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考试第六章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40
简答题1.简述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07 09探查阶段:是旅游地发展的初始阶段,是有零散的旅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逐渐变得有规律,本地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便的设施,旅游市场范围已基本可以被界定出来,旅游季节也逐渐形成;发展阶段:形成成熟的旅游市场,外来投资骤增,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了先前简陋的设施。
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已比较显著;巩固阶段:游客增长率将下降,但总游客量将持续增加并超过常住居民数量,常住居民产生反感和不满。
旅游地有了界线分明的娱乐、商业区;停滞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已趋饱和或被超过,接待设施过剩,旅游地的良好形象不再时兴,旅游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重游游客和会议游客;衰落或复苏阶段:在衰落阶段,很多旅游设施因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而消失,房地产转卖率高,本地居民介入旅游业的程度大大增加,旅游地可能完全失去旅游能力;要进入复苏阶段,有两种途径:a 增加人造景观吸引力b 发挥未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重新启动市场。
2.简要分析旅游区划的目的a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b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c 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3.简要介绍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类型RBD是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类型包括:大型的购物中心型、特色的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4.简要分析主题公园的特点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特点:1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应性:要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游客;2被动游憩形式:游客长时间地停留,必然带来门票之外的其它消费,从而提高经济效益;3投入高,占地规模大;4高门票,高消费。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各个阶段的特征第一章绪论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物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换言之,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就是在闲暇时间所专门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就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返回定居或工作的地方,较长时间地抵达某个目的地展开活动。
同时,旅游目的地必须提供更多各种旅游招待设施以满足用户其须要。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史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国外:1.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3.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5.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1.必须著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领域;2.在研究内容上,必须从目前对资源,旅游研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居多,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必须秉持理论研究与新颖研究结合的宗旨;4.在研究方式上,必须倡导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当主动稀释相连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游客:指因为消闲、娱乐、观光、探亲访友、购物、专门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活动返回居住地地至其他地(国),已连续停留时间不少于12个月,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专门从事活动赢得报酬的人。
绪论单元测试1.旅游目的地管理对目的地区域内要素进行协调与整合,这些要素包括()。
A:节事活动B:接待设施C:公共服务D:旅游资源E:基础设施答案:ABCDE第一章测试1.()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能力,能够向旅游目的地提供一定数量旅游者的地区或者国家。
A:长住地B:集散地C:旅游客源地D:出发地答案:C2.旅游集散地的建设要强调()功能,而不是()功能,要强调()价值,而不是()价值。
A:休闲观光;资源服务B:休闲观光; 服务资源C:观光休闲;服务资源D:观光休闲;资源服务答案:B3.当地居民欢迎或是不排斥旅游开发的原因之一是()。
A:地域辐射性B:相互替代性C:资源共享性D:价值多重性答案:C4.()是观光旅游的空间依托,也是一种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它在旅游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A:度假旅游目的地B:乡村旅游目的地C:观光旅游目的地D:城市旅游目的地答案:C5.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阶段,旅游环境容量已达到或超过最大限度,产生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经济问题比如接待设施过剩、投资回报率低,社会问题比如游客与当地居民矛盾进一步加剧,环境问题比如水污染等。
A:成熟阶段B:停滞阶段C:衰落阶段D:巩固阶段答案:B6.旅游目的地是()。
A:旅游资源的汲取地B:地方旅游业的承载地C:旅游要素的集聚地D:旅游活动的主要发生地答案:BCD7.按空间尺度划分,可以把旅游目的地分为( )。
A:城市旅游目的地B:区域性旅游目的地C:目的地国家D:景区旅游目的地答案:ABCD8.旅游目的地由()构成。
A:附属服务B:已有的包价旅游产品C:吸引性、活动D:可达性、餐饮住宿设施答案:ABCD9.旅游目的地概念至少应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A:具备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设施B:具有吸引力C:具有独特性D:提供方便旅游者活动的各种服务答案:ABD10.从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性质和特点出发,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为标准,可以分为()。
旅游地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闲暇、游憩和旅游闲暇: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3、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根据本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旅游地理学同许多相邻学科有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1、我国旅游地理学代表著作(27)《诗经》——颂扬了殷商西周时代的民间出游。
《山海经》——被认为是中国最早记述山川风物古迹的典故。
《汲冢书—穆天子传》——以神话传奇的色彩描绘周穆王驾八骏出游西域的故事。
《史记》——司马迁——“纵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集传说”。
——《货殖列传》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学内容。
《西域风土记》——班勇——西域长史,以亲身见闻所撰写。
《吴时外国传》(《扶南传》)——康泰(中国最早到海外的海上旅行家之一)——出使南海的经历和途中从传闻中了解到的一百多个国家的情况。
《佛国记》、《大唐西域记》——法显(东晋)、玄奘(唐)——中亚和南亚的古代历史、山川风物、宗教艺术。
《水经注》——郦道元——描写河川、综合性地理名著。
游记文学:元结《石溪记》、柳宗元《永州八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梦溪笔谈》——沈括——寓科学研究于旅游《西游录》——耶律楚材《长春真人西游记》——李志常宋赵汝适的《诸蕃记》、元王大渊的《岛夷志略》、明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以及清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宋元明清时期记述海上旅行以及中外海上交通盛况和东南亚、南亚、东亚诸国见闻的姐妹篇,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海上丝路和海上瓷路的兴衰。
旅游地理学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郭来喜,1985)二、中西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一)英国,皮尔斯(Pearce,1989)1.供给的空间模式2.需求的空间模式3.旅游地地理4.旅游流5.旅游影响6.旅游空间模型(二)郭来喜(1985)1.旅游地起因及其产生的地理背景2.旅游者的地域分布3.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地域组合及其技术经济评价、开发利用论证4.旅游区(点)布局与建设规划5.旅游区划与旅游地域组织体系6.适合不同对象的旅游路线组织与方案设计7.旅游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对策8.旅游业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作用与影响两位学者的观点在内容上差异:前者偏重研究旅游主体的研究,后者偏重于旅游客体研究。
两位学者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前者注重数学模型、定量研究;后者主要为定性、经验性研究。
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组成。
皮尔斯比较重视旅游主体的研究,郭来喜相对重视对旅游客体的研究。
地理学者将旅游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
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旅游通道。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一、国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发展趋势随着大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出现了许多新的旅游方式,如:生态旅游、替代性旅游、自然旅游等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随之出现。
1.研究在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但重点是旅游活动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3.从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为主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5.参与多学科的融合研究,注重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二、《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
旅游地理学的名词解释: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旅游者:任何一个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旅行,在访问地停留24小时以上的人。
3.旅游行为:4.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5.旅游流:又称旅游客流。
指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动形成的客流。
由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要素构成。
6.特尔非法: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某项专题或某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
7.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
8.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商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它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9.旅游地生命周期:关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有众多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加拿大地理学家巴特勒在80年代提出的。
他把旅游地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阶段或复苏阶段。
10.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
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11.旅游商品:供给者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以出卖交换为目的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和无形服务(无形商品)的总和。
如旅游景观,旅游服务,旅游线路,旅游故居,旅游设施,旅游交通等都称作旅游产品是不对的,不科学的。
应称其为旅游商品。
12.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13.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有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旅游目的地管理试题二一、填空题1.巴特勒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并且引人了使用广泛的“S’’形曲线来加以表述。
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可以界定为旅游目的地能够持续地为旅游者提供________,并且能够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________以及旅游目的地________福利的能力,其表现形式为具有共同目标市场的旅游目的地之间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和旅游收入的上下。
3.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定义为:为平衡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________和旅游业的________而进展的管理活动。
4.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参与既是当地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开展的______、方式和手段,更是指________参加旅游开展方案、工程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表达了居民对旅游目的地开展之________和对社区开展之________。
5.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Leiper的模型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等5个要素,重点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要素,他将旅游系统看成是由旅游通道连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结合。
7.旅游规划是为了满足________、促进旅游地的开展和旅游业安康开展而确定的旅游开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定适宜的未来行动方案的过程。
8.__________已成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必须加以提升以适应不断开展变化的市场需求。
9.旅游目的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由________、招聘选拔体系、________体系、薪酬福利体系、培训与开展体系、________体系组成。
旅游目的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个组成局部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教案第六章旅游地生命期与空间竞争[1]目的要求:1.了解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基本理论;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3.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名山旅游地与喀斯特旅游地空间竞争特点;[2]重点、难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3]教学方法:理论辨析法[4]思考题:1.简述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并谈谈你对此理论的看法。
2.试述旅游空间竞争理论的模型。
3.举例分析某旅游地空间竞争特点。
4.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特点第一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六个阶段:1.探查阶段:旅游地发展的初始阶段;特点是旅游地只有零星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和社会经济环境未因旅游地的产生而发上变化.2.参与阶段:随着旅游者人数的增多,旅游逐渐变得有规律,本地的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一些基本旅游设施.旅游季节逐渐形成.有组织的旅游开始出现.3.发展阶段:在大量的广告和旅游者的宣传下,形成了成熟的旅游市场,外来投资增多,旅游设施完善,旅游收入剧增.4.巩固阶段:游客增长率将下降但游客量将继续增加并超过居民数量.旅游地服务功能完善,部分常住居民因没有参与旅游业和对旅游者的到来对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而不满.5.停滞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趋于饱和,环境和社会问题出现,旅游形象出现危机,接待设施过剩.6.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市场衰落,竞争力下降,旅游设施逐渐被其他设施代替,更多的旅游设施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而消失,旅游地逐渐失去旅游功能.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评述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作为预测工具。
第二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一、具有广域旅游资源的国际市场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旅游地以北京颐和园为例。
安徽黄山为例。
可以没有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发展阶段,现颐和园、或者前两个阶段时间较短,但是成熟稳定阶段维持时间长。