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国社会的转型(一)
- 格式:docx
- 大小:16.21 KB
- 文档页数:1
第6讲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阶段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事件有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加强对华经济侵略,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艰难、缓慢地发展着。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丧师失地,赔款并转让主权;具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朝中央机构开始了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
思想文化上:“新思想”的萌发使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在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科技和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经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9世纪40年代(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
(2)表现:,洋纱、洋布涌入,纺织分离,织耕分离;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误区警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但就整体而言,其解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外商企业:19世纪四五十年代(1)背景:18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展开了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以期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开放,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2)概况: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列强陆续在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
主要是一些代办处,船坞,修船厂,码头,转运站,从事纺织,窼丝,茶叶加工,面粉稻米加工等,如英商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耶松船厂,1861年英国太古轮船公司在中国运营。
(3)影响:①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刺激作用。
幻灯片1第九章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导论●第一节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第二节近代法律思想发展之脉络幻灯片2第九章中国近代法律思想概述●“我们受益于前人,不但应该感荷那些与我们观点相合的人,对于那些较肤浅的思想家,也不要忘记他们的好处;因为他们的片言剩语却正是人们思绪的先启,这于后世已有所贡献了。
”(亚里士多德)幻灯片3第一节中国社会的近代大转型●一、近代前夕的中西社会情形●二、近代中国西化的逐渐深入幻灯片4一、近代前夕的中西社会情形●“在此(指19世纪)以前,华族虽已与外族久已有了关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到了19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原来人类的发展可分两个世界,一个是东方的亚洲,一个是西方的欧美……在东方这个世界里,中国是领袖,是老大哥,我们以大哥自居,他国连日本在内,也承认我们的优越地位。
到了19世纪,来和我们找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大纲》)幻灯片5一、近代前夕的中西社会情形●中国:步入老年,暮气沉沉,停滞僵化●百代皆行秦法政●西方:正当壮年,血气方刚,朝气蓬勃。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性计算→自然科学的发展→新大陆的发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近代政法体系的成形(宪政、民主和法治)幻灯片6二、近代中国西化的逐渐深入●明清之际的中西方交流●耶稣会士以科技为载体进行传教活动●汤若望、南怀仁等●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器物●制度(维新、改良和革命)●文化(“仁义礼智信”、“德谟克拉西”)幻灯片7二、近代中国西化的逐渐深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乾隆)●“外国所必需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需要,何难闭关绝市。
”(林则徐)幻灯片8二、近代中国西化的逐渐深入●夷夏之防、朝贡制度与国际主权平等观●“他们对于任何其他国家,从来没有承认他们的地位,也没有给予权利——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在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意义上,承认一个国家的存在。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
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
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
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
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十九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在十九世纪,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以一些重要事件为例,探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与政治的演变。
鸦片战争与四大悲剧自明朝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实行“海禁”政策以限制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然而,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种局面,对中国社会与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给英国,并放弃了一些主权;同时,战争也引发了“四大悲剧”,即饥荒、人口锐减、财政危机以及白莲教运动。
饥荒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这也使得中国的人口规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财政危机和白莲教运动也恶化了困境。
政府开支出现了严重的赤字,而白莲教运动则导致了大规模的社会动乱。
太平天国与近代化尝试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政治面临着新的变革。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带来了一些新的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
尽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它仍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太平天国倡导的基督教教义和普通话的推广,都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虽然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然而,其主张和信念却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
同时,太平天国在政治上也倡导平等与民主,并形成了一套具体的制度。
虽然这些制度最终未能实现,但它们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与民主运动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的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推进近代化。
其中最显著的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旨在使中国政府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有效,以应对内外威胁。
新的政策包括推动教育、推广民主、改革军队和进行宪政改革等。
然而,这些变革的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宪政改革尤其受到强烈的反对,终于在六个月后被废除。
尽管戊戌变法未能成功,但它仍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形成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后来的社会运动。
总结十九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动荡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对中国现代化和文化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十九世纪中国社会变迁对文化的影响十九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大量的社会变迁,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其中,文化的变革尤其引人注目,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一、科举制度的消亡对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官员的选拔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然而,在十九世纪末,这个制度逐渐走向了破局,其后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首先,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
例如,科举考试重视的是经典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而不是创造性思维。
这导致了很多人深陷于死记硬背的读书方式,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
这种情况使得一些人开始怀疑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科举制度的必要性。
其次,科举制度的消亡对知识分子的职业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科举制度时代,知识分子几乎都是朝廷的官员,他们的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的繁荣。
然而,在科举制度消亡后,很多人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他们不再局限于为官做事,而是开始尝试其他行业,例如教育、报业和出版等领域。
这些人的出现使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变得更加广泛和多元化。
二、西方文化的入侵对文化的影响十九世纪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流行,这种阵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首先,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人开始关注外部世界,他们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和文化艺术。
这种学习和了解激起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思考,他们尝试将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其次,西方文化的入侵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文化的碰撞和对抗使得一些中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他们感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已经过时,需要接受更加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这种情况使得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流派,例如新文化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等。
2022年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A.北京人用火想象图B.骨针C.遗址中的烧骨D.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3分)考古工作者们制作完成“北京人复原头像”的主要依据是(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保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3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白鹿皮用来置放礼物(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说汉语B.穿汉服C.改汉姓D.联汉姻3.(3分)“魏主欲变易旧风,诏禁士民胡服。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A.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B.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C.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D.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4.(3分)如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公元626年 公元630年 公元641年 公元649年即皇帝位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葬昭陵A.加剧了行政机构臃肿B.结束武将跋扈的局面C.有利于实现考试公平D.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5.(3分)宋代将科举主考官改为“临时差遣”,还设有副主考官若干人互相监督,甚至下令规定主考官监考期间住进贡院,不能回家。
这些举措( )6.(3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论述:“中国式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变得更加凶暴。
”这种凶暴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文字狱的兴起B.丞相的废除C.军机处的设置D.东厂的设置A.B.C.D.7.(3分)清朝前期成为昆曲艺术的传世之作除洪昇的《长生殿》外,还有( )A.尖锐的阶级矛盾B.满汉地主武装的共同镇压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D.内讧而导致力量削弱8.(3分)太平天国面对着“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所不曾有的新情况。
十九世纪晚期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您可能更想看…在中国做"海外中国研究"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问题与思考何谓"中国文学"?中国怎么想?论中国模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50个老外:中国真好玩跨文化形象学:以中国为方法中国营销:下一个10年何去何从中国企业家亚布力论坛年会2004是中国...红色中国新版图——海外媒体看中国 ...1896年被聘任上海《时务报》主笔的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义》十三篇,他指出:“……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但虞内忧,不患外侮,故防弊之意多而兴利之意少,怀安之念重而虑危之念轻。
秦后至今,垂二千年,时局匪有大殊,故治法亦可不改。
……而无如其忽与泰西诸国相遇也。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
变亦变,不变亦变。
……”(摘自《变法通义》之“论不变法之害”)。
那当时中国之境况如何呢?一、背景1.从国际来看,一方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对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的迫切需求,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从国内来看,一方面晚清统治日益腐败;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二、巨变1.社会性质加速嬗变,中国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彻底对外屈服,接受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出现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
在封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社会的变化定西市安定区中寺小学代红梅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之后,进入了近代化的进程,并且中国社会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
两次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世界上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他们对中国侵入的不断加剧及深化,几近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最强烈的愿望,仍是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历时四年多,从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
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给予侵略者沉重的打击。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战争中,英法联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中华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灾难。
这次鸦片战争严重的打击了清朝统治阶级的心理。
两场久远的战争,中国耻辱的近代史序幕就在一阵阵枪炮声,一声声呐喊声中拉开了。
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资本主义的各类成果来到了中国,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1、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及政策变化,2、清政府的自强运,3、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的自然经济,4、其他方面,如:在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的同时,中国社会还出现了一批商办企业;另一方面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出现,使得中国产生了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他们形成了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另外在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派效法和学习西方以抵御侵略的思想,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后逐步发展为维新思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闭关政策,把对外贸易的城市限制于广州一口(广州十三行),并对这种贸易严加控制,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公行商人之手。
当时,世界上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近代中国的社会革命与政治转型近代中国的社会革命与政治转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许多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转折。
这个时期的变革与转型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近代中国的社会革命和政治转型。
一、近代中国的背景和历史背景19世纪60年代,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无力抵御欧洲列强的侵略。
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侵犯,社会经济也陷入了极度的落后和贫困状态。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推动国家的发展。
同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政治和社会体制已经逐渐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中国国内也出现了很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农民起义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是中国乡村农民在面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问题时,通过武装斗争等途径与封建地主、官僚、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抗。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民发起了许多起义,主要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白莲教运动和红巾军起义等。
这些起义的背后,是农民在生活和生存上的压迫和受到屈辱的心理。
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但表明了农民起来反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愿望。
它们是中国近代改革的前奏,也为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另一个重要社会变革。
新文化运动起源于1915年左右,是新的知识分子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抗。
新文化运动早期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旨在推翻旧的文化体系,建立新的国民文化,从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文明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百家争鸣”和“实事求是”的标语。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采用了“革命”的思想和方式来挑战贵族阶级和文人权威,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3.妇女运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在面对封建家长、丈夫和社会歧视等问题时,开始了自己的解放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代特征
政治:1.民族危机不断加重,救亡图存成为主流
2.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北洋军阀时期分裂割据
经济: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速解体{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自身缺陷
2.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于中国的经济的侵略,资本输出成为主要手段
3.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民国初年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促成初步发展的原因(19世纪末)
1.《马关条约》后,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2.清末新政
3.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民族企业家实业救国
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的原因
1.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2.中华民国成立后。
民族资本家的地位上升
3.民国政府成立后推出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措施如提倡国货41915年,群众性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思想:西学东渐逐渐深化,从制度到思想
制度:维新思想,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对外交往: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标志着近代化进程的加快,外交观念不断转型1915年前后(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在各个方面都进行着近代化转型
社会生活:向西方化,文明化,近代化,工业化转变
人民关系民主化(老爷,大人→小姐,太太)
剪辫:反清的民主政治革命。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困境与个人道德重建研究我国当下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期,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代表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体系不断受到挑战以至日趋瓦解,而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又还未形成,因此部分人群在心态上开始呈现出某种价值虚无主义的趋势。
他们弱化人际交往中情感、友情的因素,增加经济、功利的因素,逐渐否定信仰的作用,导致信念丧失、职业道德败坏,表现出对善的漠视和对恶的纵容。
在这种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虚无的影响下,一部分人产生了内心价值诉求上的困惑,道德信仰处于缺失状态。
作者认为,道德信仰缺失有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缺乏主导道德规范观念的原因。
因此,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信仰应当明确理想信念方向,既不能抛弃中国传统道德信仰精华和近代革命精神,又不能忽视公民日常物质利益需求和心理利益补偿需求;既要体现当下的现实性,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在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学习王尔德与田纳西·威廉斯作品中对唯美艺术价值的追求,以道义和仁爱的力量来对人们灌注一种人文关切。
通过“爱”的教育以及唯美“艺术”价值追求来超越虚无,从而化解内心道德困境,达到在个人层面上重建自我内心道德的目的。
标签:社会转型;道德困境;信仰缺失;个人道德重建中圖分类号:B82-052根据社会学学者的论述,社会转型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变迁。
在我国当下即指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
简而言之,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这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改变。
然而,现实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虽然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在物质层面上大多也过上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社会新型时期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甚至有些人在精神层面上处于道德信仰缺失状态。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2016-5-6社会转型期的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作业1
1.下表是1840—1894年中国主要周边国家与欧美列强及日本建立条约关系的情况。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周边国家断绝了与中国的朝贡贸易往来B.工业革命使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C.近代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D.传统朝贡体系逐渐让位于近代条约体系
2、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该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
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
这一个案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顺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4.洋务运动的代表李鸿章说:“我却未见圣人留下几件好算数器艺来,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
”另一位代表张之洞认为:“夫不可变者,伦纪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这说明洋务派
A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B.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C.自强求富的思想主张
D.内部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5.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 B. 妇女地位提高
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参考答案:1-5: D C A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