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14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一、比较发展模式的几个理论假说改革开放以来,以苏南、温州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其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被概括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
但是国内经济界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争论往往超出了这两种模式本身的范围。
过去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时,以苏南模式压温州模式,现在强调私有化时又以温州模式批苏南模式。
我们认为,比较这两种模式不要夹入政治标准,不要简单地以公有还是私有作为评判标准,应该以生产力为唯一标准。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比较发展模式先提出如下假说。
所谓“发展模式”,其基本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费孝通,1997),也就是对特定时空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
根据此定义,我们的假说是要澄清以下问题:(1)模式是不变的吗?我们的回答是,发展模式都是特定约束条件下发展路径和机制的抽象概括,条件的可变性决定模式内涵的可变性。
(2)一种模式一定优于另一种模式吗?我们的回答是,根据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思想,只要充分考虑相关约束条件,比较不同的发展模式首先地要看其是否符合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是否最有利于当时当地的生产力发展。
离开这种客观性,先验地评判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发展的模式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
(3)模式可以照搬吗?我们的回答是:对已有模式的宏观选择即整体移植是行不通的,除非可以规模经济地改善约束条件本身。
具体地说,不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还是其他模式,都是对发展条件差异的正常反应。
一种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采用相同的模式未必都有效。
(4)模式差别永恒吗?我们的回答是,某种模式所依赖的条件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从而发展途径也是发展变化的,发展的趋势是差异的日益缩小,即模式的淡化和趋同化。
二、苏南模式的起始阶段特征所谓“苏南模式”,通行的理解是指苏锡常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
苏南模式的特点“苏南模式”形成背景名称来源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了“苏南模式”。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
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
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
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州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
两种路径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观原因。
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
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苏州、无锡等地,给苏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
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至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
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实现科学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苏南地区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是以“苏南模式”的三方面创新为基础的:一是体制上的创新,在外资、民资和上市公司充满活力的基础上率先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二是增长方式的创新,率先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三是地方政府作用的创新,率先建立起市场管经济发展,政府管社会发展的调节结构。
一、体制创新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苏南地区抢先抓住了市场化、国际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机遇,实现苏南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
(一)抓住了市场化的机遇。
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的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为苏南地区自身的发展所扬弃。
集体产权特别是政府产权成为改革的目标。
与乡镇政府产权主动退出和集体经济的改制相伴,民营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可以说苏南地区在世纪之交迅速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大部分是原来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改制过来的。
(二)抓住了国际化的机遇。
上个世纪末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给苏南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90年代初的浦东开发,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设立,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
苏南地区建立了多个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领头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引进外资,提升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这个区域成为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台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经济开放的同时也成为这一区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苏南地区在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和推进企业改制时,虽然也有相当部分企业完全改制为私人企业,但大部分企业是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混合所有制企业。
即使是农民自主创业也采取合作方式。
因此,新“苏南模式”的所有制可以用混合所有制经济来概括。
与此相应,改制后的企业的总体规模不是小型化,而是进一步扩大规模。
这样,在开放基础上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成为新“苏南模式”的主要内容。
而别具特色的是这里的企业结构以混合所有制和规模企业为主体。
(三)抓住了城市化的机遇。
苏南模式一开始就包含了城市化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是就地发展小城镇。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1. 引言1.1 苏南模式的定义苏南模式是指苏州和南京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
其特点是立足于江苏省经济重要地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和经济发展。
苏南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被视为一种成功的经验和发展路径。
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强调产业优化与升级、注重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特征使得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苏南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通过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和关键要素,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1.2 苏南模式的重要性苏南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和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苏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苏南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探讨苏南模式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字数:134】2. 正文2.1 苏南模式的第一转型路径:产业结构优化苏南模式的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在苏南模式中,产业结构优化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苏南地区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注重挖掘和发展核心竞争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通过引进、培育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和创新合作,形成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集群效应。
苏南模式的特点“苏南模式”形成背景名称来源 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了“苏南模式”。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
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
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
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州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
两种路径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观原因。
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
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苏州、无锡等地,给苏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
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至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
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