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六单元 第10课 《长恨歌》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61.00 KB
- 文档页数:10
2《水浒传》——李逵负荆◎课文导读历史的喧嚣让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都已沉沉睡去,但是当我们翻开《水浒传》时,依然能看到那些提着朴刀的梁山好汉正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之上。
《李逵负荆》通过李逵误听宋江强抢民女、大闹忠义堂、破旗骂宋江、刘家庄对质、负荆请罪、戴罪立功等一系列情节,生动地塑造了李逵正直、刚毅又鲁莽的性格。
同时也讴歌了梁山英雄除暴安良、纪律严明、与群众血肉相连的高大形象。
◎思路梳理[国学知识诵读区]◎背名句1.《庄子·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冥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读经典经典: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赏析:老子认为,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知道丑了;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知道恶了。
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就会崇尚美、厌恶丑;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追求善、斥责恶。
于是,“美”与“善”,已不仅是审美标准,更是一种社会规范、道德修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与人对“美”的理解及追求成正比。
文明程度越高,对“美”的理解就越深刻,对“美”的追求就越执着。
当人类走出蒙昧时代,就有了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
凡心智正常的人,都有求美、羞恶之心,这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能将美与善发扬光大者,就是圣人。
黄帝、唐尧、虞舜、夏禹,这些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有仁、义、礼、智、信各方面的美德,所以世世代代被称颂。
人们敬仰圣人,就是人性崇尚美、追求善的反映。
[课文助读预习区]◎作者简介施耐庵(1296~约1370),本名彦端,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课后课时作业时间:40分钟满分:4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沉湎(沉溺)咫尺(喻距离很近)停滞(停止)B.如数家珍(如同数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所说之事十分熟悉)泥淖(烂泥,泥坑)C.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脱颖而出(喻人的才华本领全部显露出来)不计前嫌(不计较以前的嫌隙。
指大度和解)D.唱反调(提出相反的主张,采取相反的行动)湮灭(湮没)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壮丽)答案 A解析停滞:因受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呼兰河传》与《长恨歌》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呼兰河传》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而《长恨歌》诞生于90年代,虽然两部作品诞生的年代相隔比较久远,但是这两个年代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女性文学史上的兴盛和繁荣时期。
B.这两部小说的作者虽然都是女性,但是她们叙述的视角和叙事技巧迥然不同。
萧红的《呼兰河传》更接近于一种“天然的女性写作”;而王安忆的《长恨歌》能让读者很明显地感受到叙述的理性。
C.这两部小说都着眼于“日常”的图景,倾注女性所独有的目光和情感,呈现女性所特有的视界,抒发普通的人性和她们的时代,关注“细节”背后的大关怀。
D.这两部小说的作者都继承了鲁迅先生的笔法,对社会现实持批判的态度。
答案 D解析《长恨歌》没有对社会现实采取批判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1920年至1930年大萧条年代的许多人物,其中最精彩的首推两个女人,张爱玲与加布里埃·香奈儿。
张爱玲是上海滩那一辈小说家中最早奇装异服、肖像上画报、宣传自己的女文人。
()。
她晚年孤寂,与少女时成名趁早、红唇时髦形成了极大对比。
我常扪心自问,如果与她们活在同一时代,我会和她们做出相同的选择吗?我还能如此推崇这两个女人吗?首先这两个女人都曾是“汉奸”或“法贼”。
张爱玲嫁给了日伪时期大官胡兰成;香奈儿在德军入侵巴黎时,与一名德国军官同居。
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第11课《呼兰河传》——小团聚媳妇之死一、阅读延长唯有暗香袭文——萧红和她的文字1938年,萧红在《鲁迅先生记》的结尾说:“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里的。
”她的预见始终被实现着,鲁迅在他去后从来就没有被人遗忘过:不管是恶意或者善意的惦记。
而她,萧红,去后的岁月,还有几度荒草被人记忆着呢?旧照片上的萧红,鸭蛋脸,大眼睛从容淡定,静静地看着红尘中的交叉,却始终没能看穿她与萧军的那场情感纠葛的宿命结果。
30年月的中国的文坛,两萧的爱情让多少人“只羡鸳鸯不羡仙”。
萧军东北汉子的豪放潇洒,萧红明丽清雅中的温婉脱俗,两个人一样的单纯,一样的倔强,且一样的才华横溢。
萧红当时是鲁迅先生最观赏的文学青年之一,鲁迅在她身上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在鲁迅生前与进步文学青年合拍的一些照片中,萧红的一个侧影似一朵开放在月光下的青莲,阴丹士林布旗袍下的轮廓,在旧照片模糊暗淡的背景里滟出些微的艳。
《呼兰河传》、《八月的乡村》、《小城三月》、《生死场》、《旷野的呼喊》、《牛车上》等等一系列反映当时中国各个层次人群生存状态的作品相继从萧红的笔端流淌。
简约清丽的文字里,绝无“鸳鸯蝴蝶派”的无病呻吟,也从不花费笔墨在梁实秋林语堂们所谓的“消闲四品”上,她仅凭一支笔反映着当时中国真实的社会,不粉饰,亦无颓丧。
一个优秀的作家,作品最大的光辉是他所经营的文字世界是否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是否具有乐观的意义,萧红的《生死场》无疑是一部闪着光辉的作品。
萧红,将一个作家最贵重的品质体现了出来:认真灵写作。
她是才女,也是有德行、具内涵的作家。
她的容貌也是秀丽的,但她绝非现在某些网络中无聊者所说的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
萧红的感情生活应当说是失败的。
萧军身上的浪子习性与萧红极端坚强、极端自尊外表下女子那颗柔弱、敏感的心之间必定产生的冲突,是两萧爱情走向幻灭的毒瘤。
9《家》——祖孙之间◎课文导读家,在人们的眼中,往往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
然而,在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不见硝烟的战场。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整部小说以“五四运动”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昌盛至破亡的过程。
这个家庭有着华美的外衣,貌似豪门大家、书香门第,其实在光鲜外表下,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卫道”“护法”者受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们不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固守旧制,压制一切反抗力量。
《祖孙之间》一文详细地描述了祖孙之间的冲突,通过祖孙二人新旧思想的冲突,表现了高老太爷的守旧思想和觉慧的叛逆精神,同时也表现了爷爷对孙子的关爱。
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觉慧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但二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守旧与革命、压迫与抗争。
觉慧反对的并不是祖父,而是造就祖父这样一代人的背后的东西。
◎思路梳理[国学知识诵读区]◎背名句1.在《琵琶行》中,诗人听完琵琶女诉说生活的不幸后,想到自己宦途受到打击,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表现他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体现了全诗的主旨。
2.苏轼的《赤壁赋》中,通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李白的《行路难》中,通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读经典经典: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翻译:做臣子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
这样做而国家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孟子历来倡导人与人之间、任何群体之间都应该把“施仁义”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极力反对谈及利害关系。
17 《红旗谱》——朱老巩护钟◎课文导读梁斌的《红旗谱》讲述了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斗争的故事。
作品以冀中地区的“反割头税斗争”“保定二师学潮”为中心,反映了从清朝末年到1932年冀中人民的血泪生活史和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展现了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北方农民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画面。
《朱老巩护钟》一文通过记叙清末民初冀中锁井镇农民朱老巩挺身护钟的故事,揭露了土豪恶霸自私、丑恶的嘴脸,赞扬了朱老巩、严老祥等老一代农民的觉醒和敢于抗争的精神,揭示了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冲突的尖锐,也反映了农民自发的个人斗争失败的不可避免。
◎思路梳理朱老巩护钟⎩⎪⎪⎨⎪⎪⎧第一部分(1)—开端—冯兰池砸古钟,护钟开始第二部分(2~24)—发展—朱老巩与严老祥商量护钟第三部分(25~57)—高潮—冯兰池砸钟,朱老巩、严老祥护钟第四部分(58~70)—结局—古钟被砸,朱老巩含恨而死[国学知识诵读区]◎背名句1.《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两句,写出了大鹏徙于南冥时气势磅礴、高飞而起的壮观图景。
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但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是:“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情深。
◎读经典经典: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所以,君子要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赏析:所谓“君子远庖厨”,说的不过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
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
“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
后世有不少人曲解了“君子远庖厨”这句话里的合理内涵,也就是那种“不忍”之心,而片面轻率地说君子应该远离厨房,以此作为自己偷懒不下厨房的借口。
第10课《白鹿原》——家族的学堂一、作者名片陈忠实,1942年6月生,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人。
1965年初发表散文,后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
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
《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这是一部记录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二、内容链接整部《白鹿原》充满着史诗品格。
它着墨于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以白鹿原为近现代历史更替嬗变的舞台,以白、鹿两家三代人各自的命运发展和相互间的人生纠葛作为主线,细腻地反映出白、鹿两大家族及周围各色人等祖辈三代人的恩怨纷争、灵肉交缠。
借助这个颇具史诗意蕴的故事,小说深刻地审视了凝结在上个世纪前五十年关中农民身上的民族的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且演绎了“一个民族的秘史”。
《家族的学堂》节选自小说《白鹿原》第五章。
节选之前的内容写了李寡妇地卖两家,引起了白嘉轩与鹿子霖的争斗。
二人为了挣个面子,决定见官进行解决。
鹿泰恒怕鹿家输给白家,从此不好抬头,便默许了儿子的做法。
后来还是朱先生出面,一纸劝解信,了结了官司,白、鹿二人在冷先生的调解下,不仅没要李寡妇的地,而且还周济了她一些粮食和银元。
这事传开影响很大,白鹿村被滋水县令批为“仁义白鹿村”,凿刻石碑一块,并亲自送到了村上。
节选的文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修葺祖祠、兴建学堂、教育后人,为的是“仁义白鹿村”的精神永久流传。
小说的第六章,改朝换代开始了,白鹿原传统的宗法制度面临着种种考验。
原来比较单一的群体也逐渐分化为三种势力:国民党、共产党、土匪。
年轻人也渐渐长大了,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随着时代的发展,白鹿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三、人物长廊1.白嘉轩白嘉轩是《白鹿原》的主角。
第10课在桥边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陶醉.(zuì)2。
捷.报(jié)3.抱歉.(qiàn)4。
怜悯.(mǐn)5.舒.畅(shū)6。
慷慨.(kǎi)7.疲倦.(juàn) 8.蒙眬.(lónɡ)9.棕.色(zōnɡ) 10。
鸿.运(hónɡ)(二)多音字1.缝错误!2。
差错误!3.数错误!4。
乘错误!5.查错误! 6.分错误!二、写准字形1。
错误! 2.错误!3。
错误! 4.错误!5.错误!6。
错误!三、用准词语1.停止停滞例句(1)济南市建工局获悉下发通知,要求各施工单位当气温达到37℃及以上时,必须停止室外作业。
(2)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投资商退出,巴基斯坦原计划在卡拉奇市卡西姆港附近建设的“印度河”炼油厂项目停滞不前。
辨析停止:不再进行;不再实行。
停滞:指事物因受某种阻碍而处于原来状况下不能继续发展前进。
2例句(1)值班医生睁开睡意蒙眬的眼,为高热腹泻的病人输液。
(2)昏暗的灯光下,只看到一个朦胧的影子.辨析蒙眬:①眼睛欲闭又开.形容醉态或睡态。
②模糊,不分明。
朦胧: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 3例句(1)南京青奥会期间将举办世界青年论坛。
(2)安宁蟠桃会明日“开园”,其间将组织文艺演出等多项活动。
辨析期间:某个时期里面。
不能单独充当时间状语,使用时它的前面必须添加修饰语.如“在此期间”“这期间”等。
其间:“其”是个文言虚词,可作代词,有“那、那个”的义项,“其间”也可以理解为“那段时间里、那个时期中”,因此“其间”一词可以单独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
1.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好。
2.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3.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4.将信将疑: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当代德国的歌德--伯尔简历:伯尔(1917-1985),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
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单元目标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的特点、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了解中国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和崇“奇”贵“幻”的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应为单元学习的重点。
而学生用现代观念对小说的审视,以及两篇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应为学习的难点。
【主要内容概述】本单元为中国古代神鬼小说,选取了《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两部作品,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比较两部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相同及不同。
1、《西游记》产生于十六世纪的中国明朝嘉靖公元(1522-1566)时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
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西游记》是吴承恩中年时期写成初稿,后来经过润饰而成的。
他在前代多年积累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把原来的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改为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
“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
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
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
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等。
《呼兰河传》教案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萧红生平和创作。
2、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阅读节选部分《小团圆媳妇之死》,并赏析其场景描写、叙事风格、表现主题及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温暖和悲凉两极叙述中所体现的悲悯情怀与国民批判。
一、导入新课•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有人把张爱玲和萧红称做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她们同为女性,温婉细腻,但在温婉之中却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情怀。
萧红是悲天悯人的,她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戕害。
她一样能把握世情世态,一样能细致描摹,但是,她更投入,情感灌注、融入对于故乡邻人的描绘中,尽管语言偏冷,但处处可见她的悲悯情怀。
二、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
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第11课《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女性的声音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唆,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
《呼兰河传》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萧红所写的一部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小团圆媳妇之死》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群众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思考,读完这章节之后,我的心情无比沉重与愤慨。
“小团圆媳妇”,这是一个在旧社会农村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童养媳形象,她所遭受到的不幸不是从她的命里带出来的,而是由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周围人的愚昧无知造成的。
父亲眼中是儿子绿汀徒步穿越中国的余纯顺,倒在罗布泊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扬达到了极点。
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
经人指点,我找到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
房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荡荡的。
老人低着花白的头,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
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走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如潮。
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
我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萧红经典名句(1)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
分析小说的表达技巧对应学生用书P058[典例精研](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文本内容见“第五单元 家族的记忆”单元高考链接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导读]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如“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明确了分析的对象及角度。
“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首先要了解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哪些,一般来说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侧面烘托一般分为环境烘托和他人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等。
文中有对老舞蹈师的外貌及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如“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先是几个小步跳跃……他是在跳舞呀”,等等,这都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而他与“我”的对话,透露出他们不属于这个时代,以及他们缅怀过去的痛苦与无奈。
此外,本文的环境描写也非常突出,如“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等,从侧面烘托老舞蹈师的心理状态。
找准相应的内容后再加以简要分析,概括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解题技法]表达技巧常见题型主要有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第九单元烽火岁月17 《红旗谱》朱老巩护钟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产生了许多撼人心魄的故事,从万古流芳的狼牙山五壮士、敌后武工队到惊心动魄的地道战、地雷战、雁翎队……这一幕幕英雄传奇,在作家们的心中烙上深深地印迹,于是一部部讴歌英雄业绩,描绘英雄壮举的鸿篇巨制带着炫目的光彩,向我们走来,那一位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也一一走进了我们心里,令我们热血奔涌,豪气干云。
朱老巩,这位冀中平原锁井镇上的护钟英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美字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赏美文燕赵英雄的悲情命运白美万“燕赵自古多感慨悲歌之士”,诚然,承燕赵大地灵气的滋养与培育,这里,有胡服骑射、敢为天下先的英明国君赵武灵王,有英勇大义、智慧宏达的蔺相如等贤臣名相,有赵奢、廉颇、乐毅等慷慨重义、勇气过人的猛将,有荆轲、高渐离等不畏强暴、挺身抗命豪杰侠士。
朱老巩,这位冀中平原锁井镇上的护钟英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跳哒过拳脚,轰过脚车,扛了一辈子长工的庄稼汉没有被苦难的生活泯灭斗志,没有因沉重的压迫而弯腰屈膝。
在他的身上,依然流淌着荆轲们的豪气,传承着水浒英雄们“替天行道”的精神。
在恶霸地主冯兰池觊觎官地、图谋砸钟灭口之际,是他,嫉恶如仇、急公好义的朱老巩,挺身而出,誓死护钟,同恶霸冯兰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他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揭露冯兰池的桩桩丑行,剥下冯兰池身上绚丽的画皮,让这位横行乡里的恶霸无处遁形。
后来,刚烈勇武的朱老巩中了冯兰池的调虎离山之计,致使护钟失败,急怒攻心之下,一病不起,含恨而逝。
朱老巩慷慨激烈的护钟壮举,不由让我们想到那位与帝争神的上古英雄刑天和那位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同以冯兰池为代表的恶势力进行抗争,结果家破人亡。
他的挺身护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旧式农民反抗斗争的缩影,它反映了没有先进思想指导的农民自发反抗的结局。
面对恶霸的暴行,朱老巩没有想到发动乡亲们起来共同斗争,而是仅凭一己之力进行抗争,因此,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当朱老巩同冯兰池进行殊死搏斗的时刻,锁井镇的父老乡亲除了严老祥站出来相助外,其他人却置身事外,在这场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斗争中,四十八村的人眼睁睁地看着,看着朱老巩、严老祥进行拼死的抗争,除了偷偷落泪外,他们没有一人施以援手。
第10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作品导读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作者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基于平民立场和女性视角,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与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
课前自主学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糯.米(nuò) 掰.开(bāi ) 俯瞰.(kàn) 命运多舛.(chuǎn ) 咫.尺(zhǐ) 煤屑.(xiè) 狩.猎(shòu) 哀恸.(tòn ɡ) 霓.裳(ní) 湮.灭(yān ) 尸骸.(hái) 泥淖.(nào) 2.多音字模⎩⎨⎧ 模.糊(mó)模.样(mú) 裳⎩⎨⎧ 霓裳.(chán ɡ)衣裳.(sh ɑn ɡ) 解⎩⎨⎧ 解.剖(jiě)解.数(xiè)解.差(jiè) 薄⎩⎨⎧ 稀薄.(bó)薄.饼(báo )薄.荷(bò)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miǎn (湎)miǎn (缅)怀miǎn (腼)腆 ⎩⎨⎧ nuò(糯)米rú(儒)雅nuò(懦)弱 ⎩⎨⎧ 揉suì(碎)憔cuì(悴)纯cuì(粹)三、词语积累1.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联邦参议员、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以立场强硬著称,在共和党内也经常脱颖而出....,与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很多问题上立场相左。
(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群高层建筑在昔日的荒滩上拔地而起,美轮美奂....,堪称壮观。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脱颖而出: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不合语境,“脱颖而出”与“经常”不搭配,可改为“锋芒毕露”。
(2)×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一般用于介绍不属于自己的事物,且用于介绍地震灾害情况,感情色彩上不符合。
(3)√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使用正确。
2.近义词辨析(1)醇厚·淳厚辨析:都有厚重的意思。
二者的范围大小不同。
“醇厚”指(气味、滋味等)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厚”。
“淳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着重指宽厚、厚道,一般用来形容人。
[选词]原装KAWAI钢琴的音色浓郁醇厚,用来弹古典的作品特别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绝对一流。
(2)发掘·挖掘辨析:“发掘”挖掘深埋在地下的东西。
“挖掘”指具体挖的动作,也可用在抽象事物方面。
[选词]某地发现了一座古墓,为了加快发掘进度,王祥公司紧急调集了十台挖掘机加紧施工。
四、走近作者“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王安忆简介:王安忆,□01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
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其底蕴,抉微钩沉,纤毫毕现。
笔墨素淡,情韵幽婉,一些作品在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品:处女作短篇小说《□02平原上》,成名作《□03雨,沙沙沙》,小说集《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等,长篇小说《□04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05长恨歌》等,散文集《□06蒲公英》《母女同游美利坚》等,儿童文学作品集《□07黑黑白白》等。
五、背景解读小说通过对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作者对这种嬗变的哀伤。
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
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
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普通人。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时代在翻天覆地地变化,而他们却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这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节选部分就描述了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六、人物概述1.传奇的人生,时代的挽歌——王琦瑶王琦瑶,一个美丽的上海女人,虽非红颜薄命,也属命途多舛。
17岁的王琦瑶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算不上倾国倾城,但也自有一番“沪上淑媛”的风采。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邀请去电影片场试镜,从此埋下了一个不甘平凡的种子。
试镜失败,照片却大获成功,参加上海小姐比赛获得季军,被国民党权贵李主任包养,一切都来得太快,快到她来不及去想抛弃了真心实意的程先生是不是正确,来不及考虑拥抱繁华会有哪些后果。
李主任飞机失事,王琦瑶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不得已到邬桥避乱。
然而纵使与乡下男孩阿二有一段纯洁的感情,她又怎能甘心终老于这个世界的边缘?她终究要回到中心——上海。
阿二因为觉得配不上她,孤身去上海之后,她也选择了归去,那才是她心中的归宿。
王琦瑶静静地回到上海,以给人打针为生。
她低调地生活,因为过去的龃龉而不敢抱太大希望,可她无法甘于寂寞。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空白的,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些什么,只知道十年过去,王琦瑶带着15岁的女儿薇薇,以一个成熟的母亲的形象出现。
表面上看时代已经不属于她了,但事实上,正是她这样的女人显示着上海的底蕴。
她风韵犹存,然而是收敛着的,需要耐心品味的。
王安忆用一针一线的细腻语言,绣出了这繁华大上海的角落里,一个女人丰富而孤独的一生。
2.痴情型男性小人物——程先生小说中描写程先生的爱是含蓄的又是无怨无悔的。
他独具慧眼地发现了王琦瑶的美,并一往情深地爱上了王琦瑶,而这时王琦瑶又以从不承诺、自我保护的防线,把程先生唬得团团转。
王琦瑶是个很实际的上海女性,她所倾慕的是李主任那样具有开拓新天地的实力和能力的大人物,而程先生却是个小人物。
为了心中的情结,程先生居然终生没娶,而王琦瑶却只是感激他的恩和义,并没有接受他的情。
程先生一直寻求的是真爱,当他最后明白王琦瑶对他的不是真情,人在咫尺,心却在天涯,他的心也死了。
他用一辈子去等待王琦瑶的真爱,结果却是一场空。
课堂交流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内容。
答案①吃穿②主旋律节选部分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螺丝壳”里经营他们由吃、穿、闲聊和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表现了上海普通市民埋头于自己生计的人生智慧和生活方式,传达了作者对现实个体生命意义的感觉。
1.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是一群怎样的人?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人,是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在社会的边边角角里耐心地生活着的人,他们满足于日常的衣食生活,没有什么远大的人生理想,生命缺乏传奇色彩,心灵空虚无聊,没有对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是庸常的普通小市民的代表。
2.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这些人生活的种种细节,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做着各种各样的吃食,聊着各种各样的闲话……这些生活的细节的密集堆积让人们感到了殷实和富足。
它们琐屑却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充了时代的裂缝。
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密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来成就另一种抒写历史的方法:在她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走下来,走到“平安里”的这间屋子,而屋里的客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她所认识的历史。
对她来说,作为历史表象的“1957”是苍白的,只是一个抽象的不经意地滑过的年轮,它背后的日常形态的流水般的生涯,才是亘古而丰厚的。
王琦瑶是一个被“日子”裹挟的人。
她的日常生活与心思举止都符合王安忆所塑造的那种“东方平民生存价值观”,生活就是如丝如缕,是物质的,是琐碎的,是与“天下大事”毫无关系的。
她只是在认认真真地过日子,尽心尽意地做着分内的事。
“浮光掠影的那些东西都是泡沫,就是因为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的、非常琐细日常的人生,才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蒸腾出这样的奇光异色”。
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的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韧的市民精神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的悲剧性体验。
3.对萨沙和严师母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萨沙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非悲悯农民的艰辛,而是赞叹各种吃食做法的复杂辛苦。
这种感叹里有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满足。
萨沙的感叹引出严师母对穿衣的见解,这种见解与她的身份、经历有关,更典型地表现出了王琦瑶们的精神内核——埋头于生计,专心致志地经营自己的生活,越是琐屑,越是认真,越是不关心社会和时代,精明、自我欣赏,甚至自恋、怀旧,这就是上海人的特质,也是上海精神的特质。
4.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将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与历史融为一体的?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小说里的日常生活,不是直接地描摹或者复制,而是展现一种日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