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十八种法器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十八罗汉和法器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前十六罗汉,皆如《法住记》所载,并无异说。
此十六罗汉之名称,即如下列:(1)宾度罗跋罗堕阇(Pindolabharadvaja),坐鹿罗汉: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2)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欢喜罗汉: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3)迦诺迦跋厘堕阇(Kanakabharadvaja),举钵罗汉: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
(4)苏频陀(Suvinda),托塔罗汉: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5)诺矩罗(Nakula),静坐罗汉: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6)跋陀罗(Bhadra),过江罗汉:过江似蜻蜓点水。
(7)迦理迦(Karika),骑象罗汉:本是一名驯象师。
(8)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笑狮罗汉: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9)戍博迦(Jīvaka),开心罗汉: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10)半托迦(Panthaka),探手罗汉: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11)罗怙罗(Rāhula),沉思罗汉: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12)那伽犀那(Nāgasena),挖耳罗汉: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13)因揭陀(A?gaja),布袋罗汉: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14)伐那婆斯(Vanavāsi),芭蕉罗汉: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15)阿氏多(Ajita),长眉罗汉:传说出生时就有两道长眉。
(16)注荼半托迦(Cūlapanthaka)。
看门罗汉:为人尽忠职守。
第十七罗汉: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后据民传转世为济公活佛,惩恶扬善,普救众生。
第十八罗汉: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图解十种法器分别对应的十尊菩萨(图文详述)图解十种法器分别对应的十尊菩萨(图文详述)2013-5-24 01:00一、大钟---妙音王菩萨二、鼓---雷音王菩萨三、云板---吉祥王菩萨四、大磬---云来集菩萨五、引磬---清凉地菩萨六、木鱼---香云盖菩萨七、铪子---虚云藏菩萨八、铛子---宝坛华菩萨九、梆鱼---功德林菩萨十、板---观世音菩萨佛教的法器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
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即为法器。
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
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
在佛教的工艺美术中,也往往都是以法器为代表。
法器如果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大约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六种。
但在本书中,为了使读者能更深切的了解这些法器,所以将之分为八种,做更为细密的分类。
其中,除了分出禅门的特别法器之外,再从密教法器中,分出藏密使用的特别的法器,如此一来,读者将更能了解这些法器的原貌及运用情形。
这八种法器的分类如下:一、庄严道场的佛具:这是指庄严佛堂、坛城、道场的器具,包括: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
二、供养用的佛具:这是指日常以供养诸佛菩萨本尊的器具,包括:灯、华、香、香炉、衣(左示右戒)、阏伽器等。
三、梵呗赞诵用的法器: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敲鸣用的器具,及唱诵、法会及各种仪式中领众之用。
包括木鱼、钟、鼓、磬、云板等。
四、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此类用品为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包括:钵、三衣、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
布达拉宫的宗教仪器和法器介绍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也是西藏最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中心之一。
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地标,布达拉宫收藏了大量的宗教仪器和法器,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藏族文化的瑰宝,也反映了佛教在西藏的影响力和地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布达拉宫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仪器和法器。
一、锡饰佛像布达拉宫收藏了许多锡饰佛像,这些佛像以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锡饰佛像是用纯锡制成的,经过铸造、打光和雕刻等工艺制作而成。
它们的外表华丽庄重,神态庄严,展现了藏传佛教富有特色的雕塑艺术风格。
二、佛经布达拉宫内收藏着大量佛经,这些佛经是藏传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
佛经通常由金色的经轴制成,经轴两端装有精美的经轴帽,经轴帽上雕刻着精细的纹饰。
佛经的册页上密布着经文,经文采用梵文或藏文书写,以彰显佛教的尊贵和庄严。
三、法器法器是藏传佛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布达拉宫保存了许多精美的法器。
其中最为重要的法器是法器鼓、收缩法器和金刚杵。
法器鼓是佛教仪式中的乐器,用于宣扬佛法和祈福。
收缩法器是藏传佛教特有的法器,可以收纳经卷和佛像等圣物,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金刚杵则用于传授佛法和驱邪。
四、丹塔布达拉宫内还陈列了众多的丹塔。
丹塔是由彩绘匣子和经文纸卷组成的,里面装有奇珍异宝和经卷等圣物。
丹塔代表着佛教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寓意保佑众生平安。
丹塔制作精细,色彩鲜艳,是布达拉宫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五、经幡经幡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标志之一,布达拉宫内悬挂着许多经幡。
经幡一般由五种颜色的布条拼接而成,上面印有佛教经文和祝福语。
经幡可以随风飘扬,传播佛法和吉祥之意。
在布达拉宫内探寻经幡的飘动声,仿佛置身于佛法的海洋中。
布达拉宫作为西藏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陈列的宗教仪器和法器向世人展示了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
这些仪器和法器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观布达拉宫,仿佛踏足佛教的圣地,感受着神圣和平静的力量,也更加理解藏民族的信仰和智慧。
版权人:未知摘录于浅草导游俱乐部佛教法器法物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
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
兹将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列举如下: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
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
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
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
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三、铃: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
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
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
密教修法时,为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
四、板: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
依其形状称为云板、鱼板等。
五、梆: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
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六、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
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七、引磬:俗称小手磬。
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
八、大磬: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九、铛子:法会唱赞时,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为板乐供养之一。
十、铪子: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
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平胸铪子”。
十一、铙钹: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
十二、如意: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所持的法物,表示吉祥如意。
您了解藏传佛像⼿上持的各种法器吗?法器:⾦刚杵、⾦刚铃。
(⾦刚萨埵,18世纪,西藏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制作,故宫博物院藏),这期简单介绍藏传佛造像所持的常见法器。
此尊⾦刚萨埵右⼿握⼀个五股⾦刚杵于胸前,左⼿持⾦刚铃于左肋部。
⾦刚杵是“坚不可摧”的⼒量象征,⾦刚铃是象征着“智慧”、“空性”。
法器:⾦刚杵、⾦刚铃。
(⼤持⾦刚,清乾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故宫博物院藏),⾦刚通常有右⼿持⾦刚杵,左⼿持⾦刚铃,两者呼应。
⾦刚杵的五个股叉代表六度的其中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刚法铃则代表智慧。
法器:嘎巴拉碗、钺⼑(唐卡:威罗⽡⾦刚,18世纪,西藏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制作,故宫博物院藏),威罗⽡⾦刚作忿怒相,其右⼿持钺⼑,降妖除魔,左⼿持嘎巴拉碗(是“智慧”⽫,⼈头颅盖制作),象征⽅法和智慧的结合,许多作忿怒相的护法神经常持有这两种法器。
法器:嘎巴拉碗(清乾隆,西藏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制作,故宫博物院藏)。
嘎巴拉碗是⽤⼈颅⾻做成的,最好是修⾏有成并且根据他⽣前的意愿才能制作,修⾏越⾼法⼒越⼤。
它通常作为藏传佛教护法神、⼤成就者、空⾏母等的⼀种⼿持法器。
法器:嘎巴拉碗,国家博物馆展出。
以前有⼀期专门介绍了嘎巴拉碗,如想阅读请您⼀会移步往前查看。
法器:嘎巴拉碗、骷髅棒(红阎魔锐也称红威罗⽡⾦刚,明,故宫博物院藏),红阎魔锐作忿怒相,整体形像⾮常恐怖夸张。
其头戴五叶骷髅冠,⾚发上竖,以蛇为束,阔⾯圆⽬,右⼿举骷髅棒,左⼿持嘎巴拉碗,象征着⼒量和智慧的结合,以降服⼀切魔障。
法器:骷髅棒(清乾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故宫博物院藏),是众多忿怒尊的持物,象征坚不可摧的⼒量和恫吓降服三界中的⼀切妖魔,充满庄严和威慑的⼒量。
法器:⼗臂积光佛母右⼿持⾦刚杵、箭、铁钩和针,左⼿持⼸、⽆忧枝、羂索和线。
所持法器基本上起始本⽤作狩猎或战⽃的武器装备的,现在⽤作法器,为众⽣降妖除障,守护佛法。
(唐卡:⼗臂积光佛母清乾隆,西藏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制作,故宫博物院藏)。
佛教法器的作用?在佛教中人们将这些与之有关的供具、器物道具通常叫做法器。
一类是用于殿堂内部作装饰的物品,如罩在佛像上的华盖‘、挂在室内起庄严菩萨作用的幢、幡、悬于佛前的大缦帐,亦名欢门、置在供桌前的油灯、烛架、香炉、花瓶等等;另一类为日常生活和举行仪式时使用的物品,如用于修行用的木鱼、斋堂常悬设的“梆”、用于报时用的“云板”或“云鼓”、诵经时呜叩用的圆磬,以及在举行佛事时使用的乐器和各种器具供物,都可以作为法器来看待,它们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
制作法器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绸缎,有的用竹木,有的用金属,一般说来,法器因在特定的场合下使用,故带有神圣性和庄严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时选用的材料和制作的工艺都要求的较高,以满足于祀神的愿望,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法器是举行法事时的辅助工具,在庄严的法事上,敲打钟鼓鱼磬,吹响唢呐号角,营造了浓重而又神秘的宗教气氛。
例如,古人讲经,强调“声、辩、才、博”四种基本功。
《高僧传》说:“非声则无以警策,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
”“声”是指讲经时的钟鼓声,它能在讲经的氛围中起到令人警醒的作用;“辩”指谈吐自如,恰到好处;“才”指文采横溢,辞藻华丽;“博”指广征博引,上下跳跃。
佛门法器,种类繁多,它们的作用、大小、形状、质地也各不相同,由于历史的变迁,区域文化的差异,宗派的不同,一些法器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佛教的法器用途,一般可以分为报时、供养、装饰、法会、修持等几大类。
报时的有钟和鼓等,清晨先鸣钟后击鼓,是“晨钟暮鼓”,傍晚先击鼓后鸣钟,是“暮鼓晨钟”。
在大年三十的喜庆夜晚,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要用钟声来结束狂欢的时刻,你看悠劲十足的钟绳,钟杵来回运动,慢慢往复,上下摆动,钟声浑厚、深沉、圆润、绵长,扣人心弦,这就是来自佛教的大钟。
佛门把击鼓作为报时和集众的法器。
此外,在现在佛门里,鼓更多地成为一种赞诵的道具,在举行佛事活动时,敲鼓是为了配合唱念的活动,用鼓声来助阵,让信徒们更加生发信心。
藏传佛教法器简史 藏传佛教法器与供器,⼤多以⾦、银、铜铸造为主,兼有⽊雕、⾻雕、⽯雕、海贝壳以及布、丝织、锦缎等⾯料制品。
其质材各异,造型奇特,制作构思巧妙,数量巨⼤,是西藏佛教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器造型模式源于天竺 西藏的寺院经堂是⼀座宗教艺术品组成的三维空间,⽽敬奉三宝的整个供品根据不同的类别可划分成不同的系列组合,其中有花、⾹、柏、粉等微⼩供品和法⾐、饰品、伞、胜幢、幡等组成的⼗供物。
有礼仪赞颂的腰⿎、琵琶、唢呐、铃杵钹、碰铃、⽩海螺、镶翅法螺、胫⾻号等宗教乐器系列。
供台上陈列的有净瓶、沐浴瓶、供⽔杯、僧帽壶等;另有⼤⼩不等的铜灯、⾦灯、⽯质油灯等。
象征清洁吉祥的⼋吉祥徽、七政宝、五供养妙等装饰供器;禅杖、⾦刚锤、⾦刚杵、内颅器、钵盂、宝轮、宝瓶、佛冠等法器供器是佛尊、菩萨、本尊神的⼿持标识。
总⽽⾔之名⽬繁多的供器是由于佛教信徒侍奉的修⾏供养和观想供养所产⽣的。
法器造型模式最初源于古代天竺佛教,如轮宝乃转轮胜王七宝之⼀。
⾦刚杵和⾦刚橛原本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密宗吸收为法器。
说到胫⾻号的来源有⼀段颇为有趣的典故。
据传印度某⼤成就者避世隐居,半夜独⾃在天葬台苦修,逢悲悯之⼼时取⽤骷髅胫⾻做笛吹奏,其尖声刺利的声⾳唤起他厌世悲悯的共鸣。
从此胫⾻号成为密宗修法的⼀种乐器。
忽必烈赐⼋思巴法螺 随着社会经济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到公元七世纪西藏出现了⾦属⼯艺的宗教艺术品铜像和合⾦佛塔,供器只有铜质油灯和供⽔杯等。
到公元⼋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德赞曾遣使赴克什⽶尔、天竺等国迎请了寂护和莲花⽣⼤师进藏传教密法,修建了西藏第⼀座古刹桑耶寺,对于佛教西藏化起了积极的作⽤。
⾦刚铃、杵和咒师使⽤的防雹品等部分法器也随神秘的作法仪轨在桑耶寺⾸次⾯世。
从公元七世纪始到九世纪中叶⽌,可说是藏传佛教法器与供器的滥觞期。
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末代赞普郎达玛⼤规模灭佛,藏传佛教的前宏期结束。
公元⼗世纪⾄⼗三世纪,佛教再度在西藏兴起,并紧紧依附于割据⼀⽅的封建势⼒。
藏传佛教法器大全佛教法器,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愿、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等。
狭义言之,特指置于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法所用之器物。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
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
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本篇主要介绍藏传佛教的八大特色法器:1.藏传佛教法器----法铃法铃是喇嘛材料多为铜质,形状为喇叭口,手柄呈半根金刚杵形状,内有铃舌,外面刻有各种图案。
在藏传的秘密中,法铃有着深刻的内涵。
铃象征着般若,它通常与金刚杵结合使用。
下部相当于佛语,金刚在其心中。
宋代铜密宗降魔金刚杵铃金刚杵铃是将金刚杵和金刚铃结合起来的一种法器,以金刚杵象征降魔障,以金刚铃喻得佛之法鼓雷音,以警醒魔邪。
也有以金刚杵表示阳性,以金刚铃表示阴性,有阴阳合一的意思在内。
这件金刚杵铃为青铜铸造,柄端为九股金刚杵,九股之中为四尊佛像,下部是一魔王头。
杵柄之间有大小七层仰覆莲台,下端是钟形的金刚铃,中间有舌,手摇发音。
铃缘有刻铭“秦州成纪县验记官丞”。
为早期密宗法具。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宋代铜鎏金九股金刚杵魔杵。
原系印度一种兵器,后成为密宗法器,寓意着伟大智慧,金刚而无坚不摧。
常为金刚部护法天神所持。
常有独股、三、五、九股。
此金刚杵体型硕大,工艺精湛,鎏金水平极高,双面五股杵,柄饰莲瓣、连珠纹及涡纹,柄部套一银环,两端作四爪一杵,爪饰龙头纹,造型生动。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明代铜法铃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正德款铜镀金法铃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金刚铃四川省博物馆馆藏清代铜法铃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2.藏传佛教法器----金刚杵金刚杵也被称为“伐折罗”。
它原本是一种古老的印度武器,后来被密教所吸收。
禅堂法器介绍发布日期:2010-12-08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
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禅七”法会期间,涉及到的法器多达几十种,包括晨钟、暮鼓、香板、木鱼、铪子、铛子等。
简要介绍如下:1. 香板:维那香板,共三块,长一尺九寸八分,字写“维那”、“清规”、“堂规”;监香香板,长一尺九寸八分,字写“监香”;巡香香板,长一尺九寸七分,字写“巡香”;班首香板,长一尺九寸九分,字写“警策”;和尚香板,长二尺,字写“直指”。
2. 直指:竹制,高四尺三寸,宽五寸。
上书“直指”二字,字与字间距一尺二寸,头上空出五寸,字大四寸。
3. 慧命牌:牌高八寸六分、宽一寸六分,字写“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底坐香盘高一寸二分,长七寸五分,宽七寸五分。
4. 钟、板:禅堂钟板悬挂于香桌上方。
禅宗自六组后分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五宗,故钟板样式也分五种。
5. 木鱼:起香、止静、开静、抽解敲用。
6. 小木鱼:禅堂内小止静、开静等敲用。
7. 止静放参牌:宽六寸,高四寸,厚六分,挂在禅堂门帘上。
一面写“止静”二字,另一面写“放参”二字。
8. 蒲团:用棕编制。
穿心一尺九寸,堂内拜佛用。
9. 香:禅堂内,除供佛的香以外,还有作计时用的香。
一共八种,均放维那师的香桌上,最长的大板香可烧一小时三刻。
在禅堂一天的二十四支香中,坐的香油十二支,行的香也有十二支,长短不一。
10. 维摩龛:高五尺八寸,见方二尺四寸五分,座高一尺五寸。
方丈和尚坐香用。
11. 散香:长五尺三寸,上宽八分,下宽六分,十节竹片制成,行香时警策大众用。
12. 香桌:放香盘、香、木鱼等法器用。
长二尺四寸,宽一尺六寸。
13. 棒索:打七完毕,考功时用。
14. 格子:禅堂门。
15. 帘子:禅堂门帘。
16. 棕垫:宽二尺五寸。
东西佛道众仙法器金葫芦——女娲:金色的葫芦。
(第一回中,唤彩云童儿把后宫中金葫芦取来,放在丹墀之下,揭起葫芦盖,用手一指;葫芦中有一道白光……)招妖幡——女娲:其大如椽,高四五丈有余,光分五彩,瑞映千条。
(第一回中,不一时,悲风飒飒,惨雾迷迷,阴云四合,风过数阵,天下群妖俱到行宫,听候法旨。
)山河社稷图——女娲:92回,擒袁洪所用。
缚妖索——女娲:97回,捆绑狐,鸡,琵琶三妖。
太极图——老子:包罗万象之宝,劈地开天,分清理浊,定地水火风。
风火蒲团——老子:风火属性的道家坐禅之物。
(不知有什么用)乾坤图——老子:一个布包裹,包容天地。
(第51回,老子将乾坤图抖开,命黄巾力士:“将云霄裹去了,压在麒麟崖下。
”)三宝玉如意——老子:白玉如意,投掷攻击,打人天灵盖,使人失去法术。
宝盒——元始天尊:(第51回中,元始袖中取一盒,揭开盖丢起空中:把碧霄连人带马装在盒内,不一会化为血水。
)琉璃瓶——元始天尊:琉璃制成的透明小瓶子,可承载三光神水。
盘古幡——元始天尊:布幡,可破“太极阵”。
太极符印——元始天尊:符印,抵御法术攻击。
诛仙剑——通天教主:被施法的古剑,布置诛仙阵。
戮仙剑——通天教主:被施法的古剑,布置诛仙阵。
陷仙剑——通天教主:被施法的古剑,布置诛仙阵。
绝仙剑——通天教主:被施法的古剑,布置诛仙阵。
诛仙阵图——通天教主:记载布置诛仙阵的图谱。
六魂幡——通天教主:此幡有六尾,尾上书人姓名;早晚用符印,俟拜完之日,将此幡摇动,立即取人的性命。
巨阙剑——云中子:老枯松树枝削成,三日成灰妖气离。
通天神火柱——云中子:共八根,高有三丈余长,圆有丈余,按八卦方位。
每一根柱内,现出四十九条火龙。
紫金钵盂——云中子:盛食物的器具,在空中封住敌人退路。
照妖鉴——云中子:铜镜,照出妖物的原形。
八卦仙衣(八卦紫绶衣)——广成子:印有八卦图案的道袍,隐身。
番天印——广成子:仙印,底面刻有“番天”二字,投掷攻击,百发百中,专打人头顶。
佛教的十八种法器
佛教的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
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
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如下: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
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
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
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
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三、铃: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
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
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
密教修法时,为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
四、板: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
依其形状称为云板、鱼板等。
五、梆: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
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六、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
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七、引磬:俗称小手磬。
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
八、大磬: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九、铛子:法会唱赞时,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为板乐供养之一。
十、铪子: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
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平胸铪子”。
十一、铙钹: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
十二、法螺: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序品》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如《无量寿经》卷一以“扣法鼓,吹法螺”比喻佛说法之庄严。
法螺本身也是一种乐器。
十三、拂尘:乃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之物,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虫的工具,在佛门表示清除烦恼、尘垢的意思。
十四、香板:禅林中用以警策修行者的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不同而有诸多名称: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称“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沈者,称“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监香”香板。
一般系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持用。
十五、念珠:念珠乃念佛时计数之用,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圆满、佛心的表征,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不做坏事外,也是美好的装饰。
除了上述所列之外,幢幡、蒲团、手炉、传炉、香炉、金刚杵、戒尺、毗卢帽等,都属法器法物之列。
法器具有报时集众、警策精进、伎乐供养、庄严道场等功能,如果敲打不如法,则会扰乱大众,因此,司法器者应以“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来自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