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二课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37
Unit 2 What time is it?一、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是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单元话题是“What time is it?”本单元重点学习时间的表达法。
共三个版块:A 部分,B部分和C 部分。
A、B部分呈现新知识点,C部分是以讲故事形式巩固或延展知识面。
共分六课时来学习。
本单元A,B部分的Let’s learn 主要学习一日三餐,生活起居和一些学校课程的英文表达:breakfast ,lunch ,dinner,English class ,PE class ,get up , go to school ,go home,go to bed.本单元A,B部分的Let’s talk 部分以“What time is it?”为话题,重点学习时间的表达法以及描述不同的时间所进行的日常活动。
主要句型有:What time is it?It’s time for…/ It’s time to…应作为本单元的重点。
Let’s spell ,Let’s do ,Let’s play ,Let’s sing 部分则是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在教学中还应围绕“time”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表达语言;感受语言;理解语言;从而习得语言。
二、单元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⑴能够听懂、会说A、B中Let’s learn ;Let’s talk中呈现的对话,并能在实际情景中加以运用。
⑵能够听、说、读、写三会单词:breakfast,lunch,dinner,English class,music class,PE class ,get up ,go to school,go home ,go to bed.⑶能在四线三格上正确书写四会单词:girl ,bird,nurse,hamburger。
⑷能够理解Let’s do、Let’s play 部分的内容,会唱英语歌曲《It’s twelve o’clock》。
我们生活在(物质) 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 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 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6. 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2. 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原则。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认识法律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呈现:给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 讲解:简要介绍法律的定义和作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4. 操练: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列举出他们所熟悉的法律规定。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第二课时:基本法律知识1. 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2. 呈现: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原则,如不损害他人的权益、遵守交通规则等。
3.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基本法律知识和原则,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
4. 操练: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具体的法律情境,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解决。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培养法律意识和合作意识1. 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基本法律知识和原则。
2. 呈现:给学生展示一些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并维护公共利益。
3. 讲解:讲解培养法律意识和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4. 操练: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和合作意识进行解决。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展示学生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 多媒体呈现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评估1. 参与度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第一课抵抗弯曲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4.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宽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厚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把铅画纸裁成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宽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宽、4倍宽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实验现象:4倍宽的纸梁能承受的垫圈数量最多。
实验结论: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5.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厚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宽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用铅画纸裁出7张同样宽度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用少量固体胶粘贴成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纸梁;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厚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厚、4倍厚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2课《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课题地球的结构单元二学科科学年级五学习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4.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5.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6.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7.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重点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经常从电视或新闻报道中看到有关火山喷发、地震的新闻。
火山喷发时,有大量岩浆从火山口涌出,它们来自地球内部。
地震时地动山摇、地表裂开、房屋倒塌,这些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除了火山和地震,有些地方还会从地下涌出温泉(地热现象),甚至挖出煤和石油等,说明地下也蕴藏着丰富的能源。
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和炽热岩浆来自地球的内部,这说明了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很大。
科学家为了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尝试过钻孔的方法,但是钻到14千米依然是坚硬的岩石层。
后来,又尝试通过地震和核试验产生的地震波推测出地球内部的结构,初步打开了地球内部的盲盒。
观看视频资料。
学生观看图片,猜测、交流并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兴趣。
讲授新课探索: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平均半径有6300多千米,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学生观察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完成活动手册第旨在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壳、地慢、地核三个圈层。
科学家把地球内部结构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 1 课校园生物大搜索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
3.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4.找一张校园平面图,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校园分成几个小区域。
分小组调查每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
5.调查方法(1)把不认识的动植物画下来或拍照片。
(2)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和曾经来过的动物,将它们记录下来。
6.成果形式:在校园平面分布图上标注出观察到的动植物。
7.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注意事项:(1)不要伤害生物,注意自己的安全!(2)如果校园中的生物较少,可以到周围公园或田间开展调查活动。
(3)遇到小鸟从校园里飞到校园外,我们也应该记录下来。
8.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第 2 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对不知名的小动物,我们应该详细描述它的样子,说明是在哪儿找到的。
2.利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1)二歧分类法:确定一个标准,将我们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2)草质茎: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
(3)木质茎: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
3.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生物的名称太长,直接写在校园生物分布图上写不下,可以用编号的方法来做,也可以将我们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边,用箭头指出它所在的位置。
4.校园中的花坛、草坪、池塘等区域生物种类较多,橡胶操场、水泥路面、教室等区域生物种类较少。
这说明生物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
5.校园中的动植物存在的关系: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动物的粪便可以给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有些动物在土壤中疏松土壤的行为有利于植物生长。
《春天的畅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的第2课授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作为第四学段的认知,要有意图地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明暗等造型元素及形式原理进行创作,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内容紧紧围绕春天展开,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着重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前期所学习的色彩知识,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与不同,并通过欣赏作品引发学生对春天色彩的主观感受,运用点、线、面、色彩、构成等绘画知识完成对春天主题的创作。
教材首先展示了春天的各种图片,从赞美春天出发,带领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通过欣赏绘画作品,品鉴大师的创作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分析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如何表现春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美术素养。
教材中画家创作的桃花谷与真实情景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悟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运用色彩表现主观情感的方法,因此在进行此课教学时,对于春天色彩的感知、主题的确定会进入较快,但对于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会有难度,需要进一步培养。
依据本课内容,计划安排2课时来完成,本课作为第1课时以“知春——觅春——赏春——绘春”为主线展开教学,先从音乐的角度切入,让学生感知春天,尝试初步用线表现春天,然后通过观看视频带领学生寻找春天,之后带领学生欣赏、分析优秀美术作品,并借助微课进行风景淡彩写生技法的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运用色彩以小品画的形式进行春天主题的创作。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不同美术形式的作品,让学生学习掌握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通过赞美春天、寻找春天、畅想春天,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共同之处及不同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法和方式,教会学生运用点线面知识及相关色彩知识大胆进行春天主题的色彩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