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海宁千灯镇: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海宁千灯镇位于中国浙江省海宁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小镇。
它以传统灯饰制作而闻名,被列为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灯镇的灯饰制作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当地人悠久的文化传统。
历史千灯镇的灯饰制作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
当时,千灯镇的居民开始制作各种各样的灯笼来庆祝农历新年和其他重要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们开始创造更加精美和独特的设计,使千灯镇的灯饰制作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特色千灯镇的灯饰制作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设计而闻名。
这里的艺术家们运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出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灯笼、灯饰和彩灯。
他们使用高质量的纸、丝绸和竹子等材料,经过精心剪裁、装饰和组装,打造出栩栩如生的灯饰作品。
千灯镇的灯饰作品在造型和图案上非常多样化。
一些作品以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为主题,如龙、凤、鸟、花卉等,在设计和制作中体现了传统的祝福和吉祥寓意。
另外,一些现代化和创意设计的灯饰作品也开始在千灯镇制作,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人们带来新鲜感。
保护与传承作为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千灯镇正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其独特的灯饰制作技艺。
政府部门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确保千灯镇的传统工艺能够得到恰当的保护。
此外,千灯镇也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和教育活动。
一些传统灯饰制作的大师被邀请到当地的学校和社区,传授他们的技艺和经验,培养年轻一代的艺术家。
千灯镇还定期举办展览和文化活动,向公众展示灯饰制作的艺术魅力,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海宁千灯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代表了当地的传统和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体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千灯镇的灯饰制作还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观光者被吸引到千灯镇,欣赏和购买灯饰作品,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海宁南关厢非遗灯彩馆历史发展简介海宁南关厢非遗灯彩馆是位于浙江省海宁市南关厢古镇的一座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展示馆。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历史发展。
海宁南关厢非遗灯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南关厢古镇是海宁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素有“东南明珠”之称。
这里以传承灯彩文化闻名于世。
而海宁灯彩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灯彩起源于古代宗教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娱乐活动。
特别是明清时期,灯彩在南关厢古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传承。
当时的灯彩艺人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灯彩制作技艺和表演方式。
海宁南关厢非遗灯彩馆的创建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馆占地面积达到1000多平方米,是一座集展览、研究、培训和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展示了海宁灯彩的历史演变、制作工艺、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展示手段,向观众们全面展示了灯彩的魅力。
海宁南关厢非遗灯彩馆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该馆成立之初主要以展示灯彩的历史资料和制作工艺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馆内的展品和展览内容逐渐丰富,从单纯的展览向研究、培训、交流等多个方向发展。
近年来,海宁南关厢非遗灯彩馆还加强了与其他非遗文化馆的合作。
他们通过互相借展、合作交流等方式,共同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他们还积极开展各类培训班和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
海宁南关厢非遗灯彩馆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保护和传承灯彩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使得南关厢古镇成为了海宁市的一张重要旅游名片。
总的来说,海宁南关厢非遗灯彩馆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通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成功地保护和传承了海宁灯彩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他们也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和活动,向更多人宣传和普及灯彩文化的知识。
海宁潮文化的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对海宁市的潮文化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海宁市潮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分析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实地走访、访谈以及文献资料的搜集,我们了解到海宁潮文化以其独特性和创意性在当地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不仅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为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力。
第一部分:引言1.1 背景潮文化作为当代年轻人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正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
海宁作为中国的一个小城市,同样拥有独特的潮文化特点。
通过本调查报告,我们希望了解海宁市的潮文化发展情况,并对其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1.2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调查研究海宁市的潮文化,揭示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并为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合理的决策和发展建议。
第二部分:海宁潮文化的渊源与特点2.1 渊源海宁的潮文化源于本地的特定地理和历史背景。
作为一座沿海城市,海宁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并长期以来依赖纺织业作为经济支柱。
这种特殊的产业背景为海宁市的潮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2 特点海宁市的潮文化以时尚、创意和互动性为主要特点。
年轻人追逐时尚,追求个性化,激发了创新和创意的大量涌现。
与此同时,潮文化也注重互动性,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各种活动,促进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三部分:海宁潮文化的影响3.1 经济影响海宁潮文化对当地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年轻人对时尚、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服装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等。
市场的扩大带动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3.2 社会影响潮文化的兴起改变了海宁市的社会风貌,培养了年轻人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能力。
同时,潮文化的推动使得年轻人更加注重文化交流,形成了社交网络和群体认同感。
3.3 文化影响海宁的潮文化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年轻人通过创作、演出和展览等方式,将潮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第四部分:海宁潮文化发展的现状与挑战4.1 现状目前,海宁市的潮文化正在快速发展。
海宁的民间故事
海宁的民间故事——盐官潮神的传说
在风景秀丽的浙江海宁,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故事,那就是关于盐官潮神的传说。
这个故事流传了数百年,成为当地人心中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的体现。
相传在古代,海宁一带经常遭受海潮的侵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祈求平安,当地的居民开始祭拜潮神,希望他能保佑他们免受海潮的侵害。
而在盐官镇,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名叫林文,他学识渊博,心地善良,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天,林文在海边散步时,忽然发现一条巨大的鱼从海中跃出,它的眼睛里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林文心中一动,觉得这条鱼非同一般,于是上前仔细察看。
就在这时,鱼突然开口说话,告诉林文它是潮神的使者,特意前来寻找一位有德行的人担任潮神的使者,保护百姓免受海潮之害。
林文听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使命。
自那以后,林文开始致力于研究海潮的规律,以及如何防止海潮侵袭。
他日夜勤奋,终于发现了一种能够预测海潮的方法。
每当海潮即将来临时,他都会提前通知百姓做好防范措施,从而避免了无数灾难。
人们纷纷感激林文的恩情,将他尊称为“潮神使者”。
为了表达对潮神使者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当地百姓在盐官镇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潮神和林文的塑像。
每年农历的特定日子,人们都会聚集在庙宇里,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祈求潮神保佑他们平安顺遂。
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已经成为海宁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也传递了团结互助、勇于担当的精神。
每当人们提起盐官潮神的传说时,都会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喜欢海宁的理由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理由:
历史文化底蕴:海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如南关厢、徐志摩故居等,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自然风光优美:海宁地处钱塘江畔,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景观,如盐官古镇、钱塘江大潮等,让人流连忘返。
人文气息浓厚:海宁是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如硖石灯彩、皮影戏等,让人领略到当地的独特文化魅力。
经济发展迅速:海宁是中国百强县之一,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生活品质高:海宁拥有高品质的生活服务,包括美食、购物、娱乐等方面,让人享受到舒适、便捷的生活体验。
总之,喜欢海宁的理由可以因人而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海宁的信息,建议亲自前往感受当地的文化和风情。
对海宁的评价
海宁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市,被誉为“中国
针织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下面是对海
宁的评价:
1. 纺织业发达:海宁市是国内纺织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以生产高品质的皮革、织物和针织品而闻名。
这些产品品质好,样式独特,深受国内外市场的喜爱。
2. 优美的风景:海宁市位于江浙沪三角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城市周边有着湖泊、河流和农田等美丽的风景。
同时,海宁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古镇,如乌镇和西塘,保留着独特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3. 丰富的文化资源:海宁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庙宇和古代文化遗址,展示了海宁丰富的文化底蕴。
海宁还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有着很多佛教寺庙,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4. 发展迅速:近年来,海宁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完善,商业中心和住宅区不断拓展。
这使得海宁成为一个宜居和宜商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综上所述,海宁市具有独特的纺织产业、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迅速发展的经济等优势。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游客和投资者,被公认为是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
海宁三大特色文化作文Haining, located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famous for its three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 Qiantang River Tide Watching, Leather Satchel Craftsmanship, and Shadow Puppetry. 海宁市位于浙江省,以钱塘江涌观潮、皮具工艺和皮影戏三大独特文化特色而闻名。
The Qiantang River Tide Watching is a traditional event that has been observed for over 2000 years. 当地人每年都会聚在钱塘江岸边等待这一壮观的自然现象。
The Leather Satchel Craftsmanship, on the other hand, is a traditional handicraft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这种皮具工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著称。
Lastly, the Shadow Puppetry in Hain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 years. 皮影戏在海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最为喜爱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reservation,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launched various initiatives to protect and promote thesecultural treasures. 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当地政府出台了各种措施来保护和促进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
海宁潮文化的调查报告一、引言海宁作为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以其独特的潮文化而闻名。
潮文化是海宁的骄傲,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对海宁潮文化进行调查,探索其起源、内容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潮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潮文化的历史背景海宁潮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海宁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
商贾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潮文化。
2. 潮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海宁潮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包括诗词歌赋、民间传统、艺术表演等多个方面。
潮文化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弘扬传统价值观,注重家庭和谐、亲情和友情的传承。
此外,潮文化还关注个体的独立性和追求个性的权利。
三、海宁潮文化的影响1. 经济发展海宁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潮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商机。
同时,潮文化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2. 社会和谐海宁潮文化注重家庭和谐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潮文化鼓励人们尊重长辈,关心家人,弘扬亲情和友情,倡导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
这种和谐的价值观也对城市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城市形象塑造潮文化是海宁的独特标志,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传承和发展潮文化,海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一个具有特色和魅力的城市。
这种独特的城市形象对吸引外来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 文化遗产保护海宁政府高度重视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加强对传统建筑、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对潮文化的传统艺术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使潮文化得以延续并传扬光大。
2. 教育与培训海宁通过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等途径,加强对潮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海宁的家乡风俗介绍海宁的家乡风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饮食文化海宁的食文化以素有“蚝都”之称的新桥镇特产——蚝为代表。
海宁人最常吃的就是蚝了,而且蚝还有各种做法,如蒸蚝、生蚝、蚝油等等。
家家户户都会把去了腥味的大鲍鱼洋葱醋上,那一盘颜色鲜红、爽口可口的开胃菜,仿佛已成为海宁一餐不可或缺的食物。
二、民俗文化海宁的传统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庆祝新春的“二郎山拜寿”和逢年过节举办的“祭城隍”活动。
三、服饰文化海宁的服饰文化,以戏曲、绸缎为代表。
在戏曲中,有许多海宁地方剧种,如:“蚂蝗点秧戏”,“七个月亮脚本”等。
同时,海宁也是中国传统的丝绸生产基地之一,丝绸在海宁是一种很流行的服装材料。
四、住房文化海宁的住房文化比较典型的是挂花楼。
挂花楼是海宁传统的居民楼,最早出现于清朝中期,多为三层或四层的砖木结构。
挂花楼的外墙和房间内装潢多有浮雕、线刻、彩画等细节,形式和内容相当独特。
五、集市文化海宁的集市文化以南门集、东门市场、凤凰市场为代表。
凤凰市场是海宁历史最悠久的集市,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
而南门集和东门市场则是海宁著名的花鸟市场和特产市场。
六、婚俗文化海宁的婚俗文化也非常具有特色。
新娘子嫁到新家之后,还要跑三朝,即在结婚后的三个日子里,与亲朋好友一起往农田里跑一圈,以示向土地神明祈求丰收和福气。
同时,海宁的新娘嫁妆也尤为讲究,以被称为“海宁三围”的锦缎作为礼品最为常见。
以上就是海宁的家乡风俗介绍,从饮食、民俗、服饰、住房、集市、婚俗等多个方面,展现了海宁独特的文化风貌。
海宁文化海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海宁“三大文化”,即“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
1.天下奇观涌起“潮文化”海宁潮,又称浙江潮或钱江潮,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
海宁观潮之风汉时已蔚然,唐宋时盛。
北宋词人潘阆所唱“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的真实写照。
海宁潮是在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形成的。
宁潮每天有两次潮汐,即农历初一、十五的子午潮,每半个月循环一次,尤其是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的潮汐。
一年有120个观潮的好日子。
海宁是一个观潮胜地,这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钱塘江到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
河口以东100公里宽,到达海宁严观镇时,河宽只有3公里。
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形成了陡立的水墙。
海宁潮形成了“一潮三看四景”的追潮旅游。
在盐官镇东约8公里的大缺口观看“双龙相扑碰头潮”,在盐官可以看到“江横白练一线潮”,在盐官镇西约11公里的老盐仓观看“惊涛裂岸回头潮”,在夜间可观看“月中齐鸣半夜潮”,同时可享受听潮之妙。
世界一绝的海宁潮,千百年来无数名人游客为之倾倒。
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历代著名诗人看到奇观后留下千余首咏潮诗。
清朝乾隆皇帝四次到严观观看海宁海潮,写了10多首诗。
孙中山、 *** 等一代伟人也曾来海宁观潮并留了诗文。
浩瀚的海宁潮撞击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灵感,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潮文化”资料,凝成了一部特殊的历史教材。
2.轻罗万眼映出“灯文化”海宁石霞灯笼是著名的工艺品。
始于唐盛于宋,经历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以手工艺、书画为一体的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具有高度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宋代被列为皇宫贡品。
海宁硖石灯彩以针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内。
海宁市省级非遗项目“海宁三把刀”
嘉兴市级非遗项目“豆瓣酱”
嘉兴市级非遗项目“玫瑰米醋”
海宁三把刀
名字:海宁三把刀
身份:嘉兴市级非遗项目
特征:海宁三把刀即药刀、糕刀和片刀,由百年老店——周顺兴铁店创制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
海宁三把刀工艺传统、精湛,打造过程主要有审料、开料、嵌钢、拔脚、整平、成形、淬火、冷平、沙平、磨光、出口、装柄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的技艺和火候掌握均有较高要求,代代相传,形成一套独特的制作技艺。
豆瓣酱
名字:豆瓣酱
身份:省级非遗项目
特征:豆瓣酱采用传统工艺,有周转期长、劳动力度大、劳动量大、资金周转慢、对环境要求高等特点。
每年4月初开始制作豆瓣酱,一年为一期,需晒制150天以上,并且每天都要进行揭盖透风和翻倒缸方式使得上下酱发酵均匀。
2016年,海宁市光明蔬菜有限公司申报了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获批准。
玫瑰米醋
名字:玫瑰米醋
身份:嘉兴市级非遗项目
特征:在海宁,几乎每家厨房柜子里都有一瓶“裕丰”牌玫瑰米醋。
玫瑰米醋产自裕丰酱园,除了米醋,酱园还出产的手工酱油、黄豆酱等。
酿醋不但是个体力活,而且需要时间的沉淀,完全是在用时间换味道。
至今,在裕丰的酿造基地里,依然保持用苛刻的传统工艺生产玫瑰米醋。
海宁长安历史文化古镇有哪些
海宁长安镇位于浙江省海宁市境内,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镇。
长安古镇保存了大量古建筑和传统文化,因此备受游客青睐。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海宁长安历史文化古镇有哪些特色。
古街古巷
长安古镇保留了大量古老的街巷,这些街巷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石板路和古式建筑。
漫步在古街古巷之间,仿佛可以穿越时光,感受到古镇悠久的历史和岁月的沧桑。
传统手工艺
在长安古镇,依然可以看到一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如绣花、剪纸、扎染等技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古镇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古迹
长安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其中包括了一些历史悠久的庙宇、祠堂和古建筑。
这些古迹见证了长安古镇的发展历程,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活动
除了传统的文化和建筑,长安古镇还保留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比如传统的庙会、乡土戏剧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古镇的独特魅力。
长安古镇作为海宁市的一颗明珠,不仅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古镇,更是一处可以让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地方。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古镇的宁静与历史的沉淀,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长安古镇,探寻这里的美丽与故事。
1。
海宁潮文化我的大学浙江财经东方学院坐落于美丽的钱塘江畔海宁市。
海宁市不仅仅是一座皮衣之都,文化之邦,更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海宁三大文化。
我有幸在这所文化名城展开我的大学生涯,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受到海宁文化的熏陶。
海宁三大文化之一的“潮”文化尤其吸引我的注意,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文化,我对海宁“潮”文化进行了研究和调查。
现在让我们慢慢地去了解,体会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一.海宁潮简介钱江潮,又称海宁潮,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
自古以来,以其磅饰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闻名于世,世界上只有巴两亚马逊河的潮水可以与它媲美。
清代文学家、戏剧家冯梦龙把钱江涌潮列为世界I…四绝之一”。
最近中国有22个景观被列为“世界之最”,钱江潮排名其中,可见其无与伦比。
二.海宁潮的成因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
)最大。
地利:钱塘江到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
出海口东面宽达100公里,往西至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至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
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形成了陡立的水墙。
风势: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三.海宁潮的特点1.独特性: 浙江潮为天下奇观,由此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为国内唯一,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都十分罕见。
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上说,尤其珍贵。
2.综合性: 由浙江潮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节日庆典、休闲观赏、竞技、口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信仰民俗等许多门类,传达出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3.民众参与的广泛性与传承的持久性: 也是其他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无法与其相比的。
海宁的特点
海宁是一个颇具魅力和特色的城市,拥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文化底蕴深厚:海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海宁以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独具地方特色。
天下奇观海宁潮以其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而饮誉海内外;硖石灯彩工艺独特,制作精细,其“针工”堪称一绝,相传始于唐而盛于宋,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曾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
2.名人辈出:海宁人杰地灵,历代贤才荟萃,如唐代诗人顾况,明代史学家谈迁,清代大学士陈元龙、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著名诗人徐志摩、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书法家张宗祥、书法篆刻艺术家钱君匋、漫画家米谷、教育家沙可夫、许国璋、著名作家陈学昭以及香港知名人士查济民和金庸先生等都是海宁人。
3.经济实力雄厚:海宁还是著名的“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中国经编名城”。
皮革业是海宁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主要产业门类包括皮具、皮衣、皮鞋、箱包等。
4.旅游资源丰富:海宁拥有盐官古城、王国维故居、徐志摩故居等著名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5.城市规划建设现代化:海宁市政府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市容整洁美观。
城市内有许多公园和绿化带,绿化覆盖率高,被誉为“国家园林城市”。
以上就是海宁的一些主要特点。
海宁名胜古迹景点介绍海宁的名胜古迹景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下面这几处:一、潮州古城潮州古城位于海宁县城中心,是海宁的历史文化名片之一。
潮州古城建于宋代,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城内遗存众多历史建筑和文物,展现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城内有古城墙、古街道、古寺庙等,保留了许多明清古建筑,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特别是古城墙,高大雄伟,壮丽而古朴,是潮州古城的标志性景点。
游客可以沿着城墙漫步,观赏古城全景,感受历史的沧桑。
此外,潮州古城还有古老的民居和商业街,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社会。
二、瑶姑寺瑶姑寺位于海宁市区北部,是海宁的一座古老寺庙,创建于唐代。
瑶姑寺建在山腰上,依山而建,风景秀丽。
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阁、钟鼓楼等,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佛教氛围。
寺庙周围绿树掩映,古松碧竹,清泉潺潺,环境幽雅清静。
瑶姑寺还有许多石刻和石碑,可以让游客品味古代文化的韵味。
瑶姑寺是一处宁静祥和的净土,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冥思。
三、越裳楼越裳楼位于海宁县城中心,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建于明代。
越裳楼名字来源于古代传说,相传越裳国是女儿国,国王的女儿们总是身着裳裙,因此得名。
越裳楼是一座木结构的仿古建筑,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宏伟。
楼内陈设有各种古代家具和器物,展现了古代生活的风采。
楼上还有一个展示厅,陈列着海宁的历史文物和文化艺术品,让游客了解海宁的历史文化。
登上越裳楼,可以俯瞰整个海宁县城的美丽景色,感受古城的魅力。
四、钱龙山钱龙山位于海宁市区西南部,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山峰,其形似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因此得名。
钱龙山地势险峻,山势陡峭,山巅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海宁的美丽风光。
山上有一座古老的道观——钱龙观,建于明代,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观内有钟鼓楼、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建筑,香火鼎盛,是海宁的著名道教圣地。
登上钱龙山,可以感受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领略道教文化的魅力。
关于海宁文化的调查报告
海宁的潮文化
海宁是观钱江潮之胜地,这与海宁独特的地理条件有关。
钱塘江到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
出海口东面宽达100公里,往西至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至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
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形成了陡立的水墙。
被苏东坡誉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发展至今在海宁已形成了“一潮三看四景”的追潮旅游。
在盐官镇东约8公里的大缺口观看“双龙相扑碰头潮”,在盐官可以看到“江横白练一线潮”,在盐官镇西约11公时的老盐仓观看“惊涛裂岸回头潮”,在夜间可观看“月中齐鸣半夜潮”,同时可以享受一下听潮之美妙。
世界一绝的钱江潮,是大自然的恩赐。
千百年来无数名人游客为之倾倒。
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历代名人墨客在一睹天下奇观后贸下了千余首咏潮诗词。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中曾四次到盐官观潮,赋诗10余首。
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也曾来海宁观潮,并留下了诗文。
浩瀚的钱江潮,撞击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灵感,给临江而居的海宁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潮文化”资料,大量有关潮的学术著作、文化作品等,凝成了一部特殊的历史教材。
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是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1]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
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
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海宁皮影戏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文献表明始于南宋,清朝末期最为盛行海宁皮影。
到本世纪80年代,有近八百年历史。
据皮影戏艺人述: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不久,即有北方皮影艺人到临安戏场(当时称为瓦舍)演出影戏。
海宁地近都城,皮影戏很快在境内传播。
先是达官贵人、上层人士在寿庆、喜期、丧吊、宴会时请艺人演皮影戏。
清光绪年间,朝廷下令禁止在阀门演出,皮影戏一度衰落,艺人大多转务农业。
他们在乡间传统节日和民间婚丧喜事中演出,逐渐为乡闾喜爱,又趋繁荣。
蚕户为求蚕花二十四分(求祈丰收之意),养蚕前由独家或几家合起来请皮影戏班演出,通宵达旦。
演毕,由戏班揭银幕(桃花纸)贴上蚕匾,以示吉庆,再由蚕户给戏班桃花纸换上银幕,此谓蚕花戏习俗。
皮影戏流入民间后,成为发展过程中的鼎盛时期。
清末民初,全县有11个戏班,近百名艺人,分布在斜桥、盐
官、郭店、石井、庆云、长安、辛江、周王庙等地。
解放后,传统习俗改变,皮影戏又转入业余活动。
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个,剧目达300余个,演员120多人。
50年代,浙江省文化部门为组建剧团赴京演出,经调查全省惟海宁尚存技艺精湛的皮影老艺人。
但时至今日,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年岁均逾七旬,后继乏人,已属重点抢救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之一
海宁文化名人
海宁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
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效、史学家谈迁,清代大学士陈元龙,诗人查慎行,数学家李善兰及近代一大批名人。
众多品位高、影响大的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在为名人文化召开的各类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研讨会中,名人文化的研究已从宣传型提高到学术研究的层次。
海宁的灯文化
海宁硖石灯彩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在宣统2年“南洋劝业会”和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大奖,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灯彩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兰卡贵宾,1992年全国花灯邀请赛,参赛的14盏硖石灯彩全部获得一等奖,轰动全国灯彩界。
1994年海宁市人民奖两对硖石灯彩分别赠送给新加坡内客资政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2001年2月,硖石灯彩在新西兰展出,海宁市人民将两对灯彩分别赠送给奥克兰市政府和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再一次在民国他乡引起轰动
硖石灯彩,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又是海宁三大文化(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之一,以针刺制灯独树一帜,堪称“江南一绝”,誉满海内外。
1959年版《辞海》灯彩:“浙江的灯彩,则以针刺花纹著名。
”它的起源甚早,“相传源于秦,始于汉,盛于南宋,绵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南宋朝时,金兵已入寇中原,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偏安于半壁江山,为了粉饰太平,元宵放灯已发展到新的高峰,扎灯、赛灯、赏灯蔚然成风,据《武林旧事》和《乾淳岁时记》等记载,当时,进京朝贡的灯品,有福州的白玉灯、安徽新安琉璃灯、江苏南京夹纱灯、常州料丝灯、苏州罗锦灯、杭州羊皮灯和硖石万眼罗灯等。
正是各具特色,争奇斗妍。
灯品中尤以针工细密的“万眼罗”最奇,南宋诗人范成大《灯市行》中有“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诗句,点出了它比用轻罗、织锦剪裁结扎的罗锦灯更加精细、美观,当年硖石灯彩进京朝贡,被选为“灯彩精品”而悬挂在临安(杭州)东华门外凤楼前,故许葆翰(1866—1942)《硖川灯市》诗有“东华门外凤楼前,博得虚名非一年”句。
海宁文化多种多样,文化各异,让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物等。
特此报告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201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