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

黔东南州高级技工学校

QIANDONGNANZHOUGAOJIJIGONGXUEXIAO

黔东南州高级技工学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

二?一八年五月

内容提要

(一)专业建设背景 ...................... (二)专业现状........................

(三)专业建设目标 ......................

1. 总体

标 ......................................................

2. 具体目

标 ....................................................... (四)建设内容........................

1.师资队伍设....

2.一体化教学设备建设..................... (五)建设进度与绩效考核指标 .......... (六)经费预算及筹措 .................. (七)保障措

黔东南州高级技工学校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在我国振兴之路上,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供不应求,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可从事自动化设备的维护维修。据相关部门分析,预计电气自动化设备行业两年内全国将新增8 0 万从业人员,大部分从业人员需要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由于电路系统日趋复杂,

对电气维修人员的要求较高,这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从近期职场行情看,现代装备制造业是人才需求大户,其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重点发展领域人才的需求特点是:高层次研发人才需求呈现旺势;高级技能型工人需求量大,生产岗位需求数量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科技活动岗位,具有一线操作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呈

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人才是需求重点。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两个领域都呈现出需求人才趋于年轻化,对复合型、应用型、经验型、高技能操作型和维修型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对预备技师(技师)等技能人才需求集中的具体特征。

“十三五”期间,在贵州省“工业强省”的大战略下,黔东南州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贵广、沪昆、厦蓉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国内部分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目前黔东南州共有17 个工业园区,入驻企业384 户,产值超500亿元。加之我州人力资源的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将会有更多企业登陆我州,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懂技术、会经营的高技能人才。

“十三五” 规划中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以精密机械制造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金钟经济开发区为重点,拓展装备制造业领域,突出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打造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合作配套,做强精密机械产业。黔东南州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学校将在贵州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并在“十三五” 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重点发展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目标。

二、专业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我校开办近30年, 人才培养和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教学资源积淀深厚。学校建设有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本专业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有教师共21 人,现有全日制在近三年在校生305 人,现专任教师21名,专业教师21人、本科以上学历21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3人,双师型教师20人,占教师比例100%技师11人,高级技师9人。本专业根据课程需要聘请了电气企业的技术专家及工人技师等

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目前学校已投入2040000余万,进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室建设。

本专业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实习实训资源,建立实习实训管理措施,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五家。

附表:现有合作实训基地一览表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把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成为黔东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高水平技师专业,能够引领本地区乃至全省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二)具体目标

1.根据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规律出发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剖析岗位技能,构建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

(1)校内电气实训中心建设。

根据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共赢发展的专业建设模式的需要,重点改善实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