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_重返亚太_吗_奥巴马政府新军事战略评
- 格式:pdf
- 大小:1012.91 KB
- 文档页数:1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浅谈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学号 201001045姓名 白玛玉珍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专业 国际金融时间 2012 年 11 月 28 日论文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谈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内容提要:当下奥巴马政府亚洲安全战略的重点是“重返东亚”。
当2009年奥巴马在日本首次全面阐述其亚太政策并称自己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太平洋总统”时,相信还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这一说法。
然而,这几年间,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可以说一路高歌猛进,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和新做法。
关键词:天安号、亚洲战略、均衡战略、钓鱼岛、2012年美国大选正文:从2009年开始,美国提出重回东亚战略。
201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夏威夷召开,作为东道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高调宣讲了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国务卿希拉里更是说亚太地区将是美国外交战略的中心,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具体表现是当年在新加坡开的ARF会议,希拉里在上面表示“美国回来了”。
原来这个论坛,美国并不积极参与,中国很受宠。
当希拉里讲“美国回来”后,东盟很多外长很激动,都围着美国转。
2010年美国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南海问题。
去年中美在南海问题上有直接对抗的意味了。
美国回归亚太原因比较复杂。
具体原因有五个。
第一是地缘政治的战略博弈原因。
中国现在在亚太影响力太大,美国作为世界老大必须重新夺回这个关键地区的影响力。
第二个原因是地缘经济。
亚太目前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构成本地区经济活力的,中国贡献很大,原来的四小龙包括现在的越南、印尼、泰国等几个“小虎”,干劲也都很足,再加上印度,这么十几个国家共同努力,地区经济很活跃。
美国如果在这个地区被排挤出去,其老大地位堪忧,所以它宣布回来并想主导。
第三个原因是内政原因。
奥巴马当局认为小布什当政的8年,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就是把反恐定位太高,定位为反恐战争,一切围绕着它转,重点放在了中东南亚地区,对东亚地区忽视了。
“重返亚太”---浅析美国全球战略东移【摘要】奥巴马当政以来就确定了“重返亚洲”的战略,近来随着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即将完成,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系列外交、军事、经济战略全面铺开。
本文将试图总结奥巴马政府的战略东移政策,并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全球战略,重返亚太,层次分析从2001年911事件以来,美国进入一个全球反恐时代,打击恐怖主义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核心利益,2001年10月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发动伊拉克战争,十年来美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以加强及提升其安全措施,并对各个安全机构进行改革。
今年五月,美国在巴基斯坦突击行动中击毙基地组织首脑本•拉登,成为美国反恐事业最大的“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反恐的这十年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十年,2011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2007年底发端的金融危机则给美国经济造成重大的打击,欧洲由于主权债务危机至今仍然深陷金融危机泥潭,世界的重心似乎已经不可逆转地移向了东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1年11月开始,美国通过在亚太地区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活动,展现出历史性的美国全球战略东移的姿态:一、外交姿态---“美国太平洋世纪”的到来奥巴马总统和国务卿希拉里最近在亚太打出一系列“外交组合拳”,加上早些时候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的亚洲之行,给美国的亚洲布局奠定了基础。
2011年11月10日奥巴马开始了为期9天的亚洲之行,他首先在夏威夷参加了APEC领导人峰会,紧接着访问澳大利亚,在访澳期间奥巴马在议会发表演讲,称“美国的指导思想很清晰,亚太地区具有巨大的潜力,美国将保持在亚太地区长期强大的军事存在。
①”之后奥巴马又参加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的领导人峰会,奥巴马的亚洲之行标志着“重返亚洲”战略正式全面付诸实施。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积极推动这一战略政策,11月的《外交政策》杂志上,希拉里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再次明确表①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to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November 17, 2011, available at:/the-press-office/2011/11/17/remarks-president-obama-australian-parliament示“美国未来的政策决定于亚洲而不是阿富汗或者伊拉克,而美国将会站在此行动的中心①”。
美国的“绝对安全”事实上,即便中国没有敌意,但追求“绝对安全”的美国始终将中国列为威胁之一。
自二战之后,彻底打破孤立主义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美国为自己界定出了明确的安全和防务原则,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出击将威胁消灭在摇篮之中,而不是坐等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
在这种“预防性防务哲学”下,美国军事战略总是以近期的多元威胁和远期的重点威胁为着眼点,试图建立“绝对的安全”。
无论是在冷战期间,乃至“后冷战时代”都将此理念贯穿始终。
为此,美国就始终保持并维护着针对全球绝大多数地区的力量投送体系,试图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将威胁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
例如,在延绵半个世纪的冷战中,尽管苏联其从始自终其军事战略都是以防御性为主导,但其主动防御战略客观上却无形地挑战了美国在全球性的力量投送体系和军事存在。
再加上苏联高度集权政治结构下人为因素的不可预测性以及意识形态的限制下,双方存在沟通和信任上的鸿沟,所以苏联无法准确将自己的战略意图和目的准确转达给美国,而美国也难以取信苏联。
美国无法预知前苏联意图和目的,于是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威胁”下,美国只得采取积极的预防围堵战略。
无论苏联在中东、非洲、远东甚至是中美洲进行任何形式的力量渗透,都遭到美国的围追堵截,甚至为此不惜以核战争为要挟(古巴导弹危机),甚至直接介入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美国所有的努力,就是将“不确定性”的威胁掌控在自己能够掌控的确定范畴之内。
时下,美国在处理所有现实威胁依然以此为纲。
例如,最近,美国对伊朗内贾德的“隔空喊话”,尽管阐明了伊朗发展核武器与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是美方所能承受的“底线”,但并不意味着仅凭伊朗的自控意愿就能让美国安心,而是美国需要通过一种确定的机制来实际掌控伊朗不会触碰到这一“底线”。
这一确定性的机制最好是,伊朗能够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体,通过国家治理的内部机制来约束其国家行为,使其符合美国利益。
次之则是,伊朗能产生一个尊重美国所主导下国际秩序的政权,通过外部机制来约束伊朗的举动。
美国“重返”亚太及其影响一、美国为什么“重返”亚太二、美国如何“重返”亚太三、如何看待美国“重返”亚太四、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一、美国为什么“重返”亚太1、小布什政府的失误与奥巴马“纠偏”奥巴马的前任小布什执政8年,全球战略的核心是反恐,资源投放最多的是中东地区。
自美国在2001年发动“全球反恐战争”以来,美国的国防预算从3040亿美元猛增到2011年的7250亿美元。
10年来,美国的反恐开支每年达75亿美元。
仅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就已经耗费约1.3万亿美元,而且估计后续费用会更加惊人。
2012年1月5日《保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21世纪的防务重点计划报告》:自2001年以来的10年中,因战争死亡的美军士兵达到 6200人,另有4.6万人受伤。
两场战争已成为消耗美国软、硬实力的巨大黑洞。
与此同时, 美国对亚太地区有所忽视,小布什政府的官员多次缺席这一地区重要的多边活动,美国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
为此,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不久就表示要纠正前任政府的做法,其中包括要结束两场战争,将更多的资源和战略关注投向亚太地区。
2011年11月国务卿希拉里在美国《外交》杂志发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指出:“21世纪美国的外交和经济防线并不在于中东和欧洲,而在于在亚洲”。
为此,美国要把外交、经济、军事安全和价值观传播的重点全面向亚洲转移或倾斜。
她还强调,“从奥巴马政府上任的第一天起,这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2、地缘经济原因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成为整个世界经济最富于活力的地区。
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成为世界经济低迷中的亮点,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比重加大。
世界能源通道、原料通道、产品通道,都逐渐集中在亚太地区。
在此背景下,美国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持续高速发展。
2011年11月12日,奥巴马在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时表示,亚太地区对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创造就业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浅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新年伊始,刚刚从十年伊战的泥潭中走出的美国将目光转向了亚太地区。
1月5日,奥巴马会同国防部长帕内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一道在五角大楼举行了记者会,公布一份酝酿了七年之久的美国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
根据报告,美国将裁军50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地面部队将被拿来“开刀”。
美国还将大幅削减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但唯独却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进一步提升海空军作战能力。
如同众多国际媒体所评述的那样,“中国或许不是美国重返亚太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最重要的原因”。
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美国财政赤字危机、失业潮等等,这都是促发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原因。
一来转移美国国内视线,掩盖当局执政无能尤其是经济管理上无能,骗取选票;二是借机勒索,勒索东亚和东南亚小国主动向其采购武器,主动求其驻军;三是想从钓鱼岛海域和南中国海海域的丰富石油和矿藏资源储备中捞取好处,让支持当局选举资金的美国能源巨商能够参与在中国相关海域的石油开采。
四是加强对中国对外贸易航道和石油运输航道的控制,就算中国海军攻克了马六甲美军驻地,放开了咽喉,但菲越日则形成了第二套钳子夹住中国外贸运输和石油进口的脖子。
五是军事上更加具备战略投送能力,一旦开战可迅速拉开战争局面,保证其绝对的攻击能力。
六是形成舆论和军事双重围堵,军事上围堵,外交上孤立,造成一种负面舆论,让中国国民失去信心和自尊感,分化中国和民众,扶植亲日亲美势力。
七是敲诈,迫使中国买他的国债,支援他的全球战略,在全球资源和国际问题上保证让美国优先。
简单说,不给钱、不听话我就治你。
在新战略中,美国明确指出,“中美两国在东亚的和平与稳定上有负有责任,双方会从建立协作性双边关系中获益”。
这无疑是希望在防范中国的同时,寻求和中国的合作。
因为,这份战略虽然是份军事战略,但奥巴马在评述这一战略时,已经明确强调不能仅仅依靠军队,同时希望借助诸如外交等各方力量来达成。
美国印太战略的演进及对地区局势的影响美国印太战略是美国在近年来对亚太地区的一种战略调整和重塑,旨在加强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以应对中国的崛起和地区安全局势的变化。
这一战略演进经历了几个阶段,并在地区局势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战略演进的阶段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第一阶段是奥巴马政府时期的“重返亚洲”政策。
在这一阶段,奥巴马政府试图通过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外交和军事合作,以及加强经济和贸易关系,恢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
这一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应对中国的崛起和地区安全挑战,同时避免朝鲜的核威胁。
由于奥巴马政府的重点放在中东地区,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和伊朗核问题,因此在亚太地区的实际行动相对有限。
第二阶段是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印太战略”。
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提出了这一战略框架,其核心思想是美国将亚洲和印度洋地区视为一个整体,将其纳入美国的印太战略范畴。
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保卫美国的安全和利益,同时确保地区的安全和繁荣。
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施这一战略,包括加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的安全合作,加强军事存在和力量投送能力,以及推动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
这一战略的重点是应对中国的军事挑战和地缘政治影响,同时强调了印度洋地区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是拜登政府时期的“印太战略”。
拜登政府在2021年正式发布了这一战略文件,继续强调了印太地区的重要性,并承诺继续加强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
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继续强调了与盟友和伙伴的紧密合作,以及推动反腐败、人权和民主的价值观。
拜登政府还特别强调了气候变化和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这些领域加强合作的具体举措。
美国印太战略的演进对地区局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战略的出现加剧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竞争。
美国的印太战略被视为一种遏制中国崛起的举措,因此可能对中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战略加强了美国与亚太地区各国的安全合作,提高了地区的整体安全水平。
美国的军事存在和力量投送能力的提升也改变了地区力量平衡,增加了地区的不确定性。
2012年新年伊始,美国总统奥巴马高调宣布,美国要重返亚太。
推出一项新军事战略,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原则,改而要求美军只需具备在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中作战的能力,同时在另一场可能突发的冲突中发挥“干扰破坏”潜在敌人的作用。
这已被称为美国新的“1+”战略。
强调美国虽然面临预算压力,但将努力确保其“军事超强”地位,同时将美国军事重心转向亚太地区。
美国重返亚太的行动1、全面提升和东盟国家的政治和安全关系。
不仅启动了“美国-东盟首脑峰会”机制,还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军事、政治和伙伴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解除对印度尼西亚特种部队的制裁,开始发展与印尼的军事合作关系;高调支持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2010年9月派出航母与越南进行联合海军演习,美越军事关系得到了实质性发展;美国宣布向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出售先进的武器和提供军事技术支持;支持老挝和柬埔寨的湄公河开发计划,支持东盟成员国在湄公河利用上和中国较劲。
2、在朝鲜半岛事务和朝核问题上加强美国的军事应对方案,重新夺回美国的主导权。
3、利用“天安”号事件,强化美日和美韩同盟,突显美国的军事同盟义务。
4、奥巴马政府竭力宣扬美国将会坚定地帮助东亚国家应对和防范所谓的“中国威胁”,强调美国在地区层次上应对“中国崛起”的安全义务。
美国重返亚太的目的美国重返亚洲有两个直接目的:一是借亚洲经济发展的东风,重振美国经济,以获得维持世界霸主的资本;二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美国以世界霸主身份来到亚洲,用黑社会的手段,搅浑亚洲之水。
一方面,正当的经济贸易的钱要赚足;另一方面,挑动和拉拢一些亚洲国家与中国搞摩擦、搞对抗,千方百计阻止中国的前进步伐,不惜一切手段,搞乱中国,遏制中国,围堵中国,防止中国由地区大国成长为全球大国,不允许中国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强国。
黄岩岛事件4月10日,菲律宾海军企图抓捕在黄岩岛海域捕鱼的中国渔民,受到中国海监船的制止,从而引发了中菲两国在黄岩岛的对峙。
如何认识和评价美国亚太新战略对美国外交而言, 2011年是高调全面“重返”亚太之年,体现从全局出发、面向未来、深思熟虑的战略性调整。
用美国国务卿克林顿的话来说,就是随着亚太地区逐渐成为21世纪全球战略与经济重心,随着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走向终结、在阿富汗开始逐步撤军,亚太地区成为美国今后外交战略的重心。
如何认识美国的目的和本质?美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重大战略调整,一方面是由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显示出强大的增长潜力,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中国崛起对世界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如果再不积极参与亚太事务,那么就有可能在亚太新的发展时期丧失它的影响力。
美国为什么要高调进入?一、巩固美国亚洲霸主地位美国奥巴马政府此次将战略重点重新定位到亚洲—太平洋地区,实为全球战略收缩,寻求一个稳固的战略支撑点!在世界地图七大洲的版图里,如果只要分析美国全球的“美式影响力”最具有效应的地区就是现今的亚太地区,在亚太地区几乎遍布美国人的足迹;然而在欧洲,美国昔日的“领导人”地位已经旁落,欧洲是欧盟的欧洲;同样,在黑色非洲,美国推行的“美国式民主”,被认为是欺诈压迫黑人的“霸权主义”,美式民主不得人心。
法国作为非洲的“老大”,自认为非洲是法国传统的势力范围,也不允许美国的图谋和染指非洲;同样,在南美洲几乎是排斥美国的不友好国家;所以,美国重返亚洲,意图很明显,打造一个坚固的美国亚洲“堡垒”。
二、遏制中国从历次美国亲自发动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这几场局部战争来看,美国的亚洲战略对亚洲图谋和蓄意已久,图谋中国已久!在美国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政府就将中国列为首先核打击对象之一,美国政府就潜在的敌对关系的中国、俄罗斯、伊拉克、朝鲜、伊朗、利比亚和叙利亚评估和动用核武器分为3种情况:(1)摧毁能够承受非核武器(即常规武器)打击的目标;(2)报复敌方动用核武器、生物或化学武器对美国发起的攻击;(3)因应“突发军事形势”,所谓“突发军事形势”是敌对方或恐怖组织对利用无法以常规武器加以抵御的新型武器对美国发动突然袭击。
谈美国“重返亚洲”新战略工商管理学院 2007级市场营销一班 20070624104内容提要:当下奥巴马政府东亚安全战略的重点是“重返亚洲”。
当2009年11月14日奥巴马在日本首次全面阐述其亚太政策并称自己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太平洋总统”时,相信还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这一说法。
然而,这一年间,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可以说一路高歌猛进,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和新做法。
关键词:天安号、钓鱼岛、亚洲战略、均衡战略正文:亚太格局正在在发生一个非常微妙,非常迅速,同时也是非常长远而深刻的一个变化。
之所以这样说,前几年大家知道中国崛起。
虽然本身中国崛起这个词,中国方面已经不太用了,但是西方国际社会还是愿意用中国在崛起,各方面的崛起,既是经济的,也是国力的、也是军力的,也是其他各方面,国际影响力,包括金融实力,但是最近几个月,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到今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前后说了好几次,我们回来了。
在这一年内,美国总统奥巴马两次出访亚洲(2009年11月13日起,其出访日本、新加坡、中国和韩国,出席新加坡举行的APEC领导人峰会;2010年11月5日起,他绕过中国访问印度、印尼、韩国和日本4国,出席日本横滨的新一届APEC峰会),并且,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国防部长盖茨等要员也频繁穿梭美国与亚太之间;同时,美国也开始高调介入亚太事务,比如韩国天安舰事件,美国派遣航母高调威吓朝鲜,比如希拉里积极涉足东盟事务(2009年7月22日,美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声称介入中国南海争端解决议题,再比如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后,美国一改过往的暧昧态度,声称《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军事上,美国结束在伊拉克的驻军,把战略重点放在同属亚洲的阿富汗,或许还有伊朗,身后留下一个爆炸声不断的巴格达。
所以现在亚太格局在变化当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因素也就是美国重返亚洲。
在重返亚洲,当然美国方面重返亚洲,它一定有它很多战略上的考虑,所以现在新的亚太格局,一方面是中国崛起,一方面是美国重返亚洲。
观《美国重返“亚太”和离岸制衡战略》节目有感近期,武汉东湖学院外语学院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团员观看了“中国谈”《美国重返“亚太”和离岸制衡战略》节目,看完之后,感想颇多,便做以下总结。
长期以来,从对历史的了解,及新闻报道,我对美国作风稍有了解。
为何美国要重返“亚太”呢?了解到的背景如下:在华尔街背后所聚集的或是世界上最财大气粗的资本家和银行家、或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头脑的政治家、阴谋家、外交家等,他们主导着美国的货币政策走向和美元印制权,是国际上绝大多数资本市场、大宗商品期货贸易市场的只赢不输的不倒翁。
他们是那些最擅长玩货币战争、国际市场的买空卖空、金融杠杆等游戏的幕后庄家。
据说他们是制造战争游戏的罪魁祸首,是剪羊毛运动的创始人和CEO。
而美国的军工利益集团急需为美国庞大的军事开支预算找到一个有力的借口和依据,同时也必须为自己未来发展寻找一条出路。
于是美国的这两股强大势力,不若而同地选中了那块富得流油的亚太地区。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主要目的总的概括起来基本上是这二条:1华尔街背后的大银行家和金融家的利益驱动力。
打压中国经济在亚太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遏制中国在亚太能够施加的经济、政治、金融、货币等的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机会,维护和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主导地位和美元霸主地位。
2美国军工利益集团的利益驱使力。
为美国膨胀得过分夸张和变态的军事开支预算找到一个依据和借口,同时也为美国的军工利益集团的未来和发展制造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与出路。
随着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政治体系日益完善,国防实力日益雄厚,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逐步增强,我国越来越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中国加入WTO,如今中国已经更加深入和广泛地融入世界,中美两国也日益形成了紧密的经济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国的崛起,无疑打击、威胁了美国。
因此自2012年新年伊始,刚刚从十年伊战的泥潭中走出的美国将目光转向了亚太地区。
1月5日,奥巴马会同国防部长帕内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一道在五角大楼举行了记者会,公布一份酝酿了七年之久的美国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
美国重返亚洲美国“重返亚洲”之说概始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一次演讲。
2009年7月22日,她在参加东盟外长扩大会议时说:美国回到东南亚了。
奥巴马总统和我都相信,本地区对全球的进步、和平和繁荣至关重要。
美国重返亚洲是其政策回归的产物,其实质是试图继续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导权”。
(一)美国重返亚洲的动机事实上,美国并没有撤离亚洲,美国一直在日本和韩国驻重兵,只不过越战及收回苏碧湾美国军事基地后,美国的主要精力放在反恐和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之上,因而忽略了东南亚,所谓美国“重返亚洲”其实是“重返东南亚”焦点是南海问题,再准确些讲,是美国在南海的航行权问题。
亚洲主要问题的解决客观上都离不开中国和美国。
几乎所有的观察家都认为,美国“重返亚洲”是要制衡中国的崛起。
美国亚洲研究所将美国重返亚洲概括为五大原因:一是亚洲经济强劲复苏;二是中国崛起,亚洲格局改变;三是亚洲地区组织得到发展;四是亚洲存在诸多传统安全挑战;五是非传统安全威胁。
这是自“9.11”事件以来美国重新将传统安全挑战置于非传统安全威胁之前,因此,重返亚洲可以看作是美国传统安全战略的回归。
美国认为目前最大的中长期国际战略压力来自亚太地区的“崛起中大国”,而随着东亚的力量变更,东亚地区秩序的不稳定性可能对美国造成长期的战略压力。
因此,如何防范“对手大国”的崛起自然成了美国战略关注的重心。
由于中国的崛起在亚太最为突出,自然成为其防范的首要目标。
(二)此次美国重返亚洲特点:美国重返亚洲注重大国协调,试图发展“多伙伴”关系。
它在巩固地区内日本、韩国等传统盟友关系同时,主动与新兴大国开展双边和多边对话合作,如提升美中关系、深化美印关系;改变布什时期消极观望态度,强化与东盟的关系;并且发挥“巧实力”,对朝鲜和缅甸推行接触政策。
表面上看,美国是在权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试图达到亚洲发展机遇“共享”的目的。
而其深层用意则是在亚洲多边均势的作用下,创建由美国主导的地区安全机制,确保在亚洲大陆不要出现一个挑战或与美国对抗的区域性组织或国家。
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重心作者:张嗣兴来源:《投资与理财》2013年第06期TPP将加深美国与亚太一些国家的联系,有助于巩固美国在本地区的政治与安全影响力,从而建立一个跨太平洋的伙伴关系和地区机制的网络,实现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的重要目标。
TPP本来只是一个跨太平洋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今天,美国借用并使之成为其亚太战略的重心。
TPP最初于2005年,由文莱、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4个APEC(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签署。
2008年,美国、澳大利亚、秘鲁和越南先后加入,2010年马来西亚加入,成员增至9个。
最初美国对TPP并不十分重视。
当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化成全球的经济危机后,美国希望借助TPP分到亚太经济增长的蛋糕,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影响施加到亚太地区,于是2011年11月中旬,在APEC檀香山领导人峰会上,小布什政府遗留下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才忽然成为主角。
之后,TPP逐步演化为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及“亚洲核心”战略之中心。
美国的亚太战略是由军事、外交和经济多方面内容组成的,但其重心是经济。
美国利用其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优势,为其攫取经济利益是其战略的根本。
在美国的不断推进下,所有TPP国家已快速进行了15轮的磋商,在去年12月于新西兰举行的第15轮讨论中,11个TPP 国家领导人已就全面进入伙伴国市场达成一致。
最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美国时,也表达了对加入TPP的兴趣。
2月28日,美国负责经济、商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费尔南德斯在新加坡访问,所到之处“均特别强调了希望加强美国和亚太的经贸关系。
”他称,“希望今年能完成T PP谈判,这是我们的目标”。
美国之所以如此看重“重返亚太”和“T PP”,是有其自身原因、利益考量和长远的谋略的。
2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发表了2013年国情咨文演讲。
在这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一系列美国关键问题的演讲中,奥巴马最关心并格外强调的还是美国经济的发展问题。
美国新⼀轮全球战略的军事布局2019-04-15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呈现出“依托两约、⽴⾜两洲、控制海洋、挤压俄国、遏制中国、独霸世界”的明显特点。
近年来,战线过长、能⼒不⾜,称霸全球野⼼太⼤、资源有限等⽭盾,始终是制约美国安全与军事战略的重要因素。
⾦融危机、经济衰退,再加上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让美国的综合伤筋动⾻,⾯对诸多挑战“捉襟见肘”。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军事战略的调整⾮常重视,经过充分的酝酿,2012年初,美国政府公布了题为《可持续的美国全球领导:21世纪防务战略重点》的美国军事战略报告。
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呈现出“依托两约、⽴⾜两洲、控制海洋、挤压俄国、遏制中国、独霸世界”的明显特点。
“两约”是美国军事主导世界的基础,指《北⼤西洋公约》和《美⽇安全保障条约》;“两洲”指欧洲和亚洲;“控制海洋”则是美国在重视太平洋和⼤西洋的同时,⼜将势⼒延伸⾄印度洋,海洋在其全球军事战略中的地位⽇益增加。
为维护唯⼀超级⼤国地位,美国对任何可能威胁⾃⼰的对⼿都不放过。
对军事⼤国俄罗斯,采取挤压政策;对⾼速发展的中国,采取“经济上交往,政治上演变,军事上遏制”的战略,在这⼀战略的指导下,美国调整了它的⼀系列战略部署。
重新认识战略环境,着⼒应对全新领域出现的多元化威胁。
美国提出其⾯临的5种主要安全威胁为:极端主义暴⼒活动,⼤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多极化趋势对美国造成冲击,“失败国家”造成的全球性问题。
美国新军事战略特别强调太空、海洋、⽹络空间等“全球公共领域”对未来国家安全和繁荣的重要性,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是“确保全球公共区域以及全球关联区域内的进⼊和⾃由调动”。
“全球公地”正成为美国维持其既有优势、谋求未来霸权的新领域。
今后美军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是要确保美军在全球公地⾃由地进⼊和调动,这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核⼼要素,也是美军的永久性使命;⼆是要继续保持核威慑和常规⼒量的绝对优势,⼤⼒发展太空、⽹络空间等领域的威慑⼿段,以适应在这些领域出现的挑战和威胁。
5.1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调整对中国的影响由于现实利益和地缘位置的关系,美国在东南亚的任何行动都会对中国产生直接的影响。
就积极影响而言,美国将东南亚视为美国全球反恐战略中的“第二战场",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合作,有利于打击亚太地区恐怖主义势力,维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对于中国营造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并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合作都是有利的;美国与东盟合作的进一步提升,也会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经济繁荣,这是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的;同时,美国“重返亚太”也可以减少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心和不信任,有利于增进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但是,美国“重返亚太"确实是有很大一部分出于遏制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扩大美国自身的影响力的考虑。
美国将会借此不断扩大与东盟的双边关系,包括经济、政治与军事关系,进而拉近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地缘与政治上的距离。
5.1.1对中美贸易产生的影响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中国的贸易发展,尽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受挫,中美之间的贸易量也大幅度萎缩,但是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国的地位是岿然不动的。
作为美国新任总统的奥巴马,他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首先,奥巴马的能源新政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
能源问题是奥巴马新政中的重头戏,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构建全世界最大的一个统一电网体系,跨越美国四大市区,以智能电网和超导电网为基础的电网体系,能够接入包括风能、潮汐能、地热能、太阳能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新能源。
第二,加大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出,一台车补助7千美金,预计到2015年,美国本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使用量达到100万辆。
第三,从2012年开始起要对排污及排放的许可收费。
如果这一能源计划获得成功会拉动一系列的产业,会给美国带来数以若干百万计的新增的就业人口,会使美国的石油消耗下降30%到50%。
由于技术上的巨大进步,美国有理由向其他国家征收能源税,这是~个标准的贸易保护主义,而且会导致欧盟等地区的效仿,那么占中国出口80%左右的市场采取这个动作,中国的出121结构跟利益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