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缝线的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31
外科缝线发展史1.引言1.1 概述:外科缝线作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工具之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被应用于外科手术过程中,用于缝合创口和伤口,促进愈合,避免感染的发生,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外科缝线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经过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从最初的原始材料到现代的高科技产品,为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安全保障。
1.2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究外科缝线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使用动物筋膜到后来的天然纤维、合成材料,再到如今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展示出外科缝线领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突破性进展和技术革新。
通过了解外科缝线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医学领域在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文也将着重介绍外科缝线不断改进的动机和挑战。
尽管外科缝线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其制造材料、使用方法和性能要求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为了更好地满足临床的需求和提高治疗的效果,不断探索新的材料、新的制造工艺和新的设计理念。
然而,外科缝线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安全性、生物相容性、材料强度和耐久性等问题。
通过研究这些挑战和关注临床实践中的需求,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外科缝线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通过梳理外科缝线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其不断改进的动机和面临的挑战。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外科缝线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信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2.正文2.1古代缝合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人类早在古代就开始使用缝线进行伤口的缝合,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埃及时代。
当时,人们使用的是动物的筋膜、腱子和肠子等材料来代替现代的缝线。
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展性,但却缺乏抗菌和吸收等特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更加耐用和方便的缝线材料。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开始使用金属线和蜘蛛丝等材料进行缝合。
手术缝合线 - 概述手术缝合线是指在外科手术当中,或者是外伤处置当中,用于结扎止血、缝合止血以及组织缝合的特殊线。
一般可分为可吸收线和不可吸收线两大类:手术缝合线 - 一、可吸收线可吸收缝合线根据材质及吸收程度不同又分为:羊肠线、化学合成线(PGA)、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
1、羊肠线:取材于健康动物羊肠羊所制成,含有胶原成分,所以缝合以后不需要进行拆线。
医用肠线分:普通肠线和铬制肠线两种,均可吸收。
吸收所需时间的长短,依肠线的粗细及组织的情况而定,一般6~20天可吸收,但患者个体差异性影响吸收过程,甚至不吸收。
目前肠线均采用一次性无菌包装,使用方便。
(1)普通肠线:用羊肠或牛肠粘膜下层组织制作的易吸收缝线。
吸收快,但组织对肠线的反应稍大。
多用于愈合较快的组织或皮下组织结扎血管和缝合感染伤口等。
一般常用于子宫、膀胱等粘膜层。
(2)铬制肠线:此肠线系铬酸处理制成,可减慢组织吸收速度,它造成的炎症反应比普通肠线少。
一般多用于妇科及泌尿系统手术,是肾脏及输尿管手术常常选用的缝线,因为丝线会促进形成结石。
使用时用盐水浸泡,待软化后拉直,以便于手术操作。
2、化学合成线(PGA、PGLA、PLA):采用现化化学技术制成的一种高分子线型材料,经抽线、涂层等工艺制成,一般60 ̄90天内吸收,吸收稳定,由于有化学成分参与,吸收仍不完全。
3、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取材于特种动物獭狸肌腱部位,纯天然胶原蛋白含量高,生产工艺不经化学成分参与,具备了胶原蛋白应有的特性;为目前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缝合线。
具有吸收完全、抗拉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促进细胞生长等等。
根据线体粗细一般8-50天完全吸收,且吸收稳定可靠,无明显个体差异。
手术缝合线 - 二、不可吸收线即不能够被组织吸收的缝合线,所以缝合后需要拆线。
具体拆线时间因缝合部位及伤口和患者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当创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异常情况时:面颈部4~5日拆线;下腹部、会阴部6~7日;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四肢10~12日,近关节处可延长一些,减张缝线14日方可拆线。
外科缝线的介绍范文外科缝线是一种用于手术缝合的材料,用来连接和修复切口或损伤的组织。
它是医学领域中非常常见和重要的一种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中。
天然原料的外科缝线主要有蚕丝、鱼线和羊肠。
蚕丝是一种天然的丝状纤维素,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适用于各种手术缝合。
鱼线则是由鱼肠制成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柔韧性,常用于肌腱和神经的缝合。
羊肠是从羊的肠道中提取的,其特点是较为柔软和可吸收,适用于较脆弱的组织缝合。
合成材料的外科缝线根据其材质可以分为聚酰胺类、聚丙烯类和聚酸类。
聚酰胺类缝线通常用聚酰胺纤维制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常用于外科手术中的重要缝合,如动脉和心脏缝合。
聚丙烯类缝线则是用聚丙烯纤维制成的,其特点是可降解性较好,适用于各种伤口的缝合。
聚酸类缝线由聚乳酸、聚羟基酪酸等制成,可被人体溶解和吸收,常用于各种内外科手术中。
除了材料的不同,外科缝线还可根据其结构和用途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外科缝线包括单线、双线、人工血管和缝线包扎等。
单线是指由一根线组成的缝线,通常用于一般手术缝合;双线则是由两根平行的线组成的,常用于较强度要求较高的缝合;人工血管是一种管状的缝线,常用于血管重建手术中;缝线包扎则是将缝线固定在皮肤上,用于伤口修复后的固定和保护。
选择合适的外科缝线对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医生在选择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切口位置和类型等因素。
另外,外科缝线的线径、材料强度、可吸收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性也是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外科缝线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
它的种类繁多,有天然原料和合成材料两大类,每种材料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选择合适的外科缝线对手术成功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医生在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和缝合的要求。
外科缝线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为外科手术提供更好的缝合材料。
外科缝线名称
临床上对于外科缝线的称呼有着固定的规则,不同地区的缝线命名也各有不同,详见下表。
常用临床缝线:7号线—美国编号0,4号线—美国编号2-0和2-0/T,1号线—美国编号3-0。
在实际工作中,丝线常用中国编号,而其他合成缝线用美国编号。
外科缝线和名称
外科缝线按材料可分为可吸收线和不可吸收线两类。
外科常用的不可吸收线有丝线和普里林(Prolene)线等。
其中丝线又称蚕丝线或真丝线,是由蚕丝蛋白做成,普里林的材料是聚丙烯,这是一种无毒耐热的材料,可以长期维持张力;可吸收线有快薇乔(Vicryl Rapide)、薇乔(Vicryl)、单乔(Monocryl)、普迪丝(PDSⅡ)、德胜(Dexon)等。
可吸收线的吸收特性。
神经外科手术缝线简介环湖医院手术室2013年7月一、缝线的作用在伤口愈合的关键期,提供足够的力,拉近伤口边缘,使伤口愈合,且更美观,结扎血管等。
切口愈合提供永久性或暂时性力。
二、缝线的分类单股多股编织天然缝线人工合成缝线可吸收不可吸收(1)单股:组织损伤小、不会附着细菌、无毛细现象,但不易操作、结易松散、线尾容易刺激组织。
(2)多股编织:力强、手感好、结牢靠,但有组织损伤、会附着细菌、有毛细现象。
(3)天然缝线:操作性较好、价格便宜,但体酶解反应组织反应大,长期停留体。
(4)人工合成缝线:力强、吸收可预知、极小的组织反应,价格较天然缝线贵。
(5)可吸收:为伤口的愈合关键期提供足够力、材料完全消失、无异物残留,缺点是不能永久支撑伤口。
(6)不可吸收:可长期支撑伤口,同时又作为异物长期停留体,可发生各种异物不良反应。
三、我们使用的强生品牌缝线慕斯(MERSILK)抗菌薇乔(VICRYL*Plus)爱惜邦(ETHIBOND)普里灵(PROLENE)爱惜良(ETHILON)下面简单介绍下个缝线的特征锡箔纸外包装标签说明四、基本针形●1/2弧是最常用的针型。
●3/8弧主要用于部分血管缝线和皮肤缝线,用于薄组织的精细缝合。
●5/8弧主要用于窄深的切口。
●1/4弧主要用于眼科。
•针尖类圆针反三角针正三角针movie铲针五、脑系科手术常用缝线慕丝线:SA87G 10号线 1 SA86G 7号线0 SA845G 4号线2-0 SA84G(缝皮线)1号线3-0抗菌薇乔:帽状腱膜、肌肉、皮下VCP740D ( 0 )硬脑膜VCP304 (4-0)缝皮VCP422 (4-0): (不常用)VCP442 (3-0) VCP588(3-0)用于严密缝合:VCP869 (2-0)VCP460 (3-0)爱惜邦:X557 (4-0) (双针) : 硬脑膜缝合(不可吸收)普里灵:W8556 (5-0)(双针):颈动脉膜剥脱手术W8304 (7-0)(双针)W2777 (8-0) (双针)W2780 (9-0)爱惜良:W1770 (10-0)(双针):血管吻合手术附:针名及其含义。
外科缝线的介绍讲解外科缝线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医疗器械,用于外科手术中对伤口进行缝合。
它是由一条持久且可吸收的线制成,通常由合成物质或天然材料制成。
外科缝线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可以在手术中承受较大的张力,同时缝线本身对人体组织没有毒副作用。
外科缝线的分类有很多种,按照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天然缝线和合成缝线。
天然缝线常用的材料有纱线、蚕丝等,其中纱线韧性好,但吸收性较差;蚕丝则吸收性好,但韧性稍差。
合成缝线常用的材料有聚酯线、聚丙烯腺线、聚乳酸线等,这些材料制成的缝线既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又可以被人体吸收,对人体组织无毒副作用。
根据吸收性的不同,外科缝线又可以分为可吸收缝线和不可吸收缝线。
可吸收缝线是指在组织内一定时间后被人体吸收分解的缝合线,常用的材料有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吸收时间一般为几周到几个月不等。
不可吸收缝线则是指需要手术后人为将其取出的缝合线,常用的材料有铁丝、尼龙线等,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
外科缝线还可以按照线型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单股线、多股线和编织线。
单股线指的是一根细长的线,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结扎牢固,但缺点是韧性较差,容易断裂。
多股线是由多根细线拧制而成,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拉伸强度,但其悬垂性较差。
编织线是由多根细线编织而成,具有较好的柔性和拉伸强度,适用于结扎各种不同类型的伤口。
外科缝线的使用方法一般是将其穿过受伤组织的一侧,再通过相对位置的另一侧,将线两端结在一起,形成缝合的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缝线材料和线型,并根据伤口的大小和形态选择合适的针型。
总之,外科缝线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用于手术中对伤口进行缝合。
它的材料多样,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并能被人体吸收,对组织没有毒副作用。
使用外科缝线能够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感染并减少伤口出血。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缝线材料和线型,以达到最佳的缝合效果。
外科缝线理想的缝合材料应满足以下条件:1.通用性,即能适用于任何外科手术(当然还应顾及缝线型号和抗张强度上的差异);2.无菌性;3.无电解性、无毛细作用性、无过敏性及无致癌性;4.如用不锈钢缝线,须无磁性;5.易于操作;6.组织反应轻微,不利于细菌生长;7.打结时不致松开,缝线本身不致磨损或裂开;8.不致在组织内收缩;9.缝合目的达到后,能被吸收而仅引起轻微反应。
然而,由于这种理想的通用性缝线目前还不存在,所以外科医生必须选用尽可能接近理想而且具备以下特性的缝线:1.抗张强度均匀,以利使用较细型号的缝线;2.缝线的直径均匀而恒定;3.无菌性;4.柔韧性强,使操作方便、结扎安全;5.不含刺激性物质或杂质,以利组织相容;6.缝合结果可信任。
型号与抗张强度型号表示缝合材料的直径。
外科惯例公认,应选用能使组织安全对合的最细型号缝线,使缝合所致的创伤减至最低限度。
缝线的型号以数字表示:"0"号以上,数码越大,缝线越粗,如3号粗于1号;从 "0"开始,"0"号越多,直径越小,抗张强度亦越低。
缝线结的抗张强度是其在断裂前所能承受的力度(以磅表示)。
有关组织的抗张强度是外科医生选择缝线型号和抗张强度的先决条件。
外科医生还应了解,缝线强度渐减和伤口抗张强度渐增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植入材料所致的异物反应是否影响组织的愈合过程。
一般公认,缝线的抗张强度不需超过组织的抗张强度,但至少应与其所缝的正常组织等强。
单纤维与多纤维缝线单纤维缝线由单一纤维制成,在穿过组织时所遇阻力较小,且可避免细菌在上附着。
由于这些品性,特别适用于血管外科。
单纤维缝线易于打结。
但在操作和结扎时必须谨慎从事,因折叠或卷曲都可能给缝线造成缺口或薄弱点,以致断裂。
可吸收性与不可吸收性缝线可吸收性缝线是由健康哺乳动物的胶原或人工合成的多聚体制备而成。
天然的可吸收性缝线是通过人体内酶的消化来降解缝线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