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中高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某小学为例

小学中高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某小学为例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推进后,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建设与推广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当中,不断有教育者提出对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加强建设是为学生提供最良好的学习场所和提高学习素养的重要手段。而在组成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和核心板块即是每个班级的班级文化,而所谓班级文化即教师通过教育教学与组织管理,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过程中,所打造的富有班级生命力的精神文化的形态,其文化可以包括环境氛围,特色活动,口号标语, 每日行为习惯等具体内容。教师去提高学生素质的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班级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提升。而在小学阶段,这是对于学生来说最初接受教育的必经阶段,我们应当对其做更深入的研究并引起更广泛的重视。
从孩子自身的角度思考,打从孩子们踏入了校园,经过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和课程学习的教育,"班级"的文化便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了,班级对于孩子们包括教师来说是除了自身家庭之外的另外一个"家",所以在孩子漫长的学习过程当中,一个班级所带给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乃至改变其一生的因素,培根曾说过:"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可见一个班级的组成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仅仅学习到了知识, 会对他周围的事物以及人群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做到同学生一起创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助于他们本身的班级,而班级文化终究会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生活中的纽带。
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思考,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更是对于打造并推广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石,不可否认的是,校园文化的组成绝对少不了班级文化这一部分,班级文化的形成可以决定学校课堂教学的实践,特色活动的举办,学校文化的推广,更重要的,对学生自身成长的发展,因此,开展健康科学,合理且有特色的班级建设工作,成为了人们的重要诉求,更是孩子们的需要。
1.2名词解释
班级: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班级活动实现的。
班级文化: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班级前进的内在动力。只有良好的班级文化,才能有良好的学风、优良的学习环境,是班级管理中必要渗透的一种文化。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是是对于

上海市徐汇区某小学的高年级学生以及班主任教师进行调查,通过对学生和班主任教师发放问卷,以及对该校的教师进行访谈法,来调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了解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据目前为止可以查到的和小学班级文化有关的研究和调查,即使国内绝大部分的学者与研究者都对相关的内容有过深层的研究,但是在小学班级文化这个板块上的学术研究并不多,所以本文的研究为将来更多学者和教育者在做有关于小学班级文化的研究上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具有一定意义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小学班级教育相关研究中针对如何建设与巩固,如何丰富现有的班级文化理论体系,做出了拓展性的补充和丰富的作用;同时,在本文的研究中,探讨了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与方法,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之后的教育者更加有效率的规划和制作小学班级文化的具体内容,起到了一定的理论作用。
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以现有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相关的理论组为基础依据,针对上海市徐汇区某小学高年级的班级文化建设现况展开研究。本文结合了小学高年级学段的学习和日常行为的学段特点,分析并研究班级文化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的共同相辅相成的建设过程中,得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同时,通过对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进而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调研,总结出小学班级文化的现状,影响小学班级文化的因素,学生与教师对于建设班级文化的参与程度,并提出如何有效的建设健康对学生成长有利的班级文化的对策方法,揭开建设能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着重点,为教育者以及学校做出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决策时能够有一定程度的实际意义的思考与指导。
2文献综述
2.1国外相关研究
2.1.1国外对班级文化的研究
目前,在可以查到的国外相关研究中,国外学者始终没有直接的提出过关于“班级文化”的概念,但是国外所提出的相关概念有"课堂文化","课堂教育社会学"或"学校教育社会学"等。在本篇文章中,我想就从国外学者所说的“课堂文化”的角度去散发思维,论述和阐述与“班级文化”所有关系的研究和调查。在美国20世纪二十年代,学者们从教师特征的角度出发研究,思考其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这里学者们通常使用的都是经验归纳法做研究;一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学者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师生互动所产生的关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学者们对这

一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展开;接着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在英国,学者们采用参与分析法,提出了师生关系在班级文化结构的完成形态的整个整体过程之中所产生的十分重要和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学者们,以传统文化作为奠基,并效仿了英国学者们的研究, 针对于班级文化的整体形成的逐步过程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奠基,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学领域的应征阶段由欧美国家的对“课堂文化” 的研究作为开端进行了研究,在这之后,又和其他各位学者在心理学领域上的“班级文化”的研究进行了更深一部的交流并产生了学习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欧美国家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区别于国内,对于班级文化的研究输出并不广泛,学者们还是把目光重点放在了"课堂文化"上,所以这些研究实验对于国内班级文化研究是否有参考价值,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原始文化》出版于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在书中真正意义上对“文化”做出了完整且相对易于理解的定义,他在书中提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然后,勒温提出了著名的“场动力论”,他又指出:人行为的方向与向量取决于环境刺激和个人内部动力的乘积。我来说的更简单的话,人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该改变。群体相较于社会,对于社会而言,更具有具体性可言。换言之,班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具体存在的群体关系,班级的变化对学生自身的改变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那么如何定义学生和班级这个群体的交互关系,需要用班级文化去感染和指引。美国学者杰克逊(,Jackson. P.)撰写了著作《班级生活》,在其中提到了"隐性课程",实质上,这个"隐性课程"即是对班级文化的研讨,他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本位(中心)课程(the student centered curriculum)的变体之一。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因为隐形课程从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杰克逊认为:学校是社会规范同化最有力的场所,社会化、价值学习等是隐性课程的核心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也针对班级建设问题提出了观点: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永远是学生本身,促动学生去成为班级文化结构形成的过程中的最主要的角色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班级本身永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作为教育者,更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为班级文化建设者的重要性,创造一个真正有利于自身的群体,是我们需要促使学生意识到的内容。
2.1.2国外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沃勒所撰写的《教学社会学》成为了国外学者对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开端,在二十世纪三十

年代起到了非常有价值的作用,沃勒在书中分析了学校文化的构成及其综合特征与个别特征,同时整本书的重点在论述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这一点也绝对和班级文化结构形成不可分离。《班级生活》这本著作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由杰克逊于1968年著写出版,作者本人杰克逊也提出了“隐性课程”的内容以及这种课程的概念,杰克逊的《班级文化》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可以说对“班级文化”整个文化建构的探索中起到了非常庞大的作用,这也是历史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构成班级生活的稳固要素有三个,即"群体","表扬","权力"。《班级的群体化过程》针对学生他自己身处在的群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决定了班级文化的形成方向,其中书中重点论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作用于班级文化的产生,并给出了最基础的从源头上进行改良行动的科学依据。班级文化建设和形成从根本上影响着并作用着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起到更加积极完善的影响作用。《班级社会学》著作中也提到,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实现了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生活影响的充分论证。
关于群体文化是怎么对个人发展起到各种影响的研究,美国学者 R.M.基辛在其著作《文化、社会、个人》给了我们答案。书中由这样说道,任何一个个体在每一个群体当中,针对构成人格的基因模板而言,个性差异很大。我们没有办法去定义这些所谓的差异性,但这些差异性包含了不同样的认知能力例如群居性和内省性等特点。每一个处于童年阶段的学生在社会上的经验没有办法去用具体的尺度统一,但是这些经验能够起到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完善,价值观形成都有非常大程度上的作用,因此班级文化都构建学生将要形成的人格模板上会填入相应的文化与知识的内容,从个人构成一个群体中一个社会中不同多样的人格。
日本学者尾田睿一有一本著作叫做《教育评价》,这本书中提到了一种学说叫做"信息反馈的动机作用说",这种学说提到“肯定性评价”能让个体在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正面的评价时获得内心自我的满足感和心里的成就感,从而可以使得其获得尊重感的提高,在自我认识的实现上能够进一步的完成对人生目标的成功的需求,这样一来可以让自己对任何从事着手的事情更加有向上的积极性和新鲜感,而《教育评价》中所说的“否定性评价“所起到的效果和影响和前者是恰恰相反的。片岗德雄(日本当代教育家)也针对上述问题将班级规定为一个学习的集体。这里他所定义的学习集体指的就是拥有同样的学习目标并共同坚持持续为这一个相同目标努力

并完成的群体。
2.2国内相关研究
2.2.1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
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学者正式开始对班级文化的概念做出了具体的研究和关注,吴立德先生在班级文化研究的做出的贡献可以说是无可厚非,他的著作《班级社会学概论》一直都是我国班级文化研究中的先锋代表,书中非常清晰的阐述了班级文化中作为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吴立德先生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衍生到教育社会学的立场,来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社会学的角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班级文化的形成和构建是如何完成的,同时,对于教育者如何去开展形成班级文化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他在书中提到班级社会文化的要素有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制度文化与素质文化、统合型文化与离散型文化,这些都是学校文化系统的亚文化。后来,《学校文化新论》诞生了,这是由俞国良先生所著的一本学术论书,这本书中对班级文化也同样做了研究,同样是在国内班级文化研究中数一数二的著名学术著作,他认为班级文化应该有以下这些因素所包含:班级成员集体的心理氛围、班级组织与人际交流、良好的班风、集体价值取向、正确的集体舆论等等。再培养学生所认识的班级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坚持将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相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引领学生和教师一起共同构建班级文化。
当然在我国也有其他研究对班级文化的影响和意义做了一系列的研讨。龚浩然、黄秀兰共同撰写了《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这两位学者他们在前期通过整理和总结现有的知识理论以及实践研究作为蓝本,提出了这样一个研究的方向:通过班集体的建设(班级文化的形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他们拿心理学的理论作为研究奠基,提出了"班集体乃是一个以儿童与青少年为主体的具有崇高的社会目标、以社会的共同活动为中介、以民主平等与合作的人际关系为纽带并促进其成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有高度凝聚力的共同体"。
2.2.2国内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我们国家以及在校园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于是学者们把眼光放在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上,在那时,学者们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完善;第二方面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完善;第三个方面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完善,这三个方面从原有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进行了更完整的阐述和分析。戴联荣等编著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一书中有清晰的表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在本书中有提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