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对比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5.96 KB
- 文档页数:2
诊断应用中对钙化病灶的敏感性较为显著,能够为乳腺疾病诊断确认提供可靠依据和支持,临床应用价值作用较为显著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临床中多数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灶钙化率较低,导致钳靶检査在实际诊断应用中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此外,由于我国女性乳腺以致密型为主,而钳靶检査在致密型乳腺疾病的检査应用中检出率相对较低,因此,导致其临床检查应用局限性显著"⑹。
而乳腺超声检査在疾病筛査诊断应用中,由于其无电离辐射影响等特点,在对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乳腺疾病检查中均可使用,同时其在进行乳腺肿块检查中的分辨率较高,更加适用于致密型乳腺检查,临床诊断效能作用较钳靶更为显著⑺。
值得注意的是,乳腺超声进行恶性病变检出率较低,而增强磁共振作为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技术,能够从不同方位检查病灶的形态及信号特点,病灶DWI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弥散受限,间接提示病灶恶性可能;灌注特性曲线特性也能间接提示病灶的良恶性,能够同时进行双侧乳房检查,使其整体观察与综合性判断性能良好,再加上能够对乳腺软组织、多病灶的准确探查,使得其临床诊断效能较为显著,在乳腺疾病检査中价值作用突出⑻。
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147例乳腺疾病患者分别采用乳腺超声、钳靶与多期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査后显示,147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共有179个乳腺病灶,其中,乳腺良性肿块患者103例,共124个病灶;乳腺恶性肿瘤患者44例,共55个乳腺病灶。
乳腺超声对乳腺良性肿块的检出率为93.5%,明显高于钳靶检查的66.1%及多期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査的8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多期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査对乳腺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96.4%,明显髙于乳腺超声的74.5%及钳靶检查的8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乳腺超声、钳靶与多期动态增强磁共振在乳腺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为显著的效能作用,其中,多期动态增强磁共振与乳腺超声诊断效能优于钳靶检査。
造影剂在CT增强中毒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目的:探讨含碘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近10年来,对我院1860例患者使用离子型高渗造影剂和620例使用非离子型低渗透造影剂进行CT增强中,副反应的观察和对照。
结果:2组结果表明过敏及副反应发生率以离子型造影剂居多,且以头晕,恶心,呕吐,结膜充血,皮肤发痒,荨麻疹为常见表现。
非离子型造影剂较少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临床应重视碘造影剂在cT增强中的增强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的危害。
标签:碘造影剂;CT增强;过敏与副反应CT增强扫描是CT诊断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含碘造影剂已广泛应用于CT增强中,增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别,从而提高病变的显示率与诊断的准确性。
因CT使用碘剂的剂量大且注射速度快,故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时有发生。
CT造影剂分离子型高渗透造影剂(泛影葡胺,异泛影葡胺,泛影钠,异泛影钠,复方泛影葡胺等)和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优维显,欧乃派克,碘必乐等)两大类。
1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于我院自1995~2004年,对2480例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进行CT增强扫描,其中1860例使用离子型高渗造影剂进行CT增强,称观察组,男1129例,女731例,男女之比为1.5:1。
年龄11~78岁,平均44.5岁。
有620例使用非离子造影剂进行CT增强扫描,称对照组,男409例,女211例,男女之比2:1,年龄8~76岁,平均44岁。
1.2方法观察组用离子型高渗造影剂,泛影葡胺,在CT扫描前,应先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掌握造影剂对某些疾病的禁忌症,常规做碘过敏试验(静脉注射30%泛影葡胺1ml),观察20分钟后,确无任何不良反应时,再用60%泛影葡胺,成人剂量60~80mL胖瘦体形按体重酌情增减,小儿按体重1ml/kg剂量,并在抽吸泛影葡胺时加地塞米松,小儿加入10mg,两药在注射针管内混匀后经静脉注射进行扫描。
一、显影剂种类(一)CT显影剂目前用显影剂多为含碘制剂。
含碘制剂大体分为两大类:离子型与非离子型。
1.离子型显影剂按结构分为单酸单体和单酸二聚体。
单酸单体的代表药物有泛影葡胺(可用于各种血管显影及静脉肾孟显影,用于不同器官时,其浓度亦不同)、碘他拉葡胺等,单酸二聚体的代表有碘克沙酸。
离子型显影剂性质稳定对比良好但溶液属高渗性,患者中毒副反应发生率高,肌体的耐受性差。
2.非离子型显影剂非离子型显影剂有碘海醇(欧乃派克)、碘异肽醇(碘必乐、碘帕醇)、碘普罗胺(优维显)、碘维索(安射力、碘氟醇)等,非离子型显影剂其渗透性降低甚至接近血浆,毒副反应小,生物安全性大,对神经系统毒性低,副反应发生率低,肌体的耐受性好,可用于各种血管显影及经血管的显影检查。
(二)MRI显影剂MRI是一项先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 利用生物体不同组织在外磁场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共振信号来成像, 磁共振信号的强弱取决于组织内水的含量和水分子中质子的弛豫时间, 可有效检测组织坏死、局部缺血和各种恶性病变如肿瘤, 并能进行早期诊断, 还能对器官移植等进行监测。
根据磁性中心的不同,MRI显影剂可分为顺磁性物质、超顺磁性物质和铁磁性物质三大类。
根据磁性物质的分子大小和颗粒形状不同,又分为小分子顺磁性显影剂、大分子顺磁性显影剂、超顺磁性粒子和铁磁性粒子、纳米结构显影剂等几类。
1.小分子顺磁性显影剂目前常见的小分子顺磁性显影剂是:Gd-DTPA及其线型、环型多胺多羧类螯合物和锰的卟啉螯合物。
Gd3+、Dy3+、Mn2+、Fe3+有较大的有效磁矩,与适当的配体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后,毒性大大降低,且增大了分子体积,是MRI显影剂研究的主要对象。
Gd-DTPA及其线型、环型多胺多羧类螯合物的优点是增加了显影剂的亲脂性能并提高了对靶组织如肝脏的选择性。
锰的卟啉螯合物能选择性地富集于肿瘤组织,对肝脏和肾脏MRI信号具有良好的增强效果。
但目前常用的小分子顺磁性显影剂多为非选择性的胞外试剂,相对分子质量小,半衰期短,体内信号弱。
复方泛影葡胺和国产碘海醇在CT增强扫描中副反应的对比观
察
王红燕
【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5(034)004
【摘要】近年来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发展,以其良好的理化特性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本研究比较了国产离子型造影剂60%复方泛影葡胺(meglumine diatrozoate)与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iohexolurn)在CT增强扫描中产生副反应的情况,讨论其安全性和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343-344)
【作者】王红燕
【作者单位】临汾铁路中心医院,0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
【相关文献】
1.欧乃派克和复方泛影葡胺在CT增强扫描中副反应的对比研究 [J], 郭莉;甘万崇
2.碘海醇与复方泛影葡胺在影像学检查中副反应对比分析 [J], 赵宏然;赵海
3.优维显与安其格纳芬在360例高危因素病人CT增强扫描中副反应的对比观察[J], 沈霞;赵建农
4.国产碘海醇用于肝脏CT增强扫描60例临床观察 [J], 曹玉;万瑞香;隋忠国
5.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副反应对比观察体会 [J], 梁东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对比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检查已经成为临床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在影像学检查中,造影剂的使用更是必不可少的。
造影剂通过增强组织器官的对比度,使得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病变部位,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造影剂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在严重情况下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不同的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对患者的不良反应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比一些常见的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以供临床医生在选择造影剂时参考。
一、碘造影剂碘造影剂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造影剂,其在X线造影、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中都有广泛应用。
碘造影剂可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种,其中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渗透性更小,对血管和造影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无论是离子型还是非离子型碘造影剂,都有一些共同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等。
过敏反应是碘造影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此类不良反应在注射后立即发生,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在使用碘造影剂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过敏史和风险。
碘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由于碘造影剂在体内的排泄主要依赖于肾脏,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接受碘造影检查时存在较大的风险。
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和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更需要慎重考虑是否使用碘造影剂。
二、钡剂钡剂是一种无机盐,可以在X线检查中用作肠道造影剂,以增强消化道的对比度。
钡剂一般通过口服或灌肠方式给予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应用较为普遍。
而钡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和吸收毒性。
消化道反应包括腹胀、腹痛、腹泻等,一般在注射后即可自行缓解。
而吸收毒性是钡剂的一个特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此类不良反应虽然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却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在使用钡剂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三、铁剂铁剂主要用于磁共振造影(MRI)中,通过改变组织器官的磁性来增强对比度,以显示组织结构和病变。
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李真真
【期刊名称】《中国处方药》
【年(卷),期】2016(14)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差异,为探讨造影剂不良反应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7月接受影像学检查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碘造影剂造影检查。
根据患者使用造影剂的类型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造影检查,对照组则使用离子型造影剂,比较两组患者24 h内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检查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2.0%;对照组检查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4例,其中轻度2例,中度1例和重度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影像学检查中,含碘造影容易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不同的造影剂造成的不良反应程度不同,非离子型造影剂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程度,配合精心护理和预防处理能进一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李真真
【作者单位】南阳市中心医院CT室,河南南阳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两种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副反应对比分析 [J], 李远涛
2.两种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副反应对比分析 [J], 李远涛
3.不同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对比 [J], 李元
4.两种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副反应对比分析 [J], 李远涛
5.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J], 李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对策。
方法总结我院2009—2010年所做的120例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常规腹部加压,对比剂选用离子型及非离子型两种:93例一般患者选用76%复方泛影葡胺;27例高危人群选用碘海醇。
剂量为20-40ml。
结果对比剂不良反应21例,患者均使用复方泛影葡胺,其中,轻度不良反应20例,重度不良反应1例。
腹部加压引起的迷走神经反应4例。
低血糖反应2例。
除1例重度不良反应紧急抢救未完成检查外,其余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完成造影检查。
结论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不良反应的原因多种,针对不同情况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关键词】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不良反应对策[中图分类号]R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6-0038-02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是泌尿系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但在其检查过程中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仔细分析原因,及时有效的处理及预防,对检查成功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近两年我院泌尿外科疑为泌尿系疾病的患者120例。
男性87例,女性33例。
年龄16—81岁。
1.2 方法:93例一般患者选用76%复方泛影葡胺,27例高危人群选用碘海醇。
检查前按对比剂产品说明书要求做碘过敏实验,阴性者方可进行,对比剂剂量为20-40 ml。
静脉注射后,常规腹部加压,在西门子胃肠机R200下透视观察并点片。
2 结果120例患者中,93例一般患者注射泛影葡胺5分钟后21例出现不同程度碘过敏反应。
其中轻度不良反应20例:患者有面潮红,轻微头昏头痛,恶心及轻度呕吐,皮肤瘙痒和轻度荨麻疹等,不作特殊处理或对症治疗症状即缓解。
重度碘过敏反应1例,患者出现全身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立即结束检查,通知临床医生给予紧急抢救:快速给氧,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后,病情得以控制。
27例高危人群注射碘海醇后未出现过敏反应。
不同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对比造影剂是一种常用于影像学检查中的药剂,其在体内通过吸收X射线来增强影像质量。
然而,在使用造影剂进行检查时,极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肾功能损伤等。
本文将对比不同种类的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
1. 碘造影剂碘造影剂是一种最常用的造影剂,其包括有机碘化合物和非离子型碘剂。
由于其碘含量较高,因此易引起过敏反应。
根据不同剂量和用药途径,有机碘化合物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大约为2-5%,而非离子型碘剂的发生率较低。
此外,高剂量的碘造影剂还会引起肾功能损伤,尤其是在患者存在肾脏疾病或高龄时。
钆造影剂是另一种常用的造影剂,其用于MRI检查中。
与碘造影剂不同,钆造影剂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然而,此类造影剂仍会引起肾功能损伤,尤其是在患者存在肾脏疾病或多次接受造影剂检查时。
另外,钆造影剂也与一种称为NSF(皮肤钙化纤维样化),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皮肤病相关。
因此,在接受MRI检查时,应该谨慎选择钆造影剂的种类和剂量,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风险。
沃莫造影剂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造影剂,主要用于心脏CT检查。
与传统的碘造影剂不同,沃莫造影剂是一种无离子造影剂,因此其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此外,沃莫造影剂对肾脏的影响程度较轻,并且在影像质量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
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心脏CT 检查选择使用沃莫造影剂进行。
硫酸铋造影剂主要用于胃肠道X线检查中,其作用是使胃肠道充满空气,从而增强影像的质量。
然而,由于硫酸铋造影剂含有大量汞、铅等有毒物质,因此其在使用中要特别注意安全。
此外,硫酸铋造影剂还可能引起消化道反应,如腹胀、恶心、呕吐等。
总之,不同种类的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有所差异。
在选择具体造影剂时,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检查需要和不良反应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检查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心血管内科造影剂用药观察造影剂又称对比剂,是介入放射学操作中最常使用药物之一。
随着临床诊断的需要,人们不断地在研究造影剂,迄今为止,血管造影检查中所使用的经肾脏排泄的造影剂分为两大类,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均为含碘的水溶性造影剂。
一、离子型造影剂离子型造影剂溶于水后发生电离,故又称为离子型造影剂。
国内常见的为复方泛影葡胺,为泛影酸钠与泛影葡胺的混合物,分60%和76%两种浓度,为无色透明或微黄色的水溶液,有一定的毒性。
在使用中可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如心血管造影时,可使呼吸、血压和心电图发生一定的变化,冠状动脉造影时可引起心室纤颤、心肌收缩无力和心肌损害。
但价格低、用途广为其优点。
低剂量、低浓度使用时较为安全。
使用前应做碘过敏试验。
二、非离子型造影剂非离子型造影剂是三碘苯甲酸酰胺类结构的衍生物,具有低渗透压、低黏度及低毒性的优点。
其在水溶液中不产生离子,对血浆渗透压无影响,对神经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小,全身耐受性优于离子型造影剂,并且含碘量高,造影效果好,因而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常见的非离子型造影剂有碘必乐(iopamiro)、优维显(Ultravist)、欧乃帕克(om-nipaque)等,分为300mg/mL 和370mg/mL两种浓度。
1.碘必乐(碘帕醇)是新一代非离子型水溶性碘造影剂,适用于全身与脊髓腔的造影及CT增强扫描、血管造影等。
制剂规格:碘必乐150mL,每瓶50mL与100mL;碘必乐200,每瓶10mL;碘必乐300,每瓶10mL与50mL;碘必乐370,每瓶10mL、50mL与200mL。
2.优维显(碘普罗胺)是一种低渗透压的非离子型造影剂,在高碘浓度时仍保持低黏度,极少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
用于CT增强扫描、DSA等。
制剂规格:优维显300有20mL、50mL、75mL、100mL、200mL及500mL 瓶装;优维显370有30mL、50mL、75mL、100mL及200mL瓶装。
造影剂副作用的预防及护理进展(兰州军区乌鲁木齐军区总医院肿瘤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725-02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不断发展,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造影剂副作用的发生也逐渐增多,轻者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重者危及病人的生命,因而防范和减少造影剂副作用值得不断研究和总结。
1 造影剂的类型造影剂类型的选择关系到过敏反应发生率的高低,目前造影剂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其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机构不同,离子造影剂在水溶液中会解离成大量的阴离子、阳离子,同时具有高渗性,高离子性和亲水性弱的特点,这些特点可在临床上导致一些副作用,如肺动脉增加和肺血流量减少、血栓形成、低血钙等。
非离子型在机构上去除了羟基,阳离子,具有亲水性的特点,其副作用明显降低。
因此老年体弱、儿童,经济许可的病人选用非离子造影剂,以减少过敏反应。
2 造影剂的反应造影剂引起的反应可分为特异性反应和物理-化学反应。
特异性反应常表现为荨麻疹,喉头水肿及过敏性休克。
物理-化学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及局部血管性疼痛。
前者与剂量无关,而后者与剂量有明确关系,其相关因素为造影剂渗透性、水溶性、带电性、粘稠度及化学毒性等。
3 引起造影剂副作用的因素3.1 药物因素3.1.1 体渗透压因素造影剂进入人体后,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增多,由于渗透压失水,可导致注射局部灼痛感,有时还可引起肾脏衰竭。
3.1.2 电解质因素由于造影剂中稳定剂如枸橼酸钠可与血清钙结合致低血钙,从而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3.1.3 造影剂分子化学毒性因素包括分子的亲水性和亲脂性,离子特性等十分复杂的问题。
3.2 造影剂副作用的外在因素给药方式、药量、注射速度、选择部位等因素。
3.3 造影剂副作用的高危因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电解质紊乱、昏迷、过敏体质、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3岁以下婴幼儿、70岁以上老年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