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危害与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441.50 KB
- 文档页数:3
根据部分蔬菜病虫监测点监测调查,8月中旬以来,我省(江苏省,下同)蔬菜产区夜蛾类害虫成虫盛发期长、蛾量高,部分在田蔬菜虫卵量大,结合天气情况综合分析,预计四代斜纹夜蛾将偏重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甜菜夜蛾中等发生,局部偏重。
各地要切实做好虫情监测,加强防治技术指导,适时组织防治,控制危害,确保蔬菜正常生长和品质安全。
1发生情况1.1 斜纹夜蛾蛾量增长较快。
通州自8月16日以来性诱剂诱蛾量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兴东点22日单日单芯诱蛾1,068头。
如东8月19日开始激增,8月21日出现蛾峰,峰日平均单盆蛾量244头。
海门悦来镇8月16日起蛾量持续上升,8月23日单盆最高蛾量620头,平均448头;7月28日至8月23日,单盆平均累计蛾量3,998.3头。
丰县7月27日至 8月22日累计诱蛾21.6头。
田间虫卵量高。
常熟8月22调查花菜10块田,平均百株虫量276.5头,平均百株卵量11.8块,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平均百株虫量36.7头,平均百株卵量10块)。
如东系统调查,8月19日百株卵量0,8月22日百株卵量8块,田间卵量将继续上升;8月22日普查花椰菜、绿豆24块田,平均百株虫量28.6头,平均百株卵量4.8块,田间虫卵并存。
通州甘蓝田系统调查,8月18日见卵,百株卵量2块,8月22日调查,百株新增卵4块;8月18日普查16块芋头田,平均百株卵量1.4块,平均百株虫量131.1头,有虫田率68.75%;调查8块晚播大豆田,平均百穴卵量0.63块,平均百穴虫量345.6头(1~2龄),有虫田率67.5%;8月22日调查了12块芋头田,平均百株卵量3.3块,平均百株虫量492.5头,卵和虫量均比4天前有所上升;调查5块晚播大豆田、3块豇豆田,平均百穴卵量0.8块,平均百穴虫量246.2头;调查3块花菜田,平均百株卵量1.67块,平均百株虫量110头,田间各龄期幼虫均有发生,其中2龄占50.08%。
海门8月19日调查,芋头百叶虫量达2,640头。
斜纹夜蛾发生特征规律是怎样的?怎样防治?(1)发生规律。
斜纹夜蛾又称莲纹夜蛾,俗称夜盗虫、乌头虫。
中国除青海、新疆未明外,各省(自治区)都有发生。
幼虫取食甘薯、棉花、芋、莲、田菁、大豆、烟草、甜菜和十字花科、茄科蔬菜等近300种植物的叶片,间歇性猖獗危害。
在400~1800米海拔的蔬菜种植区都有危害。
斜纹夜蛾是一类杂食性和暴食性害虫,以幼虫咬食叶片、花蕾、花及果实,初龄幼虫啮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龄以后进入暴食,咬食叶片,仅留主脉。
在包心椰菜上,幼虫还可钻入叶球内危害,把内部吃空,并排泄粪便,造成污染,使之降低乃至失去商品价值。
中国从北至南一年发生4~9代。
以蛹在土中蛹室内越冬,少数以老熟幼虫在土缝、枯叶、杂草中越冬。
南方冬季无休眠现象。
斜纹夜蛾是一种喜温性而又耐高温的间歇猖獗危害的害虫。
各虫态的发育适温度为28~3(TC,但在高温下(33~40℃),生活也基本正常。
抗寒力很弱。
在冬季0。
C左右的长时间低温下,基本上不能生存。
斜纹夜蛾在长江流域各地,危害盛发期在7—9月,也是全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清除杂草,收获后翻耕晒土或灌水,以破坏或恶化其化蛹场所,有助于减少虫源。
结合管理,随手摘除卵块和群集危害的初孵幼虫,以减少虫源。
②物理防治。
点灯诱蛾,利用成虫趋光性,于盛发期点黑光灯诱杀;糖醋诱杀,利用成虫趋化性配糖醋(糖:醋:酒:水为3:4:1:2)加少量敌百虫。
③药剂防治。
5%氟味腺乳油1500倍液或5.7%氟氯氟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1%甲维盐乳油4000倍液,或15%苗虫威悬浮剂3500倍液,或5%虱蜻腺乳油100o倍液喷雾,隔7~10天喷施1次,每次喷匀喷足,共喷2~3次。
站下害虫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金针虫、蛴螬和地老虎等。
它们主要取食西瓜的种子、根、茎、块根、块茎、幼苗、嫩叶及生长点等,常常造成缺苗、断垄或使幼苗生长不良。
斜纹夜蛾学名:Prodenia litura(Fabriciu)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蛾,俗称花虫、黑头虫,属鳞翅日夜蛾科,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害虫种类之一,寄生范围极广,寄主多达99个科,290多种植物,是一种间歇性发生的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多次造成灾害性为害。
主要以幼虫咬食叶、蕾、花及果实。
为害状:卵产在叶背,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为害,残留透明的上表皮,使叶片成纱窗状,三龄后分散为害,开始逐渐四处爬散或吐丝下坠分散转移为害,取食叶片或饺嫩部位造成许多小孔;四龄以后随虫龄增加食量骤增。
虫口密度高时,叶片被吃光,仅留主脉,呈扫帚状。
形态特征:体长14—20毫米,翅展30—40毫米,深褐色。
前翅灰褐色,前翅环纹和肾纹之间有3条白线组成明显的较宽斜纹,故名斜纹夜蛾。
自基部向外缘有1条白纹,外缘各脉问有一条黑点。
卯馒头状、块产,表面覆盖有棕黄色的疏松绒毛。
幼虫体长35—47毫米,体色多变,从中胸到第九腹节上有近似三角形的黑斑各一对,其中第一、第七、第八腹节上的黑斑最大。
腹足4对。
蛹长约15—20毫米,腹背面第4—7节近前缘处有一小刻点,有一对强大的臀刺。
生活习性: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
主要发生期在7—9月,黄河流域则多在8—9月。
成虫夜间活动,对黑光灯有趋性,还对糖、醋、酒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卵多产于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反面,多数多层排列,卵块上覆盖棕黄色绒毛。
幼虫有假死性及自相残杀现象。
日问潜伏于残叶或土粒间或接近土面的叶下,日落前再爬出为害。
取食幼苗时,可将幼苗全株吃下。
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
以第二代(8月份)对秋证豆、叶菜秧苗、瓜、茄为害严重。
9—10月上旬的第三代幼虫对大白菜、包小菜、花菜为害最重。
土肥植保·
魏博士说蔬菜病虫害
常躲在作物下部或其他隐蔽处,阴天可整天为害。
初孵幼虫群集于卵块的附近取食为害,3龄以上幼
虫有明显的假死性,4龄幼虫食量剧增。
为害莲藕
等水生植物的幼虫,老熟后便浮水至岸边,后入土
化蛹。
2.为害症状 斜纹夜蛾幼虫主要啃食莲叶、花
蕾、莲花、子房及嫩莲子等。
低龄幼虫群集啃食叶
肉(图1),高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
受害叶片常出
现缺刻及呈窗纱状,仅剩一层表皮和叶脉(图2);
酒液中加少许敌百虫,将混合液于傍晚置于距地
面60厘米处。
③化学防治。
在卵块孵化至3龄幼虫
期间喷洒药剂防治,此期间幼虫群集叶背面为害且
抗药性低,宜在傍晚前后喷药防治。
药剂可选用高
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
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茚虫威、吡虫啉等
药剂中的一种进行喷雾防治。
施药时采取针对性防
治与全田喷药相结合的办法,重点防治田间虫源中
心,并注意轮换或交替用药。
莲田斜纹夜蛾的识别与防治
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魏林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斜纹夜蛾幼虫对蔬菜的危害与防治探讨摘要:斜纹夜蛾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极大地暴食性农业害虫,该虫害在辽西地区有着逐年加重的流行趋势,斜纹夜蛾虫害的发生会给当地农业产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特别是蔬菜种植业。
本文总结了斜纹夜蛾的发生规律以及斜纹夜蛾幼虫对蔬菜造成的危害,分析了防治斜纹夜蛾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斜纹夜蛾;危害;防治引言: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的飞速发展,蔬菜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这也加大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其中就包括对农业经济有重大危害的斜纹夜蛾虫害。
如果不能做好对斜纹夜蛾的虫害防治工作,就会对辽西地区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造成阻碍,这也不利于辽西地区乡村振兴这一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蔬菜生长过程中斜纹夜蛾的2、3代幼虫对蔬菜作物危害较大,斜纹夜蛾幼虫的食量较大,对植物叶片的蚕食速度较快,当蔬菜植株受到斜纹夜蛾幼虫蚕食后,蔬菜植株的生长就会受阻,严重时还会导致蔬菜植株枯萎死亡。
而当斜纹夜蛾虫群规模较大后,就会导致蔬菜大面积减产,进而给菜农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斜纹夜蛾的概述1.1 斜纹夜蛾的发生规律斜纹夜蛾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杂食性、分部较广的农业害虫,有相关农业研究表明,斜纹夜蛾可以寄生100多个科的植物之上,可以以280多种植物作为食物。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蔬菜种植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大面积种植的蔬菜作物更容易接触到斜纹夜蛾,进而遭受斜纹夜蛾的危害。
目前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之中,斜纹夜蛾主要会危害十字花科的蔬菜品种,当斜纹夜蛾虫群密度过高时,会导致十字花科蔬菜的大面积减产,严重时可能直接造成产区绝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斜纹夜蛾是杂食性害虫、繁殖速度较快、世代重叠,并且虫体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与抗药性,单纯依靠更换产区农作物品种难以防治,因此防治斜纹夜蛾的难度较大。
在以往的化学防治工作中,过度施用化学农药制剂不仅没有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反而给产区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也出现了农药残留问题,让蔬菜作物的食品安全受到影响,这不仅不利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也会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谈斜纹夜蛾最近很多客户反映三叶草一夜之间就变秃了,只剩下茎秆。
再过不久啊就枯萎了!怎么回事呢,现场一看原来是巨食量的蛾子危害。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这类蛾子的习性及危害。
名称;斜纹夜蛾分布与危害斜纹夜娥在国内各地都有发生,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江西、江苏、湖南、湖北、浙江、安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
它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在蔬菜中对白菜、甘蓝、芥菜、马铃薯、茄子、番茄、辣椒、南瓜、丝瓜、冬瓜以及藜科、百合科等多种作物都能进行为害。
在分类中属于鳞翅日夜藜科。
它主要以幼虫为害全株、小龄时群集叶背啃食。
3龄后分散为害叶片、嫩茎、老龄幼虫可蛀食果实。
其食性既杂又危害各器官,老龄时形成暴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20毫米左右,翅展35-46毫米,体暗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花纹多,内横线和外横线白色、呈波浪状、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阔带纹,所以称斜纹夜蛾。
卵扁平的半球状,初产黄白色,后变为暗灰色,块状粘合在一起,上覆黄褐色绒毛。
幼虫体长33-50毫米,头部黑褐色,胸部多变,从土黄色到黑绿色都有,体表散生小白点,冬节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一对。
蛹长15-20毫米,圆筒形,红褐色,尾部有一对短刺。
发生规律1.年发生代数一年4-5代,在山东和浙江经调查都是如此。
以蛹在土下3-5厘米处越冬。
2.活动习性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或土缝等阴暗处,夜间出来活动。
每只雌蛾能产卵3-5块,每块约有卵位100-200个,卵多产在叶背的叶脉分叉处,经5-6天就能孵出幼虫,初孵时聚集叶背,4龄以后和成虫一样,白天躲在叶下土表处或土缝里,傍晚后爬到植株上取食叶片。
3.趋性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黑光灯的效果比普通灯的诱蛾效果明显,另外对糖、醋、酒味很敏感。
4.生育与环境卵的孵化适温是24℃左右,幼虫在气温25℃时,历经14-20天,化蛹的适合土壤湿度是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蛹期为11-18天。
斜纹夜蛾危害与防治
学名 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鳞翅目,夜蛾科。
异名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
别名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
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油菜、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芋、薄荷、葱、韭菜、菠菜以及农作物达99科290种以上。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花蕾、花及果实,严重时可将全田作物吃光。
在甘蓝、白菜上可蛀入叶球、心叶,并排泄粪便,造成污染和腐烂,使之失去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20mm,翅展35—40mm,头、胸、腹均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腹部前数节背面中央具暗褐色丛毛。
前翅灰褐色,斑纹复杂,内横线及外横线灰白色,波浪形,中间有白色条纹,在环状纹与肾状纹间,自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线,故名斜纹夜蛾。
后翅白色,无斑纹。
前后翅常有水红色至紫红色闪光。
卵扁半球形,直径0.4一0.5mm,初产黄白色,后转淡绿,孵化前紫黑色。
卵粒集结成3—4层的卵块,外覆灰黄色疏松的绒毛。
老熟幼虫体长35—47mm,头部黑褐色,服部体色因寄主和虫口密度不同而异: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或暗绿色,背线、亚背线及气门下线均为灰黄色及橙黄色。
从中胸至第9腹节在亚背线内侧有三角形黑斑1对,其中以第1、7、8腹节的最大。
胸足近黑色,腹足暗褐色。
蛹长约15—20mm,赭红色,腹部背面第4至第7节近前缘处各有一个小刻点。
臀棘短,有一对强大而弯曲的刺,刺的基部分开。
生活习性在我国华北地区年生4—5代,长江流域5—6代,福建6—9代,在两广、福建、台湾可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在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越冬问题尚无结论,推测春季虫源有从南方迁飞而来的可能性。
长江流域多在7—8月大发
生,黄河流域多在8—9月大发生。
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一次可飞数十米远,高达10m以上,成虫有趋光性,并对糖醋酒液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
成虫需补充营养,取食糖蜜的平均产卵577.4粒,未能取食者只能产数粒。
卵多产于高大、茂密、浓绿的边际作物上,以植株中部叶片背面叶脉分叉处最多。
卵发育历期,22℃约7天,28℃约2.5天。
初孵幼虫群集取食,3龄前仅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及叶脉,呈白纱状后转黄,易于识别。
4龄后进入暴食期,多在傍晚出来为害。
幼虫共6龄,发育历期21℃约27天,26℃约17天,30℃约12.5天。
老熟幼虫在1—3cm表土内筑土室化蛹,土壤板结时可在枯叶下化蛹。
蛹发育历期,28—30℃约9天,23—27℃约13天。
斜纹夜蛾的发育适温较高(29—30℃),因此各地严重为害时期皆在7—10月。
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结合防治其它菜虫,可采用黑光灯或糖醋盆(参见地老虎)等诱杀成虫。
(2)药剂防治 3龄前为点片发生阶段,可结合田间管理,进行挑治,不必全田喷药。
4龄后夜出活动,因此施药应在傍晚前后进行。
药剂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或15%菜虫净乳油1500倍液、2.5%天王星或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35%顺丰2号乳油1000倍液、5.7%百树菊酪乳油4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5%来福灵乳油2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20%米满胶悬剂2000倍液、44%速凯乳油1000—1500倍液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10天1次,连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