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第10章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 格式:ppt
- 大小:5.33 MB
- 文档页数:89
第十章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一、内容提要(一)本章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电极电位概念及其应用;氧化还原滴定。
1.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反应物之间有电子交换的反应,其特征是反应物元素的氧化数发生了变化。
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由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也叫电极反应)组成,其中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2)氧化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在组成分子时,由于元素的电负性不同,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则会不均匀。
氧化数为某元素的原子所具有的形式电荷数。
形式电荷数是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大的原子而求得。
规定单质中的元素的氧化数为零,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氧化数一般情况下分别为+1和-2。
电负性较大的元素的氧化数为负值,电负性较小的元素的氧化数为正值。
在化合物的分子中的各元素的氧化数的代数和为零。
这些规则可以计算复杂化合物分子或离子中各元素的氧化数。
(3)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反应中氧化剂中的元素的氧化数降低,还原剂中的元素的氧化数升高,并且氧化剂的氧化数降低的总数等于还原剂的氧化数升高的总数。
(4)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必须满足两个原则:一是反应前后物质是守恒的;二是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氧化数的变化的代数和为零。
常用两种方法进行:a. 氧化数法:配平的原则是反应中氧化剂中元素氧化数降低的总数等于还原剂中元素氧化数升高的总数。
b. 离子电子法:配平的原则是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
此法用于配平在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5)氧化还原电对氧化剂或还原剂各自在反应中与其相应的还原产物或氧化产物所构成的物质对应关系称为氧化还原电对,氧化还原电对中元素氧化数高的物质称为氧化态,氧化数低的物质形态称为还原态。
电对表示为:氧化态/还原态。
2.原电池和电极电位(1)原电池在一定的装置中可以使氧化还原反应的两个半反应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反应,从而使电子的交换通过外电路完成,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
第10章氧化还原滴定习题一、判断题1、用碘量法测定二氧化锰时应选用直接碘量法。
2、对氧化还原反应来说,只要满足电势差大于等于0.35V的条件,该反应就能用于滴定分析。
3、因为氧化还原反应速度较慢,所以在氧化还原滴定中都需要加热和加催化剂。
4、标定碘液可用Na2S2O3作基准物质。
5、配制好的Na2S2O3溶液不能马上标定,是因为Na2S2O3还原性太强。
6、Fe2+样品液只能用KMnO4法测定。
7、间接碘量法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滴定的原因之一是Na2S2O3易分解。
8、碘量法所用的指示剂是KI的淀粉液。
9、直接碘量法间接碘量法所用的指示剂相同,终点颜色也相同。
10、KMnO4法需要在酸性条件下测定样品,是为了增强KMnO4的氧化性。
11、用碘量法测定铜盐样品时,采用的是剩余滴定法。
12、氧化还原滴定的突跃中点与化学计量点是一致的。
13、亚硝酸钠法可用于测定具有氧化性物质的含量。
14、Na2S2O3滴定液应需要前临时配制及时滴定。
15、亚硫酸钠法中,采用快速滴定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小NaNO2的逸失和分解。
16、氧化还原滴定选择氧化还原指示剂的依据是电势差在突跃范围内。
17、已知 MX 是难溶盐,可推知 E( M2+ / MX ) < E( M2+ / M+ ) 。
18、在实验室中MnO2 (s) 仅与浓HCl 加热才能反应制取氯气,这是因为浓HCl仅使E ( MnO2 / Mn2+ ) 增大。
()19、E( Cl2 / Cl- ) < E( Cl2 / AgCl ) 。
..............................()20、以原电池的E来计算相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由此可以推论出,氧化还原反应的K是各物种浓度为1.0 mol·L-1 或p = p时的反应商。
()21、理论上所有氧化还原反应都能借助一定装置组成原电池;相应的电池反应也必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2、已知K( AgCl ) =1.8 ⨯10-10,当c (Ag+ ) = 1.8 ⨯10-1 0 mol·L-1 时,E (Ag+ /Ag ) = E(AgCl / A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