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国风》 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
- 格式:doc
- 大小:59.89 KB
- 文档页数:15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描写其在爱情生活中的表现来完成的,《诗经》爱中的这些女性既有外在的美,更有品德的美和性情的美。
我国第一部总集《诗经》开辟了中国抒情诗的先河,其中的爱情诗犹如原野中一股清新的风,令人心旷神怡,更如一株带露的春草,蓬勃鲜亮。
这些爱情诗主题的揭示主要是通过对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
《诗经》中的女子尽管性格各异,但在爱情的追求与表白上都一样主动、热烈、真挚、大胆,她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画廊里最有血有肉有质感的女性形象。
她们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形象的美在爱情活动中,人类习惯于把自己的情爱变成一个审美化的过程,在精神上、心理上得到美的享受。
人体的外形被作为最直接的审美对象,在《诗经》中比比皆是。
最常见的是正面描写主人公的美,如《硕人》中对庄姜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有女同车》中对孟姜的刻画:“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更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句―― 用“花”来比喻姑娘的美艳。
其次是侧面描写女性的美,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写她的形态美,至于说长得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但从小伙子的表现看,她肯定是窈窕貌美,同时还贤淑端庄。
如果女主人公没有这样的才貌,怎会令小伙子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呢?又怎会让他使出吹拉弹唱的浑身解数来取悦这个女子呢!《蒹葭》中的伊人,更具朦胧、飘逸的美,在秋水迷蒙的清早,水天一色,茫茫芦苇在秋风吹拂下轻轻摇曳,伊人的倩影仿佛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水中央,令男子“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女主人公的美可见一斑。
二、品德的美在爱情活动中,外在美是第一位的,但第一位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贤德,再美好的容颜也是枉然。
《诗经》爱情诗中女子品德的美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淑”。
“淑,善也”(孔颖达),有才德、善良之意。
《邶风?燕燕》有“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美李中建《诗经,国风}中女子的称谓甚多,为人所熟知的有“淑女”、“美人”、“硕人”,另外还有“静女”、“美淑姬”、“好人”等等,这些妙词描绘下的女子的“淑”、“美”、“静”作为美的某一方面的概括总是要有一定的标准的。
美,是多层次的,不同的时代、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相应的,女性美的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魏晋南北朝崇尚玄学,对女性的关注点在秀骨神思:唐人以丰腴为美。
女性的美在于肌胜于骨;宋人以女性端庄健实为美;明朝女性在唐寅等画家笔下呈现精丽艳逸的神态;清人则追求一种女性的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病态”美。
而春秋时代的女性美的审美原则今人论述不多,本文试通过审照《诗经》中的女性之美,探求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这四百年时间里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一形体美我们衡量一个人是美还是不美,最先注意的是这个人的外在特征,如高矮胖瘦等。
形体美是外在、直观的,而容貌对女性的美的实现来说有更直接、现实的意义。
《诗经)中最能表现女子容貌的句子就是那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风。
碩人))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描绘庄姜的美丽,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她的花容月貌,但是一个皮肤白皙滑腻、面容姣好的女子形象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来。
另外还有头发。
一头秀发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今天的我们仍然羡慕拥有一头飘逸长发的人。
(君子偕老)中说:鬓发如云。
鬟。
黑。
(说文解字)中是头发稠密的意思。
如云,言美长也((毛传))。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稠密乌黑而柔长的头发像乌云一样美丽。
可见,乌黑飘逸的秀发亦是女性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诗经)发生的那个时代有独特的审美标准,一个称得上“邦之媛也”的女子,除了上述说的皮肤、容貌等等之外关键还要看她是不是一个“硕人”。
《郑笺)说:“硕,大也。
”硕人,即是身材高大人。
“硕”字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简兮)中的“硕人俣俣”,(考槃}中的“硕人之宽”、“硕人之轴”,(椒聊)中的“硕大无朋”等,可见身材高大对当时的女性来说是一个“硬”指标。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篇章,收录了大量的婚恋诗歌。
这些诗歌主要涉及婚姻、爱情、婚礼等话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追求与感悟。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婚恋诗歌: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贻我思君;君子之求,求於何事?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子的美貌,引发了诗人对于思念心上人的情感。
这种婚恋诗歌多以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期盼、感动等情感为主题。
《国风•邶风•青蝇》:青蝇几时落,恨不相逢便相识;隔座送钗子,送到座前分不辨。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男子和女子之间的相遇和相知,表达了对于相爱的渴望和不能相见的痛苦。
《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是对于前面提到的《周南•关雎》的续作,仍然描述了男子和女子相爱的场景,并继续赞美了这种美好的姻缘。
总之,《诗经》中的婚恋诗歌是古代中国文学中反映婚姻和爱情的珍贵文献,它们以细腻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留恋、追求和感悟。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为读者重现上古社会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遍读《诗经》中的爱情诗,自然、纯真、随性的美无处不在,这种美不仅仅包含《诗经》爱情诗中的真情流露,更包含了其爱情诗中女性的形象美。
《诗经》开篇的《关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一词,古人兼指内心与外貌两方面而言。
人都是感官动物,因而女性之美首先表现的是形之美,即外在形象之美。
其次便是神之美,即内在形象之美。
形之美只限于眼观,而神之美则贵在心的感受。
一、形之美人类对女性形象的描述总是与美好相联系,而对于女性的美好形象的表述又总是初始于女性的外在形象,即形之美。
形之美是外在的、直观的,即人的外在特征。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首先让人领略的就是那种透过迷人爱情背后的形态之美。
(一)健硕自然的形体从美学方面讲,美被解释为“羊人为美”、“羊大为美”。
诗经时代多以“大”、“高”为美,即“硕大为美”,在形体上崇尚那种硕大顽长的女性美,这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审美观念。
如《卫风·硕人》首句便是“硕人其颀”,其中“硕人”见《邶风·简兮》解释,身材高大的样子。
“颀”,身长貌。
《齐风·猗嗟》有“颀而长兮”之句,是古代不论男女,皆以高大修长为美。
由此可见,虽然《卫风·硕人》不是爱情诗,但当时的女子是以身材高大为美。
当然,也有描写女子身材苗条的爱情诗篇《陈风·月出》:“舒窈纠兮”一句中的“窈纠”便是形容女子体态苗条的样子,将这句放入诗中,细读品味,其形体之美不在话下,只是这种美在当时不如“硕大”那样普遍受到认同。
除了上述两种整体描述的形之美外,《诗经》爱情诗中还有许多其它单写某一部位来表现女子美貌的诗篇。
如《郑风·野有蔓草》中表现女子美目流盼的“清扬婉兮”“宛如清扬”中的“清扬”,眉清目秀的意思,侧面烘托女子清秀之美。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族诗歌总集,编纂于西周时期。
它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深刻的意象闻名于世。
其中,婚恋诗意象作为《诗经》的主要题材之一,通过诗歌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婚恋、情感和家庭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对《诗经》中婚恋诗意象进行文化分析,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一、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展现了一种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婚姻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诗经》中的诗人通过表达对婚姻仪式的赞美和重视来传递这种观念。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同和推崇,将婚姻视为美好而神圣的事物。
二、男女角色的描绘在《诗经》的婚恋诗中,男女角色的描绘常常突出了男子的英俊和女子的美丽。
这一特点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古代社会注重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柔美,这种价值观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国风·邶风·车胤》中的“东方之日兮,彼姝者也。
在我室兮,於良人也。
”中的彼姝者即指女子的美貌,於良人则对应着男子的英俊。
三、家庭关系的表达《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还展示了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古代社会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家庭关系的和睦,这一观念贯穿于《诗经》的婚姻诗中。
例如,《国风·周南·桃夭》中的“有艳丽兮,如那令兮。
令兮者,舜之丞。
”中的舜之丞表达了家庭的关系和重要性,凸显了家族的延续和家庭的和睦。
四、爱情与人性的探索除了展现婚姻与家庭关系,婚恋诗意象也通过爱情的描绘和人性的探索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揭示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内心的纠结。
例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这一句通过对待异性心态的描写,表达了对尚未相遇的爱人的期待和思念之情,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深沉、复杂的思考。
《诗经》婚恋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山之作,集结了先秦时期各个地区的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多样。
其中,婚恋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篇章,通过描绘婚姻和恋爱的点滴,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风俗和人们对爱情的渴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诗经》中的婚恋诗歌。
首先,婚恋诗歌中的男女形象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在《诗经》中,男子常常被描述为阳刚有力,英勇果敢的形象。
比如《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其妻,美人之儿”,展现了男子对美丽女性的向往和追求。
而女子则被描绘为柔弱、婉约的形象,以及她们对婚姻的期待和祝愿。
比如《邶风·击鼓》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击鼓其卒,踊跃摇旄。
土国有赔,我独南宫。
”女子的行为虽然不同寻常,却是为了寻找真爱,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持和勇敢。
其次,婚恋诗歌中的婚姻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家族和社会的关系纽带,因此,婚姻观念在《诗经》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例如在《周南·关雎》中,男子对女子的深情告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达了男子对婚姻的诚挚期盼。
而女子也对婚姻抱有积极的态度,比如《邶风·扬之水》中的“扬之水,狂风淫雨。
扬之水,沂之浒。
我欲家之,请舍归止。
”女子借助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婚姻的渴望和希冀。
此外,婚恋诗歌中存在着丰富的婚礼仪式和习俗描写。
在《诗经》中,婚姻被视为一个庄重而神圣的仪式,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
例如,男子迎娶女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迎亲”、“求娶”等环节,这些程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婚姻习俗和礼仪规范。
同时,婚姻诗歌中还涉及到了婚姻生活的点滴琐事和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诗经》的婚恋篇章,也为后世的婚姻观念提供了借鉴。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婚恋诗歌通过男女形象的刻画、婚姻观念的表达以及婚姻仪式和习俗的描写,展示了古代社会婚姻风俗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这些诗歌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婚姻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当代社会对待婚姻和爱情提供了启示。
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看周代女性的情爱观程莉蓉内容提要:婚恋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的作品,而《国风》中的婚恋诗占全部恋诗的百分之九十九强。
本文从《国风》婚恋诗中提取周代女子在爱情、婚姻中的不同表现,体会与感受周代女子情感的纯真和执著追求,感慨她们被遗弃的悲惨遭遇,昭示周代女子情爱的质朴自然与丰富多彩。
关键词:《国风》婚恋诗情爱观女性《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国风》一百六十篇是其精华所在。
其中有半数的作品着墨于女性,而且多半出自女子之口,主要反映她们的爱情婚姻生活。
这些爱情婚姻诗不仅使人们看到了几千年前女子的爱情婚姻生活及其社会风貌,也使人感受到《国风》中那些平淡无奇的周代女子的情爱观。
她们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女诗人。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与情感是它的生命。
对此《诗大序》已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刘勰也认为“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
”(《文心雕龙·情采篇》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她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追求,加之感情丰富强烈,情动于衷,自然要发乎于声了。
透过《国风》中的婚恋诗可以窥探到周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态度:或爱得情深,如:《周南·草虫》、《王风·狡童》;或爱得奔放,如:《郑风·褰裳》、《邶风·匏有苦叶》;或爱得无奈,如:《卫风·氓》、《召南·江有汜》。
这些诗歌有的反映了华夏民族女子本来的性格面貌,率直、大方、活泼、热烈,对于爱情的追求大胆无畏,具有反抗斗争的锋芒;有的反映了遭受礼教束缚、被欺凌,性格发生变异的女性,她们毫无生气,优柔寡断,畏缩而柔顺,不敢爱己所爱,屈服于悲苦的命运。
(详见《求是学刊》1987年第1期《略论<诗经·国风>中的恋女形象》)由此可见,《国风》中婚恋诗给我们塑造的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是值得后辈们探讨,其婚恋观值得一议的。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话语视角作者:杨柳鸣来源:《新阅读》2021年第11期《诗经》题材内容多样,有婚恋悲欢的婚恋诗,有农猎情怀的农事诗,有宴飨欢愉的宴饮诗,有怨刺时政的政治诗,还有周民族史诗颂歌等。
其中婚恋诗的创作体量不可不谓大宗。
据王宗石先生考究,国风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诗篇可归入爱情诗的范畴。
《诗经》中的婚恋诗《诗经》中的婚恋诗将古代先民心底那份质朴、美好的情感以或自叙、或代言、或对唱的方式予以充分表达。
语言的力量穿透时间的维度,依旧给予我们内心以持久的温暖与感动。
从婚恋时序出发,可以大致将《诗经》婚恋诗按照内容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婚前的思慕与求爱。
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较少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羁绊,男女间的爱情总显得质朴、率真。
作为《诗经·国风》首篇的《关雎》,是常为人所传颂爱情的经典篇目。
以窈窕淑女配君子,更是体现了后妃之德。
如《召南·摽有梅》,以落梅起兴,“梅”与“媒”取谐音双关,将春心萌动的少女对于婚姻爱情赤诚且大胆的渴求予以充分表达。
《鄘风·柏舟》中的女子在“无媒不成婚”的时代却反复吟咏“之死矢靡它”,以此表明自己立场之坚定。
一位敢爱敢恨、用情真挚专一且敢于为自己婚姻爱情做主的女性形象似乎毕现于我们眼前。
女子拒婚,恋爱受阻。
《召南·行露》所写的便是一首女子拒婚诗。
“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即使坐牢房、上公堂也不愿嫁有妇之夫,这位女子不卑不亢、不畏权势,捍卫自己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权。
情投意合,互表衷肠。
《卫风·木瓜》情人之间一赠一答,虽非绝世珍宝却愈加衬托出其对于这份感情的重视。
《郑风·溱洧》春水涣涣,男女在岸边欢乐聚会。
“女曰:‘观乎?’”想来女子大概是在邀请自己心上人一同水边嬉戏。
二是成婚时的婚姻嫁娶。
《诗经》中有关婚姻仪式的诗往往洋溢着热烈而欢乐的氛围。
或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描写出嫁新娘的高贵优雅、美丽动人;或是“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论《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及爱情观《诗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传承品,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婚恋诗是《诗经》中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诗歌的总称,历来为人们广为传颂摘用。
婚恋诗内涵丰富,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诗经》的婚恋诗塑造出的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是当时伦理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的艺术体现。
这些女性形象以结婚为节点,可以很明确地分为两类:一类是爱情中的女性形象,一类是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一)活泼坦率的女性形象《诗经》中的女性对于爱情是坦率的,她们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慕之情,对自己的情感毫不掩饰。
《邶风·简兮》是卫国女子赞美、爱慕舞师的诗歌,前三章描写了舞师在表演场上舞姿翩翩,挥洒自如,女子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爱慕之情;最后一章写女子大胆表达自己对这名男子的喜爱:“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诗句中用“山有榛,隰有苓”这一隐语,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从而引起下文的“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在这一篇诗歌中,语言朴实简练,表现了这名女子对舞师炽热而又单纯的喜爱。
她们还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甚至与情人私奔。
《王风·大车》曰:“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此诗描绘了一出女子大胆要求恋人与她私奔的情景,她对男子的爱冲破了礼法的桎梏,指天起誓,表达自己对爱生死不渝的决心。
而男子却缺乏勇气,犹豫不决,与女主人公“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决心形成对比,更衬托了女子大胆追求爱情的至死不渝和坚定的态度。
《诗经》中的女性面对爱情是大胆的,是主动的,是真挚的,她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大方地展现内心的爱慕和对爱情的追求。
她们的坦荡、活泼,与《关雎》《蒹葭》中冷静、克制的男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较大的差异。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内容摘要:本文以《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处于情窦初开、深陷爱河、色衰爱弛等阶段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及其产生原因。
经过研究,笔者得出,相比于封建时期的女性,《诗经》中的女子的性格特点是泼辣大胆,她们不畏惧流言蜚语,没有什么礼教束缚着她们的真实情感。
相比现代女性,她们的爱情真挚纯洁、忠贞质朴,她们的付出不计成败,她们活出了生命的本来色彩。
最后,笔者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在《诗经》采集时期,女人仍保有母系氏族时的热情奔放的性格,在劳动生产中仍占有主要地位。
因此,当时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能得到释放,展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之美。
关键词:《诗经·国风》爱情婚姻未受束缚的女性《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前言《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词,按当时所配的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风俗、风谣,也就是地方民歌民谣,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本质。
“风”有160篇,占整部《诗经》的一半。
“雅”是雅乐正声,是传统的宫廷乐歌,多位王公贵族所作,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共105篇。
“颂”是赞颂的意思,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有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来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从内容主题来看“风”无疑是最能体现民风民俗的,最能让我们了解先秦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思想状态的文字资料也是非“风”莫属了。
而生活的本质无非是饮食男女,因此爱情婚姻的诗篇在“风”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较高;因此本文以“风”里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透过这些作品去了解,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的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还有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思想状态,以及所处地位。
《诗经》中婚恋诗的人情美《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根据对《诗经》婚恋诗中的青年男女的情态之美、精神之美以及其中所描绘的情景之美的粗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经》时代的民风总的来说是淳朴无邪的。
他们的爱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使我们感受到上古时期人们感情之纯美。
我国文学史上真正大量收集、公开记载爱情诗歌的是《诗经》,而婚恋诗又是《诗经》的精华所在。
所以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诗经》305篇中,抒写男女相思相恋的婚恋诗篇约有60余首,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这些诗歌正如朱熹在《诗集传》中所言,“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也”,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
这些诗产生于民间,它们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广为流传,表现了上古时代青年男女情爱的热烈、淳朴与真诚,体现了他们交往过程的清新纯真本色,向人们展示了人世间至纯至美的情感世界。
在礼教初设的时代,《诗经》中的婚恋诗以其自然率真、清新质朴的风格反映了在那一特殊时期人们所展现出来的别具一格的人情美。
一、婚恋抒写中的情态之美《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抒情的先河,其中婚恋诗尤为人们所喜爱,《诗经》中对于上古时代男女婚恋的叙述,自然离不开对于其间人物情态的描摹。
《诗经》中婚恋诗的人情美首先表现为其中人的情态之美。
其情态之美的典范之作当属《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连用六个比喻来描摹庄姜之美,这些句子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写美女的佳句,在这里,诗人根据长期积累的审美经验,采用现实生活中日常所见、烂熟于心的“柔荑”“凝脂”“蝤蛴”“瓠犀”“螓首”“蛾眉”等六种事物,来分别比喻庄姜的双手、皮肤、颈项、牙齿、前额和眉毛,本体与喻体之间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可谓顺手拈来,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无懈可击。
“硕人”,原意是高大白胖的人,引申为美女,可见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春秋时代,人们喜欢高大丰满、皮肤白皙的美人。
诗经描写女子美丽的词语诗经里描写“女子美好”的诗句有: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夭3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野有死麕4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绿衣5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燕燕6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简兮7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8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君子偕老9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扬且之晳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君子偕老10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载驰1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12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竹竿13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有女同车14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出其东门15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野有蔓草15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14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月出知识延展: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内容摘要:本文以《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处于情窦初开、深陷爱河、色衰爱弛等阶段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及其产生原因。
经过研究,笔者得出,相比于封建时期的女性,《诗经》中的女子的性格特点是泼辣大胆,她们不畏惧流言蜚语,没有什么礼教束缚着她们的真实情感。
相比现代女性,她们的爱情真挚纯洁、忠贞质朴,她们的付出不计成败,她们活出了生命的本来色彩。
最后,笔者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在《诗经》采集时期,女人仍保有母系氏族时的热情奔放的性格,在劳动生产中仍占有主要地位。
因此,当时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能得到释放,展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之美。
关键词:《诗经·国风》爱情婚姻未受束缚的女性《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前言《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词,按当时所配的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风俗、风谣,也就是地方民歌民谣,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本质。
“风”有160篇,占整部《诗经》的一半。
“雅”是雅乐正声,是传统的宫廷乐歌,多位王公贵族所作,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共105篇。
“颂”是赞颂的意思,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有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来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从内容主题来看“风”无疑是最能体现民风民俗的,最能让我们了解先秦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思想状态的文字资料也是非“风”莫属了。
而生活的本质无非是饮食男女,因此爱情婚姻的诗篇在“风”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较高;因此本文以“风”里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透过这些作品去了解,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的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还有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思想状态,以及所处地位。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希望对你有帮助!摘要:《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大部分作品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其中以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为多。
宋代郑樵说《风》是地方特色的歌谣,为“小夫贱隶妇人女子”所喜唱,朱熹也认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所以《风》的这些婚恋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对歧视、遗弃妇女的批判。
本文将对《风》中的婚恋诗进行简单分类赏析,以便比较清晰的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婚恋生活,并从中得到启发。
关键词:《诗经》;《国风》;婚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最早产生于商代,其他大多数属于周代,最晚的大约创作于春秋中叶,总共历时五六百年。
今本《诗经》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有160篇,朱熹《诗集传序》中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可知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
程俊英主编的《诗经注析》例举了《风》中的77篇婚恋诗,可以知道160篇《风》中有一半的诗歌都是婚恋诗。
这些婚恋诗展现了诗经时代男女之间比较自由的恋爱生活,里面有率真大胆的表白,也有对不合理的婚姻的批判,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的恋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描述了在婚恋生活里的忧喜得失,变化离合。
我从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的婚恋感情的角度,把《国风》中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作品,从恋爱到婚姻的各个阶段作一个简单大致的分类,以便欣赏。
一、男女约定婚姻之前的阶段。
(一)对于女子到了适当年龄尚无爱人,唯恐耽误了美好青春的心理。
《召南·摽有梅》里描述的非常真切: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在古代民间的仲春时节有“会男女”的风俗,《周礼·媒氏》中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浅谈《诗经》中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其中,《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它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我们可以从这些篇章中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生活的基本态度,了解夫权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与情感奴役、地位低下的真实境况,进而理解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争取平等与自由所做出的奋争与牺牲。
关键词:女性爱情婚恋一、多种多样的女性形象(一)天真烂漫、大胆热情的女性形象《召南·摽有梅》此篇描写的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把歌者渴望爱情,主动追求爱情的形象跃然纸上。
《东方之日》一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从男子口出而非直接和读者见面的。
这一形象的动人之处不在于她的年轻漂亮,而在于她大胆追求爱情与幸福的执着。
《卫风.氓》“匪我延期,子无良媒。
”,《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这说明当时社会已经向着严酷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制度过渡。
而诗中的女主人公却不凭媒妁之言,大胆的、投入到意中人的怀抱。
她们的爱浓烈热情,她们的决心与勇气令人钦佩。
(二)彷徨疑惧的女性形象不同于《召南·摽有梅》《东方之日》里女主人公的大胆热情,《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2】中的少女虽心仪“仲子”,但由于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畏父母,畏兄弟,畏人言。
小心翼翼地婉拒,内心无比彷徨且疑惧。
《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即是兴又是比,女主人公以柏舟与河水紧紧相依来表达愿与意中人朝夕相伴的心愿,又用柏舟在河里漂浮不定来衬托心无所依的痛苦。
继而发出“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悲叹。
她怨天恨母,她忧愁悲愤,她情深专一,但却对父母之命无可奈何。
(三)情深意重的女性形象《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
四川xxxx毕业论文《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学生姓名xxxx学号xxxx所在系人文学院专业名称文秘班级2011级文秘(语文教育)2班指导教师四川xxxxx大学二○一四年五月《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学生:指导教师:内容摘要:本文以《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处于情窦初开、深陷爱河、色衰爱弛等阶段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及其产生原因。
经过研究,笔者得出,相比于封建时期的女性,《诗经》中的女子的性格特点是泼辣大胆,她们不畏惧流言蜚语,没有什么礼教束缚着她们的真实情感。
相比现代女性,她们的爱情真挚纯洁、忠贞质朴,她们的付出不计成败,她们活出了生命的本来色彩。
最后,笔者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在《诗经》采集时期,女人仍保有母系氏族时的热情奔放的性格,在劳动生产中仍占有主要地位。
因此,当时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能得到释放,展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之美。
关键词:《诗经·国风》爱情婚姻未受束缚的女性The beauty of women in love poems of Folklore in the Bookof Songs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love poemsin The Book of Song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women who are in the first awakening interest in the opposite sex, that deeply fall in love with beautywithering away. The main method of research is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whichcan analysis deeply the beauty of the women who are from the love poems in TheBook of Song and the reasons.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get a conclusion that the women’s characters are more and audacious than that of the feudal period. They show nofear to the tattle and prate. Nothing can fetter their true feelings. Furthermore, compared with modern women, their love are so sincere, loyal andpure that they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and show us a reallife with original color.Final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During thecollection time of "the book of songs", women still retains the passionatepersonality of matriarchal clan, which also plan an important role in labor production .Therefore ,women’s true feeling can be released ,and the beautyof women’s with era features can be shown in this period .Keywords: folklore in the Book of Songs love marriage unboundedwomen目录前言 (1)一、情窦之初开 (1)(一)大胆追求,执着地爱 (1)(二)欢快幽会,任情戏虐 (3)(三)爱情与亲情 (4)二、爱你到老 (5)(一)相守——该是劳作时 (5)(二)离别——候人兮猗 (6)三、色衰爱弛 (7)(一)怨其食言 (7)(二)决然离去 (8)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前言《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词,按当时所配的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风俗、风谣,也就是地方民歌民谣,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本质。
“风”有160篇,占整部《诗经》的一半。
“雅”是雅乐正声,是传统的宫廷乐歌,多位王公贵族所作,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共105篇。
“颂”是赞颂的意思,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有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来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从内容主题来看“风”无疑是最能体现民风民俗的,最能让我们了解先秦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思想状态的文字资料也是非“风”莫属了。
而生活的本质无非是饮食男女,因此爱情婚姻的诗篇在“风”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较高;因此本文以“风”里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透过这些作品去了解,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的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还有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思想状态,以及所处地位。
一、情窦之初开歌德曾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说过一句:哪个少男不痴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青春年少的男女在情窦初开之时是最可爱的,那个时候在爱情方面任谁都是一张白纸,不含一丝杂质,情感纯洁得如同婴儿的眼睛一样。
在《诗经·国风》中有许多这样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从他们古老质朴的爱情中我们可以还原女性的本来面貌。
感受她们的率真执着或自信泼辣的个性……(一)大胆追求,执着地爱在现在都说“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可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好像是——女追男,隔了层纱。
在古代没有玫瑰来表达爱意,不过那时朴实的古人有更淳朴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意。
在《卫风﹒氓》中有“秋以为期”的约定,那么在夏天与秋天这个果子成熟的季节应该是约定婚期的好时期了吧。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看中了谁就投给那个人最新鲜,最美味的果子以示友好。
史书上记载美男宋玉出行时,经常有很多美女来送行,她们送给宋玉的水果车子都装不下。
想必这也是从“投我以木瓜”的延续吧!喜欢他就给他投去我最好水果!可眼前这位姑娘好像有点小烦恼呢——这眼见树上的梅子都要投光了,可是还没见到她命中注定的男子来接她的梅子,她能不着急嘛。
既然主动投去水果他还不明白,那她索性就大声地唱到:摽有梅,其实七分。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分。
求我庶士,迨其今夕。
摽有梅,倾筐暨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召南·摽有梅》这首诗中的直爽的女主人公看见树上的梅子一点一点地变少,不禁引起青春将逝的感伤,想到有花堪折的美好青春就这么被浪费了。
所以焦急地开了口:树上的梅子还有七成,追求我的那个人儿啊,赶紧选好良辰吉日来接我。
等了一段时间后……树上的梅子只有三成了,追求我的那个人儿,今天就是良辰吉日了,你赶紧来吧!又是令人煎熬的等待之后……树上的梅子已经完全熟透了,全部都可以摘进筐子了呀!追求我的那个人儿,你来了我直接跟你走!这样大胆的求爱出自这个姑娘口中,如果是放在朱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她不进猪笼恐怖也无法在社会的舆论中,在杀人不见血的流言蜚语中生存下来吧!可是《周礼·媒氏》记述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在那个时代是可以未婚同居的,当然前提是男女皆未婚。
反复品读后,你会发现,这样的真性情才是健康的生命状态,爱情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既源于人的生命本能,又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
而那些礼法都是些灭绝人性,培养奴性的变态思想。
这个生活在礼法刚行于周天下的女子还保有她的大胆直率追求爱的歌声与自由。
这也是因为这样的礼法与制度还没有侵蚀到刚结束的母系氏族的女性们,那时候的那男女还是平等的。
与对美好爱情的渴求的行径相比,《王风·大车》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则是热烈决绝的。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有人说这是一个赶车的男子在追求一个女子,希望这个女子与他私奔。
可是这男子都能穿得了兽毛织成的有五彩花纹的衣裳,并且这衣裳的毛色还很好,像红玉一样油光水滑的,还需要私奔吗?直接明媒正娶不是更好嘛!所以联系整首诗来看应该是这样的:你乘坐着的车驶过,发出槛槛的声响,透过帷幔我看到了身着彩色花纹衣服的你。
难道我不想念你吗?就怕你不敢违背你的使命。
你所乘坐的车驶过,车走得很慢,我看到了穿着如红玉般华美的衣服的你。
难道是我不想你吗?怕是你不会放下一切跟我私奔!既然我们活着不能在一起,不能同檐而居,那么死了之后我定会与你同穴而眠!我以头顶烈日向你起誓!首先,这个大车内的人,身着绘彩的毳衣,是兽毛织的衣服,而不是一张皮子钻几个眼子的粗衣。
那么其身份就很不一般了,他恐怕不是赶车的,应该是乘车的了。
其次,诗中的“璊”是红玉的意思,而男子一般都比做玉。
刘向在《说苑·杂言》中记述“玉有六美,君子贵之: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
”玉远观温润,似君子之品德;近看纹理严密,如君子之智慧;宁折不弯,拟君子之勇敢;任你摧残,绝不柔弱;棱角分明,却不伤人;有瑕疵也不隐藏。
最后,这“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再者,活着不能在一起,那么死了也要葬在一起。
这样的决然的誓言应该是一个果断爽快,不顾一切的人说出来的,那么这话就不应该是车上的人说的,因为说这话的人无所牵绊,无所畏惧了。
所以这乘坐大车的是个身份地位较高的男子无疑了。
结果就是这个女子希望和这个男子在一起,可是男子碍于身份约束不能和这个女子在一起。
这个把爱情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的女子抛弃一切愿意和他私奔,并以青天白日起誓……我估计这男的应该没有答应,不然我们读到的应该是一首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甜蜜幸福的诗了。
无论我推断这个男的是因为责任使命而不能和女子私奔,还是因为放不下他拥有的一切而没有和这个至情至性的女子在一起,结果都不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