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

夏公元前2070-1600年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历17帝姒姓奴隶制社会

(地图下载文档后可自行编辑放大)

实际可能势力范围:

商公元前1600-1046年建都亳(商丘)、殷(安阳盘庚时代迁都)历30帝子姓

封建分封制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建都镐京(陕西西安)历12帝姬姓

封建君主制(人口1300万)

东周公元前771-256年建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历25帝姬姓封建分封制、君主制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地图(人口2000万):

战国时期(公寓安全475-221年)地图(人口3000万):

秦公元前221-207年建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历3帝嬴姓

封建君主制(中央集权制)(人口25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1K/年)

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8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14帝刘姓

封建君主制(郡国并存制)(人口初1300-末63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6K/年)

东汉公元25 –公元220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许昌(曹操迁都

今河南许昌)历19帝刘姓

封建君主制(郡国并存制)(人口初1800-末1500万王莽篡汉后至刘协退位峰值约65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事归台阁)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6K/年)

三国魏220-265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历5帝曹姓

蜀汉221-263年建都成都(今四川成都)历2帝刘姓

吴222-280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历4帝吴姓

封建君主制(门阀制)(人口初2600-末30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300K/年)

西晋公元265 –316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历4帝司马姓

封建君主制(人口初3800-末4500万)

官制:九品中正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300K/年)

东晋公元317 –420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11帝司马姓封建君主制(人口初1200-末2000万)

官制:九品中正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30K/年)

南朝宋公元420-479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9帝刘姓齐公元479-502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7帝萧姓

梁公元502-557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11帝萧姓

陈公元557-589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5帝陈姓

北朝北魏公元386-534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15帝拓跋姓

东魏公元534-550年建都邺(今河北临漳)历1帝元姓

西魏公元535-556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3帝元姓

北齐公元550-577年建都邺(今河北临漳)历3帝高姓

北周公元557-581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6帝宇文姓

封建君主制(人口初3000-末4600万)

官制:九品中正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80K/年)

隋公元581 –618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历3帝杨姓

封建君主制(人口初2000-末1500万峰值5000万609年)

官制:三省六部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70K/年)

唐公元618 –907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3帝李姓

封建君主制(人口初1200-末1600万峰值8000万754年)

官制:三省六部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37K/年)

五代十国后梁公元908-923年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历3帝朱姓后唐公元923-936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历4帝李姓后晋公元936-947年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历1帝石姓

后汉公元947-950年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历3帝刘姓

后周公元951-960年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历3帝郭姓

十国公元902-979年

封建君主制(人口初2000-末800万)

官制:三省六部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70K/年)

北宋公元960 –1127年建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历9帝赵姓

封建君主制(人口初3000-末12600万)

官制:三省六部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768K/年)

南宋公元1127 –1279年建都临安(今浙江临安)历9帝赵姓

封建君主制(人口初12000-末4000万)

官制:三省六部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768K/年)

元公元1206 –1368年建都大都(今北京)历9帝赵姓

封建君主制(人口初7500-末8500万)

官制:行省制

明公元1368–1644年建都北京(今北京)历16帝朱姓

封建君主制(人口初6000-末12000万)

官制:内阁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30K/年)

清公元1616–1911年建都北京(今北京)历12帝爱新觉罗姓封建君主制、半殖民地半封建(人口初14000-末40000万)官制:内阁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200K/年)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中国历史地图集 元时期图

元时期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1)——元时期图组 元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二幅,分幅图十八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二幅,分别反映前后期疆域政区概貌。 前期全图以1280年(至元十七年)为准,画出中书省和陕西四川、云南、江淮、福建、江西、湖广六行中书省的治所、省界,部分直隶于省的路府州,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土司。其时西南地区有一些洞寨尚未归附,因图上无法钩勒其范围,概作省界内处理。有些地方当时建置不明,图中只标地名,不标路府州县。东北标出成吉思汗诸弟封地大致范围。吐蕃地区领以撟苤圃簲,下设宣慰司、元帅府、招讨司等,具体建置罕见记载,图从从阙。西北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联兵抗元,二汗辖境难以分清,且察合台汗笃哇实受制于窝阔台汗海都,故作一区处理,标出二汗国大致范围;窝阔台汗的注记字体略大于察合台汗,籍以表示前者为主宰,后者为从属。二汗常同驻的塔剌思,以首府符号表示。 后期全图以1330年(至顺元年)为准,画出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中书省的治所、省界、部分路府州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抚、安抚等司,和甘肃行省以西的哈密力、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三区,吐蕃地区由总制院改称的宣政院及其所辖三个宣慰司的大致范围。窝阔台汗国已不复存在;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二部,界域不明,故仅标“东部”、“西部”于相应地区,不画界线。二部首府用同一符号表示。其时又设征东行省于高丽国,行省最高长官“丞相”即由高丽国王兼任, “从其国俗”、“自奏选属官”,行省仅有空名,故只标出省名,仍作邻国处理。 三、分幅图以1330年(至顺元年)为准。元十七幅:中书省、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中书省、宣政院辖地各一幅;中书省及云南、江浙、湖广三行省部分地区建置太密,难以画全,各加一分幅,扩大比例尺,画出全部建置;西北直隶元廷的哈密力、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三区合一幅。另察合台汗国一幅。 四、地方建置凡直隶于省的路府州军、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元帅府、万户府作二级(路级)政区;属于路级的府州军凡领县的,注记作二级,符号作三级,不领县的,注记、符号均作三级(县级)处理。 五、大都路、上都路设有警巡院,比较繁荣的路、府治所设有录事司,管理城市居民;有别于县。因图上难以表示,按省列名于图背面。另有司侯司,性质同录事司,而级别较低,一般设于州治。警巡院、录事司、司候司初期设置较多,至顺时司候司已全部并入附郭县,警巡院、录事司亦多所罢并,凡此已废院司的所属路府州军,也附列于后。 六、四川、云南、湖广等行省设有蛮夷军民长官的洞寨、部、族、甸、处等甚多,图中只画出其方位可考者,无考者一概从略,不列表。凡见于《元混一方舆胜览》和《大明一统志》、明代地方志中所载元代确有的各级土司,其方位可考者,也一并画入。 七、元制在离省会较远的地区设有若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的宣慰司,一司辖一道,至顺时共有十一道:中书省二,河南江北行省二,四川行省一,江浙行省二,江西行省一,湖广行省三。各司除在图中作表面注记于适当位置外,并标出其治所,所辖路府州军司则在图背表列。 八、云南、湖广行省又有领有路府州军司而不称道的宣慰司和宣抚司,陕西行省又有领有府州的巩昌便宜都总帅府,均画出其治所界线。岭北行省的称海宣慰司不领州县,作路级处理。 九、各省又遍设肃政廉访司,职司监察,一司辖一道,至顺时共有二十二道,分隶三台(御史台、陕西行台、江南行台):中书省三,河南江北行省四,辽阳行省一,凡此内道八,隶于御史台;江浙行省四,江西行省二,湖广行省四,凡此十道,隶于江南行台;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各一道,凡此四道,隶于陕西行台。各道治所、隶属及所辖路府州军司,图上不予表示,仅列表附于图后。 十、岭北诸藩虽非行省直接管辖,与州县有别,但仍受行省控制,故一并作岭北行省辖区。诸藩境界大致可画出的,用路级界线表示。 十一、叶蕃地区由元延掌管佛教的宣政院(至元初设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改名)管辖;当地有事则设分院往镇。图中作宣政院辖地,按1288年至1330年期间概况编绘。境内设吐蕃等处、吐蕃等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三个宣慰司都元帅府,分领元帅府、总管府、万户府、千户所、招讨司、安抚司、万户、千户等机构,或管民,或管军,或总管军民。其中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史·百官志》列于宣政院下,《元史·地理志》列于陕西行省下,实际是两属性质,图中作宣政院辖地处理。又有两属于四川成都府和本宣慰司的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安抚司下的威州,图中也作宣慰司辖地处理。吐蕃境内凡因记载缺略,各级政区间界线无可查考者,一律不画界,但用注记表示其大致方位。政区治所和其他邑落按其地位重轻,分别作路级、县级、聚邑级符号处理。 十二、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裔所建立的政权,名义上是元朝的宗藩之国,图依纂修于1330-31年的《经世大典》中笃来帖木儿(察合台五世孙)位下图及据此著录的《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画出。由于《经世大典》的西北三大汗国地图,是由各国自画进呈元廷的,所以图中根据此前察合台汗国曾经统治过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二地的传统观念,把此二地画入了察国范围。这是不符合于1330年时的实际情况的,但因此幅既以《经世大典》地图为据,对此二地也就不作改动。汗国境内不画政区界;凡蒙古大汗和元延在境内设置过的机构和存在年代,均在图中用括号表示。阿里麻里用首府符号,其他地名分别情况,以路级、县级、聚邑级符号表示。 十三、岭北、辽阳行省选绘了一部分具有政区性质的部族。 十四、根据宋明资料,补画了一些元时缺载的重要河流,有的注出名称,有的不注。 十五、已废和后置路、府、州、县择要入图,作县级以下地名处理,注出路、府、州、县等字样。 十六、插图六幅,其中大都附近、和林附近、大宁、辽阳附近、藏布中游地区、碉门地区五幅,是各该地区的扩大比例尺图,岭北行省北部一幅是该地区的缩小比例尺图。 元时期全图(一)

东汉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东汉《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图组 东汉时期全图 司隶校尉部 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下邳国潘旌 青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东莱郡葛卢 东郡齐国间诸郡 冀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常山国都乡 荆州刺史部 荆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南阳郡成都 扬州刺史部

益州刺史部北部 益州刺史部南部 凉州刺史部 凉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汉阳郡兰干 武威郡左骑 张掖属国候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 并州刺史部 并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太原郡于离 上郡候官 西河郡乐街平陆益兰 五原郡文国 幽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玄菟郡上殷台 交州刺史部 交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苍梧郡鄣平 西域都护府 鲜卑等部

东汉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三幅。 二、全图画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所察各郡、国、属国和西域长史府辖区,以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东汉汉朝内部画出十三部界,标注部名和部刺史治所;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不画界线,惟鲜卑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校尉部和十二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东汉司隶、豫州、荆州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东汉永和中的行政区划以一百另五郡、国、属国统辖一千一百八十个县、邑、道、侯国、公国。郡、国、属国用注记分别,治所符号相同。邑、道、侯国、公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

不予区别。 五、东汉仅少数边郡设置都尉,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又设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东夷校尉等主卫护内附诸族,中惟前二者有治所可考,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六、郡、国、属国的名称、辖境和治所,都按《续汉书·郡国志》画出。《续汉志》所载以顺帝永和五年簿籍为据,但是年九月上郡、朔方二郡已内徙于冯翊、五原,而《续汉志》仍列出全部属县;章帝章和元年置阜陵国,永和时见在,而《续汉志》竟不载,因无可确考,姑从《续汉志》画出。 七、已废或后置的郡县择要画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 八、西域都护府以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为准,治所作郡治处理,所辖属国的首府作县级处理。校尉、都尉等治所用县治符号,其他各城皆作聚邑处理。诸国辖境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地区。

最全的中国历史朝代及帝王表

最全的中国历史朝代及帝王表中国历史朝代 一、上古【三皇五帝】,存在争议。 三皇五帝年表 燧人氏约公元前10000年前在位110年 华胥氏 伏羲氏约公元前7724年前在位118年 女希氏约公元前7000年前在位130年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祝融氏 浑沌氏 昊英氏 有巢氏(迁巢湖)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朱襄氏 无怀氏

…… …… …… 少典 炎帝神农氏前3216年~前3077年在位120年 临魁(炎帝子)前3076年~前2997年在位80年 帝承前2996年~前2937年在位60年 帝明前2936年~前2888年在位49年 帝直前2887年~前2843年在位45年 帝来(厘) 前2842年~前2795年在位48年 帝裹(哀) 前2794年~前2753年在位42年 榆罔炎帝前2752年~前2698年在位55年 黄帝少典子前2697年~前2597年在位101年 少昊黄帝长子前2598年~前2525年在位74年 颛顼昌意子前2514年~前2437年在位78年 帝喾蟜极子前2436年~前2367年在位70年 帝挚帝喾长子前2366年~前2358年在位9 年 唐尧帝喾次子前2357年~前2286年在位72年 虞舜瞽叟长子前2285年~前2225年在位61年 二、有文字可考的朝代列表: 夏朝约前2070-1600年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夏禹夏桀 商朝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到殷)河南安阳(商朝也称殷朝)后迁朝歌河南淇县商汤商纣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周幽王 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6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秦三世嬴子婴 汉西汉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孺子婴刘婴

中国的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常常记不住朝代、纪元、重要历史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记错、讲错、写错。所以多年来,一直想做一张通过一定时空把上述三者关系逻辑起来的表,使自己能一目了然,进而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然而这个想法却一直未能实现。退休后空闲了,从去年10月底到今年3月中旬,围绕这张表我选读了20几本书,把自己认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遴选出来,做成这张表与有兴趣的网友分享。 朝代纪元 五帝388年 约前30世纪初~前21世纪初 1、皇帝,中华民族始祖,传说的上古时代圣王。司马迁《五帝本纪》说,皇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公元前4513年,黄帝轩辕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在位100年。 2、颛顼(zhuān xu)帝,在位78年。 3、帝喾(kù)帝,在位70年。 4、唐尧(yáo)帝,在位98年。 5、虞舜(yù shùn)帝,在位42年。 6、仓颉,先秦传说:仓颉是皇帝的史官,造汉字者为仓颉。《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夏朝471年 约前2070~前1600年 1、启,建立夏朝。尧帝时,命夏部落鲧(g?n)治水,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失败,遂被放逐。舜帝继位后,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终获成功,并继舜位成为中原部落盟主。禹死后儿子启继位,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2、夏桀(jié),淫靡昏聩,夏末亡国之君。 商朝555年 商前期前1600~前1300年(301) 1、汤,又称武汤、成汤。原为商部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经11次出征并获胜利,成为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2、伊尹,名伊,尹是官名,商初政治家、大臣。协助汤攻灭夏朝,建立商朝。 3、盘庚,汤九世孙。盘庚继位后,为摆脱政治腐败、国势衰危等困境,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书·盘庚》是迁殷前后的报告辞。以盘庚迁都为分界线,商朝分为商前期和商后期。 商后期前1300~前1046年(255) 1、武丁,武丁是商朝的第11世王,在继位之前,被父亲送至民间磨练意志和品质,武丁处处留心访贤拜师求学问。继位后,破格任用出身卑微的傅说为相,励精图治,国力昌盛,在位59年,史称“武丁中兴”。 2、纣,亦称帝辛,亡国之君。在位时,沉湎酒色,奢侈荒淫,统治残暴,曾囚禁周文王于羑里。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被周武王打败后自焚,商朝灭亡。 周朝791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276) 1、姬昌,即周文王,曾被商纣囚禁于羑里而演周易。 2、姬发,即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西周王朝。 3、姬旦,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弟弟,史称周公。武王死后,成王诵年幼,周公摄政。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宰辅。 4、吕尚,姜太公。西周初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有兵书《六韬》传世。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 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弦高犒军和春秋战国诸侯兼并 2.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县制的形成和巩固 西汉初的困境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东汉的疆域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3.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扩张的南方的退缩 4.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 边疆政权的消长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5.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黄袍加体”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 6.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其他政权的疆域 7.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东北地区的统一 从人关到平定台湾

中国历史各朝代历史地图

中国历史各朝代历史地图 中国各朝国土的平方公里数如下: 1、夏(210万,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 2,商(320万,除上述土地外,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 3、周(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辽宁和重庆四川的范围更大) 4、秦(360万,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晋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 5、汉(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失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 6、三国(魏:53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少量土地和内蒙的土地) (吴:24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 (蜀:17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 7、晋(西晋的国土大小为920万平方公里。在云贵两地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但略增加了内蒙的土地) 8、南北朝(国土总合约为935万平方公里,增加了几乎所有剩余的内蒙和部分外蒙的土地) 9、隋、(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正走向独立,丧失了所有在越南和朝鲜的国土) 10、唐、(强盛时的唐国土大的非常惊人,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共124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可谓史上巨大的缩水。) 11、宋、(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和台湾。) 12、元、(1680万平方公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视其是中国的朝代,忽必烈也自称是中国之主。国土包括整个中国和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当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 13、明(国土最大时,比现在少一小半西藏和大半新疆,内蒙古全部和东三省小半土地,俄罗斯极少土地。共71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为缩水,丧失西藏新疆和东北台湾,到灭亡时只剩下350万平方公里。) 14、清、国土1310万平方公里,整个中国和外蒙和俄罗斯及中亚的一些土地,论大小算是中国各朝代第二 中国各朝代地图

地图上的大中华——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疆域和版图变迁讲课讲稿

地图上的大中华——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疆域和版图变迁

地图上的大中华——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疆域和版图变 迁 图1:西汉版图与疆域 图2:唐代版图与疆域

图3:元代版图与疆域 图4:清代版图与疆域(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就交织着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冲突,自夏禹之后,华夏族以居中原之势不断吸收同化周边各方国和各民族。秦朝建立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形态开始形成,既为日后中国形成多民族的统一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石,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由中国中心区域向四周发散扩张的趋势和过程。在这个趋势与过程中,形成了历朝历代的中国版图和疆域,并奠定了现当代中国领土的基础。因此,中国今天有着如此广袤的土地和辽阔的疆域,都是历史上以华夏(汉)族为核心的中华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开发的结果,这份基业是中国历史上各时代疆域和版图不断变迁的最终定型。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了解这个范围有多大,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于我们掌握历史的基本事实和概念是必不可少的。

秦汉时代:统一王朝疆域的形成与演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共历时400年(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这一时期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规模基本奠定。因此这一时期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秦统一前的几年里,通过征伐战争即拥有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和原楚地大部分地区。公元前214年,秦发兵50万征百越,征服了越族,置桂林、南海、象郡3郡,将两广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此前一年秦将蒙恬兵击匈奴,取河南地又置九原郡,将匈奴势力逐至阴山以北,正式将河套地区纳入版图。与此同时,还将战国时秦、赵、燕长城重新修缮和连接,形成“起临洮至辽东,延柔万余里”的秦长城。在南方,征伐越人时还开凿了连通长江与珠江的灵渠,并将政治势力深入到云贵的五尺道。于是一个历史上空前的也是第一个地理上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形成了,“它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逾五岭到琼岛,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面积为500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咸阳,强大的秦帝国由于长期施行暴政终于湮没在农民战争的洪流中。4年后刘邦打败项羽即皇帝位,称高祖建立汉王朝。 到西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家经过汉初以来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增强,开始不断向外扩张领土,使汉代的疆土达到了空前的辽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 夏公元前2070-1600年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历17帝姒姓奴隶制社会 (地图下载文档后可自行编辑放大) 实际可能势力范围:

商公元前1600-1046年建都亳(商丘)、殷(安阳盘庚时代迁都)历30帝子姓 封建分封制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建都镐京(陕西西安)历12帝姬姓 封建君主制(人口1300万)

东周公元前771-256年建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历25帝姬姓封建分封制、君主制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地图(人口2000万): 战国时期(公寓安全475-221年)地图(人口3000万):

秦公元前221-207年建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历3帝嬴姓 封建君主制(中央集权制)(人口25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1K/年) 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8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14帝刘姓 封建君主制(郡国并存制)(人口初1300-末63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6K/年) 东汉公元25 –公元220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许昌(曹操迁都

今河南许昌)历19帝刘姓 封建君主制(郡国并存制)(人口初1800-末1500万王莽篡汉后至刘协退位峰值约65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事归台阁)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6K/年) 三国魏220-265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历5帝曹姓 蜀汉221-263年建都成都(今四川成都)历2帝刘姓 吴222-280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历4帝吴姓 封建君主制(门阀制)(人口初2600-末30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300K/年)

历史干货 _ 中国历史地图变迁史:从夏朝到清朝,4000多年艰苦卓绝

一、从万邦林立到战国七雄 夏朝到底位于哪里,至今尚有很大的争议。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夏朝大概位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其主要依据是《国语·周语上》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夏朝的疆域大概其北到达山西省南部,其西到达了黄河、潼关一带,其东到开封一带,其南大概到达伏牛山一带。从夏朝开始,中国对地方的管辖就实行了分封制,夏朝分封的诸侯有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其越国祖先也是夏朝分封,可能早期分封于今天的淮河上游一带,后来因为周公东征而南迁到了江浙一带。

夏朝版图商朝起源于东夷地区,其疆域比夏朝更大。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商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省、京津冀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其西到黄河、潼关,其南到淮河一带,其北到达燕山一带,其东到山东半岛。商朝同样实行了分封制,其王畿地区位于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地区,首都为殷(安阳),在西周初期被分为了郑、卫、宋等国。 商朝版图周人主要活动在渭河流域,是西戎北狄中的一支,后来依靠农业而兴起。在公刘期间初步建立了国家制度,在古公亶父时期进一步发展。季历时期,周国强盛起来,曾被商朝册封为“牧师”,称为西部的霸主,发展到了文王时期,正式称王,和商朝对

立。周武王时期,灭商朝,将疆域扩张到了东方。周公东征,继续讲疆域扩展到了东海、黄淮一带。后来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不断对南方的楚国、徐国用兵,使得周朝的疆域达到了顶峰。其疆域北到燕山一带,东到大海,西到渭河上游,南到江汉淮地区。西周也同样实行分封制,主要的封国有鲁、齐、燕、晋、宋、卫、郑等。要注意的是楚国是和周朝是对立的国家,楚国国君称“王”,和西周国王并立,周朝也只是在名义上册封楚王为“楚子”而已,因此楚国不算西周的疆域。在整个西周历史上和楚国的战争几乎也是没有断绝过。

从夏朝到清朝历史版图演变

从夏朝到清朝,4000多年的艰苦卓绝: 从历史地图看中国疆域扩张 一、从万邦林立到战国七雄 夏朝到底位于哪里,至今尚有很大的争议。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夏朝大概位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其主要依据是《国语·周语上》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夏朝的疆域大概其北到达山西省南部,其西到达了黄河、潼关一带,其东到开封一带,其南大概到达伏牛山一带。从夏朝开始,中国对地方的管辖就实行了分封制,夏朝分封的诸侯有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其越国祖先也是夏朝分封,可能早期分封于今天的淮河上游一带,后来因为周公东征而南迁到了江浙一带。 夏朝版图

商朝起源于东夷地区,其疆域比夏朝更大。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商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省、京津冀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其西到黄河、潼关,其南到淮河一带,其北到达燕山一带,其东到山东半岛。商朝同样实行了分封制,其王畿地区位于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地区,首都为殷(安阳),在西周初期被分为了郑、卫、宋等国。 商朝版图 周人主要活动在渭河流域,是西戎北狄中的一支,后来依靠农业而兴起。在公刘期间初步建立了国家制度,在古公亶父时期进一步发展。季历时期,周国强盛起来,曾被商朝册封为“牧师”,称为西部的霸主,发展到了文王时期,正式称王,和商朝对立。周武王时期,灭商朝,将疆域扩张到了东方。周公东征,继续讲疆域扩展到了东海、黄淮一带。后来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不断对南方的楚国、徐国用兵,使得周朝的疆域达到了顶峰。其疆域北到燕山一带,东到大海,西到渭河上游,南到江汉淮地区。西周也同样实行分封制,主要的封国有鲁、齐、燕、晋、宋、卫、郑等。要注意的是楚国是和周朝是对立的国家,楚国国君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 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谭其骧主编。自原始社会至清末,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20个图组,共304幅地图(插图未计在内)。地图全部采用古今对照。本图集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编纂,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干扰,1975年出版了内部版更是错误百出。1982年起陆续出版了1-8册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资料! 目录 1简介 1. 1.1 内容 2. 1.2 底图 2作者简介 3总编例 1. 3.1 概述 2. 3.2 若干幅 3. 3.3 分幅图 4. 3.4 断代年代 5. 3.5 结语 4书籍历史 51996年版 1. 2. 1简介 内容 内容包括:已公布的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的重大遗址,各民族政权的疆域或活动范围、政区和一些部族的分布,秦以前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可考县以上政区(含县)和县以下重要地名的位置或范围,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塞、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及海岸线、岛屿等。各册都有编例和地名索引,共收地名约7万个。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1-8)》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底图 图集采用高精度的今地图为底图,以19世纪40年代前的清朝版图为基本范围,历史时期的各个政权均编绘上图;总图和分幅图都确定其标准年代或标准时期,尽可能地反映同一个年代或时期的疆域和政区;大量吸收国内外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果。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 2作者简介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历史地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作品:《中国历史地图集(合装8册)》《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精装本)》《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精装本)》《第七册:元、明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精装本)》《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全8册)精》《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精装本)》《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3总编例 概述 原始社会遗址图三幅,一幅显示全国所有已发表的原始社会时期的遗址,另二幅用扩大比例尺分布显示遗址比较稠密的东部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

中国历史年代时间表及其对应地图版图

中国年代表: 1.盘古氏、三王五帝……? 2.夏:约公元前2100----1600年约500年 3.商:约公元前1600----1028年约550年以上 4.周:约公元前1027----256年共772年 5.西周公元前1027----771年共257年 6.东周公元前770----475年共295年 7.春秋公元前770----256年共295年 8.战国公元前475----221年共254年 9.秦:公元前221----206年共15年(221 庚辰秦灭齐,统一全国) 10.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共426年 11.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公元元年,为西汉平帝时期) 12.新莽公元9----25年共15 年 13.东汉公元25----220年共196 年 14.三国:公元220----280年共60 年 15.魏公元220----265年共46 年 16.蜀公元221----263年共43 年 17.吴公元222----280年共59 年 18.晋:公元265----420年共156年 19.西晋公元265----317年共53 年 20.东晋公元317----420年共104年 21.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22.南朝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23.宋公元420----479年共60 年 24.齐公元479----502年共24 年 25.粱公元502----557年共56 年 26.陈公元557----589年共33 年 27.后梁公元555----587年共33 年 28.北朝公元386----581年共196年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以及各朝皇帝的顺序(简表和详表)

朝代起讫都城今地 夏约前2146-1675 年 安邑山西夏县 商①约前1675-1029 年 亳河南商丘 周 西周 约前1029-771 年② 镐京陕西西安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秦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③前206—公元25 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 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 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 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西晋265-317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十六国 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④304-439 —— 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 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 西魏535-557 长安陕西西安 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十国⑤902-979 —— 宋 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 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临安辽907-1125 皇都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1206-1368 大都北京 明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1616-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也成为殷。 ②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 ③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 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④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 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 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⑤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 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 国”。 具体年月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 (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共432年妣姓,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建都:安(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年 2、帝启9年 3、太康29年 4、仲康l3年 5、帝相40年 6、少康22年 7、帝抒17年 8、帝槐26年 9、帝芒l8年 lO、帝泄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2l年 l3、胤甲2l年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历史地理学的性质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是讲,历史地理学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历史地图学四个大类。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先秦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汉代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以水系为纲的地理名著。此后历代相继,至南宋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是近代中国历史地理时期。1909年“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开端。1934年2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共同创办了一个专门研究沿革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台湾出版《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性著作,谭其骧主编了《中国历史地图集》。 近30年来,中国近代的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形成了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发展。 气候变迁的不同阶段特征 中国气候时期划分:地质时期、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1)、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即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气候最适期、 (2)、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这个寒冷期持续长达200多年。(3)、春秋开始到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的温暖期这个时期持续了700多年,气候温暖。主要表现在黄河流域冬天结冰期短,梅树与竹类的广泛分布。(4)、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时期。这是一个近600年的寒冷期。南朝时建康建有冰房。(5)、唐北宋温暖期。时间为600年至1000年左右,学术界一般称为中世纪温暖期。(6)、1000年至1200年左右的南宋寒冷期。华北梅树不能生长,1111年冰封太湖,洞庭山柑橘全部冻死;苏州运河经常结冰 (7)、1200年至1300年的元代温暖期。即南宋后期至元代,是一个十分短的温暖期元代初年黄河流域的竹类又得到恢复,许多地方的司竹监又恢复起来。 (8)、从1400年至1900年的明清宇宙期。又称为方志期或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的时期,学术界多简称LIA。 全新世大暖期 大温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坡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全新世温暖期气候与新石器文化对应的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文化打制石器的采集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开国皇帝与都城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开国皇帝与都城 黄帝尧舜禹约170 万-4000 年前黄帝尧舜禹 夏朝前2100-1600 启阳城 商朝前1600-1100 汤亳→ 殷西周前1100-771 武王镐 东周前770-256 周平王洛邑春秋前770-476 洛邑 战国前475-221 秦朝前221-206 秦始皇咸阳西汉前202-公元8 年刘邦长安 新朝8-23 王莽长安东汉25-220 刘秀洛阳三国 魏220-265 曹操洛阳蜀221-263 刘备成都吴229-280 孙权建业 西晋265-316 司马炎洛阳东晋317-420 司马睿建康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420-581 隋朝581-618 杨坚大兴唐朝618-907 李渊长安五代十国907-960 北宋960-1127 赵匡胤开封南宋1127-1279 赵构临安辽朝916-1125 耶律阿宝机上京西夏1038-1227 李元昊兴庆金朝1115-1234 阿骨打中都元朝1271-1368 忽必烈大都明朝1368-1644 朱元璋南京→北京 清朝1644-1911 努尔哈赤北京 中国历代纪年表朝代/起迄年分(公元)/备注黄帝轩辕氏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前2598~前2515 颛顼高阳氏前2514~前2437 帝喾高辛氏前2436~前2367 帝挚高辛氏前2366~前2358 唐尧前2357~前2258 虞舜前2257~前2208 夏前2207~前1766 商前1765~前1122 周前1121~前249 西周前1121~前771 东周前770~前249 秦前248~前207 汉前206~220 西汉前206~8 新莽9~23 更始帝23~25 东汉25~220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号三国魏220 ~265 蜀221 ~263 吴222 ~280 晋265 ~420 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五胡十六国前赵304~329 (刘渊国号汉,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成汉/前蜀304~347 后赵319~350 前凉324~376 前燕337~370 前秦351~394 后秦384~417 后燕384~409 1

书单 读史良伴:历史地图集好书推荐-中国史

书单读史良伴:历史地图集好书推荐-中国史 书单| 读史良伴:历史地图集好书推荐-中国 中图机器人 这里主要选取的是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方面的、评分较高的书籍,主要来自网友们的推荐并参考豆瓣评分。各位中图书友如有推荐请在评论中留言,万分感谢。 地理学>>>书单| 业余爱好者的10本地理学科普书物理学>>>书单| 业余爱好者的10本物理学科普书数学>>>书单|业余爱好者的10本高分数学科普书化学>>>书单| 罗密欧的毒药!化学科普书!天文学>>>书单| 星辰之书!业余爱好者的天文学科普书心理学>>>书单| 业余爱好者的高分心理学读物建筑学>>>书单| 业余爱好者的建筑学读物艺术史>>>书单| 业余爱好者的艺术史入门读物 《中国历史地图集》作者: 谭其骧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年: 1982-10页数: 120定价: 482.00元装帧: 精装丛书: 中国历史地图集ISBN: 9787503118449豆瓣:9.5分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

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本书深受网友好评,几乎所有关于历史地图集的贴子中都被推荐。价格较高,可尝试搜索电子版。部分电商有售)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作者: 谭其骧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年: 1991-10-01页数: 125定价: 48.00装帧: 精装丛书: 中国地理丛书ISBN: 9787503110153豆瓣:8.9分《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由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以及上自原始社会下迄中华民国的各历史时期地图共36幅组成,并有包括序图在内的约7万字的图说及地名索引。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历史时期疆域政区设置、部族分布的概貌和我国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情况,供广大的史地工作者、大中学校的史地教师、大学文科学生参考用。(同样由谭其骧老师著作,据网友评价这本确实相当“简明”。各电商有售)《北平历史地理》作者: 侯仁之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原作名: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译者: 邓辉/ 申雨平/ 毛怡出版年: 2013-11-1页数: 215定价: CNY 72.00装帧: 精装ISBN: 9787513537582豆瓣:9.3分《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