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
- 格式:docx
- 大小:37.12 KB
- 文档页数:2
斜纹夜蛾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杂食性、多食性、暴食性农业大害虫。
该虫具有寄主种类多、繁殖潜能大、对外部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强、种群能远距离迁移等特点。
斜纹夜蛾会为害蔬菜、豆类、瓜类、花生、芝麻、棉花、烟草、甘薯、玉米等多种作物,一般田块减产10%左右,严重的则减产15%~20%,危害性极大。
一、形态特征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蛾,俗称大食虫,分类上归鳞翅目、夜蛾科。
斜纹夜蛾成虫为体形中等略偏小的暗褐色蛾子,前翅斑纹复杂,其斑纹最大特点是在两条波浪状纹中间有3条斜伸的明显白带,故名斜纹夜蛾。
卵扁半球形,卵粒3~4层重叠成块,表面覆盖棕黄色绒毛。
幼虫一般6个龄期,老熟幼虫体长近50 mm,头黑褐色,体色则多变,一般为暗褐色,也有呈土黄、褐绿至黑褐色的,背线呈橙黄色,在亚背线内侧各节有一近半月形或似三角形的黑斑。
二、危害特点幼虫主要啃食叶片、花器等。
低龄幼虫群集食害叶肉, 高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
受害叶片常出现缺刻, 呈窗纱状、仅剩留一层表皮和叶脉;严重时可把叶片全吃光, 仅留叶脉。
尤其是4龄后进入暴食期,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吃成光杆后即转移到邻近植株为害。
该虫具有暴发性、杂食性、多发性、迁飞性、繁殖力强等特点。
斜纹夜蛾幼虫怕光,具有假死性,且多在傍晚活动为害。
三、发生规律斜纹夜蛾发育适温为29~30℃,一般在高温及雨量充沛的年份和季节有利其发育、繁殖,所以夏季往往是斜纹夜蛾的高发季节,低温和38℃以上高温容易引致虫蛹大量死亡。
由于该虫食性很杂,间种、复种指数高或过度密植的田块有利其发生。
斜纹夜蛾一年可发生4代到5代, 成虫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夜间, 白天一般藏于无阳光照射的阴暗地方, 如叶背和地面的土缝,斜纹夜蛾的成虫具有非常强烈的趋光和趋化性。
四、防治手段1、农业防治。
合理布局作物的种植密度、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前茬蔬菜残株,合理轮作,尽量避免与斜纹夜蛾嗜好作物(如十字花科)连作, 防止残留其上的斜纹夜蛾幼虫和卵对后茬作物产生危害。
土肥植保·
魏博士说蔬菜病虫害
常躲在作物下部或其他隐蔽处,阴天可整天为害。
初孵幼虫群集于卵块的附近取食为害,3龄以上幼
虫有明显的假死性,4龄幼虫食量剧增。
为害莲藕
等水生植物的幼虫,老熟后便浮水至岸边,后入土
化蛹。
2.为害症状 斜纹夜蛾幼虫主要啃食莲叶、花
蕾、莲花、子房及嫩莲子等。
低龄幼虫群集啃食叶
肉(图1),高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
受害叶片常出
现缺刻及呈窗纱状,仅剩一层表皮和叶脉(图2);
酒液中加少许敌百虫,将混合液于傍晚置于距地
面60厘米处。
③化学防治。
在卵块孵化至3龄幼虫
期间喷洒药剂防治,此期间幼虫群集叶背面为害且
抗药性低,宜在傍晚前后喷药防治。
药剂可选用高
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
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茚虫威、吡虫啉等
药剂中的一种进行喷雾防治。
施药时采取针对性防
治与全田喷药相结合的办法,重点防治田间虫源中
心,并注意轮换或交替用药。
莲田斜纹夜蛾的识别与防治
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魏林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斜纹夜蛾防治要点
斜纹夜蛾是一种食性很杂的暴发性害虫,可危害的农作物达99科290种以上,在我市一年发生8-9代,以3—4、7—10月为害最重,且世代重叠严重。
初孵幼虫具有暴食性,会将地面作物的叶、花、果实、甚至茎秆一扫而光。
幼虫有假死性,对阳光敏感,晴天躲在阴暗处或土缝里,夜晚、早晨出来为害。
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7月初以来,斜纹夜蛾在我市高旺、河口等村已普遍发生为害,局部发生较重,田间虫量激剧上升。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在收获后要清除田间杂草,翻耕晒土或灌水,以破坏或恶化其化蛹场所,有助于减少虫源。
②结合管理随手摘除卵块和群集危害的初孵幼虫,以减少虫源。
2、物理防治:①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每盏灯能有效控制30-50亩。
②用糖醋液诱杀成虫。
做法是: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晶体1份,调匀后装在离地0.6~1米的盆或罐中,置于田间,可诱杀大量成虫。
③在田间悬挂害蛾性诱剂,诱杀雄虫。
3、生物防治:保护斜纹夜蛾的天敌,如黑卵蜂、赤眼蜂,小茧蜂、广大腿蜂、姬蜂、蜘蛛等。
4、化学防治:喷药防治应掌握在1~2龄幼虫期,喷药时间掌握在早晨和傍晚,喷药水量要足,植株基部和地面都要喷雾,且药剂要轮换使用。
防治药剂可选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40%乐果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或40.7%乐斯本乳油10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1500倍液等喷施2~3次,隔7~10天1次。
谈斜纹夜蛾最近很多客户反映三叶草一夜之间就变秃了,只剩下茎秆。
再过不久啊就枯萎了!怎么回事呢,现场一看原来是巨食量的蛾子危害。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这类蛾子的习性及危害。
名称;斜纹夜蛾分布与危害斜纹夜娥在国内各地都有发生,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江西、江苏、湖南、湖北、浙江、安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
它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在蔬菜中对白菜、甘蓝、芥菜、马铃薯、茄子、番茄、辣椒、南瓜、丝瓜、冬瓜以及藜科、百合科等多种作物都能进行为害。
在分类中属于鳞翅日夜藜科。
它主要以幼虫为害全株、小龄时群集叶背啃食。
3龄后分散为害叶片、嫩茎、老龄幼虫可蛀食果实。
其食性既杂又危害各器官,老龄时形成暴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20毫米左右,翅展35-46毫米,体暗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花纹多,内横线和外横线白色、呈波浪状、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阔带纹,所以称斜纹夜蛾。
卵扁平的半球状,初产黄白色,后变为暗灰色,块状粘合在一起,上覆黄褐色绒毛。
幼虫体长33-50毫米,头部黑褐色,胸部多变,从土黄色到黑绿色都有,体表散生小白点,冬节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一对。
蛹长15-20毫米,圆筒形,红褐色,尾部有一对短刺。
发生规律1.年发生代数一年4-5代,在山东和浙江经调查都是如此。
以蛹在土下3-5厘米处越冬。
2.活动习性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或土缝等阴暗处,夜间出来活动。
每只雌蛾能产卵3-5块,每块约有卵位100-200个,卵多产在叶背的叶脉分叉处,经5-6天就能孵出幼虫,初孵时聚集叶背,4龄以后和成虫一样,白天躲在叶下土表处或土缝里,傍晚后爬到植株上取食叶片。
3.趋性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黑光灯的效果比普通灯的诱蛾效果明显,另外对糖、醋、酒味很敏感。
4.生育与环境卵的孵化适温是24℃左右,幼虫在气温25℃时,历经14-20天,化蛹的适合土壤湿度是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蛹期为11-18天。
介绍:
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 斜纹夜蛾又叫莲纹夜蛾、斜纹夜盗,属鳞翅目,夜蛾科。
斜纹夜蛾在全国各地均有发作,是一种暴食性害虫。
首要损害区在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安徽及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东北地区损害较轻。
斜纹夜蛾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已知能够损害的植物达99科290多种,其间喜食的在90种以上。
为害状:初卵幼虫群集在叶背啃食,只留上表皮和叶脉,被害叶好象纱网相同。
3龄后涣散损害,将叶片吃成缺刻,发作多时可吃光叶片,乃至咬食幼嫩茎秆。
大发作时幼虫吃光一田块后能成群迁移到附近的田块损害。
防治办法
1、生物防治可选用细菌杀虫剂,如国产B.t乳剂或青虫菌六号液剂,一般选用500~800倍稀释浓度。
2、化学防治可选用辛硫磷50%乳油1000倍稀释液、溴氰菊酯2.5%乳油3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4000倍液。
3、生理防治灭幼脲一号或灭幼脲三号20%或25%胶悬剂500~10。
斜纹夜蛾
又名连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全国各地,以长江、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危害严重。
危害荷花、睡莲、香石竹、九里香、大丽花、木槿、月季、百合、仙客来、菊花、万寿菊、瓜叶菊、细叶结缕草、山茶、葛兰等约200种。
初孵幼虫取食叶肉,2龄后分散危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将整株叶片吃光,影响观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1mm,全体灰褐色,翅展37~42mm。
前翅黄褐色,多斑纹,为灰白或清灰白色斜纹纵横交错,近前缘中部的斜纹较宽。
从前缘中部到后缘有一灰白色带状斜纹(雄蛾斜纹较粗)。
后翅白色,带有红色闪光,外缘有1褐色线。
仅翅脉及外缘暗褐色。
卵半球形,直径约0.5mm,表面有纵横脊纹,黄白色。
卵成块,外覆黄白色绒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8~51mm。
体色因虫龄、食料、季节而变化。
初孵幼虫呈绿色,2~3龄成黄绿色,老熟时多有黑褐色。
背线和亚背线橘黄色,中胸至第9节亚背线内侧有半月形或三角形黑斑1对,中、后胸黑斑外侧有橘黄色圆点。
蛹圆筒形、赤褐色,体长18~20mm,气门黑褐色,腹部第4~7节前缘密布圆形刻点,末端臀刺1对。
生活习性:
东北、华北1年发生4~5代,华东、华中5~7代,华南7~9代。
北方各地,每年4~11月是幼虫危害期。
广州地区1年四季都发生危害,以6~7月危害荷花较为严重。
福建及广东北部主要以蛹越冬,少数幼虫在杂草间、土下越冬,广州、南宁1年发生6~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
田间5月中旬见幼虫,6月上、中旬渐多,7月上旬盛始,7月中旬至8月下旬密度最高。
4~6龄幼虫为暴食期,食量最大。
南昌卵期6~7月为4~5天;幼虫取食嫩叶13~16天。
蛹期一般7~9天,越冬蛹长达5~6个月。
成虫一般3~7天,11月可长达20天。
成虫白天羽化,以下午最盛,日伏枝叶茂密处,夜间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背。
每雌一生可产3~5块,每块70~1300粒,一般300~400粒,上覆黄色绒毛,初孵幼虫常数十至数百条群集在寄主叶背,将叶肉吃光,留上表皮,3龄后分散,4龄后暴食,日间静伏寄主中、下隐蔽处或表土中,早晚及夜间取食。
成虫对糖、酒、醋等发酵物有很强趋性,对黑光灯趋性很强。
防治方法:
1、结合园林抚育管理措施,人工摘除卵块和初孵幼虫危害叶片,可减少虫口密度。
2、利用成虫趋性,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成虫(即糖2份、酒1份、醋2份、水2份,
调匀后加入少量敌百虫配制而成糖醋液)。
3、使用格润巡斧兑水喷雾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