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变态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1.两性生殖:通过雌雄交配,雄性个体把精子送入雌体与雌性的卵子结合后产生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孤雌生殖:昆虫雌性的卵不经过授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3.经常性孤雌生殖4.周期性孤雌生殖5.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即在正常条件下行两性生殖,但偶尔不授精的卵也发育为新个体。
例如家蚕便是最为常见的一个种类。
异态交替:即孤殖生殖与两性生殖交替进行,这与其所处的季节有关,即所谓“异态交替”。
6多胚生殖:是指1 个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并能发育成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7.胎生:一些昆虫可以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或若虫来.这种生殖方法叫胎生8.卵胎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部由卵供给,不需母体提供营养,整个胚胎发育在母体内完成,卵在母体内孵化,孵化不久后幼体便离开母体。
9.腺养胎生10.血腔胎生11.伪胎盘生殖12.幼体生殖:有少数昆虫在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13.胚胎发育14.胚盘15.胚带16.卵裂17.胚动18.背合19.胚后发育20. 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卵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21.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要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昆虫的这种由幼虫期状态转变为成虫期状态的现象,称为变态.22.增节变态:是昆虫纲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其主要变态特点是幼期与成虫期之间除身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异外,腹部的节数随着脱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原尾目23.表变态:也属于原始变态类型.其变态特点是幼体与成虫之间除身体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及附肢节数等有所变化.成虫期仍能继续脱皮.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24.原变态:原变态是有翅亚纲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昆虫.其变态特点是从幼虫期(稚虫)转变为真正的成虫期需经过一个亚成虫期.25.不完全变态:不全变态是有翅亚纲外生翅类(除蜉蝣目外)的各目昆虫具有的变态类型.成虫不再脱皮,幼体无腹足,属寡足型.分为:渐变态,半变态,过渐变态.26.渐变态:幼虫期与成虫期在形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很相似,只是翅未成长和生殖器官未成熟。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基本过程,包括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2.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昆虫变态发育的各个阶段,加深对变态发育概念的理解。
3.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和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变态发育是指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
昆虫的变态发育可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类型。
完全变态的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如蝶、蛾、蝇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如蜻蜓、蟑螂等。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放大镜、镊子、培养皿、剪刀、解剖镜、显微镜等。
2. 实验材料:家蚕、蚊子、蟑螂等昆虫。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观察家蚕变态发育过程(1)将家蚕卵置于培养皿中,观察卵的外观特征。
(2)待卵孵化出幼虫,观察幼虫的形态、食性等特征。
(3)记录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蜕皮次数、生长速度等。
(4)待幼虫进入蛹期,观察蛹的外观特征。
(5)待蛹羽化成成虫,观察成虫的形态、生殖器官等特征。
2. 实验二:观察蚊子变态发育过程(1)将蚊子卵置于培养皿中,观察卵的外观特征。
(2)待卵孵化出幼虫,观察幼虫的形态、食性等特征。
(3)记录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蜕皮次数、生长速度等。
(4)待幼虫进入蛹期,观察蛹的外观特征。
(5)待蛹羽化成成虫,观察成虫的形态、生殖器官等特征。
3. 实验三:观察蟑螂变态发育过程(1)将蟑螂卵置于培养皿中,观察卵的外观特征。
(2)待卵孵化出若虫,观察若虫的形态、食性等特征。
(3)记录若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蜕皮次数、生长速度等。
(4)待若虫进入成虫期,观察成虫的形态、生殖器官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家蚕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家蚕幼虫在发育过程中,共蜕皮5次,幼虫形态为白色,食性为吃桑叶。
蛹期,家蚕身体逐渐变为金黄色,形态呈长条状。
成虫期,家蚕身体为白色,具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 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即:受精卵—→若虫—→成虫。
(如蝗虫、蟋蟀、椿象、蜻蜓和蝼蛄等的发育过程。
)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中要经历5次蜕皮,幼虫期蜕皮4次。
& 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即: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如家蚕、蜜蜂、蝴蝶、蚊子和苍蝇等的发育过程。
)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经历4次蜕皮,均在幼虫期。
&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什么阶段?(答:多了一个蛹)▲青蛙和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 雌雄蛙抱对行为的意义: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
& 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下列事件必须在水中进行:雌雄蛙抱对;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发育。
▲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主要)。
& 鸟卵(已受精)的结构中,胚盘发育成雏鸡;卵黄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胚盘和卵黄是主要结构);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另有保护作用;系带固定卵黄,气室提供氧气,卵壳保护卵。
(结合结构图)▲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
特点: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
特点: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植物的无性生殖:1、营养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压条三种。
①扦插:如马铃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苹果等果树。
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条)。
&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嫁接法常用于改良果树的品质和培育优良品种。
③压条:如夹竹桃、桂花等。
昆虫完全变态名词解释
昆虫完全变态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它包括昆虫生命周期中的四个阶段:卵(或卵胎生)、幼虫、蛹和成虫。
每个阶段具有明显不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
1. 卵:是昆虫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由雌虫产下。
卵通常有硬壳保护,内含胚胎。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卵会孵化出幼虫。
2. 幼虫:也称为幼体或毛虫,是昆虫生命周期中的第二个阶段。
幼虫通常是无翅、多脚的,形态与成虫差异较大。
它们以进食为主要活动,通过摄食和蜕皮不断地生长,直到达到一定体型或体重。
3. 蛹:幼虫经过多次蜕皮后,进入蛹的阶段。
蛹是昆虫的静止或活动受限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转变期。
在这个阶段,幼虫在外部环境下构建一个防护性的外壳(蛹壳),内部发生形态和组织器官的大规模变化,以适应成虫的体型和功能。
4. 成虫:在完全变态发育完成后,蛹经过一定时间后,成虫从蛹中孵化出来。
成虫是昆虫生命周期中的最终阶段,具有能够进行繁殖的生殖器官和完全发育的翅膀。
成虫通常在这个阶段进行生殖和飞行等生活活动,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
总之,昆虫完全变态指的是通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完成完全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昆虫发育过程。
(1)增节变态类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m。
头小且无眼无触角无翅,分布广,全世界约六十余种,我国于1956年首次发现。
性喜湿,栖泥炭地或草地、石下及树皮内。
无经济意义。
鉴于这类虫子在昆虫与多足纲之间,过去亦有人称蚣虫纲。
(2)表变态类弹尾目属小型无翅类型昆虫,长在5mm以下。
栖土中、积水水面、腐败植物间、草丛及树皮下等富有腐败物质之处。
分布极广,约有二千余种,其中植食性种类对农作物有害。
这类昆虫体第四处有一叉状弹器,能跳跃,所以有时也称“跳虫目”。
缨尾目昆虫体有鳞片,触角多节,复眼发达或退化,无翅。
腹部有11节,腹下有腹刺若干对,末端有长尾须,尾须间生一丝状中尾丝。
分布甚广,一般栖于古旧房屋及书籍、衣服中。
双尾目昆虫通称双尾虫。
体细长,一般长在10mm以内。
白或灰白色,缺眼无翅,腹部十一节,末端有长尾须,也有变形为钳状器,无中尾丝。
栖地下,分布甚广。
(3)原变态类蜉蝣目(Ephemerida)原变态类昆虫,小型至中型昆虫,体软弱;触角短,刚毛状,不甚明显。
翅半透明,前翅发达,后翅甚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
不完全变态。
成虫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
常在日落后大群飞舞,发生盛时,坠落地面,集成厚层。
(4)不全变态类蜻蜓目(Odonata)不完全变态类昆虫,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束翅亚目,另有将日本大绿和在印度发现的一种蜻蜓等仅二种划为间翅亚目的。
大型昆虫,也是有翅亚纲里的最原始的昆虫。
两对膜质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脉序多而密;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短,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
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
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
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
约有4500余种。
蜚蠊目(Blattaria)不完全变态类昆虫,中到大型昆虫。
体扁平,褐或灰色。
头小能活动。
复眼发达。
11昆虫学思考题1,简述昆虫变态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选用主要树种害虫示例说明?(1)增节变态:低等后尾目(2)表变态:原始变态类型,其变态特点是幼体与成虫之间无区(3)原变态:亚成虫期。
其变态特点是从幼虫期(稚虫)转变为真正的。
(4)不全变态①渐变态:成虫和幼虫在体型上很相似,生活习性相近,生境与食物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幼虫的翅未长成,性器官不成熟,其幼虫称为“若虫”,如蝗虫。
②半变态:近似渐变态,成虫陆生,但幼虫水生,具直肠鳃等临时器官,这种幼虫称稚虫,如蜻蜓。
③过渐变态:成虫与若虫均为陆生,形态相似,但未龄若虫不吃不动,极似全变态的蛹,故常称为伪蛹或拟蛹。
其幼体的翅芽发生在体外,与全变态幼虫的翅发生在体内有根本差别(5)全变态:①全变态: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很不相同,成虫和幼虫生活习性相差也很大,从幼虫到成虫必须经过一个将幼虫构造改为成虫构造的过渡虫期即蛹期。
②复变态:是更为复杂化的全变态,除具有全变态的特征外,其主要特征是幼虫各龄之间因习性的不同在外部形态上也具有极大的差别。
2简述昆虫停育和滞育的区别,并示例说明?(1)停育:常常是由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
随着气温的降低,昆虫的体内便会产生一系类列的生理变化,,如体内脂肪和糖类等贮存物质的积累,水分含量的减少等等。
如果将不良条件消除就可以恢复生长发育。
如温带地区到了秋冬季,气温下降,食物减少,一些昆虫就进入了休眠状态。
有些昆虫以特定的虫态休眠,有些则任何虫态均可休眠。
(2)滞育:常不是由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而是昆虫本身已具有一定的遗传的稳定性。
当昆虫处于滞育状态下,即使以最适合的条件,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一般有固定的虫态。
据研究,光照周期通常是引起滞育的主要因素。
一般冬季滞育的昆虫多以短日照作为引起滞育的信息,通常光照周期为12-16h,即可继续发育而不滞育,这样的昆虫为短日照滞育型。
而一些在夏季进入滞育的昆虫,这样的昆虫属于长日照滞育型,另外一些属于中间型。
昆虫的变态名词解释一、什么是昆虫的变态?昆虫的变态是指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形态和生理变化。
通常包括卵(或称为卵态)、幼虫(或称为幼态)、蛹(或称为蛹态)和成虫(或称为成态)四个阶段。
二、卵态2.1 卵的特点•卵是一种昆虫产下的囊状结构,通常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卵的外壳可以保护昆虫的胚胎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卵中含有已经受精的卵细胞,是昆虫生命周期的起点。
2.2 卵的变态进程1.接触受精卵:雌性昆虫通过交配获得受精卵。
2.卵的发育:受精卵在母体中发育,外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卵的发育起着重要的影响。
3.孵化:卵发育结束后,产生出幼虫。
三、幼态3.1 幼虫的特点•昆虫的幼虫是指从卵孵化出来的昆虫个体,通常外形与成虫有很大差异。
•幼虫通常有较长的躯干、多个节肢和明显的体节。
•幼虫的生活方式和食性各异,有的以植物为食,有的以其他昆虫或腐食物为食。
3.2 幼虫的变态进程1.饥饿期:在孵化出来后的最初阶段,幼虫会寻找食物,并通过进食来获取营养。
2.蜕皮:幼虫会周期性地蜕皮,几次蜕皮后体型逐渐增大。
3.生长期:幼虫通过进一步的摄食和吸收来增长体型。
4.准备蛹: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幼虫会停止进食,准备进入蛹态。
四、蛹态4.1 蛹的特点•蛹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昆虫体重、形态和生理结构发生最大变化的阶段。
•蛹通常是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外表光滑,并具有攀附或抗风设备。
4.2 蛹的变态进程1.转变结构:进入蛹态后,昆虫体内会发生大量结构调整,包括组织的分化、器官的转变等。
2.代谢降低:蛹态期间的昆虫代谢率大大降低,体内物质的消耗也减少。
3.输出废物:蛹体内的废物会通过通道排泄。
4.等待成熟:在蛹态期间,昆虫的组织和器官继续发育和成熟。
五、成态5.1 成虫的特点•成虫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最终阶段,通常具备繁殖能力,并且外形与幼虫有明显差异。
•成虫的体型、畸形以及部分特征会因物种而异,包括翅膀的形态、颜色以及其他外部特征。
第1篇实验目的: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过程,观察昆虫从卵到成虫的变化,探究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实验材料:1. 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家蚕、菜粉蝶2. 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蝗虫、蟋蟀3. 透明培养皿、镊子、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镜、记录纸、笔4. 恒温培养箱、温湿度计实验步骤:一、观察昆虫卵的发育过程1. 将不同种类的昆虫卵分别放置于透明培养皿中,观察其卵的外观特征,记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2. 将培养皿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卵的孵化过程。
3. 记录卵孵化成幼虫的时间、形态变化等。
二、观察昆虫幼虫的发育过程1. 将孵化出的幼虫分别放置于不同的培养皿中,观察幼虫的外观特征,记录幼虫的大小、形状、颜色、足、触角等。
2. 观察幼虫的食性、活动范围、生活习性等。
3. 记录幼虫蜕皮的过程,观察蜕皮次数和蜕皮时间。
4. 观察幼虫的生长速度,记录幼虫从孵化到成熟所需的时间。
三、观察昆虫蛹的发育过程1. 观察幼虫进入蛹期的形态变化,记录蛹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将蛹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观察蛹期的变化,如呼吸、运动等。
3. 记录蛹羽化所需的时间。
四、观察昆虫成虫的发育过程1. 观察蛹羽化成成虫的过程,记录成虫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足、触角等。
2. 观察成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活动范围、繁殖等。
3. 比较成虫与幼虫、蛹期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差异。
实验结果:一、完全变态发育昆虫1. 家蚕:卵为椭圆形,呈绿色。
孵化后为幼虫,呈白色,有6对足。
幼虫蜕皮4次,进入蛹期,蛹为白色,呈棒状。
羽化后成虫为家蚕蛾,呈白色,有2对翅膀和6条腿。
2. 菜粉蝶:卵为椭圆形,呈绿色。
孵化后为幼虫,呈绿色,有6对足。
幼虫蜕皮5次,进入蛹期,蛹为绿色,呈棒状。
羽化后成虫为菜粉蝶,呈黄色,有2对翅膀和6条腿。
二、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1. 蝗虫:卵为椭圆形,呈黄色。
孵化后为若虫,呈绿色,有6对足。
昆虫纲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含已知种约一百万。
一般根据翅的有无、多少、质地和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触角及胸足等的形式,将昆虫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一)昆虫的变态从卵中刚孵化出的昆虫幼体,形态一般与成体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
在达到性成熟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变化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
变态是昆虫胚后发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常见的变态类型有:1.不完全变态虫体自卵孵化后,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
不完全变态又可分为渐变态与半变态两种类型:(1)渐变态(paurometabola)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这一阶段通常称为若虫(nymph)。
这样的变态称为渐变态(图5-2A),如蝗虫。
(2)半变态(hemimetabola)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区别,除翅芽外,还具一些临时性器官(如下唇特化而成的捕食器官“面罩”、直肠鳃或气管鳃),生活环境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这种幼虫称为稚虫(naiad)。
这种变态称为半变态,蜉蝣、蜻蜒的变态属此(图5-3)。
2.完全变态(holometabola)虫体自卵孵出后,经幼虫、蛹发育为成虫(图5-2B)。
幼虫与成虫不仅形态完全不同,没有外生的翅芽,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也多不一致,而且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体内进行剧烈的改造,最后才羽化为成虫。
完全变态的幼虫有多种名称,蝶蛾类的幼虫多叫毛虫,金龟子的幼虫称蛴螬,蝇的幼虫称蛆等。
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有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
(二)昆虫的翅(图5-4)低等的昆虫(无翅亚纲)均无翅,而大多数昆虫(有翅亚纲)的成虫,在中胸和后胸的背面生有两对翅。
有翅亚纲中,寄生种类(如虱、蚤等)往往翅退化,为次生性无翅;少数种类也有无翅型(如某些蚜虫和半翅目的水黾等)。
昆虫变态类型
昆虫在动物界中家族庞大,种类繁多,其变态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5种变态形式:
①增节变态
如无翅亚纲的原尾目昆虫,它的幼虫期及成虫期间除身体大小和器官发育程度有差别外,腹部由9节变为12节的体节数量是逐渐增加的。
②表变态
如无翅亚纲的弹尾目昆虫,在幼虫时基本与成虫形态相同,只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性器官逐渐成熟,触角、尾须节数不断增加、个体大小有些变化。
③原变态
此类变态仅见于有翅亚纲的蜉蝣目昆虫,它由幼虫变为成虫要经过亚成虫期,这个时期较短,呈静休状态。
④不完全变态
这一变态式主要特点是昆虫成虫的特征是在经过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三个时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现的。
此类变态形式又有3个不同变态类型:常见的直翅目、螳螂目、半翅目、同翅目、虫修目等,它们在生长发育中,幼虫期与成虫期形态上变化不大,只是翅未长出,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此时期的幼虫也称为若虫),经过几次脱皮,渐渐成长为成虫,这种变态类型为渐变态。
蜻蜓是每个人都熟悉的,它的成虫是陆生,而它的幼虫则生活于水中,幼虫与成虫的呼吸器官和取食器官差异都较大,这类属于不完全变态范畴的类型叫半变态。
有些昆虫的若虫与成虫差别不大,在若虫与成虫间存在一个不食不动的伪蛹阶段,如蓟马和雄性介壳虫,这种变态类型称为渐变态。
⑤完全变态
符合这一变态形式的昆虫,其特点是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期。
幼虫与成虫在外部形态及生活习性上有很大差异。
在幼虫老熟脱皮化蛹时,幼虫形态消失,而蛹期形态与成虫基本接近。
如鳞翅目蛾类和蝴蝶,幼虫时触角和翅全无,口器为咀嚼式,而变为成虫后,幼虫的模样全部消失,不但有翅可自由飞舞,口器也变为虹吸式。
与鳞翅目同属全变态形式的还有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脉翅目等。
有些全变态类昆虫中幼虫的各龄之间形态也不一样,这一变态现象称复变态,如鞘翅目的步甲、芫菁,双翅目的寄蝇和膜翅目的姬蜂等。
总之,在有翅亚纲中较高等的目都属完全变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