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26
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等级体系一、城市外部形态二、城市地域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2.城市功能区课本P18: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课本P19: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中心商务区的特征1.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2.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白天多,夜晚少)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课本P2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4.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1)地租课本P22: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5.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三、城市的区位因素河流的一般功能:①供水②运输:河流入海口,eg:广州、上海两河交汇处,eg:宜宾、重庆、武汉河运的起点和终点,eg:赣州过河点,eg:伦敦、兰州③军事防卫,eg:巴黎影响城市的等级服务范围的因素描述城市等级特点:城市等级高,职能多,服务范围大,城市数目少,彼此距离远,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①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其本身,还包括其周围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②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并非有明确的界限(行政机构除外);③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
先把人口和财富等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使之成为区域内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域。
大都市便成为周边地区发展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流转中心。
即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
大都市以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部分工业则转移到周边地区(大都市工业主要为高端制造业),以带动后者发展各有特色的产业,从而形成梯度分工合理、战略合作、各展所长的经济格局。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
(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①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现分化知识点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心圆模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
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2)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①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①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3)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①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①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2024广东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八城镇与乡村(含答案)专题八城镇与乡村基础集训知识点一乡村、城镇的空间结构(2023届广东部分学校开学,1—2)我国特大城市常见的空间结构分别有单中心结构模式、带状结构模式、放射结构模式、多中心组团结构模式。
读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基本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单中心结构模式可通过三种增长模式分化发展B.带状结构模式通过轴向增长演化为多中心组团结构模式C.多中心组团结构模式只能直接演化成单中心结构模式D.放射结构模式可通过填充增长演化成单中心结构模式答案D2.近年来,全国多数沿江、河、湖、海的特大城市提出并实施了跨江、跨河、跨湖、跨海发展战术,城市空间结构增长模式扩张最可能出现()A.跳跃增长B.填充增长C.轴向增长D.差别不大答案A(2022辽宁二模,1—3)上庄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城西41余里处,黄山东麓,已有1 000余年历史。
上庄村居民历来聚族而居,世代繁衍相传。
村内巷深曲折,石板道蜿蜒,古民居错落有致。
村内各功能分区明显,建筑集中分布在各功能分区中间。
近年来,村民往村外迁,保留村内古民居。
下图为上庄村平面图。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3.推测影响上庄村功能区和建筑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光照③交通④文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4.上庄村古民居的建筑特点是()A.白墙黑瓦B.厚墙高院C.单坡屋顶D.干栏巢居答案A5.近年来,村民往村外迁,保留村内古民居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历史底蕴B.增加公共设施C.开发房地产D.促进旅游发展答案D(2022广东,13—14,6分)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23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
2023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
下图示意2023—2023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
其次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纲要求:1、驾驭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区位因素。
2、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说明其形成的缘由。
3、理解不同等级城市功能的差异。
一、学问梳理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各功能区之间(有或无)明确界线,即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_____________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它占城市空间的40%-50%。
,可分化为和。
4、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主要为____状或____状分布。
5、工业区是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
因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确定了工业企业须要寻求靠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6、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地域结构,其模式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凹凸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课本23页画出书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实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并在图中标出OA、AB和BC分别为哪一类功能区?9、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区的关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21讲城市空间结构【最新考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考点一城市区位分析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城市(1)含义:城市是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密集,生产效率和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
(2)城市区位因素3.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湖、地区城镇较多,在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和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提示:自然因素往往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分布与人口、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即城市密集地区必然是人口密度高、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如图所示:【活学巧用】读“湘北某城市略图”,完成(1)~(2)题。
(1)根据上图分析,该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A.水资源丰富B.交通便利C.地形条件好 D.气候适宜(2)该城市城区建设发展的方向是()A.向西扩展 B.向北扩展C.向南扩展 D.向东扩展演练真题·找准考法考法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全国卷]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思维流程]第1步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该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可知该国主要发展运输业和贸易。
(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
地租水平市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向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中心,随后向外又继续下降。
(2)其他因素四、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空间差异(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图表特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看,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图1 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图2 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3 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判读方法】1.读图名,明确图像内容如图1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2.读纵、横坐标,明确图像含义如图1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为江苏、贵州两省,其图像含义为两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
图2纵坐标分别代表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横坐标代表年份,其图像含义为安徽省不同年份的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3.读图例,明确各图例的含义4.读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从柱状图、折线图中的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小于30%,中期阶段介于30%~70%之间,后期阶段一般大于70%。
如图1的城市人口比重,2010年江苏省为60%左右,贵州省为35%左右,大致为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5.读变化幅度,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根据柱状图变幅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如图1中江苏省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快于2000~2010年。
第1讲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乡村的土地利用特点及空间结构特点。
2.掌握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形成及布局特点。
3.理解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4.掌握城镇的区位分析及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分布图,判断分析城乡的土地利用差异及分布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某城镇规划图,综合分析评价城镇功能区的布局。
3.地理实践力:了解学校所在城镇的功能区分布状况,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4.人地协调观:结合乡村和城镇的区位特点,理解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什么是乡村?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乡村的农业用地类型及分布是什么?(1)农业用地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农业用地分布: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的土地利用有何特点?(1)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村落内部土地利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主要有哪些类型?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类型及特点是什么?(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3)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特别提醒]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用地类型1.什么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经济因素⎩⎨⎧地租的高低⎩⎨⎧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导致住宅区的分化(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特别提醒]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是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分布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