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沉积岩的定名及描述
- 格式:docx
- 大小:14.35 KB
- 文档页数:3
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转载自:韦雪姬转载于:2011-01-08 21:33 | 分类:个人日记阅读:(3) 评论:(1)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2010-04-08 11:04:27)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a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地质学与矿物学(沉积岩)北京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谢玉玲,徐九华,李克庆第二节、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及野外表现一、沉积岩的一般特征二、沉积岩的分类及各类岩石的特点三、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及命名四、沉积岩相的概念**五、沉积岩中的主要矿产**六、沉积岩与开采技术有关的特点**常见的沉积岩课后复习沉积岩的形成及野外表现沉积岩:由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脱水、胶结、重结晶作用变成坚硬的岩石。
2006年7月,北京2000年8月,北京灵山珍珠湖2003年7月,北京居庸关长城一、沉积岩的一般特征1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2 沉积岩的颜色3 沉积岩的结构4 沉积岩的构造5 沉积岩的其它特征1.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都较复杂,变化较大继承矿物:是由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主要是钾长石、石英和岩屑中的矿物。
自生矿物:即在沉积成岩过程中生成的新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粘土矿物(如高岭石)等岩浆岩与沉积岩中矿物成分比较:(1)在岩浆岩中常见的暗色矿物,在沉积岩中较少。
在岩浆岩中多以石英出现,而在沉积岩中尚(2)游离SiO2有大量的玉髓和蛋白石。
(3)在岩浆岩中少有的矿物粘土矿物、岩盐、碳酸盐矿物,在沉积岩中则占了主要地位.碎屑岩中的矿物存在方式:碎屑:岩屑、矿屑、生物碎屑胶结物:充填在矿物颗粒之间,含量一般在25%左右。
主要胶结物成分类型:泥质胶结:硬度小,易碎,断面呈土状钙质胶结:硬度较泥质大,呈灰白色,)遇酸起泡(CaCO3硅质胶结:硬度大,呈灰色(SiO)2铁质胶结:硬度较大,呈黄褐色或砖红色还原条件下也可呈绿色。
2.沉积岩的颜色影响沉积岩颜色的因素:1)碎屑成分、矿物成分含碳质、沥清质和细粒黄铁矿时多呈灰色、灰黑色和黑色。
含海绿石、孔雀石等多呈绿色。
2)胶结物成分胶结物是硅质、钙质、泥质时多色较浅,而铁质较深。
3)成岩或成岩后的环境变化含Fe,氧化条件下呈红色或黄褐色,还原条件下呈绿色对岩石颜色的描述:主要采用类比法:如砖红色,土黄色,猪肝色等。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引言简要介绍岩石学的基本概念以及野外观察在岩石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岩石分类概述1. 岩石的定义定义岩石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2. 三大类岩石列举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 野外观察的重要性讨论野外观察对于岩石分类和定名的重要性。
二、火成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火成岩的特征描述火成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
2. 观察方法介绍火成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火成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火成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三、沉积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沉积岩的特征描述沉积岩的成因、层理结构和矿物组成。
2. 观察方法介绍沉积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沉积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沉积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四、变质岩的野外观察与定名1. 变质岩的特征描述变质岩的变质程度、矿物重组和结构变化。
2. 观察方法介绍变质岩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 定名经验总结变质岩定名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变质岩的野外观察案例,并进行分析。
五、野外观察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1. 观察误差分析野外观察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2. 定名困难讨论在岩石定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 解决策略提出解决观察误差和定名困难的策略和方法。
六、野外观察与现代技术结合1. 地质信息系统(GIS)讨论GIS在野外岩石观察中的应用。
2. 遥感技术介绍遥感技术如何辅助岩石的野外观察。
3. 便携式分析仪器描述便携式矿物分析仪器在野外观察中的作用。
七、经验总结与建议1. 观察技巧总结总结野外观察岩石的关键技巧和方法。
2. 定名经验总结汇总岩石定名的经验和建议。
3. 持续学习与实践强调持续学习和实践在提高野外观察能力中的重要性。
结语总结野外观察在岩石学研究中的作用,强调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沉积岩观察与描述实例
标本(236)
新鲜面灰绿色,细粒砂状结构,分选好,磨圆、胶接类型不祥。
可见波状层理,细层由灰绿色纹理显示。
碎屑颗粒:以石英为主,总量应在(长石、石英、岩屑的)95%以上,少量海绿石自生颗粒。
石英:粒状,0.2mm左右;灰—暗灰色,油脂光泽,多具自生边,磨圆不易观察,且构成细层底部不连续的纹理。
海绿石:浑圆状,0.1mm左右;灰—鲜绿色,蜡状光泽,多被海绿石微晶掩盖。
填隙物:以海绿石胶结物为主,总量约占(填隙物的)70%;微—隐晶状,灰绿色,土状或蜡状光泽,纹理状分布,构成细层顶部纹理,胶结较松散。
其次为石英质胶结物,呈石英碎屑的再生边,灰—灰白色,油脂光泽,为无痕状加
大,胶结致密。
定名:海绿石石英砂岩
标本(262)
新鲜面灰色,蜡状光泽,贝壳状或瓷状断口,表面光滑,用小刀刻划有不均匀砂感;固结好,浸水后不泥化,胶结紧密程度高(好);以此应为变泥状结构,块状构造,未见明显的层理或板理。
定名:灰色泥板岩。
实验六、陆源碎屑岩、粘土岩注:以下为部分沉积岩岩石的描述要点,欢迎各位童鞋纠错补充1.江北砾岩:蛋黄绿色,风化后呈黄褐色,砾状结构,块状构造,砾石占70%,填隙物占30%,砾石大小不一,最大为65*45mm,测量200个砾石中2—10mm占68%,10—30mm26%,大于30mm6%(以上为砾石个数百分含量);统计结果表明,分选较差,杂乱排列,砾石属次圆状;砾石成分,以石英砂岩,脉石英,燧石岩,石英碎屑为主:①石英砂岩砾石:灰白色,具砂状结构,表面有小坑;②脉石英砾石:灰白色,黄白色,较透明,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③燧石岩砾石:黑色,致密,表面光滑;④石英岩砾岩:灰白色,因分化而成黄褐色,断面油脂光泽。
胶结物为钙质,加冷稀Hcl起泡,杂基为较多的沙粒,基-孔隙式胶结2.岩溶角砾岩:溶洞产得,灰褐色(分化后呈黄色),角砾状,分选磨圆均不好,粗糙,块状构造;砾石成分:角砾为石灰岩碎屑:黑色,加冷Hcl起泡。
胶结物可看到白色颗粒为方解石,加冷Hcl 起泡。
杂基为粘土和砂,黄色,孔隙式胶结。
定名:灰色钙质角砾岩。
3.底砾岩:灰褐色,砾状结构,块状构造,分选磨圆较好,成分:燧石碎屑,黑色;石英,灰白色(含量估计,描述仿照江北砾岩的描述)。
填隙物:致密坚硬。
硅质胶结,有少量粘土杂基,黄色颗粒可能为黄铁矿。
4.粗砂岩:灰白色,粗砂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燧石,黑色;石英白色(成分略),胶结物:硅质胶结,有粘土杂基。
5.长石砂岩:灰色,中砂状结构,长石:大于25%,玻璃光泽或土状光泽(用放大镜才可以看到),燧石:黑色,硅质胶结。
6.石英砂岩:白色,细沙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石英大于90%以上;黑色颗粒为燧石,硅质胶结。
7.粉砂岩:黄色,粉砂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石英,长石,白云母,粘土(注意此种岩石描述时不写成分含量,切记!切记!)手摸有粗糙感。
8.红色泥岩:红色,泥质构造,粘土结构,有水平层理。
成分:粘土矿物,含有三价Fe故为红色,手摸细腻光滑,似刀切,平坦,有贝壳状断口。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引言沉积岩是地球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们由于其在岩石圈内特殊的形成方式而与其他岩石类型有所不同。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的目的是为了使地质学家能够准确地描述和交流关于沉积岩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沉积岩分类和命名方案。
沉积岩的分类沉积岩根据其形成环境和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分类,以下是常见的沉积岩分类:1.沉积岩的主要分类–碎屑岩:由岩屑、砾石、沙子等碎屑颗粒在水流、风力或冰川的作用下沉积而成。
常见的碎屑岩有砂岩、砾岩和泥岩等。
–化学沉积岩:由水中溶解的物质在蒸发或生物活动等作用下沉积而成。
常见的化学沉积岩有石膏、盐岩和燧石等。
–有机质沉积岩:由含有丰富有机质的沉积物在压力和时间的作用下转变为岩石。
常见的有机质沉积岩有煤和页岩等。
2.沉积岩的次要分类–碎屑岩的次要分类:根据颗粒大小和成分的不同,碎屑岩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细砂岩、粗砂岩、岩屑砂岩等。
–化学沉积岩的次要分类:根据具体的化学成分和沉积环境的不同,化学沉积岩可以分类为钙质盐岩、硫质盐岩、海绿石等。
–有机质沉积岩的次要分类:根据有机质的残留程度和变质程度,有机质沉积岩可以分类为变质煤、不变质煤等。
沉积岩的命名方案为了能够准确地描述和识别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沉积岩的命名方案需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岩石名称的起源:沉积岩的名称通常来自于其主要组成成分或者沉积过程的特点。
例如,砂岩的名称就是来自于其中主要存在的石英砂。
泥岩的名称来自于其中含有较高比例的粘土矿物。
2.组成成分和颗粒大小的描述:沉积岩的命名中通常包含有关其组成成分或颗粒大小的描述,这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岩石的性质。
例如,石英砂岩中主要由石英颗粒组成,颗粒大小为粗砂。
3.沉积环境的描述:沉积岩的命名也应该包含关于其形成环境的描述。
例如,珊瑚石石灰岩的名称中包含了对珊瑚生长环境的指示。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沉积岩的命名示例:•石英砂岩:由石英颗粒主要组成的砂岩。
•糯米粉状泥岩:由颗粒细小、具有糯米粉状质地的泥岩。
沉积岩石命名规则和野外描述沉积岩石是由颗粒物质在地表积积累累而形成的,其中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石灰石、泥岩、砂岩等。
它们通常形成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并经过长时间的沉积作用才固化成岩石。
命名和野外描述的规则能够帮助地质学家和矿产勘探人员更好地识别和描述沉积岩石。
一、命名规则沉积岩石的命名规则基于它们的组成、结构、来自的地理时代以及地理位置。
以下是命名规则的具体内容:1.以组成命名沉积岩石可以根据它们的主要组成物质来命名,比如石英砂岩、泥岩、粘土岩、灰岩等。
这些命名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类型的沉积岩石。
2.以结构命名沉积岩石也可以根据它们的结构来进行命名。
例如,片麻岩是由大型的花岗岩石块和页岩薄片组成的。
3.以来自的地质时代命名沉积岩石也可以根据它们所代表的地质时代来进行命名,以便对古地理环境和地质历史有一个更准确的了解。
例如,侏罗纪砂岩和三叠纪砂岩就代表不同的地质时代。
4.以地理位置命名沉积岩石还可以根据它们来源的地理位置来进行命名。
例如,砂岩可以是由于其来源于特定的地理位置而命名的,比如雅鲁藏布江砂岩。
二、野外描述规则沉积岩石的野外描述是指地质学家在野外观察沉积岩石并记录下它们的外观、特征和性质。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沉积岩石的性质和组成,从而更好地分析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
以下是野外描述的规则:1.颜色沉积岩石通常具有特定的颜色,这些颜色可以帮助地质学家更好地辨别不同类型的沉积岩石。
例如,泥岩通常是暗绿色或深灰色的,砂岩可能是灰色或白色的。
2.纹理沉积岩石的纹理通常是它们组成成分、堆积方式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结果。
纹理可以是细致的、均匀的或粗糙的。
例如,纹理非常细致的石灰岩可以像薄膜一样。
3.成分沉积岩石的成分是确定其类型的重要因素。
地质学家通常会观察其颗粒大小、形状和组成物质以确定其类型。
例如,古代河流的沉积物可能包含石英、长石和云母。
4.结构沉积岩石的结构通常可以反映其沉积环境和堆积方式。
沉积岩命名与描述(泥质岩普遍具泥状结构,偶尔具鲕粒结构。
具鲕粒结构的泥质岩应属自生沉积岩类)命名的顺序:名称(颜色-粒度-岩性)描述顺序:结构—构造—成分及分布规律—胶结物与胶结程度(包括致密成果)—特殊物质及分布规律(炭屑、黄铁矿、化石、印痕、结核、包体等)—岩层中其他岩性的夹层或透镜体(重点描述厚度、接触关系)—宏观描述:韵律层理、递变层理(正、反粒序层理)、波状层理、爬升波状层理、逆行沙波状层理、层理不明显、均一状层理、渐变层理、过渡层理、互层状层理、纹层理、平行状层理、水平状层理、交错层理(即斜层理,包括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波状层理—与下层的接触关系(突变、渐变)—突变接触面形态(平直、水平或倾斜(倾角)、参差状、穿插、互层等)。
浅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泥状结构,厚层状构造。
岩石由粘土质、粉砂质组成,粉砂质均匀分布。
岩石质地均一,层理不明显,断面平坦状。
局部见缓波状层理,倾角<5°。
见石膏薄层,厚度1mm,沿层理向分布。
描述接触关系。
深绿色泥岩:泥状结构,厚层状构造。
岩石由粘土质组成,质地均匀、完整。
岩石具滑腻感,以小刀刮之具挠性。
湿时略具可塑性,干后略膨胀。
下部含少量砂质。
局部见少量炭屑,杂乱分布。
描述接触关系。
浅灰绿色砂质泥岩:泥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岩石由粘土质、细-粗砂组成,砂粒不均匀分布,下部含量逐渐增加,其主要成分为石英,可见钙质结核。
局部砂质含量较高,成泥质中-粗砂岩,与泥岩过渡接触,厚约20cm。
描述接触关系。
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状结构,层状构造。
岩石由粘土质胶结,胶结中等。
质地均一,断口平坦。
见炭屑,呈波纹状分布。
上部夹薄层细砂岩,逐渐过渡为粉砂岩。
描述接触关系。
灰白色粉砂岩:粉砂状结构,层状构造。
岩石由钙质、粘土质胶结,胶结中等。
质地均一,断口平坦。
下部灰色粘土质与灰白色粉砂质呈密集的纹层状产出,显平行状层理,具扰动现象。
沉积岩的鉴定及定名一、沉积岩鉴定内容及方法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碳酸盐岩(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铁质岩等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对照教材中所列沉积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
沉积岩是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
沉积岩的特征主要通过其颜色、构造、结构和成分来认识,沉积岩一般呈层状。
按成因及成分可大致分类为:碎屑岩类:包括正常的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1、沉积岩的颜色沉积岩的颜色往往反映了岩石的成分和形成的环境。
白色的沉积岩多为纯净的高岭土、石英、方解石、盐类成分组成。
深灰色-黑色一般说明岩石中含有有机成分或散状的硫化铁等杂质。
是还原环境下形成的岩石;肉红色或深红色可能含有较多的正长石或氧化铁,是在氧化环境下形成的;含二价铁的硅酸盐组成绿色沉积岩,形成于弱还原环境2、沉积岩的构造层理和层面构造是沉积岩特有的构造。
沉积岩因层理构造显示其非均匀性,层理有:水平的、波状起伏的、倾斜的、交错的等,肉眼看不到层理构造的为块状层理。
层面构造是各种地质作用在沉积物表面留下的痕迹。
常见的有波痕、泥裂、雨痕、虫迹等。
3、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结构与沉积岩的成因紧密相关可分为:碎屑岩具有碎屑结构、化学岩具有化学结构、生物成因的具有生物结构。
碎屑结构按碎屑颗粒的直径大小又可分为:砾状结构(粒径>2mm);砂状结构(粒径在0.05~2mm)粉砂状结构(0.O05~0.05mm);泥质结构(粒径<0.005mm)。
化学结构:矿物是通过胶体溶液或真溶液中以化学方式沉淀而生成的结构,它可以是隐晶的,也可以是显晶的。
生物结构:岩石中几乎全部或大部分由生物遗体(如贝壳等)所组成.4、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沉积岩中的常见矿物有二十多种,各类沉积岩中的矿物成分有较大差别。
碎屑岩由碎屑颗粒(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组成。
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一、砾岩、角砾岩、砂岩常见岩石类型:砾岩、角砾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杂砂岩、铁质砂岩、海绿石砂岩、细粒砂岩、中粒砂岩、粗粒砂岩。
1、鉴定方法和步骤(1)鉴别确定岩石中的碎屑成分并估计其含量。
(2)实际测量(薄片中)和估测(手标本上)碎屑颗粒的粒径(最大、最小和一般的)。
(也可利用粒度管或粒度盘以及较标准的标本进行对比)。
并确定岩石的分选程度。
(3)鉴别碎屑颗粒的磨圆度。
(4)鉴别填隙物的成分硅质胶结物:白色、致密状、硬度大于小刀、加HCl 不起泡。
铁质胶结物:岩石往往呈紫红色。
碳酸盐质胶结物:浅灰一浅绿色、加HCl 起泡。
海绿石胶结物:暗绿色,风化后使岩石带绿色斑痕。
泥质杂基:灰色、褐色、硬度小、岩石易破碎松散、加HCI 不起泡。
(5)区分岩石的支撑性质并尽可能地区分出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等胶结类型。
2.描述实例(1)砾岩(河北宣化)灰色、砾状结构、胶结紧密、标本呈块状构造。
其中砾石占70%,填隙物占30%。
砾石大小不一,粒径一般在2-20mm,以2-10mm 为主。
砾石呈圆状及次圆状,少数次棱角状,断面多呈椭圆及长条形。
砾石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还有少量喷出岩和硅质岩。
填隙物浅灰绿色,多为与砾石成分相同的砂及粉砂、砂及粉砂间有钙质、泥质等填隙物。
属基底式胶结类型。
(2)紫褐色中粒铁质砂岩暗紫褐色、颜色分布不均匀。
中粒砂状结构,标本呈块状构造。
碎屑含量占整个岩石85%左右,胶结物约占15%。
砂粒几乎都是石英,粒径0.15-1 mm 左右,分选性好,大小比较一致。
胶结物主要为氧化铁,分布不均匀,局部聚集成团块。
岩石为颗粒支撑,呈孔隙式胶结。
二、粉砂岩、泥质岩此类岩石的主要类型:细粉砂岩、粗粉砂岩、粘土、泥岩、含粉砂泥岩、砂质页岩、铁质页岩、钙质页岩、黑色页岩、碳质页岩、油页岩、硅质页岩。
1、鉴定方法与步骤7(1 )粉砂岩的观察方法与砂岩基本相同。
(2)泥质岩因矿物颗位非常细小、,肉眼无法鉴定,因而要注意其颜色及各种物理性质的观察。
常见沉积岩特征一、火山碎屑岩1.火山角砾岩岩石特征:矿物或碎屑组合:由大小不等的熔岩角砾组成,为火山灰填隙,经压实胶结而成。
结构:火山角砾结构构造:块状构造其它:分选差,不具层理,环境:多分布于火山口附近。
2.凝灰岩岩石特征:矿物或碎屑组合:由直径小于2mm的火山碎屑和火山灰经压实、胶结形成。
结构:凝灰结构构造:块状构造产状和分布:二、陆源沉积岩1.砾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大于2mm,砾石成分或单一或复杂结构:砾状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其它:分选性差,磨圆度中等-好。
2.角砾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大于2mm,砾石成分或单一或复杂结构:角砾状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其它:分选性差,磨圆度差。
成因:断层带由于两盘岩石相互错动形成,或近距离搬运沉积形成。
3.粗砂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介于0.5-2mm之间。
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白云母等。
定名:长石石英砂岩结构:粗砂结构,泥质胶结构造: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其它:一般分选性,磨圆度较好4.中砂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介于0.25-0.5mm之间,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白云母等。
定名:云质石英砂岩结构:中砂结构,钙质(白云质)胶结构造: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其它:一般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或好5.细砂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介于0.25-0.1mm之间。
碎屑以石英为主,其次有长石、岩屑、白云母等。
定名:铁质石英砂岩结构:细砂结构,氧化铁质胶结构造: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其它:一般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或好6.粉砂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介于0.05-0.005mm之间,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粉砂粒,还含有白云母、粘土矿物等,有常为泥质胶结,其次是钙质和铁质胶结。
结构:泥质粉砂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其它:一般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或好7.长石砂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介于1-0.5mm之间,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粉砂粒,还含有白云母、粘土矿物等。
常见沉积岩的定名及描述第一类型碳酸盐类岩石碳酸盐类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颗粒碳酸盐岩、结晶碳酸盐岩和生物碳酸盐岩。
一、颗粒碳酸盐岩该类岩石由颗粒和填隙物两大部分组成。
颗粒主要包括内碎屑(砾屑、砂屑和粉屑)、鲕粒、生物碎屑、球粒、团块等。
填隙物由泥晶基质和亮晶胶结物组成,有三种情况,一是只有泥晶基质,二是只有亮晶胶结物,三是既有泥晶基质也有亮晶胶结物。
定名颜色+岩石单层厚度+结构+矿物成分。
如:深灰色厚层状鲕粒灰岩。
颜色——深灰色。
岩石单层厚度——厚层状。
结构——鲕粒(鲕状)结构。
矿物成分——方解石,鲕粒和填隙物都是方解石。
描述1、颜色由颜色的色调和深浅组成,符合少前多后的原则,多用色谱表中的单色和双色混合色描述,尽量避免用三色混合色描述,可用生活自然色。
如浅黄绿色,浅—颜色的深浅,黄绿—颜色的色调,绿多黄少。
又如橄榄色(生活自然色)。
先描述岩石新鲜面颜色,再描述风化面颜色。
2、单层厚度的规定块状层> 100cm厚层100—50cm中厚层50—10cm薄层10—1cm微薄层<1cm注意测量岩层单层厚度的范围及主要的单层厚度。
3、结构当颗粒的含量大于岩石总量的90% 时,填隙物可不参加定名,主要有如下结构:(1)、单颗粒结构砾屑结构、砂屑结构、粉屑结构、鲕粒(或鲕状)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球粒结构、团块结构等。
(2)复合颗粒结构A 、以两种颗粒为主的结构少前多后复合定名,如砂屑鲕粒结构,砂屑少鲕粒多,并且二者的含量都大于5%。
B、三种(含三种)以上颗粒的结构,同A,如生物碎屑砂屑鲕粒结构;但是如果三种颗粒的含量相当,就可称为颗粒结构。
当颗粒的含量占岩石总量的50—90%时,填隙物要参加定名。
以泥晶为主时,为泥晶某某颗粒结构,如泥晶砾屑结构;以亮晶为主时,亮晶某某颗粒结构,如亮晶鲕粒结构等。
当颗粒的含量为岩石总量的25—50% 时,颗粒在前泥晶在后,为颗粒泥晶结构。
某某颗粒泥晶结构,如鲕粒泥晶结构。
常见沉积岩的定名及描述
第一类型碳酸盐类岩石
碳酸盐类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颗粒碳酸盐岩、结晶碳酸盐岩和生物碳酸盐岩。
一、颗粒碳酸盐岩
该类岩石由颗粒和填隙物两大部分组成。
颗粒主要包括内碎屑(砾屑、砂屑和粉屑)、鲕粒、生物碎屑、球粒、团块等。
填隙物由泥晶基质和亮晶胶结物组成,有三种情况,一是只有泥晶基质,二是只有亮晶胶结物,三是既有泥晶基质也有亮晶胶结物。
定名
颜色+岩石单层厚度+结构+矿物成分。
如:深灰色厚层状鲕粒灰岩。
颜色——深灰色。
岩石单层厚度——厚层状。
结构——鲕粒(鲕状)结构。
矿物成分——方解石,鲕粒和填隙物都是方解石。
描述
1、颜色
由颜色的色调和深浅组成,符合少前多后的原则,多用色谱表中的单色和双色混合色描述,尽量避免用三色混合色描述,可用生活自然色。
如浅黄绿色,浅—颜色的深浅,黄绿—颜色的色调,绿多黄少。
又如橄榄色(生活自然色)。
先描述岩石新鲜面颜色,再描述风化面颜色。
2、单层厚度的规定块状层 >100cm 厚层 100—50cm 中厚层 50—10cm 薄层 10—1cm 微薄层 <1cm
注意测量岩层单层厚度的范围及主要的单层厚度。
3、结构
当颗粒的含量大于岩石总量的90%时,填隙物可不参加定名,主要有如下结构:(1)、单颗粒结构
砾屑结构、砂屑结构、粉屑结构、鲕粒(或鲕状)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球粒结构、团块结构等。
(2)复合颗粒结构
A、以两种颗粒为主的结构
少前多后复合定名,如砂屑鲕粒结构,砂屑少鲕粒多,并且二者的含量都大于5%。
B、三种(含三种)以上颗粒的结构,同A,如生物碎屑砂屑鲕粒结构;但是如果三种颗粒的含量相当,就可称为颗粒结构。
当颗粒的含量占岩石总量的50—90%时,填隙物要参加定名。
以泥晶为主时,为泥晶某某颗粒结构,如泥晶砾屑结构;以亮晶为主时,亮晶某某颗粒结构,如亮晶鲕粒结构等。
当颗粒的含量为岩石总量的25—50%时,颗粒在前泥晶在后,为颗粒泥晶结构。
某某颗粒泥晶结构,如鲕粒泥晶结构。
当颗粒的含量为岩石总量的5—25%时,颗粒在前泥晶在后,颗粒前加“含”字,为含颗粒泥晶结构。
如:含生物碎屑泥晶结构。
支撑方式与胶结类型
支撑方式:支撑和基底式支撑。
颗粒支撑:颗粒与颗粒有互相接触,填隙物在颗粒之间的孔隙中充填,一般颗粒多于填隙物。
基底式支撑:颗粒在泥晶基质中呈孤立分散状分布,颗粒与颗粒之间不相互接触,呈漂浮状,一般基质多于颗粒。
胶结类型: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基底式胶结等。
孔隙式胶结:颗粒紧密相接,填隙物充填在粒间孔隙中。
接触式胶结:仅在颗粒接触处有少量胶结物,颗粒之间还空隙存在。
基底式胶结:颗粒互不接触,颗粒之间被多于30%的填隙物充填。
填隙物与颗粒大多是同时沉积形成的。
4、矿物成分
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
根据方解石与白云石的含量不同确定岩石基本名称。
方解石含量(%)白云石含量(%)定名
100—95 0—5 石灰岩(简称灰岩)
95—75 5—25 含白云质灰岩(简称含云质灰岩) 75—50 25—50 白云质灰岩(简称云质灰岩)
50—25 50—75 灰质白云岩(简称灰质云岩)
25—5 75—95 含灰质白云岩(简称含灰质云岩) 5—0 95—100 白云岩(简称云岩)
如果是泥质岩与石灰岩的过渡类型,其定名同上述石灰岩与白云岩的定名原则。
石灰岩(灰岩)、泥质石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含泥质石灰岩(含泥质灰岩),石灰质泥岩(灰质泥岩、灰泥岩)、含石灰质泥岩(含灰质泥岩)、泥岩。
与白云岩、砂岩、粉砂岩之间的过渡类型如此类推。
灰泥灰岩(泥晶灰岩、微晶灰岩),灰泥灰岩不同于灰泥岩。
灰泥灰岩中的灰泥是结构内容,指组成岩石的方解石矿物颗粒是泥晶级(或微晶级或灰泥极)的,强调的是水动能很弱时经机械方式沉积的岩石。
灰泥岩中的灰泥指的是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是粘土矿物和方解石,灰=方解石,泥=粘土矿物,且粘土矿物比方解石多。
二、结晶碳酸盐岩
该类岩石由结晶的碳酸盐矿物组成,按照方解石或(和)白云石矿物颗粒的大小分类命名。
该类型岩石不含或少含(小于5%)内碎屑等各种颗粒。
1、结构
按矿物颗粒大小分为:
3
结构类型颗粒大小(mm)分辨标志
砾晶(巨晶)结构 >2 肉眼能见颗粒砂晶结构 2—0.05
粗晶结构 2—0.5 肉眼能见颗粒中晶结构 0.5—0.25 肉眼能见颗粒
细晶结构 0.25—0.05 显微镜下能见颗粒粉晶结构 0.05—0.005 粗粉晶结构 0.05—0.03(0.025)显微镜下能见颗粒细粉晶结构 0.03—0.005 显微镜下辨别不出颗粒泥晶(隐晶)结构 <0.005 显微镜下辨别不出颗粒 2、定名
颜色+单层厚度+结构+矿物成分,如:浅灰色薄层状泥晶灰岩;又如:黄灰色薄层状泥晶泥质灰岩。
3、颜色、单层厚度、矿物成分定名及其它均同颗粒碳酸盐岩。
三、生物碳酸盐岩
具生物结构的碳酸盐岩。
生物结构:由原地生长的造碓生物,如珊瑚、海绵、苔藓虫、层孔虫及藻类等形成的礁灰岩
所具有的结构。
是原地固着生长的生物构成骨架,在其间隙中被其他生物或其他碎屑和基质所充填或由化学沉淀物胶结而成。
或称生物格架结构。
主要类型是礁灰岩,也称生物格架灰岩。
描述这类岩石时要注意如下内容:颜色、单层厚度,生物种类、生长方向及方式、排列方式、含量,填隙物种类及特点等。
四、碳酸盐岩构造的观察与描述
碳酸盐岩除具有沉积岩构造的普遍特征外,还有些独特的构造特征,主要有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底构造、缝合线、孔隙、结核等。
观察这些内容时最好是照相或素描。
1、叠层构造
叠层石中富藻纹层与富屑纹层的颜色、厚度、纹理形态类型,突出方向、平缓与尖突程度、球状体的大小、藻柱的长度(高度)等。
2、鸟眼构造
鸟眼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单位面积里的含量、鸟眼孔内的充填状况及充填物质成分,鸟眼的载体(分布在什么岩石当中)等。
3、示底构造
示底洞穴的种类,是生物体腔还是其他;示底界面特征;泥晶(微晶)与亮晶的矿物成分和比例;排列方式;载体;单位面积中的含量等。
4、缝合线构造
缝合线的形态,是锯齿状还是箱状等;缝合线的延伸状况;分布密度;缝内物质成分及颜色;缝合线与岩层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平缝合线)、斜交(斜缝合线)还是真交(立缝合线);载体。
5、结核
结核的颜色、形态、大小、成分、排列特征(与层理的关系)、含量、风化后特征、载体等。
6、孔隙
孔隙的形态、大小、充填状态及物质成分、单位面积里的含量、连通性、与岩层之间的关系、载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