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心理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设计心理学海报分析报告设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对设计和环境的心理作用和反应的学科,它关注人与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提高设计的效果和用户体验。
海报作为一种常见的宣传和传播媒介,设计心理学在海报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一张海报的设计心理学特征,以展示设计心理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本次分析的海报是一则国际环保日的宣传海报。
首先,我们来看海报的整体设计。
海报采用了纵向布局,上方是一个大字标题“保护地球,从我做起”,下方则是一张全景图。
这种布局的设计可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引起他们对海报内容的注意。
同时,纵向布局也符合人们阅读的习惯,让人们可以自然地从上到下阅读。
接着,让我们来看一下海报的颜色运用。
海报使用了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明亮清新的颜色。
绿色代表环保和生态,蓝色则给人以宽广和清新的感觉。
这两种颜色的运用与海报宣传的环保主题相吻合。
此外,白色也被用在文字之间的空白处,增加了阅读的舒适感,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海报的信息。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海报中的文字。
大字标题“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了海报的宣传目的。
这个标题也用了动词“保护”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让人们感受到自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另外,海报中的文字还采用了大号字体和粗体字,突出了信息的重要性,增加了海报的可读性。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海报中的图片。
海报选择了一张全景图,包含了大海、森林、绿地等自然景观。
这种选择可以引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共鸣和关注,让人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此外,海报还选取了一只随风飘动的气球,增加了图像的活力和趣味性。
这个细节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使他们对海报的整体内容更感兴趣。
通过对这张海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心理学的应用给海报带来了一系列的优势。
首先,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设计师理解人们对设计的心理反应和期望,从而针对受众的需求进行精准的设计。
其次,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优化海报的各个方面,如布局,颜色和文字等,提高海报的效果和用户体验。
艺术设计心理学:探寻美的源泉,触动心灵深处在艺术设计的广阔天地中,心理学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探索美的心灵之门。
艺术设计心理学,旨在研究人们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时的心理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诞生与发展。
色彩,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石,其心理效应尤为显著。
红色热烈奔放,能激发人们的激情与活力;蓝色宁静深远,让人感受到平静与放松;绿色生机盎然,传递出希望与成长。
设计师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不仅能传递出作品的主题,还能触动观者的情感共鸣。
形状与线条,同样是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圆形给人以完整、和谐之感,象征着团结与美满;方形稳定庄重,代表着秩序与力量;而线条的曲直、粗细,则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与节奏。
设计师通过对形状与线条的把握,让作品更具表现力,引发观者的心理共鸣。
在艺术设计中,空间布局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心理意义。
合理的空间布局能让观者感受到舒适与愉悦,反之,则会让人感到压抑与不适。
设计师通过对空间的巧妙安排,使作品呈现出层次分明、节奏感强的视觉效果,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艺术设计心理学:洞察人性,塑造独特审美体验艺术与设计,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创意与想象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艺术设计心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引导我们深入理解人的内在需求,从而创造出能够引起共鸣的作品。
情感表达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它让作品不再是冰冷的物体,而是拥有温度和情感的载体。
设计师通过研究人的情感波动,将喜怒哀乐融入作品之中,使得每一次观赏都成为一次心灵的对话。
例如,一幅描绘悲伤的画作,通过色彩、笔触和构图,能够让人感受到画家内心的哀愁,甚至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用户体验是艺术设计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用户的感受和体验。
这不仅仅是对产品功能性的考量,更是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关照。
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能够在用户接触的瞬间,便传递出友好、便捷和舒适的感觉。
文化因素在艺术设计心理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设计心理学案例分析设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设计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与设计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了解设计心理学对于提高设计质量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探讨设计心理学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案例背景:某公司决定重新设计他们的办公室环境,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员工的工作习惯、心理需求以及对办公环境的期望,以确保新设计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
情境分析:首先,设计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包括员工的工作习惯、工作压力来源、对办公环境的期望等。
调研结果显示,员工普遍感到办公环境缺乏舒适感和灵活性,工作压力大部分来源于工作环境的不适应和缺乏活力。
心理需求分析:基于调研结果,设计师意识到员工对办公环境的心理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希望办公室能够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工作氛围,同时也能够满足他们对灵活性和活力的追求。
因此,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在新的办公室设计中融入这些心理需求。
设计应用:在设计新的办公室环境时,设计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
首先,他们采用了温暖的色调和舒适的家具,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工作氛围。
其次,设计师在办公室中设置了休闲区和活动空间,以满足员工对灵活性和活力的追求。
此外,他们还注重了办公室的采光和通风,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舒适度。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新的办公室设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工作氛围也变得更加融洽和愉悦。
调研结果显示,员工对新的办公环境非常满意,他们感到更加舒适和自在。
结论: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心理学在实际设计中的重要性。
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将其融入到设计中,可以提高设计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因此,在进行设计工作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用户的心理需求,以确保设计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
总之,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对于提高设计质量和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使 用 与 情 感———设计艺术心理学描述柳 沙内容提要 设计艺术心理学是一门新学科。
本文首先对设计艺术心理学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其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提出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使用和情感,并进行了相关分析;涉及了设计艺术中情感的特殊属性,认为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具有功利性、目的性的情感,与可用性以及使用过程密不可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可用性与情感之间的互为关系,认为用户在使用中所产生的情感可以分为感官、效能与理解三个层次。
关键词 设计艺术心理学 使用 情感 可用性 随着设计艺术及其学科的发展,设计艺术心理学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作为学科,设计艺术心理学可以说还很新,以往学者对它所作的界定不多。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是最早提出物品的外观应为用户提供正确操作所需的关键线索的学者之一,他认为这些关于日用品设计的原则“构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①,这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预设用途是指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实际上的性能,是那些决定物品可以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
诺曼通过大量设计案例分析了用户的使用心理,全面论证了这一定义,因此至今看来仍具有启迪意义。
认知心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在《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中着眼于主体思维活动,认为设计可以“作为一门人技科学的心理学”②,其对设计的论述多围绕设计思维进行,并将设计(广义设计)都当作问题求解的思维心理学。
设计艺术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也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消费者或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一、设计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黑箱与其他心理学研究类似,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也仅能凭借主体的外显行为、现象来推测其心理机制,并且由于其学科属性,其研究应围绕与设计活动相关的主体行为来进行。
手工玩具设计心理学分析手工玩具设计心理学分析手工玩具是许多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因为它不仅可以提供娱乐,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但是,手工玩具在设计时需要考虑许多心理因素,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喜欢它们。
本文将探讨手工玩具设计的心理学分析,以帮助手工玩具设计师开发更受孩子们欢迎的玩具。
1. 视觉吸引力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孩子们会最先注意到玩具的外观。
因此,设计师需要考虑到手工玩具的视觉吸引力。
对于幼儿来说,手工玩具应该使用明亮,鲜艳的颜色和简单的形状,因为这样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对于更大的孩子来说,手工玩具的设计应该更加复杂。
例如,手工玩具可以采用有趣的图案或更多的细节,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2. 安全性对于所有的玩具,安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在手工玩具上,安全性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如果手工玩具还没有完成,有许多不安全的部分,这很危险。
此外,设计师需要选择无害的材料和构造方式,以确保孩子们的玩具没有任何有害的物质或锐利的边缘。
3. 刺激想象力和创造力手工玩具应该刺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一个孩子首次看到一个手工玩具时,他/她可能不会知道如何玩,但是当玩具的设计鼓励自由的玩耍时,孩子们就开始表现出创造性。
因此,手工玩具的设计应该容易理解,同时也应该能够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4. 合适的年龄段孩子们的年龄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
手工玩具的材料和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以确保手工玩具真正适合他们。
例如,对于幼儿,设计师应该选择较大的与易于操作的构造玩具。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设计师可以设计更有挑战性的玩具和游戏。
5. 细节和物品的使用方法最后,设计师需要细心地考虑手工玩具的每个细节,包括它的外观和质感。
此外,设计师需要确保孩子们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和保护手工玩具,以使他们的玩具更加耐用。
综上所述,一个优秀的手工玩具需要在设计时考虑到许多心理因素,包括视觉吸引力、安全性、刺激想象力和创造力、合适的年龄段以及细节和物品的使用方法。
M阀限是个体产生感觉的刺激水平5)绝对阀限:能引起人体产生感觉的最小刺激水平。
6)差别阀限:通过只有刺激超出一般规律的变化,才能作为外界信号被接受,这两种相似刺激之间被觉察到的最小差别叫做差别阀限格式塔心理学:起源于视知觉方面的研究,但并不只限于视知觉,其应用范围超出了感知觉的限度,包括了学习、回忆等许多领域。
他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知觉到得东西要大于单纯的视觉、听觉等,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都是一个整体,整体不决定于个别的元素,相反,局部却决定与整体的内在特性。
可用性:可用性设计就是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为核心的设计,它是设计艺术心理学应用于设计实践中指导设计的一个重要重要组成部分。
人格化设计:设计师赋予设计对象与人或者其他生物类似的特点。
人格化设计来自对自然的模仿,造型设计需要经过精心加工处理,使设计物呈现的人格特点介于似是而非的状态。
人格化设计,即设计师赋予涉及对象与人或其他生物类似的特点,例如形态、姿态、表情、声音等。
人格化设计来自对自然的模仿,但它不是一种直接的,具象的模仿,为了突出设计师想要着重表现的那些人格特征,造型设计需要经过精心加工处理,如抽象和变形,夸张或简化,使设计物呈现的人格特点介于似是而非的状态。
把个性在人生舞台上所扮演角色的外在行为和心理特质称为个性。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
实验美学主张用实验法研究美学问题的一种心理学观点。
其创始人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G.T.费希纳。
实验美学与文艺心理学有明显联系,不同之点在于方法学上。
为了对审美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实验美学把美学刺激和反应加以简化。
它要求定义明确、操作可控、准确的测量和统计处理。
1.设计仿样的产生机制(一)生理及心理机制人们的行为一般而言受到习惯势力的引导,人造物作为人民日常生活的组成物,要符人的目的性常常不得不易人的习惯作为设计前提,因此,消防人们所习惯的设计样式,对艺术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与人性心理学研究艺术设计与人性心理学某种程度上是息息相关的领域。
人性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而艺术设计则旨在通过形式、颜色、材料等种种元素来调动人们的情感和产生某种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艺术设计与人性心理学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及它们如何互相促进和影响。
首先,艺术设计和人性心理学都是关于人类体验的研究。
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和反应往往是基于他们的情感、经验和价值观。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这些会影响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艺术设计师通过研究人类的心理反应,可以更好地创作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作品。
其次,艺术设计和人性心理学都涉及到非语言传达。
在艺术设计中,非语言元素如色彩、形状、质地等,可以传达出特定的情感和意义。
心理学家也研究了非语言传达的原理,通过观察人们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来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意图。
艺术设计师可以借鉴心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利用颜色和形状等元素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传递出特定的信息。
此外,艺术设计和人性心理学都关注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人性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行为和观点如何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也希望观众能够与作品产生互动,参与到作品的创造中。
这种互动可以增强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联系,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更进一步地,艺术设计和人性心理学都探索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了人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
而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需要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塑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概念。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设计师思考、探索和表达的过程,与心理学中的创造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虽然艺术设计和人性心理学有诸多共通之处,但它们也各自有着不同的重点和方法。
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精神和行为的科学研究,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实验和观察等。
而艺术设计则更强调个体的创作和表达,其方法包括观察、想象和实践等。
艺术设计心理学论文《浅析艺术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分析了设计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主要从情感设计的角度分析了现在的景观设计的主流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人与环境之间的精神认知和交互影响。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居住得更加舒适,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和期望,了解在运用过程中彼此的行为特点,了解人们的心理需要。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环艺设计;校园景观设计;情感设计1 情感在设计中的应用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情感化”设计是将情感的因素融入到环境中,使来到这个环境的人们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
它通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等元素的设计,加入了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尤其是现代设计中。
由于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科技的发展也让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
例如,家居环境能够体现主人的自身价值和品位素养,公共环境设计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
以著名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为例,巴洛克风格教堂的建造方针,意在匹敌甚至超越中世纪以前的文物古迹的建筑结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是教会权力的象征,其始终具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吸纳所有的天主教徒,坚定他们的信仰,重新团结异教徒和他们的教会,将真正信仰之光照耀在非教徒的身上,让人们感受到宗教的神秘感、威严感、神圣感等。
2 通过艺术心理学对景观设计的分析从人与环境的艺术设计角度来说,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
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都有一种舒适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校园中的轴线设计首先应确定的目标是,设计出一个以人为本,宁静自然而优雅清新的自然生态空间。
根据我校实地调查分析,从学校校门到观书塘的区域,主要有喷泉、石碑、广场和升旗台,学生经常在这片区域进行娱乐活动。
而现在的状况是,水池不太整洁、池底覆盖满了青苔显得不太雅观,与观书塘后广场没有呼应。
设计心理学案例分析随着室内设计在今年来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设计风格.尽管如此,凡优秀的室内设计无不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韵致,即“意境”的创造。
“意境”本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境界,是情与景的交融、意与象的统一。
“凡书画当观其韵”,“韵”实际上是指精神、性情,它使作品在平淡中含有意到而笔未到的深度,是超越线条智商的精神意境。
将此美学理论运用于室内设计,则可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室内环境,使其有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因此,对于精神要求较高的室内环境,都应追求一种超越空间的韵味,而这种韵味正是室内空间通过情与景之交融所产生的一种不可名状的艺术魅力,它是室内环境设计高层次的表现。
通常可以以通过对室内空间布局、比例以及环境的色彩、光线、家具的样式、室内陈设、材料质感的搭配和界面的装饰造型等一系列的实体环境的设计来形成室内空间的整体美,营造出室内空间的虚体环境的意境美感,表达出特有的意境和情调,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情感的波澜,体味出其中的艺术魅力,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设计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首先是色彩运用上给人视觉和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人进入某个空间最初几秒钟内得到的印象百分之七十五是对色彩的感觉,然后才会去理解形体,所以,色彩对人们产生的第一印象是室内装饰设计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色彩具有唤起人的第一视觉的作用,具有打动人的力量。
色彩给予人类生理、心理等方面极大的影响。
色彩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感情,直接关系到环境气氛的创造。
现在色彩环境创造的手法极为丰富。
不同室内环境设计常采用不同的手法,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特定的环境气氛,如在缺少阳光的阴暗的空间中,采用暖色调以增强亲切的温度感;在光线充足的空间中则多施以浅灰色调以降低明度;在人们逗留时间短的共享空间中使用高明度、高彩度的色彩以增强热烈的气氛;在客房、办公室空间则采用调和色、灰色以取得安定柔和、宁静的气氛;在高大空间中则以丰富的色彩层次,扩大视觉空间并加强空间的稳定感。
浅谈艺术设计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摘要]艺术设计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设计施加影响,使他们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
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
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教学心理学运用艺术设计是以情感为表现宗旨的,它的教育成功与否始终离不开与教育者和学生内心世界的必然联系。
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活动是情感和心理的活动,艺术设计作品是情感和心理的产物,因此造就一个艺术家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造就一个具有健康创新能力的情感与心理的过程。
作为培养高级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身心发展的过程。
艺术审美、思维方法、性格倾向、情感意志等都是在学校学习期间形成并影响以后发展的。
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学层面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在很大程度上最终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这也是艺术设计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下面将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动机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发动和维持心理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激励人们达到目的的主观原因。
选择艺术设计学习的学生动机一般有以下两种:第一,学习动机来源于对艺术活动本身的浓厚兴趣,能够将兴趣升华为自觉的人生追求。
所以,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表现为锲而不舍。
第二,学习动机来源于其他需要或者来自外界的诱因。
这类学生本身对艺术设计并无特别兴趣,只是因为考试、就业以及其他原因(如获得文凭)选择这个专业。
他们在情况顺利时能够正常学习,但是遇到预期之外的困难时往往陷入困惑,丧失学习动力。
学生根据自身利益出发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想、专业发展行情和社会背景的教育,来纠正学生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一部分设计艺术心理学1.定义:设计艺术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也是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消费者或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2.研究范畴:(1)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消费者(用户)心理的两个主要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审美对象不能完全等同于实用对象,审美对象不求助于使用它的那个动作,而是求助于静观它的那个知觉。
”其次,设计艺术本身既不同于一般的实用对象,也不同于以审美感知为目的的艺术作品,其同时包含了实用性和审美体验两重属性,并且这两种属性天然的结合在一起。
(2)“显性设计”与“隐性设计”的双重需要:其中,“显性设计”是风格设计,“隐性设计”是工程设计。
显性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消费,而隐性设计决定设计品的功能。
(3)“两个黑箱”研究的主旨:第一,如何设计易于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它的目的性。
第二,如何使设计在商业营销中获得成功,这个层次的设计艺术心理学主要针对用户“情感体验”的问题。
第三,设计师心理,即研究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围绕设计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心理现象(设计思维)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帮助设计师提高其“创造力”的问题。
3.设计心理学的发展线索(1)心理美学:心理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哲学家们的思辨,心理美学受到科学心理学影响而倾向实证研究之后,成为了现代科学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迷狂说”: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才能代表真理,而人只有依靠“回忆”进入“迷狂”的状态,才能见到真理。
亚里士多德“净化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艺术作品)能激起人的恐惧与怜悯,透过观察他人的愚行,足以了解自己的错误,而使情绪得到净化。
他认为本能、情感、欲望都是人性固有的东西,应当得到适当的满足,文艺能满足人们的一些自然需要,净化人的心灵。
“虚静说”起于庄子,他在《庄子·天道》中讨论所谓“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之美,即一切任其自然,达到“素朴”,也就达到了天下不能与之相比的美。
设计的心理学原理如何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艺术、心理学、传媒等众多学科的知识与技巧。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观众的感受与反应,尤其是如何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因此,设计中的心理学原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学原理,在设计中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1. 巨大性原理巨大性原理是指通过放大或突出某个元素的大小,来引起观众的注意。
在设计中,巨大性原理可以通过增加某个元素的尺寸、颜色的对比度或者形状的不对称性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在广告设计中,产品的名称或卖点通常会以较大的字体呈现,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
2. 对比度原理对比度原理是指通过在设计中使用明暗对比、色彩对比或者大小对比等方式,突出某个元素与周围环境的差异性,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设计中,对比度原理可以通过在画面中设置明暗对比较大的区域、使用饱和度较高或色彩跳跃的颜色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报纸中标题通常会使用黑色粗体字,与正文形成鲜明的对比,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 重复性原理重复性原理是指通过在设计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来引导观众的注意。
在设计中,重复性原理可以通过在一幅画面中多次出现相同的形状、颜色或纹理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在网页设计中,导航栏上的每个链接都使用相同的颜色和形状,让观众更容易注意到导航栏的存在并进行点击。
4. 简单性原理简单性原理是指通过设计简洁、清晰的元素,来引导观众的注意。
在设计中,简单性原理可以通过去除多余的细节、使用简洁的线条或形状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在标识设计中,经常使用简洁的几何形状或简单的字母来表达信息,使观众能够快速理解并记住标识的含义。
5. 聚焦原理聚焦原理是指通过聚焦在某个重要元素上,来引导观众的注意。
在设计中,聚焦原理可以通过使用明亮的颜色、独特的形状或者高对比度来实现。
例如,在商品陈列设计中,将焦点放在特定的产品上,通过独特的展示方式或灯光照明,使观众更容易注意到该产品,并产生兴趣。
设计的心理学原理如何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艺术、科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设计师在创作作品时,需要考虑人类的感知和认知机制,以及情感共鸣的产生方式。
本文将介绍设计中常用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一、色彩心理学色彩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能够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
根据色彩心理学的研究,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情感内涵。
例如,暖色调(如红色、橙色)可以激发热情和活力,而冷色调(如蓝色、绿色)则能够营造出平静和冷静的氛围。
设计师可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色彩来引导观众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情感共鸣。
二、排版与布局排版和布局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关乎整体的美观性,还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体验。
根据注意力定向理论,设计师可以通过布局中的大小、重要性和颜色等因素,来引导观众的视觉焦点,从而激发情感共鸣。
同时,设计师还可以利用空白和间距的运用,来创造出舒适和平衡的视觉效果,让观众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三、视觉符号与符号学符号是人们理解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
设计师可以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学的原理,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共鸣性。
例如,在一个环保主题的设计作品中,设计师可以选择使用花朵、绿叶等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来传达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象,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情感化设计情感化设计是指将情感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使作品更富有共鸣和感染力。
通过运用符合人们情感认知的元素,设计师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其与作品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例如,在一个广告设计中,设计师可以用一个感人的故事情节,将产品与观众的情感进行深度的结合,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引发对产品的兴趣和认同。
五、情绪传递和表达设计作品的情绪传递和表达是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运用色彩、形状、线条等视觉元素,以及音乐、声音等听觉元素,设计师可以创造出与目标情感相符合的作品。
艺术设计心理学分析
作者:彭振
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16期
摘要:设计艺术心理学是一门新学科,设计艺术心理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使用和情感。
设计艺术中情感具有特殊属性,主要体现在它具有功利性、目的性的情感,并与可用性以及使用过程密不可分。
文章主要论述了可用性与情感之间的互为关系,认为用户在使用中所产生的情感可以分为感官、效能与理解三个层次。
关键词:设计艺术心理学;使用;情感;可用性
1 设计艺术心理学的概念
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源自于艺术。
设计艺术学本身,就是针对于艺术设计方面的心理学科,是属于心理学,是从心理学当中独立而出的分支学科。
对于设计艺术心理学本身的概念而言,其起源于对艺术设计的实践意义和想法。
想要真正的去了解设计艺术心理学科,首先可以将这两项分开,比如艺术、设计,设计师设计出的物品,对于好坏的判断,来自物品使用者的评价,而对于艺术而言,其更多的关注点,来自于对艺术家心理的想法,或者说心理的意见去用自己的手法来描绘出来。
所以,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其更多表现的地方,在于是否迎合了消费群体的意愿。
但是如何更好地去体现艺术,则是艺术家对于自身想法的意愿。
那么在当下,已经有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正式走向市场,对于一个好的艺术家而言,他的理念和想法不会因为市场的好坏而进行改变,但是,一个好的设计师,却是会根据市场的反馈来做出自身相应的调整。
设计艺术心理学,更多的是平衡设计和艺术之间的概念。
它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更好地分析受众群的想法,受群众的意见,设计师自身的理念,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和理解上,更加客观。
并且,设计艺术心理学对设计师来说是属于必修的课程,因为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了解到用户的需求,也可以更多地了解艺术的设计理念,让设计变得更加美观,更加实用。
举例说明,以一件物品本身的概念而言,艺术家在创作这件艺术品的时候,他所考虑的方向是不需要实用的,而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他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无疑,实用是首要的关键。
艺术更多起到的是对于市场的推动作用,这些对艺术设计心理学研究而言,也是其主要的研究方向。
2 关于设计艺术心理学的两个方面
首先,针对于设计艺术心理学而言,其基础理论是和其他的心理学研究类似,举例说明,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本身也只能够去通过主题的外在以及现象,来去对其心理的机制和想法进行推测。
而且,从名字可以看到,其本质的学科属性,是研究围绕在设计活动相关的主体行为。
设计艺术活动中的主体类型丰富多样,但是,主要部分基本上还是分为了设计主题和设计目标主题两大类,但是,对于其心理和行为所具有的特殊性,这两者之间进行观察的过程,又不能太过直接。
所以,从更多的层面上而言,其主要还是将使用和情感作为进行设计艺术心理
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
对此,一方面,情感本身既是一种客官的表现,但是情感却又具备着主观的感受和体验;另一方面,情感是一种侦查方式,在侦查的过程中,时刻去监视着信息来往。
同样的,情绪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去影响到人的认知行为,它还能够作为一种驱动的力量,来帮助人们选择想要的信息和想要的环境。
那么从使用上来说,作为设计艺术心理学本身的研究对象,那么对于设计主题和用户之间,其本身的心理行为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分为多个步骤。
对用户的心理研究包括了如用户的选择、用户的购买、用户的持有、用户的使用和鉴赏等等多个方面。
那么,从设计的角度上,其对于物品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也是其最多关注的重点。
使用是一种感受,一种直观的感受,对于这个物品本身的想法和理念,基本上都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和明白。
所以,对于设计艺术心理学而言,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感受,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更多的去获得用户对于物品的理解和支持。
首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去了解,去关注受众群的要求和想法,并且,在进行关注的过程中,注意接受和了解用户的意见,在接受用户意见的基础上,来更好的去对艺术本身进行物品上的创作。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用户心中的想法和感受,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去了解用户的需求,在用户的需求和意见之上,做出完美的设计艺术。
3 对于设计艺术本身的感官效能与理解
人本身是生活在人造的环境当中,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和物品之间的互动与使用,可以理解为是和物品和人之间的互动。
那么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类会和使用的物品之间产生一定的感情,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所以,根据这一感情本身的情感高低,那么可以将所谓的情感体验理解为人与物之间交流的精神层面。
设计心理学本身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是在感触人与物品之间的情感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创作与研究。
而对于设计艺术心理学本身,就是为了能够在用户对于物品的某一项使用的过程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要对设计艺术心理学本身做一个完整概述的话,首先对感官效能和理解这两个层面上,是设计师本身能够获取和激发用户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向和要点。
虽然,因为设计师的不同,可能会在信息加工和设计工艺水平上存在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区别和差异,不过,在作为策略去正当运用到设计的过程中时,还是没有任何区别,设计艺术心理学创建的初衷,就是希望为不同的设计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柳沙.艺术设计名家特色精品课程设计心理学(升级版)[M].上海人美,2016.
[2]皮绍南.浅析艺术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6,29(0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