (1)实验一沉积构造 (5)第二部分碎屑岩的肉眼观察及镜下鉴定 (6)实验二碎屑岩结构组分 (17)实验三砾岩及石英砂岩类 (18)实验四长石砂岩类 (19)实验五岩屑砂岩类 (20)实验六杂砂岩类 (21)实验七粉砂岩和粘土岩 (22)第三部分碎屑岩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 (23)实验八碎屑岩成岩作用 (27)实验九碎屑岩镜下综合研究 (28)第四部分火山碎屑岩的肉眼观察及镜下鉴定 (29)实验十火山碎屑岩 (30)第五部分碳酸盐岩的肉眼观察及镜下鉴定 (31)实验十一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 (46)实验十二石灰岩 (47)实验十三白云岩类 (48)第六部分碳酸盐沉积物沉积后作用 (49)实验十四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56)第七部分其他沉积岩 (58)实验十五其他沉积岩类 (58)附录目测估计百分含量比较图 (59)参考文献 (60)第一部分碎屑岩的沉积构造沉积构造是恢复沉积岩形成过程和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
为了便于在实验中观察各种沉积构造,现将沉积构造分类及研究内容列表如下(表1—1)。
下面以层理和波痕为例说明沉积构造的描述方法。
一、层理的描述层理是沉积物呈层沉积时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而产生的层状构造,可通过矿物成分、颜色、粒度等的突变或渐变而显现出来。
层理要素包括纹层、层系、层系组。
纹层:通常也称细层。
纹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同时沉积的结果。
其厚度甚小,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后者仅见于砾岩中。
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它们形成于相同的沉积条件下,是一段时间内水动力条件相对稳定的水流条件下的产物。
层系组:也称层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岩性(成分、结构)相似的层系或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其间没有明显间断。
按层内组分和结构的性质,层理划分为:非均质层理,包括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均质层理;韵律层理和粒序层理。
实验二常见沉积岩的鉴定与认识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沉积岩标本的观察,掌握其典型结构、构造及物质组成特征。
∙了解常见沉积岩的基本分类和肉眼鉴定方法。
∙掌握常见沉积岩的鉴定特征。
二、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前预习教材中“沉积岩”部分。
三、实验内容1.沉积岩典型结构的鉴定∙碎屑结构。
观察砾岩、角砾岩、砂岩的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与形状等特征。
∙泥质结构。
观察页岩、黏土岩,注意其致密状的特点。
∙化学结构及生物化学结构。
观察石灰岩(或结晶石灰岩)、白云岩、介壳灰岩(或珊瑚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燧石岩等。
2.沉积岩典型构造的鉴定∙层理构造。
通过课堂讲解,在建立层理构造宏观特征的基础上,观察页岩、条带状灰岩等标本上的层理,观察具交错层理的陈列标本。
∙层面构造。
观察具泥裂、波痕、缝合线构造的陈列标本。
∙化石。
观察完整的动、植物化石标本各1~2块。
∙结核。
观察鲕状灰岩标本和一块较大型的结核标本。
3.碎屑岩的胶结类型和胶结物成分的鉴定观察砾岩、角砾岩、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铁质砂岩)的胶结类型和胶结物。
对于一块标本而言,可能是一种胶结类型和单一的胶结物,也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三种胶结类型和一种以上的胶结物。
需仔细观察、予以区分,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的一般特征可参照表1。
4.常见沉积岩特征的综合鉴定结合标本,对照教材中关于各种常见沉积岩的描述,逐类逐块地进行观察。
表1 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的一般特征四、实验方法∙参照指导书和教材中对有关常见沉积岩的描述,结合标本,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观察学习。
∙观察偏光显微镜下砂岩薄片中石英颗粒的形状特征和石英颗粒与胶结物间的关系(胶结类型)。
∙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各类沉积岩标本的鉴定特征。
五、常见沉积岩的肉眼鉴定方法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绝大多数都具有层状构造特征,但所鉴定的标本都是从某一层位中打来的,所以重点观察沉积标本的结构、物质组成和颜色等。
凭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能分辨出碎屑颗粒占组成物质50%以上者属于碎屑岩类;只能分辨少量极为细小的矿物或岩屑颗粒,整体岩石具细腻感,质地均一,可塑性及吸水性很强,吸水后体积增大,潮湿时色深质软,干燥时色浅质较硬者为泥质岩类。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沉积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观察和描述沉积构造的方法;3. 熟悉常见沉积构造的特征和成因;4.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中各组分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所表现出的总体特征。
沉积构造的形成与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沉积构造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推断出古沉积环境、古水流方向、沉积物来源等信息。
三、实验内容1. 观察和描述沉积构造(1)层理:观察沉积岩的层理特征,如层厚、层序、层间接触关系等,描述层理的形状、大小、倾角等。
(2)波痕:观察沉积岩中的波痕,描述波痕的形状、大小、倾角等。
(3)泥裂:观察沉积岩中的泥裂,描述泥裂的形状、大小、分布规律等。
(4)晶体印模:观察沉积岩中的晶体印模,描述晶体印模的形状、大小、分布规律等。
(5)槽模:观察沉积岩中的槽模,描述槽模的形状、大小、分布规律等。
(6)结核:观察沉积岩中的结核,描述结核的形状、大小、分布规律等。
(7)迭锥:观察沉积岩中的迭锥,描述迭锥的形状、大小、分布规律等。
(8)圆度、分选性、球度:观察沉积岩中的碎屑颗粒,描述颗粒的圆度、分选性、球度等。
2. 分析沉积构造(1)分析沉积构造的成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2)推断古沉积环境,如河流、湖泊、海洋等;(3)推测沉积物来源,如陆源、海源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1)层理:沉积岩中的层理明显,层厚不一,层序清晰,层间接触关系多为平行或交错;(2)波痕:沉积岩中的波痕形状多样,大小不一,倾角变化较大;(3)泥裂:沉积岩中的泥裂分布不均,形状各异,大小不一;(4)晶体印模:沉积岩中的晶体印模清晰,形状规则,大小不一;(5)槽模:沉积岩中的槽模形状规则,大小不一,分布不均;(6)结核:沉积岩中的结核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分布不均;(7)迭锥:沉积岩中的迭锥形状规则,大小不一,分布不均;(8)圆度、分选性、球度:沉积岩中的碎屑颗粒圆度、分选性、球度较好。
2020实验报告《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_0932文档EDUCATION WORD实验报告《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_0932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一、实习要求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实习内容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
(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晶粒结构:粒屑结构: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一、实习要求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沉积岩实验报告沉积岩实验报告一、引言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由岩屑、有机质或溶解物质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而成。
对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学等领域来说,研究沉积岩的性质和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式,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的一些基本特性。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沉积岩样本:选取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如砂岩、页岩、泥岩等。
-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实验室烘箱等。
2. 实验方法:- 样本分析:首先对所选取的沉积岩样本进行外观观察,记录颜色、质地等特征。
然后使用显微镜对样本进行细致观察,研究其颗粒组成和结构特点。
- 物理性质测试:使用电子天平对样本进行质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将样本放入实验室烘箱中进行烘干,然后再次测量质量,计算出样本的含水率。
- 化学性质测试:对样本进行酸碱性测试,观察其与酸碱溶液的反应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样本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进行观察和显微镜分析,我们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点。
例如,砂岩主要由石英颗粒组成,颗粒之间常常有明显的间隙;而页岩和泥岩则富含黏土矿物颗粒,颗粒之间紧密堆积。
2. 物理性质测试:通过质量测量和烘干实验,我们得出了样本的含水率。
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的含水率存在较大差异。
砂岩的含水率较低,而页岩和泥岩的含水率较高。
这与它们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点有关。
3. 化学性质测试:通过酸碱性测试,我们观察到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对酸碱溶液的反应不同。
砂岩对酸碱溶液的反应较弱,而页岩和泥岩则对酸碱溶液有较强的反应。
这是因为页岩和泥岩中含有较多的黏土矿物,而黏土矿物对酸碱溶液具有较强的吸附和交换能力。
四、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沉积岩的一些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具有不同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点,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研究沉积岩的性质和形成过程对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学院名称: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
一、实习要求
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实习内容
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
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
(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
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
晶粒结构:
粒屑结构:
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
一、实习要求
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
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
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薄片:粒度:
圆度:分选性:
杂基含量及特征:
胶结物成分、含量:
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
成因分析:偏光倍次生变化现象:
岩石命名:
薄片:粒度:
圆度:分选性:
杂基含量及特征:
胶结物成分、含量:
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偏光倍次生变化现象:
成因分析:
岩石命名:
实验三碎屑岩—砂岩(4学时)
一、实习要求
1.观察几种典型的砂岩,学会砂岩手标本的鉴定及描述方法。
2.镜下观察砂岩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等特征。
二、实习内容
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的变化;定名。
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薄片:粒度:
圆度:分选性:
杂基含量及特征:
胶结物成分、含量:
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
成因分析:偏光倍次生变化现象:
岩石命名:
薄片:粒度:
圆度:分选性:
杂基含量及特征:
胶结物成分、含量:
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偏光倍次生变化现象:
成因分析:
岩石命名:
实验四细碎屑岩—粉砂岩(2学时)
一、实习要求
1.观察几种典型的粉砂岩,学会粉砂岩手标本的鉴定及描述方法。
2.镜下观察粉砂岩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等特征。
二、实习内容
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的变化;定名。
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薄片:粒度:
圆度:分选性:
杂基含量及特征:
胶结物成分、含量:
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
成因分析:偏光倍次生变化现象:
岩石命名:
薄片:粒度:
圆度:分选性:
杂基含量及特征:
胶结物成分、含量:
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偏光倍次生变化现象:
成因分析:
岩石命名:
实验五粘土岩(2学时)
一、实习要求
1.掌握粘土岩的观察和描述内容和方法。
2.镜下观察泥岩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及含量等特征。
二、实习内容
1.手标本观察:①岩石的颜色(原生色和次生色);②粘土岩的粒度结构;③粘土矿物的成分及混入物的成分及其含量,生物化石种类;④岩石的构造特征;⑤岩石整体呈现的物理性质,如硬度、比重、滑感、可塑性、断口粘结性及在水中泡软程度、膨胀性及是否污手等。
2.薄片观察:粘土矿物的成分及混入物的成分及含量、显微结构(非晶质、隐晶质、显晶质)
薄片:结构:
构造:化石:
碎屑混入物(成分、大小、圆度等)
偏光倍
次生变化现象:
成因分析:特殊鉴定标志:
岩石命名:
薄片:结构:
构造:化石:
偏光倍
次生变化现象:
成因分析特殊鉴定标志:
岩石命名:
实验六内源沉积岩—碳酸盐岩(2学时)
一、实习要求
1.认识并掌握本类岩石的鉴定特征及描述方法。
2.镜下观察本类岩石的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等特征。
二、实习内容
1.手标本观察:①岩石的颜色;②结构(结晶结构应观察晶粒大小、自形程度、相互关系和形成阶段等;粒屑结构应观察颗粒的类型及含量、亮晶胶结物成分、结构和含量、泥晶基质特征及含量;生物结构应观察主要和次要生物种属及结合方式和填隙物特征);③构造(层理、层面、结核、缝合线等);④组成成分(碳酸盐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粘土矿物含量,陆源混入物的成分和含量,非碳酸盐自生沉积矿物的种类和含量);⑤成岩后生变化(重结晶作用程度不同重结晶晶粒大小交代
2.薄片观察:结构(结晶结构:晶粒大小、自形程度、相互关系和形成阶段等;粒屑结构:颗粒的类型及含量、亮晶胶结物成分、结构和含量、泥晶基质特征及含量;生物结构:主要和次要生物种属及结合方式和填隙物特征);③构造(层理、层面、结核、缝合线等);④组成成分(碳酸盐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粘土矿物含量,陆源混入物的成分和含量,非碳酸盐自生沉积矿物的种类和含量);⑤成岩后生变化(重结晶作用程度不同重结晶晶粒大小交代作用特征等);⑥定名。
薄片:结构:
构造:
内碎屑部分(颗粒、生物的成分、大小、形状及含量)
外碎屑部分(机械混入物—成分、形状、大小及含量):
胶结物成分、含量及胶结类型:偏光倍次生变化:
岩石命名:产地:
薄片:结构:
构造:
内碎屑部分(颗粒、生物的成分、大小、形状及含量)
外碎屑部分(机械混入物—成分、形状、大小及含量):
胶结物成分、含量及胶结类型:偏光倍次生变化:
岩石命名:产地:
实验七其他内源沉积岩(2学时)
一、实习要求
1.认识硅质、铁、铝、锰、磷质岩类。
掌握它们鉴定特征及描述方法。
2.镜下观察硅质、铁、铝、锰、磷质类岩石的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等特征。
二、实习内容
1.手标本观察:观察硅质、铁、铝、锰、磷质类岩石颜色、物理性质、结构、
2.薄片观察:碎屑(生物、矿物)的种类、形状、大小及含量等;胶结部分的成分、粒度、结构等;机械混入物的成分、大小等;基质成分、特征及含量。
薄片:结构:
构造:
基质部分(成因、特征及含量):
外碎屑部分(机械混入物—成分、形状、大小及含量):
胶结物成分、含量及胶结类型:偏光倍次生变化:
岩石命名:产地:
薄片:结构:
构造:
外碎屑部分(机械混入物—成分、形状、大小及含量):
胶结物成分、含量及胶结类型:偏光倍次生变化:
岩石命名:产地:
实验八三大岩类的综合鉴定
一、实习要求
1.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三大岩类的分类依据、方法及各大类成因、主要特征及区别标志;
2.进一步对比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在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矿物组合等及形成环境等方面的特征。
二、实习内容
掌握三大岩类的概念、分类及其依据,结构构造的特点、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及组合特征,对比分析三大岩类岩石的主要鉴别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